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同步练习
一、小阅读
1.下列对《临安春雨初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诗句,诗人以自责的语气带起全篇。“世味”,实际就是“宦情”,如此措词,较为含蓄委婉。“薄似纱”,用确切的比喻总结了诗人多年来的感受。
B.“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联为传诵名句。它歌颂了生活的美好,诗意醇浓,韵味隽永,字无虚设。并通过联想,写出了杏花春雨的清丽。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承上而来,用浓笔重墨渲染生活的闲情逸致。含有志士不遇、只能如此之意。其中的“戏”是戏作待客之情,带有自嘲意味。
D.“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这是自我安慰的语气,估计清明节还能赶回家乡,拜祭先人并与家人团聚,借此与首联构成呼应关系。
2.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照的《拟行路难》开篇以“泻水”起兴,托物寓意,以水流势取决于地势的自然现象,暗示了当时人的境遇取决于门第的社会现实。
B.杜甫的《客至》开篇描绘了浣花溪草堂春水绕舍,常伴群鸥的周边环境,构建出“无人至”的意境,同时也为后文的客人将至做了铺垫。
C.黄庭坚的《登快阁》写在晚晴之际诗人登阁游赏,看似寻常,却在开篇自称了却官事的痴儿,使得诗作带上了一些自嘲与兀傲之气。
D.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颈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正是诗人在多年不得重用突然被召见至临安后,内心舒畅自如的具体体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池春·壮岁从戎
宋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阕描写了词人追忆年轻时从戎西戍,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诗人青年时期飞扬的意气和爱国情怀。
B.本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慷慨豪迈,而今失落苦闷沉痛的爱国词人形象。“望秦关何处”写出了词人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眷恋之情。
C.词中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回忆与现实的对比。上片写过去“壮岁从容”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下片写今天归老江湖万般无奈的寂寞心情。
D.本词内容上起伏变化,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诗歌情感的一致性,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4.本词同《临安春雨初霁》均为陆游抒发报国无门之愤的作品,请比较二者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北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①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做官后,曾遭贬谪;后靖康之变,北宋沦亡,逃亡南方。
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开篇直抒胸臆,情感喷薄,后三联情感逐渐回落,全诗情感起伏,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
B.陆诗尾联“素衣”一句化用陆机的“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作者反用其意,表现自己不受“风尘”染的态度。
C.陈词上阕描写“豪英”在月明花好的杏林丛中,观月赏花,吹笛直到天明的情景,充满了风流倜傥的情调。
D.陈词下阕从忆旧游回到当前,“闲登小阁”“渔唱起三更”表现出诗人将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6.“一生心事杏花诗”,两首诗词均用反衬的手法以杏花入诗,请分析各自借杏花抒写了哪些“心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吟。
【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勖,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出溪路景色之美,“花影”句描绘两岸山花烂漫,紧扣“好”字。
B.姚勖一行人溯罨溪而上,不只为了入山采茶,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
C.“芳新”“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香味与质地,用词精致。
D.尾联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
8.本诗的“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涉及“茶”,这两句在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席上吴子似诸友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翰墨诸君久擅场,胸中书传许多香。都无丝竹衔杯乐,却看龙蛇落笔忙。
闲意思,老风光。酒徒今有几高阳【注】。黄花不怯秋风冷,只怕诗人两鬓霜。
【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记载,郦生为陈留高阳贤士,自称“高阳酒徒”,人皆谓之狂生。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擅场”有压倒全场之意,首句以此展现吴子似等诸位朋友的才华,表达了词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B.上片探讨了吴子似诸友获得诗词成就的原因,一是他们饱读诗书,二是有美酒之乐可构思佳作。
C.“酒徒”句,作者似问实答,以典故中的高阳郦生来类比吴子似诸友,展现了他们的狂放不羁。
D.“只怕诗人两鬓霜”,怕诗人苍老不能再赋诗,婉转地表达出希望今后能再次见到吴子似诸友新的作品。
10.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与该词“闲意思”一句,都包含一个“闲”字,请简要分析它们各自包含的意趣。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 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⑥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⑦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⑧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C.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典雅的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12.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3.怎样理解第⑥段中所说的“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烟雨狼渡滩①
淡墨
(1)生长在南高原的我,对于北方的草原,那该是多么的神往,听说要去狼渡草原,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可天公不作美,我们还在出发前往狼渡草原的汽车上,那雨就淅淅沥沥的,不断在下,好心情一下子就潮湿了。这狼渡草原的天气,那真是“山荒潦积千年雨,地僻风欺二月天”啊!
