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学前儿童感觉 课件(共14张PPT)中职--幼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前心理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学前儿童感觉 课件(共14张PPT)中职--幼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前心理学》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
一、视觉
1.视敏度
视敏度也叫视觉敏锐度, 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 又称为辨色能力。 幼儿期, 颜色视觉继续发展, 将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 幼儿初期, 已能初步辨认红、 橙、 黄、 绿、 蓝等颜色, 但在辨认混合色和近似色时, 往往较困难, 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根据丁祖荫、 哈永梅于1983年做的幼儿辨色能力的研究, 可得到以下结果:
(1) 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数, 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2) 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 因年龄班不同、 颜色不同、 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3) 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 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 如淡棕、 橘黄, 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4) 幼儿辨认颜色之所以发生错误, 可能由于辨认颜色能力没有很好发展, 也可能由于注意力不集中, 不认真仔细区分辨别等原因。
(5) 幼儿对于某些颜色, 如天蓝、 古铜等, 不能辨认或不善于辨认, 并非完全由于缺乏辨色能力, 主要是由于在生活中接触机会少, 成人也没有做有意识的指导。
二、听觉
(一) 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许多孕妇表示, 自己的胎儿(6 个月以上) 常对诸如汽车喇叭之类的大声响做出某种动作反应, 如翻身、 踢腿等。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国内外的研究均已证明, 出生第一天的儿童已有了听觉反应。 我国的研究者(1983) 曾对妇产医院42名出生不到24小时的新生儿施以类似蟋蟀叫声的声音刺激, 发现约83。3%的儿童能在仅施以1-2 次刺激的情况下较迅速地做出反应(头扭动、 眼珠转动、 睁眼等) , 其余的新生儿虽然较慢(需3-5次刺激) , 但都有所反应。
(二) 听觉的发展
婴儿不仅能辨别不同的声音, 而且表现出对某些声音的“偏爱”, 即表现为对某些声音能更长时间地注意倾听。
保护婴幼儿的听力是很重要的。 学前教育机构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减少噪声, 保护儿童的健康。
(2) 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问题。
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2岁以前, 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不仅如此, 触觉还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新生儿和1岁前的儿童, 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 之后, 手成为人主要的触觉器官。
1.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 许多天生的无条件反射, 也都有触觉参加, 如吸吮反射、 防御反射、 抓握反射等。
2.口腔的触觉
孩子出生后, 不但有口腔触觉, 而且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 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3.手的触觉
手的触觉是通过触觉认识外界的主要渠道。 换句话说,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儿童出生后,有本能的触觉反应,比如,抓握反射就是手的触觉的表现,这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手的无意性抚摸是继抓握活动之后出现的手的动作。 无条件性的抓握反射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会自然消失。 接着出现的是, 婴儿的手无意地碰到东西, 如被子的边缘时, 他会沿着边缘抚摸被子。 这是一种无意的触觉活动, 也是一种早期的触觉探索。
四、痛觉
儿童的痛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 表现为痛觉感受性越来越强。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弱的。 国外有人做过对新生儿的痛觉测查, 他们用针去刺孩子最富有感受性的区域———鼻、 上唇和手, 结果表明, 未足月的新生儿, 对极强的刺激都没有不愉快的表现, 即可能是不感到痛。
疼痛现象在孩子身上是经常发生的。 针对疼痛发生的条件加以控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孩子的疼痛。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