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民俗旅游文化 课件(共29张PPT)- 《旅游文化》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章 民俗旅游文化 课件(共29张PPT)- 《旅游文化》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十章 民俗旅游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功能与分类;
2.了解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3.了解民俗文化的主要内涵;
4.掌握民俗旅游的内涵。
能力目标
1.能够分析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2.能够分析民俗旅游中的文化体验;
3.能够将民俗文化知识应用到旅游资源开发和导游服务中,从而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
案例导入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又广泛流行,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这一地区以蜡染做主要装饰的有黄平、童安江一带和丹寒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他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制品;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柒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杂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随着苗乡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传统手工产品也受到了冲击。目前的蜡染制品大体可以分三大类:一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给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另一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品;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
思考:从这个案例中你们能看出民俗文化具有何特点
独具特色的民族蜡染
第一节 中国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概念和特点
(一)民俗文化
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事项。
(二)民俗文化的特点
1.民族性
2.集体性
3.地域性
4.传承性和传播性
5.稳定性
6.变异性
二、民俗文化的功能
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调节功能
5.民俗的审美功能
三、民俗文化的主要类型
(一)物质生产民俗
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民俗、牧业生产民俗、渔业生产民俗、狩猎生产民俗及行业生产民俗等。
(二)物质生活民俗
主要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习俗和交通民俗等。
(三)人生礼仪
主要包括诞生礼俗、成年礼俗、婚姻礼俗和丧葬礼俗等。
(四)信仰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对象、民间信仰行为方式以及信仰行为的实施主体等。
(五)岁时民俗
主要包括与农业祭祀有关的岁时节日、与祖先崇拜有关的岁时节日、与神灵特别是与自然神崇拜有关的岁时节日、与驱邪禳灾有关的岁时节日和与禁忌有关的岁时节日等。
(六)社会组织民俗
主要包括血缘组织民俗、地缘组织民俗和业缘组织民俗等。
四、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1.旅游能够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三)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涵
一、服饰民俗
(一)服饰民俗的类别和发展
服饰民俗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衣着,包括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帽、袜、鞋等。这一类还可细分为头衣、体衣、足衣三部分。第二类是各种装饰物,如头发的装饰物夹、簪、钗、梳,耳部的装饰物耳环、耳坠,颈部的装饰物项链、项圈,胸部的装饰物胸针、腰佩,手臂的装饰物臂钏、手镯图、戒指,脚部的装饰物脚链等。
服饰的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保护阶段,即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服饰的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尚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
实用阶段,即服饰以适应生产生活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标志阶段,即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象征阶段,即服饰还能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二)服饰民俗的文化特点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祈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三)各民族服饰
蒙古袍
袷袢
藏袍
旗袍
百褶裙
擦尔瓦
二、游艺民俗
民间游戏、民间竞技、民间杂艺是民俗游艺活动的三项主要内容。
(一)民间游戏活动
按游戏的性质划分,民间游戏可分为智能游戏、体能游戏、智能和体能结合的游戏三种类型。
智能游戏主要是以培养少年儿童智力为目的的游戏。
体能游戏的目的在于锻炼、发展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
智能与体能结合的游戏要求参与者的智力反应和体能动作协调迅速。
(二)民间竞技活动
从民间竞技活动的主要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赛力量型、赛技巧型、赛技艺型三类。
赛力量型。以力为主要内容的竞技活动,是民间竞技的常见传统项目。
赛技巧型。与力量型竞技相比,以技巧为主要竞赛内容的娱乐项目,更加变化奇妙,多姿多彩。
赛技艺型。技艺型竞技,是以比赛技艺为主的娱乐活动。这类竞技的特点是搏击度较弱,游艺性较强,以各种民间棋类为代表。
(三)民间杂艺活动
民间杂艺是指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它包括民间艺人的杂艺、动物表演及诸种斗戏。
三、节日民俗
(一)节日的概念和类型
节日,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
1.从节日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单一性质的节日和综合性质的节日两类。
2.从节日的地域分布及参加者来看,可以分为全民性节日、区域性节日、单一民族性节日三种类型。
(二)节日的社会功能
1.加强亲族联系,调节人际关系
2.强化社会集体意识
3.调适社会群体生活
4.保存民族文化传统
5.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四、婚姻民俗
(一)婚姻形态
婚姻形态主要有:抢劫婚、转房婚、表亲婚、交换婚、买卖婚、服役婚、招赘婚、童养婚等。
(二)传统婚姻观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婚龄和婚时观
3.门第观
4.贞节观
5.禁忌观
(三)“六礼”
婚礼六阶段的仪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第三节 民俗旅游的文化意蕴
一、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体验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
二、民俗旅游的作用
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加旅游情趣。
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加强旅游的教育功能,弘扬民族精神。
三、民俗旅游的文化体验
民俗旅游作为异域的文化参与活动,是在完全新鲜的环境中亲身体味他乡的生活情调,感受从未接触过的奇风异俗,对于旅游者来说完全是一种陌生新奇的审美体验。
在民俗旅游中,旅游者直接进入旅游地的生活环境之中,参与当地的群众性民俗话动,感受到的不仅是新鲜事物,更多的是接触到亲切热情的人民,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感受到的是一种浓郁的人情味,获得的是一种内心愉悦的心理感受和感悟。
在民俗旅游活动中,旅游者还可以扩大历史、地理、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得到一种文化体验。
思考题
1.简述民俗文化的特点。
2.论述民俗文化的功能。
3.简述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4.服饰民俗有何文化特点?
5.简述节日民俗的社会功能。
6.叙述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
7.如何加强民俗旅游中的文化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