(2)走进狼渡滩,就走进了迷迷蒙蒙的烟雨,就走进了无边的惆怅……
(3)狼渡滩的烟雨如梦如纱,大地朦朦胧胧的,此时放眼狼渡滩,倒有雾里看花的朦胧美。天公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不吭声,不咳嗽。只一味地阴沉,一味地缄默,一味地阴霾。烟雨蒙蒙的狼渡滩让人心生许多想象,这冷冷清清的狼渡草原,倒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李清照写《声声慢》的那种凄凄惨惨戚戚的背景,是文人落魄的地方,是少女失恋的地方,烟雨中我总觉得有忧伤无声地漫过狼渡草原。
(4)烟雨中的狼渡滩,像一幅印象派的画,一首朦胧的诗。烟雨中,狼渡滩的风很柔,雨丝很细,细得听不见声音,细得如烟似雾。这时的雨,沾衣不湿,这时的雨,润物细无声。这样的雨要是在江南,那是一定要冠以“杏花春雨”的称谓的。这种时候在江南,或许你还会无意中走进戴望舒的《雨巷》,邂逅一个染上丁香芬芳的姑娘。然而,在狼渡草原,一个特写的“狼”字把草原表现得十分野性,把狼渡滩呈现得十分荒凉!
(5)狼渡滩的草很浅,看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此时的狼渡滩,没有自在飞花轻似梦,只有无边丝雨细如愁。凄凄迷迷的冷雨,淋得草原的心都凉了,所有的词语都浓缩成一个字:冷!
(6)一个潮湿了情感的日子,一个相思发芽的日子,每一片草叶上都悬挂着透明的忧伤。小草啊,你穿着那件薄薄的绿背心,该怎样去抵御这高原上的寒冷?
(7)这些浅浅的小草,这些荒凉的小生命,早就没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豪兴,只浅浅的,薄薄的,紧贴泥土,紧贴大地。这狼渡滩的草,一抹似有若无的淡绿,被漠视,被践踏,被蹂躏,那细细的腰杆要何时才能挺起尊严?狼渡滩,暗藏着伤,却把痛苦紧紧地搂在怀里,好像一切都十分正常,刻骨铭心的淡定。以淤泥的心态去承受黑暗,沉默,沉默得让人心疼。
(8)但还好,这狼渡草原没有浮躁的尘埃,没有粗俗的污浊,连牛粪都散发着草原的芬芳。狼渡草原,一年又一年,依旧提起精神,顶着寒冷,照样在草原上开放羊奶奶花,开放蒲公英花、打碗花。开放金黄的蕨蔗花和白晶晶的野草莓花(在这里,柔弱的开放是多么的美丽)。这些小小的花是述说生命的符号,是生命站在高原上的独白,是美站在恶的胸脯上庄严的发言!那么浓重的雾都笼罩不住它,那么寒冷的凄风苦雨都抹不掉它,海水一样漫上来的野草都淹没不了它,一种“嘟嘟嘟”地不断冒出来的精神。
(9)这儿的小草小花活得十分艰辛,活得十分仔细,是被大自然折磨后的缠绵和坚持。在狼渡滩,连这草滩沟堑里的流水,都像是在踮起脚尖走路,屏声静息的。它流淌,却不张扬自己在流淌。它歌唱,却把情感憋在自己的心里默默地歌唱,从不为了炫耀自己去设置激流险滩。狼渡草原,积淀着一种平凡的小草精神,忍耐、卑微、倔强!活在被忘却里,奉献在被忽略里。所有的生命都抢滩最低处。
(10)狼渡滩,柔软。
