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 课件(共38张PPT)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 课件(共38张PPT)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
名言导读
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卢梭
案例引导
一段某幼儿园“五岁女童十分钟挨几十耳光”的视频被网友疯狂转载,在网站和微博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视频中,一位老师对一名女童狂扇耳光,一段仅十分钟的视频,女童被打了70个耳光。孩子家长称,女儿被打只是因为她不会“10+1”的算术题。据了解,打人的老师9月份刚刚上班,22岁左右,幼师毕业,有教师资格证。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的教育对象——学前儿童?在学前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幼儿园教师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不是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了教师资格证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学前儿童
第一节
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
(一)成人主义儿童观及其教育理念
是儿童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即儿童观的形成时期。它建立在人们对儿童和教育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西方主要存在于17世纪以前的早期教育中。
1. 基本特点
(1) 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或小大人,与成人没有什么根本性区别。
(2) 儿童没有自己独特或特殊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
(3) 人与人虽然存在社会等级的差异,但同等级的人之间在身心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
(一)成人主义儿童观及其教育理念
2. 教育理念
(1) 以对成人教育的方式对待儿童,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儿童与成人都没有什么差异。
(2) 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所有的儿童,不能厚此薄彼。
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
(一)成人主义儿童观及其教育理念
3. 评价
没有注意到儿童与成人的生理与心理差异,因而其教育理念自然就不会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也不会采取适合儿童身心特征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方法或措施。
但这种教育理念也有其积极意义,它提醒人们应赋予儿童与成人同样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应当尊重儿童。
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
(二)自然主义儿童观及其教育理念
1. 发展过程
儿童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内在的自然、原始倾向或天性。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第斯多惠在教育实践中践行自然主义儿童观;斯宾塞从进化论的角度对儿童的自然发展更深入地探讨,为自然主义儿童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
(二)自然主义儿童观及其教育理念
2. 基本特点
(1) 突出儿童的身心特征尤其是心理年龄特征。
(2) 强调儿童的个别差异。
(3) 关注儿童的发展过程。
(4) 运用测量法、实验法等方法对儿童进行研究。
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
(二)自然主义儿童观及其教育理念
3. 教育理念
(1) 教育应有一定的顺序性,其顺序与儿童身心发展相一致,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
(2) 教育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3) 教育必须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与认识过程相一致,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不能揠苗助长。
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
(二)自然主义儿童观及其教育理念
4. 评价
自然主义儿童观比起成人主义儿童观是一大进步,它促使教育开始关注并适应儿童的身心特点,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经济性。
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它暗示着儿童不具有与成人相同的地位、权利和责任,进而可能导致在教育中不能平等、公平、民主地对待儿童。
由于自然主义儿童观认为人的本性存在差异,有可能会导致教育的不公平,差异性地对待儿童;同时也可能把儿童一棍子打死,一直用一种眼光看待儿童。
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
(三)人本主义儿童观及其教育理念
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观,主要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建构主义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
基本特点
(1)儿童天生就有学习的潜能,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发展,该学什么或怎样学。
(2)儿童与成人一样具有人的价值和尊严,也都面临同样的存在问题。
(3)儿童与成人的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关系,儿童应该得到与成人同样的尊重,儿童自我实现的途径是他们能得到尊重。
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
(三)人本主义儿童观及其教育理念
1. 基本特点
(4) 儿童生长与发展是一种不断趋向自主和摆脱外部控制的过程,其生长与发展取决于自己,而不是他人。
(5) 最为重要的认识,儿童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儿童。
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
(三)人本主义儿童观及其教育理念
2. 教育理念
(1)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发展或自我实现。
(2)注重儿童的独立性、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加强儿童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
一、儿童观及其历史演化
(三)人本主义儿童观及其教育理念
2. 教育理念
(3)从做中学,即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或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儿童在活动或解决问题中学习。
(4) 教会儿童学会学习。
(5)快乐、自由教育与学习。
(6)意义学习。
(7)以儿童的需要为动力,重视情感作用。
(一)承认学前儿童是独立的个体
二、现代学前儿童观的确立
1. 学前儿童是自身权利的主体
2. 学前儿童是自身学习的主体
(二)承认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二、现代学前儿童观的确立
儿童期的个体在身心发展阶段顺序上会体现出一定的共同规律。同时,个体之间也会在身心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快慢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个学前儿童在先天的遗传素质方面存在着差异。
第二,每个学前儿童在生活环境方面有差异性。
第三,家庭的教养方式也是有差异的。
(三)承认学前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二、现代学前儿童观的确立
学前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学前儿童而言,身体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及社会性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紧密相连的。
