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于忧患 致力图强 课件(共21张PPT)-《点亮技能之光》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生于忧患 致力图强 课件(共21张PPT)-《点亮技能之光》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生于忧患 致力图强
第一章
第一章 生于忧患 致力图强
百工技艺传薪火
救国图强创技校
战火硝烟担使命
公司简介
百工技艺传薪火
百工技艺传薪火
是什么驱动着人类从洪荒走向现代文明?是什么支撑着人类社会稳步繁荣兴盛、日新月异?
这是一种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技能。
百工技艺传薪火
在人类进化历程中,为了生存,人类开始生产劳动。通过不停地探索和改造世界,人们逐渐掌握了一系列生产技术,比如制造木器、石器、骨器、角器、陶器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凭借这些技能技术,人类得以生存并提升了生活质量。
劳动技能,让人类摆脱蛮荒,创造历史。社会分工,则催生出了职业和职业技能教育。
百工技艺传薪火
在《诗经》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来表彰工匠在对骨器、象牙、玉石进行制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庄子》中,“运斤成风”“鬼斧神工”“庖丁解牛”等成语,是中国古代工匠出神入化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追求卓越的由衷赞美。
百工技艺传薪火
“物勒工名”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礼记·月令》中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对其质量负责,以便追究责任,避免偷工减料等。今天,在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上、古城墙上,经常可以见到古代匠人的名字,说明这一制度起源很早,源远流长。
百工技艺传薪火
从“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的赵州桥,到被誉为“稀世珍宝”的曾侯乙编钟,从“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衣,到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的北宋汝瓷,工匠们留下了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历史上,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产品都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中国古代任何一项科技成就都饱含着工匠们艰辛的探索。
公司简介
救国图强创技校
救国图强创技校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无数仁人志士发出共同的呐喊:中国向何处去?曙光从何处来?
救国图强创技校
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旨在通过学习西方国家技术实现强国目的。全国上下开始轰轰烈烈地兴办工矿,设厂制械,造枪造炮,制造船舶。为适应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各地开办了一批专门培养语言、军事、技术人才的学堂。
救国图强创技校
1866年, 闽浙总督左宗棠及其继任者沈葆桢在福建马尾设立从事造船的机构福州船政局,专门附设了培养造船、驾驶人才的学堂,初名求是堂艺局,后改称为福建船政学堂。
1868年,福建船政学堂增设“艺圃”,是中国第一所技工学校。
救国图强创技校
1898年,张之洞创办湖北工艺学堂,后于1904年改名为湖北高等工艺学堂。
1912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了纺织染传习所,培养出我国第一代纺纱纺织技术工人。
救国图强创技校
1914年,张謇创办了女工传习所,是我国第一所刺绣专业学校。
1917年,黄炎培联合同仁发起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社团——中华职业教育社。
公司简介
战火硝烟担使命
战火硝烟担使命
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部电台。这部珍贵且特殊的文物,见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发展,也见证着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技工教育的成长和发展。
战火硝烟担使命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专门规定:“设立厂或商埠学校,以提高青年工人的熟练程度,并给他们以补充教育,经费由厂方供给。”基于上述原则,中央苏区根据工人实际情况,相继开办工人学校、补习学校等,组织工人进行文化补习和技术培训。
战火硝烟担使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应战争需要,训练各种专门人才。” 1941年5月,八路军总司令部创办了以专门培养兵工人才为主的太行工业学校。
战火硝烟担使命
日寇的疯狂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使根据地人民生活面临极大困难。为破解生存难题,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从1941年起,在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典型。在典型引路下,技术工人你追我赶,形成一股创新技术、积极工作的高潮,从而推动了生产发展,有力地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战火硝烟担使命
1942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学校,将先进的工农业科学技术带到了大西北农村。1944年,学校迁至甘肃山丹。到1949年,山丹的培黎学校有来自8个国家的30名专家、工程师和技师,在校生和工人加起来有近千人,被英国记者称为“山丹的洋骆驼”。
战火硝烟担使命
1946年5月,中长铁路大连铁路工厂青年技术学校成立,后来更名为大连机车车辆厂技工学校。学校设有机床、虎钳、模型等10个实习厂,办学采取半工半读方式。
1948年4月,哈尔滨车辆厂技工学校成立。教师由厂内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工人担任,学制为两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