(11)狼渡草原是一本打开的书,它有一帧永不褪色的绿色封面。书里的字迹虽然潦草,虽然漫瀗,但它有泥沼晒不干的墨色,是荒原狂浪的大手笔。书里就用荒草般的草体书写着一个狼的神话。据说这里到处都是深深的泥沼,到处都是诡秘的草滩,多少英雄的意志和勇敢都在这里陷落了……羊过不去,牛过不去,马过不去,而据说一匹狼将身子腾的一跃,过去了。所以这一滩广袤的泥淖才被当地老百姓起了一个阴冷诡秘的名字:“狼渡滩”!但此后,那个神话的身后依旧是无边的泥沼,依旧是深深的苦难。因此,狼终究没有成为英雄,狼的故事终究没有成为史诗和图腾。后来,时间的车轮旋转到了1935年9月,有一支穿灰布军装的军队勇敢地从这里穿过,狼渡滩曾经用它全部的阴险和歹毒去阻止这支军队,但罪恶的埋伏仅仅抓住了几只穿破了的草鞋,仅仅缴获了几截吃剩的皮带。可就是这几只穿破了的草鞋和几截吃剩下的皮带让狼渡滩的灵魂陡然亮了,狼渡滩精神 然博大了起来。生命在死亡上书写了一页光荣的历史!狼渡滩从此不再萎靡!
(12)狼渡滩,一本写着柔弱也写着刚毅的书。小草精神和人性光辉在这里同时升起一轮温暖的太阳!
(13)一阵风,吹散了狼渡草原上的阴霾。
(选自《山河呼啸》有删改)
【注】①狼渡滩:位于甘肃省岷县闾井镇东部,距镇区12公里,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是定西市唯一的一片高原生态湿地。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迷迷蒙蒙的烟雨,淋湿作者的心,他对北方草原的神往欣喜之情跌到谷底,惘怅忧伤。
B.狼渡草原,景如其名,细如烟雾的雨在江南是温婉,在狼渡滩则倍显荒凉。
C.“天公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不吭声,不咳嗽,只一味地阴沉,一味地沉默,一味地阴霾。”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狼渡滩阴暗迷蒙、寂静冷清的环境。
D.文章多处采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淅淅沥沥”“迷迷蒙蒙”“浅浅,”“薄薄”等叠词使文章富有韵律节奏。
E.1935年9月红军曾走过位于甘肃省岷县的狼渡滩,为之书写了一页光荣的历史。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她南渡后晚年的作品,与《醉花阴》不是同一时期创作的。
B.“春雨杏花”常常与“江南”联系在一起,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就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
C.“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宋代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负盛名。
D.“风吹草低见牛羊”出自南北朝乐府诗集《敕勒歌》,《孔雀东南飞》也是南北朝乐府民歌。
16.赏析第(8)段画线句子。
17.本文为什么以《烟雨狼渡滩》为题?
