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一学期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学科素养意识。但世界古代史尤其是中古时期的历史对他们来说会略有困难,因为中古时期的亚洲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只涉及到阿拉伯帝国和日本的大化改新,其他的内容都不曾了解,同时众多地区众多的地名、制度、文化特点、时空的转换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障碍,失去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以时空观念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伊斯兰教创立和阿拉伯帝国的统一及统治;从唯物史观角度正确看待阿拉伯帝国扩张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2.运用时空观念把握奥斯曼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正确看待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对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3.以时空观念了解日本和高丽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大化改新,掌握其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日本幕府统治。【重点难点】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教学过程】导入:以《一千零一夜》这部典型的阿拉伯文学作品简介导入。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是如何而形成的?有何影响?同一时期还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文明,他们之间有何联系呢?新课:一、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南亚与北非“伊斯兰”含义为顺(服)从,指顺(服)从安拉和他的使者穆罕默德“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称谓,意为独尊(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一)阿拉伯帝国【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阿拉伯帝国兴起的过程。1、阿拉伯政权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统治(鼎盛时期)(1)政治领域 政教合一 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宰相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财政部负责收支。(2)经济领域①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③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大规模的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各个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3)文化领域①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 ②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或者总结为:原因:①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繁多,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②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③统治者重视知识,开放宽容的态度;并统治者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④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千年文明的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过程。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1)政治领域①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主在人间的影子),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奥斯曼帝国---阿拉伯政治体制的延续者)(2)经济领域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三)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1.笈多帝国(320-540)(1)政治统治: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印度教的兴起: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教师补充讲解:法显旅印:法显399年从长安出发,402年进入北天竺,后入中天竺(恒河流域),遍访佛教中心地,探寻佛教经典。411年从海路回国,413年回到东晋建康。法显将历经15年30国的印度求经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记》。2.德里苏丹国(1206-1526) 伊斯兰文明影响(1)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206年,阿富汗古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丁·艾伊拜克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定都德里,标志着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的开始。以伊斯兰教为国教。(2)统治:①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政教合一。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延续者)二、中华文明下的东亚---日本、朝鲜1.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1)历史发展历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日本历史的发展历程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故名。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使日本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标志。幕府统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①庄园经济的形成: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②武士集团的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幕府时代形成:12世纪末(1192年),镰仓幕府的建立。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幕府时代结束:1603年由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户(今东京)所建。至1867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为止(即大政奉还),共经十五代征夷大将军,历时265年。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闭关锁国”)2.唇齿相依邻国--朝鲜(半岛)【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朝鲜历史的发展历程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列岛、中南半岛的越南以及以后随着移民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共同打造一个带有鲜明中华文明的文化圈。【本课小结】亚洲历史的发展是多元的,都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不同地区的文化互相影响,联系日益增强。中国、印度、阿拉伯文明在这一时期不断向外传播,与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文明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横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伊斯兰教的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中古时代的亚洲大陆,文化多元,各具特色;诸多文明联系日益增强,技术、文化的交流使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大为加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