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认识税收与税法 课件(共34张PPT)-《税费计算与申报》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一 认识税收与税法 课件(共34张PPT)-《税费计算与申报》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认识税收与税法
PART 01
任务一 认识税收
任务二 认识税法
认识税收
任务一
任务一 认识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固定征收形式。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一、税收的概念
任务一 认识税收
1.强制性
强制性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强制征收税款。负有纳税义务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国家强制性的税收法令,在国家税法规定的限度内,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税收的特征
2.无偿性
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不需要直接向缴纳的单位和个人付出任何代价。无偿性是税收的本质体现,是区分税收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国债收入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凭借国家信用取得的收入,国家对债权持有者具有直接的偿还义务;规费收入是国家机关向有关当事人提供某种服务而收取的一种报酬,也不具有无偿性。因此,它们均不属于税收范畴。
任务一 认识税收
3.固定性
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预先规定了统一的征税标准,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方法和期限。
固定性也是税收区别于罚没收入等其他财政收入的重要标志,也正是因为固定性的特征,才得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均衡和纳税人负担稳定。
任务一 认识税收
任务一 认识税收
1.组织财政收入
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是指税收通过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供国家支配使用。财政职能是税收最基本的职能,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
三、税收的职能
2.调节经济
调节经济的职能是指税收在积累国家财政资金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税种,确定不同的税率,对不同单位和个人的收入进行调整,以优化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3.监督社会经济活动
税收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职能是指税收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进行制约和控制。
任务一 认识税收
认识税法
任务二
任务二 认识税法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和纳税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取得。
一、税法的概念
任务二 认识税法
1.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主要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征税主体是指依法行使课税权的各级国家机关;纳税主体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二、税收法律关系
2.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
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征税对象,主要包括货币、实物和行为。
3.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
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主要包括纳税人的权利义务和征税机关的权利义务。
任务二 认识税法
任务二 认识税法
税法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减免税、纳税环节、纳税地点、纳税期限、法律责任等。其中,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和税率是构成税法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解决了各税种对谁征、对什么征、征多少的核心问题。
三、税法的构成要素
1.纳税义务人
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义务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指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个人。如在我国从事工商活动的个人。法人指依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法律地位,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财产,承担法律义务,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利的社会组织。
任务二 认识税法
在实际纳税过程中,与纳税人相关的概念有代扣代缴义务人、负税人。
(1)代扣代缴义务人
代扣代缴义务人是指有义务从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或单位。确定扣缴义务人有利于简化征税手续,防止税款流失,加强税收的源泉控制。但扣缴义务人不是纳税主体,而是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中介。
(2)负税人
负税人,是指税款的最终承担者或实际负担者,而纳税人是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所以,纳税人并不一定就是税款的实际负担者。
任务二 认识税法
2.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是征税的客体,即对什么征税,是征纳税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标的物,是区别一种税与另一种税的重要标志。
(1)税目
税目是指各个税种所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代表征税的广度。
(2)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又称为税基,是征税对象的量化特征,是计算税款的依据,其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从价计征,即以征税对象的价值量作为计税依据;二是从量计征,即以征税对象的实物量作为计税依据;三是复合计税,即同时包含征税对象的价值和实物量。
任务二 认识税法
(2)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又称为税基,是征税对象的量化特征,是计算税款的依据,其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从价计征,即以征税对象的价值量作为计税依据;二是从量计征,即以征税对象的实物量作为计税依据;三是复合计税,即同时包含征税对象的价值和实物量。
任务二 认识税法
3.税率
税率是指对征收对象的征收比例,是衡量税负轻重的重要标志,体现征税的深度,是税收制度的核心。我国现行税率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就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规定相同的征收比例的税率。
(2)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这种税率先根据课税对象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征税数额,不受价格变动影响,一般适用于从量征税的情况。
定额税率征税对象一般以质量、数量、面积、体积等作为计量单位。我国的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采用定额税率。