18.第(11)段写狼的神话和穿灰布军装的军队勇敢地穿过狼渡滩的过往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它歌颂了生活的美好”错误。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且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虚实结合,“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写得更为含蓄深蕴,可见不是在歌颂生活的美好,而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的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选项主旨情感分析不准。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内心舒畅自如”错。《临安春雨初霁》中的颈联表面上是写恬静的京城闲适生活,但同时也表现了京城生活的无聊,作者渴望的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而此次京城之行并未实现这个愿望,从尾联感慨京城风尘之恶,争取清明前回家乡,便可体会出作者的没落心情,绝非“舒畅”。
故选D。
3.B 4.(1)本词:对比。词的上阕回忆过往的军旅生涯,写出了当时诗人的意气风发,胸怀收复西北的凌云壮志,气吞残虏;下阕感叹自己被儒家忠孝报国思想所误,时至暮年仍一事无成。通过对比,突出了对“壮岁从戎”生活的怀念和此生活不会再有,报国无门的哀叹。
(2)《临安春雨初霁》:①衬托。颔联中,诗人用明媚的春光做背景,反衬自己抱负无从实现的落寞和惆怅之情。②细节描写。颈联中,选取细节,写的是闲雅的生活,而在这样的生活中壮志无从谈起,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表达了空有一腔热情却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③用典。尾联处,诗人用典表明他持守清洁,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既然在京为官也不能实现理想,那索性还是远离官场,早日归家,这实则流露出的是报国无门的怨愤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B.“‘望秦关何处’写出了词人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眷恋之情”理解错误,“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是指作者自问为什么无际的江南烟波的美景,还不能消除对秦关的向往?这里体现的是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1)本词:词的上阕写年轻的时候,曾经有杀灭敌人的豪迈气魄。天上厚厚的云烟,原来是烽火狼烟点着了(敌人来犯)。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讥笑自古儒生浪费了大好青春(不参军报效国家)。上阕作者通过回忆过往的军旅生涯,写出了当时自己的意气风发,胸怀收复西北的凌云壮志,气吞残虏的豪情壮志。下阕写上阵杀敌的梦想已经破裂,却只能泛舟(代指闲着无聊)于吴楚大地。漫漫悲歌,不由得心伤而凭吊古人。看着一望无际的江湖,又使我想到此刻边关战事如何呢?感叹这些年又白白浪费掉了。下阕作者通过感叹自己被儒家忠孝报国思想所误,时至暮年仍一事无成。诗人通过上下阕对比,突出了对“壮岁从戎”生活的怀念和此生活不会再有,报国无门的哀叹。
(2)《临安春雨初霁》:①颔联写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诗人运用衬托手法,用明媚的春光做背景,反衬自己抱负无从实现的落寞和惆怅之情。②颈联指诗人在这明艳的春光中,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这一联诗人运用细节描写,写的是闲雅的生活,而在这样的生活中壮志无从谈起,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表达了空有一腔热情却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③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清明》。诗中描述的是清明节时,人们扫墓祭祖的肃穆场景,而素衣则代表着扫墓者内心的哀思与缅怀。在这里,素衣是纯洁、纯净的象征,代表着扫墓者对已故亲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而“风尘叹”则表达了清明节这一特殊日子里,扫墓者内心的忧伤与感慨。诗人用典表明他持守清洁,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既然在京为官也不能实现理想,那索性还是远离官场,早日归家,这实则流露出的是报国无门的怨愤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5.D 6.小楼听雨,深巷卖花,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江南农村的早春景色。而“一夜”又可透露出,诗人因国事家愁一夜未曾入睡。美丽的杏花春景反衬诗人不被重用的无聊与无奈的落寞情怀。
