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拟行路难(其四)》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1.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D.“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二、名篇名句默写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 ? ”。(2)杜甫在《客至》中用“ , ”来表达招待不周的歉疚,让人感受到主人竭尽诚意的盛情。(3)黄庭坚《登快阁》中,描绘诗人自己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展现自己胸襟怀抱的两句是“ , ”。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拟行路难(其四)鲍照①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释:①鲍照:南朝宋诗人,出生于低级士族家庭。当时实行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社会上遭到不公平待遇。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泻于地而东西南北各自流,其命运的走向并不能由水自己来主宰。B.与水一样,人亦各自有命,诗人认为对此只能“行叹”而“坐愁”。C.诗人心有激愤,欲借酒自宽、以歌抒怀而皆不可得,可见忧思之重。D.诗歌前六句五七杂言,欲说还休;末两句连用七言,情如洪水奔涌。4.清人沈德潜评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请具体说明诗中不曾说破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 来李 贺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①啼寒素②。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③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④,恨血⑤千年土中碧。【注】①络纬:名叫纺织娘的小虫。②寒素简陋的院落,也指清贫的人。③香魂:指前代诗人的魂魄。④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⑤恨血:《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以“壮士”自称,表达了高标自许的情怀,一个“苦”字,为全诗诗眼,奠定了感情基调。B.纺织娘的啼叫声声入耳,衬托出秋日夜晚的荒寒冷寂,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C.诗人担心自己用竹简辛苦写成的书受人嫉妒而遭毁坏,因为像蠹虫一样粉噬贤者的坏人太多。D.诗人的思想在这样枯寂黯然的夜里被牵扯着,他的肚肠都快要因此而愁直了,悲情溢于言表。6.请参考情感抒发、手法技巧和意境风格三个角度,谈谈本诗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拟行路难(其四)鲍照①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③且直!【注】①鲍照:南朝宋文学家。②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③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7.下列对两首诗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为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拟行路难》是作者模仿乐府《行路难》而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B.《拟行路难》(其四)选自《鲍参军集注》,“参军”是官职名。同样以官职来命名的作品集还有《王右丞集》《杜工部集》等。C.《拟行路难》(其四)中的“酌酒以自宽”一句,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都是用酒来宽慰自己,消愁解闷。D.《拟行路难》(其四)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交错,构建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欲说还休之感。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中,开头两句通过泻水于地、水流向四方的日常现象,喻指人在世间,走向各异。B.《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由此可知此前他借悲怆的《行路难》抒发内心愁绪。C.《拟行路难》(其六)中,开头通过写诗人难以进食来表现其心绪难平,一个倍受压抑的形象跃然纸上。D.《拟行路难》(其六)中,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9.鲍照的《拟行路难》是咏叹人生的抒情诗。以上两首诗中,引发诗人叹息之情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并且从中任选一首,简要分析其在抒情上的一波三折。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C.通过“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11.诗歌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拟行路难(其六)[南朝宋]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①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③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会:能。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儿:逗小孩。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情更为真切。B.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不求艳丽而十分清新,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C.诗歌层次鲜明。起调高亢,中间平和,结语峭拔;有张有弛,抑扬顿挫。五言、七言变换,节奏的起伏跌宕与情感旋律的变化正相应。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时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发出不平之鸣。14.试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四、小阅读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16.下列关于古代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照的《拟行路难》开篇以“泻水”比兴,以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暗示了当时人的境遇取决于门第的社会现实。B.杜甫的《客至》颈联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有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C.黄庭坚的《登快阁》描写了自己在日出之际登阁游赏的情景。在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感慨知音难觅,幸有美酒相伴,期望坐上归船,与白鸥订盟,永诀机心。D.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和颈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这个地方。选项对原因的分析错误。诗人“吞声”“踯躅”其实是因为社会政治的黑暗。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迫,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故选D。2.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踯躅”“飧”“樽”“醅”“澄”。3.B 4.①诗歌一二句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但并未说破,而是运用比兴手法,借水因地势而流向不同比喻人因出身而贵贱有别。②诗歌五六句不直接表达诗人对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慨,而只描写自己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的动作情态。③诗歌末句表达现实的苦闷和无奈,但并不直接抒发,而是通过“吞声”“踯躅”两个细节婉曲表达。【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只能‘行叹’而‘坐愁’”错误。“安能行叹复坐愁”意思是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安能”是表示反问。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把握能力。根据注释我们可以知道鲍照生活的时代实行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社会上遭到不公平待遇,而鲍照出生于低级士族家庭。诗歌一二两句写到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运用了比兴手法,借水因地势而流向不同比喻人因出身而贵贱有别。所以虽然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但并未说破。诗歌五六两句写到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作者喝酒的原因是因为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而酌酒自宽。