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第九章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家庭、社区教育的衔接名言导读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案例引导6岁的小东在上小学之前学了很多一年级的知识,他个头不高,白净的脸上戴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新学期刚开始,小东成了一名小学生,同班的学生还处于慢慢适应新环境、新老师、新伙伴的阶段,而小东的表现却十分“老练”。在数学课上,小东最喜欢的就是老师出很多很多的算术题,因为他每次都能做得又对又快,很轻松地就拿到满分;在语文课上,老师刚刚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他就在底下小声背诵,并且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为此,班里的同学都对他投来羡慕的眼光。这种在班里被人羡慕的感觉让小东特别自豪。在小东看来,老师讲过的东西他都会,所以慢慢养成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毛病。渐渐地,其他同学都已经适应了新环境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表现得很好。此时的小东慢慢意识到自己曾经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已经消失。随着小学学习内容的加深,小东写作业时常常出现“卡壳”,每当这时,小东就会很生气,还会哭着怪妈妈事先没有教过他。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第一节一、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一)幼小衔接的界定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间的衔接,即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整个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家长、教师、幼儿园、小学各方面应参与的活动及所需作出的多方面准备。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二)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有助于奠定儿童发展的基础有助于塑造幼儿园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加强小学与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家长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顺利实现过渡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三)国外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做法1.教育机构设置方面(1)美国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设置从托儿所到三年级的学校;另一种是学前教育系统与学校系统之间的整合。(2)法国将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前学习期”“基础学习期”“巩固期” 。此外,要求学前阶段教师与小学教师每周探讨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并确定每个儿童达到该水平应具备的条件。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三)国外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做法1.教育机构设置方面(3)瑞士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4)英国的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5)日本建立“幼小一贯学校”的计划。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三)国外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做法2.课程设置方面(1)美国强调幼儿园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要求,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对儿童智力开发有深远影响的课程,并为儿童进入小学奠定基础。(2)瑞士和英国非常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3)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三)国外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做法3.师资培训方面(1)美国强调幼儿园的教养员和小学的教师要相互深入了解双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2)英国、瑞士的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是一样的,使他们对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3)法国要求母育学校与初等教育的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确定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同时,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三)国外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做法4.家长工作方面(1)瑞士与英国非常重视家长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经常吸引家长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2)英国的很多幼儿园教师为儿童建立了个案,其中有一份与父母联系的卡片,上面记录着儿童在诸方面发展的情况,以及教师采取的措施和给家长的一些建议。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三)国外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做法5.政策制度与政府监督方面(1)法国1989年颁布的《教育法案》以及1990年颁布的《教育法案实施条例》中均提出了加强幼小衔接。1990年,法国政府提出要统一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规定把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合并起来。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三)国外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做法5.政策制度与政府监督方面(2)日本1947年颁布的《保育要领》中提出学前教育机构要与小学应充分沟通和联系;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又发表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加强双方儿童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的交流,实行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通用制度等;2006年正式开设“幼小衔接推动班”制度,让5岁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协同学习。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三)国外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做法5.政策制度与政府监督方面(2)日本在幼教机构和小学互设“非常勤讲师”,促进彼此的经验交流和人员交流。在市镇村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对开展教师交流、合作学习的幼教机构和小学进行奖励,为其他幼教机构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提供借鉴。组织幼小衔接推进会议和成立幼小衔接调查研究委员会。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三)国外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做法5.政策制度与政府监督方面(3)美国2001年颁布《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法令,其目的是改革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育,将学前教育中的阅读和幼小衔接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2003年颁布了《入学准备法》,强调美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行政机构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为幼小衔接提供服务。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及现状(三)国外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做法5.政策制度与政府监督方面(3)美国编印 “小学一年级教学指引”,由各州教育局编拟有关教师在接任小学一年级学生后,对新生第一天的入学指导、学习环境、师生互动、课程设计、教材教法、阅读指导、作业形式、教师参考资源、观察记录表格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在组织制度的衔接方面,各州重点关注教学天数、课时数、师生比例等组织结构问题。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四)我国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尝试陈鹤琴先生在进行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同时,对小学教育亦有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朱慕菊等研究者进行了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主要是从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及小学一年级阶段着手。1990-1994年,原国家教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进行了幼小衔接的实验。