任务二 认识税法
(3)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从低到高分别规定逐级递增的税率。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和依据不同,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全率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四种类型。
1)全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分成若干等级,将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照其所适用的最高一级征税比率计税的一种累进税率。
2)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分成若干等级,当征税对象的数额每超过一个等级时,仅就超过的部分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即同一征税对象,可以同时适用几个等级的税率。
任务二 认识税法
假定A、B、C三人某年综合所得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为36 000元、36 001元和150 000元,依据表1-1所示税率,按照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分别计算出应纳税额,见表1-2。
任务二 认识税法
3)全率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相对比例划分征税级距,就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全部数额按与之相适应的级距税率计征的一种累进税率。
4)超率累进税率。它是以征税对象的某种比例为累进依据,按超额累进方式计算应纳税额的税率。
任务二 认识税法
4.减免税
减税、免税是根据国家政策,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的鼓励和照顾措施。减税是从应征税款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征全部税款。减免税可以分为税基式减免、税率式减免和税额式减免三种。
任务二 认识税法
(1)税基式减免
税基式减免是通过直接缩小计税依据来实现减税免税,常用手段包括起征点、免征额、项目扣除以及跨期结转等。
起征点,即征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开始征税的起点。征税对象达不到起征点的就不征税,达到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免征额,是指在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征税对象达不到免征额的部分不征税,仅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项目扣除,即在课税对象中扣除一定项目的数额。跨期结转,即将以前纳税年度的经营亏损等在本纳税年度经营利润中扣除。
任务二 认识税法
(2)税率式减免
税率式减免即通过直接降低税率的方式实现减税免税。包括重新确定税率、选用其他税率和零税率。如对高新技术企业适用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
税额式减免即通过直接减免应纳税额实现减税免税。
任务二 认识税法
3)全率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相对比例划分征税级距,就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全部数额按与之相适应的级距税率计征的一种累进税率。
4)超率累进税率。它是以征税对象的某种比例为累进依据,按超额累进方式计算应纳税额的税率。
任务二 认识税法
5.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6.纳税地点
纳税地点是纳税人(代征、代扣、代缴义务人)依据税法规定,向税务机关具体申报纳税的地点。
7.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指纳税义务发生后,纳税人应依法缴纳税款的期限。纳税期限一方面是指结算应纳税款的期限,如按月结算、按年结算等;另一方面是缴纳税款的期限,是指在结算应纳税款后多少天缴纳税款,如次月15日之前缴纳等。
任务二 认识税法
纳税期限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按期纳税
根据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通过确定纳税间隔期,实行按期纳税。按期纳税间隔期分为1天、3天、5天、10天、15天和1个月、一个季度等多种。纳税人的具体纳税间隔期限由其主管税务机关按规定核定。
(2)按次纳税
根据纳税行为的发生次数确定纳税期限。
(3)按年计征、分期预缴
按规定的期限预缴税款,年度结束后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分期预缴一般是按月或按季预缴。
任务二 认识税法
8.法律责任
税收法律责任,是指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因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后果。税收法律责任依其性质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任务二 认识税法
任务二 认识税法
1.税收实体法
税收实体法是指确定税种的立法,具体规定各税种的征税对象、税目、征收范围、税率、纳税地点等。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中,目前征收的共有18个税种。
四、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2.税收程序法
税收程序法指以国家税收活动中所发生的程序关系为调整对象的税法,是规定国家征税权行使程序和纳税人纳税义务履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的税种的征收管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执行。由海关负责征收的税种的征收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此外,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
任务二 认识税法
任务二 认识税法
1.以征税对象为标准划分
根据征税对象的不同,税收可以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目的税五种。具体分类见表1-3。
五、我国现行税收分类
2.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划分
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分类,我国税收可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具体分类见表1-4。
任务二 认识税法
3.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
税负转嫁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所缴纳的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按税负能否转嫁可以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易转嫁的税种,其纳税人不仅在形式上有纳税义务,而且也是税收的实际承担者,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
间接税是指纳税人可以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种。其纳税人虽然在形式上具有纳税义务,但是实际上已将自己的税款转嫁给消费者承担,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
任务二 认识税法
4.按计税标准划分
按计税标准的不同,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值量为标准计算征收的税收,如增值税、关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从量税是按照征税对象的自然实物量(如重量、数量、面积、体积等)为标准,采用固定税额征收的税收,如资源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对啤酒、黄酒征收的消费税等。
任务二 认识税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