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职业与企业 课件(共59张PPT)-中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职业与企业 课件(共59张PPT)-中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第三课
职业与企业
第二节 企业员工的职业化
第一节 企业中的职业
企业中的职业
第一节
一、企业组织架构与职业特点
1. 企业组织架构
从下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般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及其相互关系。
企业组织架构图
2. 企业中的职业特点
企业中的职业具有以下特点:
(1)因事设岗,因事择人
(2)优胜劣汰,竞争上岗
(3)职责明确,纪律严明
(4)服务社会,专业水准
二、企业中技能人才的定位与发展空间
1. 技能人才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
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甚至是关键人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技能人才概念的提出。
第二,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第三,技能水平是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2. 技能人才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
(1)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鉴定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它主要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术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由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我国国家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其中前三级为技能层面的职业资格,后两级为技术层面的职业资格。企业内的技能人才就是按照这个阶梯式通道获得职级晋升的。
(2)国家技能人才评聘奖励制度
为了鼓励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建设技能强国,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自1995 年起我国建立了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
(3)竞争关键技能岗位
每个企业都有关键岗位、重要岗位、主要岗位和辅助岗位。区别这些岗位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这个岗位对产品质量、产量甚至企业信誉的影响程度;二是这个岗位的能力要求。
(4)职业领域转岗
企业是一个系统。从流程上看,有进口,有内部生产,有出口。一名技能人才,在生产岗位上如果对企业运转的整个流程都较为熟悉,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重新选择岗位。
企业员工的职业化
第二节
企业员工的职业化,通常指从业者在特定的企业文化中,通过系统学习、训练而形成的适应企业需要的思想观念、心理品质、知识能力、行为方式,从而能够在职业活动中敬业、专业地履行岗位职责,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员工的职业化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形象、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四个方面,并能在具体的企业管理机制中获得提升。
一、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我们对工作价值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和意向。职业态度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极端的方向。
职业态度具有价值观特点,同时和自己的兴趣、能力、抱负和职业期许相联系。
职业态度具有内隐性特点,自己可以感受,他人就只能靠观察你的行为特征来判断。
影响职业态度的因素有很多,除个人的兴趣、能力、抱负、自我期望等因素外,职业的社会声望、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等也是重要的因素。职业价值观是影响个人职业态度的关键因素。
二、职业形象
企业都有与其企业文化相适应的整体形态面貌,这种整体形态面貌不仅体现在企业标志、商标、广告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每个员工的个体形象上。
员工的职业形象主要体现在职业仪表与职业礼仪的协调统一上。
1. 职业仪表
职业仪表是指一定职业的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仪容、姿态、服饰、风度等。在职业活动中,自然端庄的仪表不但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品位,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职业仪表主要由职业仪容、职业服饰和职业姿态三个方面组成。
(1)职业仪容
仪容即个人的容貌,职业仪容是职业活动中最易受他人关注的部分。
良好的职业仪容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第二,发型大方,头发清洁,且不有碍于工作。
第三,面容修饰应清洁、自然、有神采。
第四,适时适度地保护并美化双手是某些职业所必需的。
(2)职业服饰
从业者的服饰穿戴应符合其特定职业角色的相关规定和具体要求,同时力求端庄、典雅、规范、整洁且便于行动。
(3)职业姿态
在职业活动中,最常见的姿态有站、坐、走三种。无论何种工作姿态,从业者都应给人以稳重、优雅之感。正确站姿、坐姿及步态如下图所示。
正确站姿
正确坐姿
正确步态
2. 职业礼仪
职业礼仪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出于尊敬他人和自尊,在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1)职业礼仪的原则
第一,尊重。
第二,真诚。
第三,适度。
(2)职业礼仪的意义与作用
两个基本意义:
第一,良好的礼仪行为能够提升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声望和产品信誉,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
第二,良好的礼仪行为能够有效提升个人素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有利于维护和展示企业形象。
三个基本作用:
第一,使人重视。
第二,使人喜悦。
第三,使人接受。
(3)职业礼仪的基本内容
职业礼仪按照场所不同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礼仪和企业外部礼仪。职业礼仪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心态:在充分自信、自尊的基础上,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降低自己的心理位置,控制自尊心的强度。
仪态:进入职业环境,人的仪态就要调整到职业角色所要求的状态。仪态的整体要求是热情、有朝气。仪态最重要的是职业性微笑。
行为:在职业环境中,从业者的行为是要受到约束的,不可随意而为。在职业环境中打电话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影响他人。接递物品要小心,必要的时候要用双手,并注意站姿。握手要真诚,手型要正确(虎口轻微接触),手指扣向掌心,时间以3 ~ 5 秒钟为宜。
语言:问候对方、相互交谈,语言要规范,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要悦耳,音量要适宜,声音中要饱含热情和愉悦。称呼准确。同事之间在客户面前要使用尊称。问候要得体。某些职业场合,寒暄是必要的。谈话中要有适当的赞语。
倾听:要学会倾听。听人讲话,要用平和的目光注视对方,眼神不要闪烁不定。要有必要的眼神交流。听他人讲话要有所呼应,不能一味地听,要重复对方讲话中的关键词。要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讲完。