所以这两句不直接表达诗人对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慨,而只描写自己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的动作情态。诗歌的最后两句写到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所以诗歌末句表达现实的苦闷和无奈,但并不直接抒发,而是通过“吞声”“踯躅”两个细节婉曲表达。5.C 6.同:从情感上来看,都表现了作者感叹命运不济,无人赏识的悲凉和痛苦。异:手法上,鲍诗开篇以水比兴,写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着直抒胸臆和借酒与歌间接抒情相结合来抒情,而李诗通过桐风、衰灯、寒素、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抒发悲秋之情,兼用肠直和香魂吊客的夸张想象以及典故来抒情;意境风格上,李诗诡谲凄异,鲍诗悲慨激愤。【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C.“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的意思是“谁会来看我苦心写就并用青简编成的书,让简书不被蠹虫蛀成粉末呢?”,诗人用问句表达的是“自己辛苦写成的书无人看,导致竹简被蠹虫蛀成粉末”,抒发的是无人赏识的悲伤。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手法技巧和意境风格的能力。李诗首句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以“自己辛苦写成的书无人看,导致竹简被蠹虫蛀成粉末”,抒发的是无人赏识的悲伤。颈联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尾联用典, 表面是写鬼唱鲍诗、恨血化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鲍诗首两句以水比兴,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诗的结尾,作者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从情感上来看,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感叹命运不济,无人赏识的悲凉和痛苦。李诗寄情于物,以桐风、衰灯、寒素、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抒发悲秋之情;兼用肠直和香魂吊客的夸张想象以及鲍诗、恨血的典故来抒情,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写尽了作者心中的悲凉和痛苦。鲍诗起首两句以水比兴,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着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又借酒与歌间接抒情;尾联更是直抒胸臆,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手法上,鲍诗开篇以水比兴,写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着直抒胸臆和借酒与歌间接抒情相结合来抒情,而李诗通过桐风、衰灯、寒素、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抒发悲秋之情,兼用肠直和香魂吊客的夸张想象以及典故来抒情。李诗以浪漫主义的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鲍诗则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两用“问”句,悲慨激愤。可见意境风格上,李诗诡谲凄异,鲍诗悲慨激愤。7.C 8.D 9.⑴出身寒门,地位低微;有才难施,仕途坎坷。⑵(任选一首)①(其四)先以水流各向喻贵贱穷达不同,寄哀叹于其中;又言人生有命、不必哀叹,似自宽之语;最后以反问来强化自己心非木石,从而来表达“吞声不敢言”的“有感”,在无声处更见深切的悲愤。②(其六)先于拔剑击柱中直抒哀叹——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又于悲情中强作欢乐,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最后表面自嘲,实则将个人失意升华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迸发出满腔愁怨与愤懑。【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错误,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李白是唐朝,鲍照不可能化用李白的诗句。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错误,最后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作者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负。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结构的能力。共同原因: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拟行路难(其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可见,出身寒门,地位低微;“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一波三折:拟行路难(其四)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哀叹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诗的结尾,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其六)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10.C 11.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 12.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错误。诗中表达的是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入手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诗人由此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这是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12.本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由此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心非木石岂无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不难想见,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13.A 14.首先运用比喻修辞,以“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来表明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其次,使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感彩,强化了不甘寂寞、怀才不遇(门阀制度下寒门难仕)的激愤之情。【解析】13.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说法有误。从诗歌主旨、情感上来看,两首诗反映的都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故选A。1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炼句题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内容;然后指明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是怎样使用该手法的;最后分析其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安能蹀躞垂羽翼”的大意是: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首先,从句式上,“安能蹀躞垂羽翼”采用反问句式,强化了诗歌感情的抒发,结合整首诗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的感情角度,这个反问也突出了自己怀才不遇、不甘寂寞的愤激之情。其次,本句中“蹀躞”,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其中“蹀躞”“垂羽翼”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艰难处境。这里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大丈夫失意丧气的状态。据此分点作答即可。1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C.“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错误。“酌酒自宽”,实则“酌酒”不能“自宽”;看似“举杯断绝歌路难”,实则“举杯”不能“断绝”人生路难之悲歌。这种失意人故作“旷达语”,实则不过是极度牢骚的发泄而已。“心非木石岂无感”,从正面说起,与五、六句之反语,看来诗人还要发泄一通耿耿于怀的不平之气,以“吞声踯躅不敢言”之反语收束全篇。其中弦外之音,给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以沉重的打击,故应是阐述仕途不顺的原因,而非“情感琐事”。故选C。1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错误,无中生有,原句有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之意。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