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景区空间规划与布局 课件(共44张PPT)-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同步教学(华东师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 景区空间规划与布局 课件(共44张PPT)-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同步教学(华东师大版)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景区空间规划与布局
第五章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风水理论在旅游景区空间规划与布局中的应用、垃圾旅游景区的选址优化理论基础,熟悉不同类型景区的布局模式、功能分区。
●在结合本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书本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掌握旅游景区空间规划和布局的基本要点。
知识目标
1
技能目标
2
能力目标
3
●学习不同类型景区的布局模式和功能分区,对于景区现状的分区进行合理的评价,并能够适当对其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建议。
本章内容
风水理论
1
景区选址优化
2
景区布局模式
3
景区功能分区
4
风水理论
第一节
第一节
一、风水理论概述
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青囊,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
中华民族先民搞风水,最初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农业生产,二是有利于居住。
第一节
中国风水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宗教,又有艺术;既有迷信,又有科学。
风水美学特别讲求屈曲生动、端园体正、均衡界定、和谐一致。
风水理论对宅基选定、城市规划等聚落建筑也提出了许多科学的原则。
旅游学不仅包括自然地学,也包括人文地学。中国风水正是二者结合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风水理论适用于自然资源型景区
二、风水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风水学说强调居住环境的山水条件,“觅龙”、“观水”、“山环水抱”等核心理论都是围绕山脉和水流等自然环境条件而展开。
风水学应用的旅游规划主要是自然资源主导型,且目前没有较知名风水资源的旅游景区。没有好的自然山水,不可能符合风水的要求,便不可能成为风水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风水核心在于“自然”与“和谐”
风水的核心是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
风水思想与旅游规划对环境美的追求是一致的。
风水之法把环境中的一切自然和人为事物作为一种象征,考察环境如何对人类起作用。
自然与和谐是风水环境选择的标准,择一块地、建一方土都以寻求自然状态为最好,保持一种井然有序的和谐。
第一节
旅游景区选址的风水学应用
三、 风水理论在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风水理论分为形势与理气两大流派。
形势流只专注山川形势与构成;理气流则重天地人之间的相互感应。
形势流注重对环境龙、砂、水、穴、向五要素的选择,相应有五个操作方法: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
旅游规划首先涉及这五要素权重、筛选和重塑。
第一节
观水
考察地上地下水源和水流的形态及水质。
觅龙
对山脉的观察选择。
大的山脉可分龙脉的形与势分别勘察。
点穴
确定建筑物基址。
旅游规划中,穴是旅游景区最终的归宿的核心区。
取向
旅游建筑物基址的选定及布局,方向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数。
坐北朝南
察砂
砂通指前后左右环抱居所的山峦,将砂比作龙的环护、屏障、侍从。
第一节
旅游建筑的区域内布置
形神兼备景观建筑的个体外形为形,与周围景物融合而成氛围为神。
景观建筑布置中,为达到形神俱备,要从建筑的主题构思、空间艺术效果、功能要求、视觉审美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用人工的力量创造一种自然的和谐。
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景观的体量、形式与风格设计,也要考虑择地建景或适当地修地造景。
第一节
权衡基准:风水中有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度量标准
景观建筑外部空间尺度设计
四个基本条件:环境位置好,建设格局好,要有气势,社会参与度好。
内部形体,以充实、洁净、舒适、尺寸合度为佳。
旅游景观建筑单体的设计
请替换文字内容,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第一节
文脉是旅游区的灵魂,因此在旅游规划时,文脉分析是旅游规划的重点,特色文化往往是旅游区的独特卖点。
有风水理论背景的旅游区都有一定的风水历史线索,规划专家可以通过地形勘察,进行风水理论角度的地脉论证,通过对风水现象的提炼,进行风水文脉定位,且辅以其他文脉,可以使旅游规划中地脉、文脉分析更符合当地特点。
风水与地脉、文脉
四、 风水与旅游区形象
第一节
风水与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区形象定位是旅游规划中的核心部分之一:
旅游区形象是对旅游区总体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评估,是对旅游区最本质、最具特色的资源、产品、项目的高度浓缩,关系到旅游者对旅游区的认同与否。
