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职业支点 课件(共27张PPT)-中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职业支点 课件(共27张PPT)-中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课
职业支点
第二节 职业道德行为
第一节 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
一、集体主义原则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规范,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起统率作用。
集体主义是指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通过每个劳动者的努力来实现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发展,是劳动者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最可靠的保证。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二、爱岗敬业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敬业是指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就是要对自己的工作专心、负责任。
爱岗敬业是指立足本职岗位,乐业、勤业、精业,恪尽职守,以最高的标准完成本职工作,尽职尽责。
1. 干一行,爱一行
我们要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人们只有具备了这种最起码的爱岗敬业精神,无业者才能有业,有业者才能乐业,乐业者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2. 乐业、勤业、精业
乐业就是从业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工作的快乐。勤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倾情奉献,不计名利、不虑得失,不投机取巧、不懒散懈怠。精业就是从业者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精一门、会两手、学三招。
乐业是一种深厚的职业情感,勤业是一种优秀的职业态度,精业是一种高超的职业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从业者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都能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争创一流。
三、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也称为诚信。党的十八大首次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赋予了其新时代新内涵:既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恪守的道德法则。
1.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诚实就是内心真诚、实在,能够尊重事实,不自欺、不欺人;守信就是对人讲信用、重信誉,一诺千金。诚实与守信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一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表里如一的诚实品德,才能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一致,忠实地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2. 诚实劳动,信守契约
诚实守信是从业之基。诚实劳动就是该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绝不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信守契约,就是遵从劳动合同、恪守岗位职责,按时保质足量地提交约定的劳动成果。
3. 信誉至上,质量第一
诚实守信是发展之柱。个人的职业发展必须依赖于自始就建立起来的良好职业信誉,对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这种信誉最终体现在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四、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者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用同一原则、同一标准来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办事是否公道,是检验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小到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岗位的职业风尚是否优良的基本标准。
五、热情服务与奉献社会
热情服务与奉献社会这两个职业道德规范,一个是从服务的行为要求角度提出的,另一个是从服务的理想境界角度提出的。
1. 热情服务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职业的社会性决定了所有职业活动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决定了热情服务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相互提供由职业分工既定的服务。
热情,从词义的角度说,指人参与活动或对待别人时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从职业道德角度来说,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是否热情,是与其人生观、价值观高度关联的。
2. 奉献社会
奉献,通常指岗位奉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落实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就是要通过兢兢业业的职业活动,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多尽一点绵薄之力,不斤斤计较个人回报。敬业是奉献的基础,诚信是奉献的前提,公道是奉献的准绳,热情是奉献的风帆。
职业道德行为
第二节
一、职业道德行为的内涵
所谓职业行为就是我们基于对职业的认知、判断而做出的反应,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在岗位实践中。职业行为通常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与职责高度一致,二是能够被社会、集体、他人所接受,三是符合自己的预期。
1. 什么是职业道德行为
所谓职业道德行为,就是那些可以甚至必须接受职业道德规范评判的职业行为——这是由职业的社会性及其道德属性所决定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所有的职业行为都是职业道德行为。
2. 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
第一,行为选择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行为实践的社会功能性。
第三,行为评价的调节控制性。
3. 职业道德行为的意义
任何职业行为总是蕴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体现着一定的道德关系。强调职业道德行为,可以强化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责任。强化职业行为的道德责任,可以让每个从业者将职业行为上升到应当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切切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从而既能追求到个人的美好生活,又能助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1. 良知格物
良知格物能够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基于本性的道德良心。而所谓良心,是指个人内心的是非感、羞耻心。这种是非感、羞耻心能够让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本能的道德判断,对其中的不良成分产生一种不光彩、不体面和内疚、悔恨的心理体验,从而鞭策自己抵御卑劣与丑恶,保持善心与善行。
2. 见贤思齐
“贤”,一是指品德高尚的人,二是指好的品行;“齐”,就是学习、看齐。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领域,确定一个职业道德楷模作为自己的偶像,可以让自己时时刻刻有一面精神明镜、有一个行为向导,可以大大缩短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时间,避免走弯路。
3. 内省与克己
内省就是依据职业道德规范,自己进行反省和检讨;克己就是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克服不足之处。
内省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的过程,而职业道德规范则是自我观察的参照和自我评价的尺度;克己实际上是一个自我纠正的行为过程,是内省结果的行为表现。
4. 慎独
“慎”就是谨慎、警觉的意思;“独”是指没有人看见,自己独处。
慎独是指在没人看见、无人监督的情形下,不仅不放松自己,反而更加警觉,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