2021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四)我国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尝试抚顺小学成都红碾小学深圳市龙园外语实验学校上海市在示范性幼儿园中试行幼小衔接抚顺小学以信息技术教育闻名全国的哈尔滨市素质教育标兵学校——抚顺小学,发挥信息技术设施完善、英语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大力推进幼小衔接一体化小学建设,率先在哈尔滨市探索幼小衔接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着眼于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紧密联系、系统承接、科学递进,提高了教育质量,收到了良好效果。成都红碾小学在一年级新生中试行由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幼小衔接适应教育,学校将开学后的第一个月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教育的时间。①第一周:重点让小学生熟悉小学环境,每节课上课时间为30分钟,15分钟在室内、15分钟在室外。②第二周:延长室内上课时间至20分钟,并开放二年级的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让新生参与学习,感受小学的分科教学,体会这些学科的乐趣。③第三周:将30分钟上课时间全部安排在室内进行,逐渐提高新生的自控力,并开始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行为。④第四周:上课时间“回归”正常,按40分钟安排。深圳市龙园外语实验学校实施“幼小衔接体验营”项目。“幼小衔接体验营”有自己专门的教室,校方在教室环境布置方面也下了一番心思,连教室课桌椅都和传统小学教室排列整齐的方式不同,而是6名幼儿为一组,分6小组上课,“这种设计延续了幼儿园的环境特点,能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里产生的陌生感”。另外,该学校还让14名老师参与体验营的一线教学,围绕“我们的学校”课程主题组织语文、英语、数学、美术、音乐等趣味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在“小组合作式学习”中体验小学学习生活。上海市在示范性幼儿园中试行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活动将从大班下学期开始,重点是幼儿园毕业前两个月,通过增加1—2节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让儿童感受小学生活。同时,逐渐缩短每天的午睡时间,加强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让幼儿开始有意识地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上海市教委还明确指出,幼小衔接活动必须注重趣味性和游戏性,切忌教学内容小学化,知识技能要求的超前化。二、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1.生活和作息制度方面2.环境方面3.学习要求方面4.教师配备和师生关系方面5.家长的期望方面二、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二)儿童上学后常见的困难和问题1.睡眠不足、身心疲惫2.独立生活能力较差3.规则意识欠缺4.学习自信心不足二、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三)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1.幼儿园二、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三)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2.教师二、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三)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3.家长幼儿园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合作第二节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概述(一)对家庭、社区的界定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权管理幼儿权指导和评定幼儿的权利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参加进修、培训的权利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权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概述(二)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其周边环境,如家庭、幼儿园、邻居和社区,其中如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社区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社区离不开一定的人群,社区人们的社会活动及互动关系);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应为共建、共享、共发(幼儿园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幼儿园为家庭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幼儿园要密切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就必须遵循优势发展、互益发展、整体发展、平衡发展等原则。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意义(一)有利于贯彻执行我国各项学前教育法规2001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12年,教育部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建议家长“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2022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意义(二)有利于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国际化进程国际教育组织呼吁要关注儿童的社会学习,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意义(三)有利于发挥学前教育的整体功能学前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通力合作。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意义(四)有益于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只有重视并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及关系研究,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才能保证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四、我国部分幼儿园在与家庭、社区合作方面的尝试(一)挖掘家庭、社区资源,服务于幼儿园1. 发掘家庭、社区人力资源价值一是教师、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到街道、广场、新村、小区去散步,运用家庭和社区人力资源的独特才能。二是邀请家庭、社区相关人员来园,共同开展适合幼儿成长的活动。如:消防队员向幼儿展示灭火的消防,组织火灾消防演练;牙医叔叔入园给孩子们讲解保护牙齿的知识等。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活动方案抓实消防安全 筑牢园所“防火墙”—幼儿园联合街道办事处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演练四、我国部分幼儿园在与家庭、社区合作方面的尝试(一)挖掘家庭、社区资源,服务于幼儿园2. 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物力资源家庭中的物力资源、社区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绿化设施、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可利用的资源。例如:带幼儿到有老年人的家庭慰问,到小区超市购物,参观理发店、银行、菜市场等,让幼儿通过与家庭、社区内人员的语言交流,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活动方案幼小衔接之超市欢乐购四、我国部分幼儿园在与家庭、社区合作方面的尝试(一)挖掘家庭、社区资源,服务于幼儿园3.教师发挥多角色功能,扩大家庭、社区教育的内涵每一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它们是实施文化自信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本土特色资源进行精心选择、设计,如结合居住地的花田景区,组织幼儿开展植树活动,既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又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活动方案我与小树共成长四、我国部分幼儿园在与家庭、社区合作方面的尝试(二)利用园本资源,服务于家庭、社区1.幼儿园向社区开放,提高社区幼儿受教育率幼儿园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幼儿提供一定的教育条件,使更多的幼儿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如:幼儿园定期组织社区内散居幼儿参加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在周末、节假日,幼儿园的玩具、图书向社区散居儿童开放;“亲子运动会”活动邀请社区幼儿参加,和在园幼儿一起享受游戏的快乐。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活动方案亲子运动会四、我国部分幼儿园在与家庭、社区合作方面的尝试(二)利用园本资源,服务于家庭、社区2.开展专项活动,加强家庭、社区双文明建设教师、家长、幼儿、社区工作人员可共同参与环境教育活动,做文明宣传的使者:发现小区环境遭到破坏时,自发地“出谋献策”,为小区设计“环保标志”;结合环境污染图片在小区进行现场环保小卫士宣讲等,呼吁大家爱护身边的小区环境等。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活动方案垃圾分类我最棒四、我国部分幼儿园在与家庭、社区合作方面的尝试(二)利用园本资源,服务于家庭、社区3.教师发挥多角色功能,扩大家庭、社区教育的内涵开发幼儿园教师的人力资源,从单一的幼儿园教师拓展为社区发展所需要的多种角色。例如:教育理念宣讲员,向社区成员、家长介绍正确的教育观念,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卫生保健宣讲员,为社区家长举办卫生保健、科学育儿等免费咨询与讲座。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活动方案疫情防控 志愿社区四、我国部分幼儿园在与家庭、社区合作方面的尝试(三)融合家庭、社区、幼儿园资源,建构“社区”主题课程如,江苏南京某军区幼儿园的教师,设计了“我们的社区”的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幼儿参观超市、警卫连宿舍、医院门诊部、图书馆等,以帮助幼儿了解机关大院内的主要机构及工作人员,感受、尊重、学习工作人员的热心服务,并学会关爱社区,遵守社区规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