第九章第四节 学前儿童能力 课件(共13张PPT)中职--幼教《学前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章第四节 学前儿童能力 课件(共13张PPT)中职--幼教《学前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第四节 学前儿童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比如, 我们评价一个人, 经常说某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交往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 而这些能力都是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 反过来, 这些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条件。
二、能力的类型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划分成三大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一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特殊能力指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又称专门能力。 它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 是完成有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行为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活动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 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如科学发现、 文学创作等, 这些更需要创造能力的参与。
3.认识能力、 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识能力就是学习、 研究、 理解、 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操作能力就是操纵、 制作和运动的能力, 如平常所说的动手能力、 体育运动能力等。
社交能力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
三、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3岁前儿童多种能力的显现和发展
新生儿已表现出一定的智力活动, 而且有巨大的潜能。 例如, 两三个月大的孩子就能感受声音刺激, 听到声音时, 表现出倾听的动作; 三四个月大的孩子会转头寻找声源;5个月大的孩子开始认生, 表明孩子已能记住过去的印象;18-24个月左右出现延迟模仿, 模仿能力开始发展。
(二) 幼儿能力的发展
1.智力发展迅速
布鲁姆以17岁儿童的智力水平为发展的最高点, 假设其智力为100% , 那么1岁儿童为20% ,4岁儿童为50% ,8岁儿童为80% ,13岁儿童为92% 。 尽管布鲁姆提出的只是一个理论的假设, 但是“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观点已经被许多心理学家认可, 对7 岁前儿童脑发育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能力的差异
由于遗传、 生活环境、 早期教育和经历等不同, 幼儿的能力发展存在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能力类型的差异
(2) 能力水平的差异
(3)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四、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
( 一) 正确了解儿童能力发展水平
要培养儿童能力, 首先要了解儿童能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教育和生活接触, 对儿童的能力水平做个粗略的评定。 但这种评定不够精确, 容易受评定者的主观因素影响, 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儿童能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 二) 根据儿童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儿童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教师要针对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注意因材施教, 要及早发现超常儿童和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关注对英才的培养, 做到快出人才, 出好人才。 对这些孩子, 要注意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要过早定向、 专业化, 要教育他们不要骄傲自满、脱离集体、 看不起别人, 也不能要求过高过急。 舆论压力太大, 会造成儿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 三) 指导儿童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能力和知识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离开了知识的掌握, 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掌握了与能力有关的知识, 能够促进能力的提高。 例如, 指导儿童掌握丰富的词汇、 说话时应该注意的要点以及正确的发音技能, 可以促进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因此, 对学前儿童来说, 知识和智力教育都不可偏废。
(四) 创造条件, 组织学前儿童积极实践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必须通过儿童的实践才会起作用。 儿童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要培养能力, 就必须充分调动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让他们在不断地活动中锻炼。
(五) 能力与其他个性品质的良好配合
能力作为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个性的其他部分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能够相互促进。 “勤能补拙”这句话说的就是良好的个性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