职业礼仪虽然是外在表现,但却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综合反映和自然流露。职业礼仪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养成,而学习和训练的目标是内秀外美。
三、职业技能
我们所说的职业技能,是指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且可以观察到的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本领。职业技能与生活技能相对。职业技能是员工职业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1. 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职业技能从表现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类型。在职业活动中,主要靠肢体活动进行操作,完成生产任务,这些职业技能我们称之为动作技能。在职业活动中靠知识的运用、信息的掌握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来完成的技能被人们称为心智技能。
2. 职业技能的三个层次
广义的职业技能按应用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特定技能、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
特定技能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工种和岗位上的能力,其所含内容很多,但适用范围很窄。
通用技能是表现在每一个行业或者相近工作领域中具有一定共性的能力,其所含的内容尽管没有特定技能的多,但适用范围却要宽泛得多。职业通用技能可以使我们具有更强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竞争力。
核心技能是存在于一切职业中的、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最核心的能力。相对于特定技能和通用技能来说,核心技能往往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技能。
四、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就是坚信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判断,并在职业活动中执着地追求这种价值目标的实现。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企业员工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不断提高职业化水平的不二法门。
1. 责任
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
责任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分内应该做好的事,比如履行职责、完成任务;二是如果没有做好应做的工作就要承担不利的后果,比如被问责、被处罚。
从职业精神的角度,我们这里所说的责任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价值观要求,二是最大价值要求。职业精神支配下的职业行为是个人满意和国家满意、社会满意的高度统一。
职业精神要求我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职业精神要求我们对责任具有起码的敬畏感。
2. 忠诚
“忠”就是尽心竭力;“诚”就是真心实意。职业精神意义上的“忠诚”,就是对职业责任的高度认同和自觉担当,对所从事的工作一心一意、执着专注、全力以赴,乃至付出额外的努力,直至使命完成。
对企业员工来说,这种职业忠诚则更具体地表现在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上,落实在对技术技能的钻研和精通中,通过岗位的创造性劳动追求卓越,从而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职业成功。
3. 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要求从业者始终将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并且乐于、善于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自觉的攻坚克难,实现技术工艺或生产管理的不断创新。
精益求精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或本领域的一流产品或服务,其产品或服务所注入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不但是个人职业声誉、人格魅力的金字招牌,也是企业信誉、品牌形象的根本保证。
4. 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指的是在特定的团队中,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
团队合作的原则主要有:平等友善、和谐交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积极建设。
五、企业管理与员工职业化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好的企业管理能有效地促进、提升员工的职业化水平,进而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达到生产经营的效率效益最大化。
1. 劳动纪律
劳动纪律是由企业制定的,由国家相关法律保障实施的一种企业内部的工作规则。和职业道德相比,劳动纪律对员工的职业行为更具强制性。
劳动纪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履约纪律: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及违约应承担的责任。
(2)考勤纪律: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到达工作岗位,按要求请休事假、病假、年休假、探亲假等。
(3)岗位纪律:根据工作岗位职责及要求,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
(4)安全卫生纪律: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卫生规程。
(5)组织纪律:服从人事调配、听从指挥、保守商业秘密、接受工作质量督查。
(6)品行纪律:廉洁奉公、爱护财产、厉行节约、团结协作。
(7)其他纪律:与劳动、工作紧密相关的规章制度及其他规则。
只要企业制度所规定的各项劳动纪律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企业就有权对员工的违纪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
一个纪律严明、执行到位的企业,其员工职业化的水平是显而易见的。
2. 激励制度
优秀的企业管理,其核心在于对人的激励。除了用劳动纪律对员工的职业行为予以约束外,优秀的企业更多的是根据员工的需要、动机、技能、业绩、创造力等制定系统的激励制度,从而引导员工走上一条职业化专业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这些制度包括表彰、晋级、调任关键岗位、给予公司股权,等等。
3. 5S 管理
5S 管理起源于日本,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有效的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方法之一。5S 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因这5 个词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所以简称5S。
(1)整理:区分要与不要的物品,现场只保留必需的物品。
(2)整顿:必需品依规定定位、定方法摆放整齐有序,明确标示。
(3)清扫:清除现场内的脏污和作业区域的物料垃圾。
(4)清洁:将整理、整顿、清扫规范化、常态化,维持其成果。
(5)素养:提升人的品质,做到人人按章操作、依规行事,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对工作非常讲究和认真的人。
5S管理的核心是提升员工的思想行为素质,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职业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