把风水理论作为其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点:
具有风水理论背景
在一定区域内其周边没有极强的风水旅游区与其竞争
第一节
风水与旅游产品策划
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策划的合理性、市场适应性直接关系到旅游规划的成败。
研究风水理论在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策划中也应遵循上述相关理念的衍生推进过程,从风水理论环境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区域的方位与空间布局,将风水引入旅游区空间布局,必将使空间布局具备环境地理学意义合理内涵,又蒙上风水理论的神秘、高深莫测的印象。
第一节
拓展阅读
风水乡村——西递、宏村
黟县西递和宏村,堪称中国皖南典型的古村落,位于安徽黄山南麓的黟
县,它是中国明清民居村落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从远处看,它的建筑体形恰似一种船形。“村之船形,寓借水而行,得神助,取真经,从而大吉大发。” “东方古代建筑的艺术宝库”。李白:“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宏村形如牛状,是当今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
宏村从选址、规划到建筑的营建,都是人们从一定文化观念和宗教观念出
发,有意识地强化自然界中“牛”的形态,体现了农耕民族对牛的崇拜与依赖。南湖,是牛形村落——宏村的“牛肚”。这里湖光山色,平洁的湖面,倒映着高天流云和白墙青瓦的房舍,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受。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递和宏村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景区选址优化
第二节
第二节
旅游景区的区位选址主要是指景区在区域大环境背景下所处的位置与地位,属于宏观空间环境范畴。
理论基础来自地理学中的区位论,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的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其中着重于经济地理位置的研究。
一、 选址优化的理论基础
要求能在这样的一个区位条件下,把现有的或将有的设施、服务、技术等集合成一体,组成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增强整体旅游吸引力,从而形成集聚规模效应。
将旅游景区向旅游者生产、销售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称为中心吸引物,而旅游景区则是吸引旅游者前往的中心地,从中心地到其影响范围最远的客源地则构成了不同圈层的市场腹地。
创始人: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
ReBA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即“环城游憩带”,是指产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
CRBD(Central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即“中央游憩商务区”,是指以游憩中心地为基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门槛入口和吸引范围的游客活动中心。
地理现象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但这种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出反向的运动,即距离越大,引力越小。
来源: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
中心地学说
距离衰减法则
集聚规模经济
ReBAM、CRBD和TBD
第二节
第二节
旅游景区是处于区域大背景环境下的相对微观位置,在区位的定位上不仅受本景区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大环境下的各种因素的制约。
二、 选址定位的影响因素
1
2
3
4
5
交通条件
基本衡量标准:景区的可进入性
考察方面:航空、铁路、公路和水上交通
资源基础
景区吸引力的首要条件:景区的旅游资源的品位、丰度、集聚度
经济特征
收入、消费习性、区域经济状况以及企业关系
市场范围
地域空间上的,通常可以景区为中心,划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的同心圆的范围;
市场细分上的,有的景区是针对大众的,而有的景区则只能是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
城镇依托关系
景区与城镇两者之间的距离和依托城镇的重要性
第二节
时间位序下的区位定位
三、 时空位序下的区位定位
在前两期的基础上进行巩固与深化。
远期规划时的区位定位
在近期规划的基础上的规模扩张,在巩固维护原有的设施基础上开辟出新的区位场所。并要特别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必须对区位内的地形地貌进行详细勘查、具体测量,采取谨慎的开发态度。
中期规划时的区位定位
从方便、实用角度出发,选择在交通枢纽或交通线附近,地形不太复杂,施工条件较为优越,能够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游客的进出和服务提供方便的区位。
近期规划时的区位定位
时间位序
第二节
空间位序下的区位定位
S
W
O
T
国家级的区位定位