幼儿园教师
第二节
一、幼儿园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权利
教育、教学权
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权
管理幼儿权
指导和评定幼儿的权利
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
参加进修、培训的权利
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权
一、幼儿园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幼儿园教师的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的保教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对幼儿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和组织幼儿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行为和现象
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理念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 师德为先
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 幼儿为本
幼儿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幼儿教育上的具体体现,是幼儿教育本质的重要内涵,也是幼儿园教师应秉持的核心理念。
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理念
(三) 能力为重
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 终身学习
幼儿园教师应持续“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幼儿园教师的必备技能
(一)知识结构
1. 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
2. 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
3. 现代化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
三、幼儿园教师的必备技能
(二)能力结构
(1) 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2) 一日生活的组织和保育。
(3) 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4) 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
(5) 激励与评价。
(6) 沟通与合作。
(7) 反思与发展。
四、幼儿园教师科学教育观的树立
(一)树立民主平等的师幼观
①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并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免受剥夺和侵犯;
②不得任意处置、惩罚、虐待和歧视幼儿,应尊重他们的意愿、需要和兴趣,不可按自己的意志对他们采取任意的强制;
③每一个幼儿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不可忽视对每一个幼儿的保护和教育。
四、幼儿园教师科学教育观的树立
(二)树立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观
幼儿园教师一定要避免从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幼儿的世界,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幼儿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去教育他们,切忌学前教育的成人化。
幼儿园教师既要认识到幼儿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个体,合理利用幼儿的学习潜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也要避免对幼儿一味地加速训练,揠苗助长,人为地缩短他们的童年期。
四、幼儿园教师科学教育观的树立
(三)树立游戏为主的活动观
幼儿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活动和游戏中直接感知、探索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直接与他人交往,并对他们进行适时和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从而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和 游戏中获得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在活动和游戏中还应做好观察,应及时了解和把握每名幼儿的个别差异,了解他们不同的特点、兴趣和需要,做到因人施教。
学前教育环境
第三节
一、学前教育环境的含义
(一)根据学前教育环境的范围分类
学前教育环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日常教育中,可以把教育环境进行以下几种分类。
家庭教育环境
社会教育环境
学前教育机构内的环境
一、学前教育环境的含义
(二)根据学前教育环境的性质分类
物质环境
精神环境
二、学前教育环境的创设
(一)安全性原则
从生理上来说,学前儿童需要健康地生存、生长;从心理上来说,学前儿童需要爱、温暖和体贴。
(二)一致性原则
学前教育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学前教育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也要与学前阶段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二、学前教育环境的创设
(三)发展适宜性原则
学前教育环境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的需要,能促进每个学前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参与性原则
学前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学前儿童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学前教育环境的创设
(五)开放性原则
指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对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社会和家庭的各种环境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共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前教育系统。
(六)生态性原则
学前教育环境创设应注重经济性、环保性,既要考虑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又要注重创设自然的环境,使之与学前儿童之间能够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
三、 学前教育环境与儿童发展
(一)生物因素
(1)先天的遗传素质为学前儿童后天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2)后天的成熟机制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制约作用。
三、 学前教育环境与儿童发展
(二)社会因素
(1)学前儿童的发展受环境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父母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3)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在学前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三、 学前教育环境与儿童发展
(三)学前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学前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有自身独立的选择性,呈现出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2)同样的环境可以对不同的学前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
(3)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角度看,学前儿童认识世界是学前儿童内部主动活动的过程。
(4)没有学前儿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其他因素的作用也难以完全得到实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