“杏花疏影”,将花、树和月色融合,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柔美的意境,表达诗人年青时和友人聚会,心情欢乐而恬淡。但这只是往昔的欢乐,以此反衬诗人此时对盛衰兴亡、豪英零落、功业无成的悲慨。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表现出诗人将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错误,词人在追昔抚今中,抒发的是落寞孤寂的情怀。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说“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不被重用的无聊与无奈,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反衬出自己落寞情怀更为鲜明。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作者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柔美的意境,表达诗人年青时和友人聚会,心情欢乐而恬淡。而二十年后,诗人经历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往昔欢乐只能更加衬出如今的悲凉,“闲登”更是表达词人对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当初的豪英零落,而自己功业无成,报国无门,只能闲来登楼。
7.B 8.①“试尝应酒醒”一句中,“试尝”指鉴定茶的品质,品质好方可封装进贡,表现了姚勖对采茶进贡一事的慎重细心;“应酒醒”为诗人的揣测,意在说明茶叶品质优良。
②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用戏玩烹茶表现诗人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含蓄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B.“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错误,根据注释和首句“采茶溪路好”可知,姚勖一行人入山的主要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春山客共寻”是为了寻路登山采摘新茶,所以诗人才会用“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写茶树的新芽。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创作意图的能力。
“试尝应酒醒”意思是:鉴定茶叶品质的时候,要去除醉态,身上不能残存酒味,其意在不能有任何异味。“封进定恩深”意思是:包装加封进贡朝廷后,一定会获得皇上的重赏。姚勖作为毗陵刺史,亲自进山监督贡焙乃其职责。诗人获知胞弟毗陵刺史姚勖同僧人取道罨溪进入顾渚山采制贡茶,便展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应酒醒”当是虚写,“试尝”表现了姚勖的恪尽职守,鉴定贡茶时的认真、仔细,如此才能选制出好茶,进贡朝廷,获得皇帝隆恩,暗含了诗人对胞弟的期许。
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表面描写闲居生活。陆游矢志抗金,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州。严州知州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抗金的愿望再一次落空,诗人只能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9.B 10.①该词:“闲”是悠闲自得,一个“闲”字刻画出了吴子似诸友不拘常态、狂放不羁的书生豪气。②《临安春雨初霁》:“闲”是无聊,一个“闲”字刻画出了诗人因担心国事又无事可做的百无聊赖的心绪。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二是有美酒之乐可构思佳作”错误,词中“都无丝竹衔杯乐”表明他们没有音乐美酒相伴。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结合“闲意思,老风光”可知,“闲”是悠闲自得,在这里使用了高阳酒徒的典故,像他们这样意态悠闲,光景依旧,以酒自晦,狂放不羁之人,没有多少。一个“闲”字刻画出了吴子似诸友不拘常态、狂放不羁的书生豪气。
结合“矮纸斜行闲作草”,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诗人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时光,表面上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实则暗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11.B 12.与下文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或: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传统诗意生活的挖掘),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隐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 13.①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是因为“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有一种美丽、温柔、缠绵的情致,像梦境一样。②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是因为“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 ”,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时,杏花春雨江南就会引发我们的思乡之情和感叹时光流逝的伤感。
【解析】11.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着力描写”“表达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说法错误。文章着力描绘“杏花春雨江南”的整体意境,并没有对“杏花”“春雨”等意象进行着力描写。同时,文章表达了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而非对故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故选B。
