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2.了解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知识结构】
一.经济变化
(一)国内: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20世纪70年代初
(1)背景
①历史教训:1929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②外部因素: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③现实需求: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恢复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的需要
④理论基础:自由主义衰弱, 兴起
⑤实践经验: 新政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1)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 ”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2)政策: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3)评价
积极:
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
②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消极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
②经济周期性波动依然存在
③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是富裕与贫困并存的两极社会
(4)实质: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国际:建立国际经济组织
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内容:
①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 、 、 等,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②发挥大国作用: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二、生产力新变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成就: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二战中)
(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2)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3)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4)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5)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三、社会新变化
(一)生产关系:社会结构
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1)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2)“ ”的人数增加: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四、建立社会保障:“福利国家”
1.含义:
①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②国家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原因: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吸取经济危机的历史教训,力图避免因贫困引发社会危机。
③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④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借鉴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发展阶段:
①二战后兴起,到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完备
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滞胀”危机时,减少福利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
③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都不同程度的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5.评价:
(1)实质:国家干预
(2)利: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3)弊:
①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
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没能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五、扩大公民权利:社会运动
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表现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①原因: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种族隔离制度,剥夺黑人选举权等。 ②目的:争取平等权利。 ③结果: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妇女运动 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②目的: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③结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学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实质: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根除经济危机。
达标检测
1、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2、下图“欧洲站立”摘自《扩张》(1986年12月),站台上显示的是1970年各方的购买力数额。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
D.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3、1947年初,法国政府制定出“莫内计划”,对煤、电、钢铁、水泥、农机、运输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并计划大量进口原料和机械;同时由政府投资,在罗纳河流域兴建大型电力工程。这些措施(  )
A.恶化了经济局势 B.放弃了市场经济
C.促进了经济增长 D.激化了社会矛盾
4、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形成了一种“混合式经济制度”,使得国家更容易进行现代化经济事务的计划与管理,同时也相对地大大推动了需求的增加。这种“混合式经济制度”(  )
A.受到苏联模式的启发 B.主张由政府主导经济
C.引发第三次科技革命 D.避免了“滞涨”的发生
5、1955年日本出台《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其目的是经济自立和实现失业人员全部就业,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并规定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目标为5%。材料表明,战后日本(  )
A.全面借鉴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B.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崛起 D.形成外向型国家发展战略
6、1960年以后,英国出现了所谓的“英国病”,症状表现为两个矛盾的层面:一是整个70年代英国通货膨胀率极度严重,1980年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20%多,另一个是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倒退,失业率高达两位数。对“英国病”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迫使英国退出了欧共体 B.源于政府过度干预经济
C.只有英国出现这一现象 D.暴露了市场经济的弊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