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第二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一、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一) 亲子关系的概念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 而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 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二) 依恋类型埃斯沃斯在其研究中创造了陌生情境研究法, 这是目前测查婴儿依恋性质最流行、 通用的方法。 在研究中, 埃斯沃斯将一个婴儿与其母亲和一个陌生人安排在实验室中, 由于实验室环境和陌生人对婴儿来说都是陌生的, 所以称为“陌生情境”。 在实验室中, 婴儿与母亲和陌生人共有7种不同情形下的组合方式, 分别组成7个情节, 并以一种特定的程序排列、 进行。 具体操作见表10-1。该程序的关键是要考察婴儿分别与母亲在一起, 与陌生人在一起, 与母亲和陌生人在一起, 独自一人时, 母亲离开、 回来时及陌生人出现、 离开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以作为判断婴儿依恋性质的指标。根据婴儿在上述陌生情景中的表现, 埃斯沃斯认为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不同类型, 即安全型、 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 这也是为其他研究者所验证和普遍接受的。(三) 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依恋的性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是先天遗传本能决定, 还是受母婴交往的时间影响 许多心理学家进行大量的研究后发现, 母亲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爱是最重要的方面。1.母亲的抚养方式2.婴儿的气质特点( 四) 父婴交往的特点与作用1.父婴交往的特点(1) 在交往内容上, 父亲更多的是与婴儿游戏, 而母亲更多的是在照顾婴儿(2) 在交往的方式上, 父亲更多的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 而母亲更多通过言语交谈和身体接触(3) 在游戏性质上, 父婴之间更多的是身体性的游戏, 带有刺激性; 而母婴间的游戏更多的是言语、 教导性的或带有玩具的游戏2.父婴交往的作用父亲是婴儿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 是婴儿重要的依恋对象, 也是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 父婴交往对于婴儿社会、 认知、 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 父亲是婴儿积极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2) 父亲是婴儿社交需要满足、 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3) 父亲是婴儿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4) 父亲是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五) 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归结起来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差异: 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1.权威型2.专断型3.放纵型4.忽视型(六)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1.父母的性格、 爱好、 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等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社会经济地位、 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3.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二、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一) 同伴关系的概念同伴关系(peerrelationships)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二) 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生与发展1.发生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 大约2个月时, 婴儿能注视同伴; 3-4个月时, 婴儿能够相互触摸和观望;6个月时, 他们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咿呀”的声音。 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这些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 因为这时的婴儿可能把同伴当作物体或活的玩具(如抓对方的头发、 鼻子等) , 不能主动追寻或期待从另一个婴儿那里得到相应的社会反应。 这时的行为往往是单向的, 缺乏互惠性。 直到出生6个月以后, 真正具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才开始出现。2.发展学前儿童间的同伴交往最初只是集中在玩具或物体上, 而不是儿童本身(如儿童 A 拿了一个玩具给儿童B, 儿童B 只是用手触摸或抓过这个玩具而并不用眼睛看着对方, 这个过程就结束了) 。 随着儿童的发展, 在婴儿出生的头一年中出现了以下几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和技能:①有意地指向同伴, 向同伴微笑、 皱眉以及使用手势(Hay,1982) 。②能够仔细观察同伴, 这标志着婴儿对社会性交往有着明显的兴趣(Eckerman,1979) 。③经常以相同的方式对游戏伙伴的行为做出反应(Mueller & Brenner,1977) 。(三)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1.帕顿的研究学前期幼儿社会交往的经典研究是帕顿(1932 ) 对40个孩子所进行的游戏观察研究。她提出了六种类型的社会性参与活动, 代表着幼儿发展的不同水平。 按照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六种类型依次为无所事事、 旁观、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 帕顿的研究数据表明:2-5岁, 协同、 合作游戏的数量在上升而独自游戏、 旁观和无所事事的行为在下降。2.庞丽娟的研究(1) 同伴交往类型的研究方法研究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 主要用同伴现场提名法, 也就是通过同伴对儿童的提名情况, 了解某一儿童在同伴社交中的地位。(2) 同伴交往的类型采用上述方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交类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幼儿的社交地位已经分化,主要有受欢迎型、 被拒绝型、 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四) 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2.儿童自身的特征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