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第四节 学前儿童观察力一、观察和观察力(一) 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 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的全过程都和注意、 思维等心理活动紧密相连。 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 观察对于人们的学习、 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观察是人们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形式, 是人们学习现成知识、 发现未知事物、 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前提。(二) 观察力观察力就是观察事物的能力, 也就是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 它是在实践活动中, 经过系统的训练, 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岁前儿童缺乏观察力, 他们的知觉主要是被动的, 是由外界刺激物特点引起的, 而且, 他们对物体的知觉往往和摆弄物体的动作结合在一起。二、学前儿童观察力(一) 观察的目的性增强幼儿初期, 不能接受观察任务, 不能始终牢记观察目的, 不善于自觉地、 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往往东张西望, 或只看一处, 或任意乱指。(二) 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观察的持续性是伴随着观察的目的性增强而不断发展的, 从幼儿初期到幼儿晚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 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观察持续的时间也随之延长。(三) 观察的细致性增强观察不细致是整个幼儿期观察的特点, 也是观察过程中最常见的突出问题。 幼儿初期,只笼统地观察到事物粗略的轮廓, 只看到面积大的和突出的特征。 而中晚期观察逐渐细致,能够观察事物比较隐蔽的、 细致的特征, 能从事物的大小、 形状、 颜色、 数量和空间关系等方面来观察, 不再遗漏主要部分。(四) 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幼儿初期, 只能观察到个别对象或事物的表面现象, 看不出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得到的是零散、 孤立的现象, 这些不系统的信息使幼儿无法知觉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中晚期幼儿能够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从而获得对事物各个部分及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印象, 观察的结果也接近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 因此能比较顺利地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一) 引导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的目的任务明确, 幼儿观察时的积极性就高, 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就完整、 清晰; 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 幼儿就会东张西望, 不得要领, 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就零散、 模糊, 不能完成观察的任务。 总之, 观察的效果如何, 取决于目的任务是否明确。(二) 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观察活动如果始于兴趣, 那也就意味着这次观察活动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只有当幼儿对观察对象充满兴趣的时候, 他们才会有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才会有探究的冲动与愿望, 也才会有观察的主动性、 积极性, 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观察的目的。(三) 教给幼儿按顺序观察的方法由于经验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幼儿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容易出现抓不住要点的现象。 因此, 教师要引导幼儿掌握观察的方法, 知道先观察什么, 后观察什么, 怎么样去观察。(四) 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启发幼儿在进行观察时,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 大脑就可以从多方面分析综合,这样有利于幼儿对所观察的对象形成立体知觉形象, 增强观察效果,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的状态和活力。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