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课件 (共29张PPT)中职--幼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前心理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课件 (共29张PPT)中职--幼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前心理学》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三节 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 通常只是简单的反射活动, 后来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从不齐全到齐全”和“从笼统到分化”两个方面。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 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 并逐渐提高, 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和“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两个方面。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 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例如, 幼小儿童一会儿哭, 一会儿笑, 一会儿说东, 一会儿说西, 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正因为不成体系, 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 有了系统性, 形成了整体, 有了稳定的倾向, 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 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和其他事物一样, 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地矛盾运动过程, 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前后发展之间是具有联系的, 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 儿童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 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 就发生质变, 便出现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重要差异。 这些差异有显著的变化,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二) 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衡
人的一生的发展不是等速的, 在不同时期变化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学前期和青春期是发展的两大加速期。 即使同是学前期, 不同时间发展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2.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发展的。 比如, 感知觉在出生后发展迅速, 其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 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 两岁左右才真正发生发展起来, 到学前末期, 仍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只有逻辑思维的萌芽。
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不同的学前儿童, 虽然年龄相同, 心理发展的速度却往往有所差异。 例如, 有的孩子刚刚1岁零2个月就会说话, 有的孩子已经两岁多了, 还没有开口。 我们说, 这些孩子都是正常儿童, 而且早晚会具备基本的心理活动能力, 只不过是发展速度上有个别差异而已。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一) 定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 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 本质的、 典型的特征。
该定义具体包含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 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一般来说,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 至今仍然适用于当代儿童。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主要受下列因素制约, 而这些因素, 在本质上没有改变。
(1) 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2) 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 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 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 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 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3) 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 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 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如前所述,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 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3.稳定性与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既有稳定性, 又有可变性, 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 所以我们可以参照前人所揭示的有关年龄特征的表现来了解和教育今天的儿童, 但也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 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
四、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
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由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 遗传因素则是指由先天继承的、 与生俱来的机体构造、 形态、 感官和神经系统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理解剖特点,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生理发展, 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体各器官的成长与变化。 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 同时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
1.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 也是学前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对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重要。 家庭结构和功能、 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水平、 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 父母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的物质条件和氛围、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等等, 都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人格。
2.学校
(1) 教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的实施者, 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期望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
(2) 同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如果说儿童与成人的关系更多反映在照顾、 保护、 指导上, 那么儿童与同伴的关系则主要表现为交流、陪伴和游戏上。
(3) 幼儿园与家长的合作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教育应重视父母的参与, 幼儿园应积极与家长合作, 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3.社会传媒
社会文化主要是通过社会传媒对人们产生影响,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接触最多、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电视这一重要传媒了。 调查表明, 学前儿童平均每周看电视的时间超过21小时, 超过1/3的2-7 岁儿童的父母报告说, 电视在他们家占用最多时间。 而学龄前儿童每天仅花费约45 分钟进行阅读。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