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活需要法律》教案一、课标要求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与特征,感受法律对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民法典的介绍,感受法律的重要性。2.通过对法律相关问题的探究,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3.学会运用调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去探究和解决问题。4.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引导学生知道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法律相关问题的探究,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对法律相关问题的探究,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及技术应用 学生活动 及技术应用 设计 意图课堂导入 提问 教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否看到过这样一些新闻报道?你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吗? 出示图片: 展示预设: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学生回答问题。 以提问形式导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过渡:那么关于法律你们了解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探究新知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感受法律的重要性,增进对现有法律的认同) 环节一 走近法律 教师:因网络发展、现代医疗科技、老龄化等带来的社会关系(买卖关系、医患关系、亲属关系)纠纷的解决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依赖特别法的调整,民法典由此而生。 教师明确: 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展示材料及播放视频《民法典-新时代的人民法典》片段。 展示设问: 通过观看视频,你们知道民法典都规范了哪些社会关系吗? 展示预设: 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教师: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师明确: 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过渡:但是,也有会人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在一定前提下,法律离自己很遥远。 教师展示活动:议一议 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教师明确: 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展示连线活动。 教师:我们一生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教师明确: 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学生积极表达观点。 1.学生进行连线活动。 2.学生认真听讲。 以民法典具体内容为例,结合视频、材料从“生活需要法律、法律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法律相伴人的一生”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过渡:同学们,法律是自古就有的吗?法治的脚步 (感知法治建设的伟大进程,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环节二 追寻法治足迹 教师:法律不是自古就有的。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国家产生之后开始创制法律,进而到不断推进法治建设。 展示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共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对提出102万多条意见都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并积极予以采纳。共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广鉴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多次将草案印发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大、有关研究机构、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征求意见。 展示设问: 民法典的编撰为什么要多次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说明了什么?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充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确保编纂出一部符合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民事权利的权利法典。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信息速递:播放视频《【典型案例】《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发展史 》 教师明确: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教师展示活动:想一想 有了法律之后,人类就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为什么? 教师:在封建专制的历史中,法律成为统治者治理被统治者的依据,这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其实质还是人治。法治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简要介绍法治的发展进程;以展示民法典编撰过程材料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本质。过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法治比人治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那它的优势具体是什么呢?环节三 探寻法治力量 教师展示设问: 法治强调的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 教师明确: 法治的含义: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展示材料和播放视频《民法典具有重大意义》。 展示设问: 公平正义的阳光将照耀无数人追梦的征途。谈谈你对我国法治建设原因的看法。 教师明确: 意义: 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②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1.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2.学生认真听讲。 以活动的形式,介绍法治的含义;以简要介绍民法典意义视频的形式,感受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六、课堂小结七、课堂练习1.温馨家庭,其乐融融,家庭成员各负其责;优美校园,书声琅琅,教学秩序井然;红灯停,绿灯行,人人文明出行……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这是因为( B )①法律只为人们当前的生活服务②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加以调整③法律赋予每个人相伴一生的权利和义务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要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总目标是( C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实现中国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八、布置作业法律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体现着人类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与同学或父母分享中华民族法治文明史上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历史故事吧,并谈谈你的体会。(共28张PPT)生活需要法律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教学目标1.通过对民法典的介绍,感受法律的重要性。2.通过对法律相关问题的探究,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3.学会运用调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重难点: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引导学生知道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重点/难点教学设计课后活动生活需要法律课堂导入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脚步感受法律的重要性,感知法治建设的伟大进程,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课堂小结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环节一 走近法律以民法典具体内容为例,结合视频、材料从“生活需要法律、法律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法律相伴人的一生”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环节二 追寻法治足迹环节三 探寻法治力量简要介绍法治的发展进程;以展示民法典编撰过程材料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本质。以活动的形式,介绍法治的含义;以简要介绍民法典意义视频的形式,感受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新知探究随堂练习课程导入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否看到过这样一些新闻报道?你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吗?法 律走近法律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买卖关系亲属关系医患关系民法典······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1.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视频名称:《民法典-新时代的人民法典》片段2020年5月28日,两千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观看视频,你们知道民法典都规范了哪些社会关系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总则1物权2合同3人格权4继承6婚姻家庭5侵权责任7附则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2.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议一议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参加工作时与这份工作相关的试用期、培训、工资、工时、加班、辞退就有了法律的约束到了上学年龄具备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出生民事上具备权利能力刑事上具备生命健康权行政上与政府发生公共管理关系结婚时与我们相关的抚养关系、监护关系、财产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一生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3.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追寻法治足迹法治的脚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实现其阶级统治。创制法律人类不断推进法治进程。我国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征程。推进法治没有法律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法律的发展历程法治的脚步民法典的编撰为什么要多次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说明了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共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对提出102万多条意见都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并积极予以采纳。共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广鉴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多次将草案印发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大、有关研究机构、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征求意见。法治的脚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信息速递法治的脚步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1.法律的本质法治的脚步想一想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有了法律之后,人类就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为什么?法治的脚步依靠贤者来治理国家。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依靠法律治理国家,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探寻法治力量法治的脚步说一说法治强调的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政府: 。人民法院: 。社会成员: 。法治的脚步含义: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2.法治的含义与意义法治的脚步公平正义的阳光将照耀无数人追梦的征途。谈谈你对我国法治建设原因的看法。2010年,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4年,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2017年,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2020年,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法治的脚步意义: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2.法治的含义与意义课堂小结生活需要法律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法律的本质法治的脚步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治的含义与意义1.温馨家庭,其乐融融,家庭成员各负其责;优美校园,书声琅琅,教学秩序井然;红灯停,绿灯行,人人文明出行……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这是因为( )①法律只为人们当前的生活服务②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加以调整③法律赋予每个人相伴一生的权利和义务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随堂练习B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要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总目标是(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实现中国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随堂练习C课后活动法律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体现着人类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与同学或父母分享中华民族法治文明史上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历史故事吧,并谈谈你的体会。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生活需要法律》(教案).docx 《生活需要法律》(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