针对国内各省市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也还要有针对国际客源市场定位的要求。
地区级的区位定位
可以是一个省,也可以是一个县或更小单的地区。
区位随着尺度大小应该有所区别。
跨区域级的区位定位
国家间或洲际间共有的旅游资源区域,对于这一区位定位,应该在加强相互联系的前提下,实行共同开发,从有利于国家间或洲际间游客的相互往来出发,大力推动边界旅游的发展。
区域级的区位定位
在区内首先要求要协调好相互间的关系,在巩固区内市场的同时,着力向外拓展。
景区布局模式
第三节
景区内各种功能区的布局,总的来说应与景区的主题相符合,适应景区的景观特色,当然也受当地的地形和原有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
景区功能的布局,根据不同的尺度可以划分为宏观布局、中观布局和微观布局三个层次。
第三节
指旅游发展在空间上的总体轮廓和部署
主要是确定景区在地域空间内部的配置与部署和关系
宏观布局
中观布局
在具体分析各点的潜力和制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点与点、点与中观布局,甚至与整体的相关性,选择出最优化的多维网络结构。
微观布局
第三节
景区的功能布局设置模式:
链式布局模式
适应于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主要沿着交通线分布的情况
核式布局模式
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采用:
资源的集聚度
服务的集聚度
双核式布局模式
一个景区内出现两个势均力敌的资源集聚体时采用
第三节
景区的功能布局设置模式:
组合式布局模式
是在双核式布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也就是在出现了几个处于同等地位,但在地域范围和功能上不能相互重合时采取的布局方式。
渐进式布局模式
是由不同地域范围内的不同功能的区块组合而成,需要有多样化的分区才能体现出功能上的不同。
圈层式布局模式
在每一个大尺度景区之下,又往往划分出次级的功能区,一层层往下,形成圈层结构。
景区功能分区
第四节
第四节
功能分区是指对规划区域,按照满足不同旅游需求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需要,进行主题性空间区域划分。
旅游地可以划分为如下功能区:游览区、旅游接待区、休疗养区、野营区、文化娱乐区、商业服务区、行政管理区、居民区、农林园艺区、加工工业区。
旅游规划区域布局实际是对旅游产业系统各要素及其集成系统进行空间安排,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
第四节
突出主体,以点带面
即对增长极理论和点—轴模式的应用。
资源特点、游览空间、使用功能和方向的一致性,结合游览方便、利于管理的原则,进行旅游空间布局。
合理开发,加强保护
空间布局必须有利于保护资源,使之能永续利用。
适度分散,均衡布局
规划要适度分散,同时要考虑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一、 功能分区的原则
第四节
尊重习惯,科学冠名
景区的命名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以山名、地名、景观特征、历史古迹等为之冠名,使旅游区繁杂的信息,浓缩于便于识别的名称,同时有利于旅游区形象的传播,但要注意禁忌。
分工协作,烘托主题
要考虑各个分区不同功能,使旅游区内部具有一定同一性,而各个旅游区之间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主体,并以此为分工导向,配置该区的相关旅游设施和娱乐项目,并使各区的专业化发展服从于上一层次的总体方向(即旅游地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
二、 规划布局方法
定位、定性、定量法
吴人韦将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方法概括为“三定”,即定位、定性以及定量。
定位
定性
定量
是确定旅游功能区和旅游建设项目的位置。
其理论基础是地理空间的理论和经济区位论,基本依据是旅游规划区背景分析结论、市场分析成果和旅游资源评价结果。
是对已经定位的功能区,进行分类、命名、定功能、定级别,以确定各自特色、主题、功能和发展方向,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进行旅游规划的“区块”层次空间布局。
是指确定旅游地域系统和旅游项目的位置、边界和占地面积。
第四节
认知绘图法
该方法由弗里更提出,主要是通过综合旅游者对旅游地域形象的认知,计算旅游位置分数,以此为空间布局的依据。
该方法的步骤:
认知
绘图法
(1)
(2)
(3)
(4)
计算出每个旅游区位置的分数( TLS):
TLS=(A+B+C)×(A+B)/(1+C)
A为一个区得到的“×”数;
B为该区被划为旅游区的次数;
C为一个区部分被划入旅游区的次数。
汇总 TLS分数,并标注在地图上,积分最高处,即为旅游区的位置中心,然后沿
低谷处画线,可得出各区之间的界限。
选择抽样调查方法,以确保获得具有代表性的随机样本。
向被调查者提供一张空间布局底图,要求他们在认为是旅游地(区、景区)中心的地方画上预先定好的标注“X”,并画出 3—5个旅游区范围。
第四节
降解区划法
由史密斯( L. J. Smith)提出,是一种大尺度地域范围区划定方法。该方法从较大区域范围入手,逐渐按两分法分解成越来越小的区域。
例:海滨旅游度假区
第四节
聚类区划法
又称上升区划法,是与降解区划法相逆的一种旅游空间划分方法。
该方法是从小的地域系统入手(景区或景点),逐渐合并为数量较少的大区域的方法。
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
第四节
三、 景区功能分区的应用
特殊资源载体的景区功能分区
国家森林公园
2007年,林业部发布《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LYT 5132—95)》,规范指出:根据森林公园综合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点,应因地制宜设置不同功能区。