1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和句段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有着重要作用:
①在结构上,描绘“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描写。
②在内容上,“白马秋风塞上”有一种苍凉、刚健之美;与下文“杏花春雨江南”的缠绵、柔和之美,既格调迥异,又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隐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
13.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赏析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
“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这里“缠绵的梦境”,可以这样理解:杏花在春雨中开放,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绽放出艳丽的色彩,又受雨的浇淋而不得不飘零散落,这是一种美丽、温柔、缠绵的情致,像梦境一样。“难以愈合的伤痛”可以这样理解:正是由这梦境一般的缠绵引发了人们因远离故乡而生发的思乡之情,或因感觉光阴远逝而生发的伤感。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规范答题:手法+内容+效果 即能够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4.AC 15.D 16.①运用了比喻、排比(或“博喻手法”)和拟人的手法,②把盛开的小花比作生命的符号、生命的独白、美庄严的发言,形象地表现了柔弱的小花虽卑微,但顽强抗争的不屈精神。③两组排比增强语势,抒发了作者对小花坚韧顽强精神强烈的赞美之情。 17.①“狼渡滩”既是全文的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作者来到“狼渡滩”,恰逢阴雨不断,见到的是烟雨中的“狼渡滩”。③“烟雨”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既指荒凉、寒冷的自然环境,也指“狼渡滩”曾经经历的苦难。结尾处“一阵风,吹散了狼渡草原上的阴霾。”暗示着烟雨消散。 18.①交代“狼渡滩”名称的由来。②突出强调狼渡滩难以被征服的恶劣自然环境。③狼虽比羊牛马更神秘勇敢,但却超越不了英雄的意志和勇敢,有力衬托了红军征服狼渡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④红军征服狼渡滩的过往点亮狼渡滩的灵魂,使狼渡滩的精神变得博大,卒章显志。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神往欣喜之情跌到谷底,惘怅忧伤”错,烟雨天虽然影响作者游览的心情,但不是跌到谷底,忧伤不已。文中的“烟雨中我总觉得有忧伤无声地漫过狼渡草原”,“忧伤”是狼渡滩具有的特点,而不是作者的心情。
C.“比喻”错,没有比喻修辞,文中的“好像”表示猜测。
故选AC。
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孔雀东南飞》也是南北朝乐府民歌”错,《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不是南北朝乐府民歌。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修辞上,把“小花”比作“生命的符号”“高原上的独白”“庄严的发言”,运用博喻的手法,形象写出柔弱的小花那顽强抗争的不屈精神,也抒发了作者对小草强烈的赞美之情;“美站在恶的胸脯上”把自然物人格化,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和画面感。
句式上,“是述说生命的符号,是生命站在高原上的独白,是美站在恶的胸脯上庄严的发言”三句话句式一致,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饱含着作者对小花坚韧顽强精神强烈的赞美之情。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走进狼渡滩,就走进了迷迷蒙蒙的烟雨,就走进了无边的惆怅……”全文写作者前往神秘的狼渡滩,“狼渡滩”既是全文的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我们还在出发前往狼渡草原的汽车上,那雨就淅淅沥沥的”“狼渡滩的烟雨如梦如纱,大地朦朦胧胧的”“烟雨中的狼渡滩,像一幅印象派的画,一首朦胧的诗”作者来到“狼渡滩”,恰逢阴雨不断,见到的是烟雨中的“狼渡滩”。
③“走进狼渡滩,就走进了迷迷蒙蒙的烟雨,就走进了无边的惆怅……”,“烟雨”有一语双关的作用,“这冷冷清清的狼渡草原”“狼渡滩呈现得十分荒凉”既指荒凉、寒冷的自然环境,“狼渡滩,暗藏着伤,却把痛苦紧紧地搂在怀里”也指“狼渡滩”曾经经历的苦难。结尾处“一阵风,吹散了狼渡草原上的阴霾”暗示着烟雨消散,因为小草精神和人性光辉在这里同时升起一轮温暖的太阳。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本倒数第三段主要叙述狼渡滩的由来,根据语句“据说一匹狼将身子腾的一跃,过去了,所以这一滩广袤的泥淖才被当地老百姓起了一个阴冷诡秘的名字:‘狼渡滩’!”,由此可以看出“狼渡滩”的名字的由来;
“据说这里到处都是深深的泥沼,到处都是诡秘的草滩”“那个神话的身后依旧是无边的泥沼,依旧是深深的苦难”说明自然环境的恶劣;
“那个神话的身后依旧是无边的泥沼,依旧是深深的苦难。因此,狼终究没有成为英雄,狼的故事终究没有成为史诗和图腾”狼虽然神秘勇敢,但终究没有成为英雄,有力衬托了红军征服狼渡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根据语句“后来,时间的车轮旋转到了1935年9月,有一支红军队伍勇敢地队伍里穿过,狼渡滩曾经用它全部的阴险和歹毒去阻止这支军队,但罪恶的埋伏仅仅抓住了几只穿破了的草鞋,仅仅缴获了几根吃剩下来的半截皮带”由此可以看出红军征服狼渡滩,体现出红军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