主要分为:
01
游览区
为游客游览观光区域。
主要用于景区、景点建设。
在不降低景观质量的条件下,为方便游客及充实活动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设置一定规模的饮食、购物、照相等服务与游艺项目。
02
游乐区
近郊森林公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建设大型游乐与体育活动项目时,应单独划分区域。
第四节
国家森林公园
03
狩猎区
为狩猎场建设用地。
04
野营区
为开展野营、露宿、野炊等活动用地。
05
休、疗养区
主要用于游客较长时间的休憩疗养、增进身心健康之用地。
06
接待服务区
用于相对集中建设宾馆、饭店、购物、娱乐、医疗等接待服务项目及其配套设施。
第四节
国家森林公园
07
生态保护区
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公园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08
生产经营区
从事木材生产、林副产品等非森林旅游业的各种林业生产区域。
09
行政管理区
为行政管理建设用地。主要建设项目为办公楼、仓库、车库、停车场等。
10
居民生活区
为森林公园职工及公园境内居民集中建设住宅及其配套设施用地。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核心区
缓冲区
试验区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物的集中分布地。除经允许的科研活动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位于核心区外围,只准进入从事科研观测活动。
位于缓冲区外围,可以进入从事科研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或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第四节
一般景区功能分区
旅游景区的旅游吸引物不同,所需要具备的功能也就不同。
景区的功能必须根据景区的类型、特点、资源禀赋与空间布局来科学划分。
对相同类型的景区也有不同的功能分区,是因为景区的功能有所区别。
第四节
公园的功能分区
公园内功能分区规划是根据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地“因地、因时、因物”而“制宜”,结合各功能区本身的特殊要求以及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园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区规划,还要根据公园的性质和内容,游人在园内设有多种多样的游乐活动,活动内容、项目与设施的设置应满足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年龄人们的爱好和需要。
第四节
拓展阅读
加拿大国家公园分区
特别保护区
原野区
自然环境区
娱乐区
服务区
第四节
案例分析
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功能分区实例
位于海南三亚的南山文化旅游区,依托南山独特的山海名胜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因此项目的开发与成功实施,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了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更是对当地历史与文化的深刻体验与传播。使之有别于中国其他休闲娱乐公园的泛西方设计元素烙印,着重体现本土文化与现代休闲娱乐活动的高度融合。因此佛教文化、休闲娱乐、生态保护成为 ECOLAND统领设计蓝图的三大理念。
依据南山美丽的海滨、绵延的山石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大景观 ”的原则前提之下,设计师把整个区域组合成九个主题园区:佛教文化公园、南海风情区、大门景观区、天竺遗迹、福寿天地、幸福广场、黎苗文化区、大小洞天景区、休闲酒店区。
评析:
项目规划目标之一是全面保护场地资源及现有价值,不仅合理保护性地利用当地资源,同时有效地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拉升了地域经济水平。设计师潜心挖掘当地自然景观,以世界普遍关注的传统佛教历史和亚洲文化为设计渊源,以 GIS定位系统辅助设计,在规划蓝图上首先成就了此独具魅力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本章我们介绍了景区资源调查的两大类基本操作方法:国家规范普查和市场导向调查。在对景区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对景区资源进行分析的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我们可以把握到景区资源分析的重点、亮点和卖点。
另外,本章还介绍了景区空间规划与布局的相关知识。首先,介绍了风水理论及其在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然后重点讨论了景区选址优化、布局模式等功能分区方法。
本章小结
知识题
风水理论在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有哪些应用?
景区选址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常见的景区空间布局模式有哪几种?
功能区划分的原则有哪些?
能力题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一种类型的景区,讨论这种类型的景区功能分区的常见划分方法,并根据网络收集一手资料,撰写景区功能分区小论文。
练习题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