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阿克苏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卷面分值: 100分 考试时长:9 0分钟
一、 积累 (19分)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中没有凡音的聒躁,没有尘世的讴骗,无畏时空所限, 黑白笔墨之间,行吟唱和,恍若与古人促膝,聆听圣贤的箴言,妙趣横生,受益匪浅。故事总能让人感同身受,说理总能让人沉吟深思。咸亨酒店里,我们认识了身材高大瘦削,潦倒窘迫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最终被黑暗社会无情吞噬的孔乙己:唯利是图的世间,我们同情衣衫褴褛,生活拮据,终被亲人无情抛弃的于勒; ( )的暴风雨中,我们目睹了不顾芦苇叶割伤脸,只顾追赶鸭子的杜小康……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本,做一个幸福的阅读人吧!
1.请你用正楷字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3分)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箴言 (jiān) B.瘦削(xiāo) C.恪守(kè) D.褴褛(lǔ)
3.下列词语中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诓骗 B.聒躁 C.受益匪浅 D.唯利是图
4.根据语境,括号内应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郑重其事 B.相得益彰 C.歇斯底里 D.栩栩如生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断章》选自《鱼目集》,作者卞之琳,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 《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
B.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 《羊脂球》等。
C.欧阳修, 字永叔,晚年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正”,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6.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8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出处
自然美景 (1) 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 枳花明驿墙。 欧阳修《醉翁亭记》 温庭筠《商山早行》
家国情怀 (3) ,西北望, 射天狼。 (4) 了却君王天下事,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历史典故 (5) ,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哲思理趣 (6) ,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活动(8分)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心灵的旅行; 每一本好书, 都是一幕动人的风景。 世界读书日已经过去,但“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周系列活动正在进行中,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7.下列关于名著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记述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 《简·爱》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
C.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 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D. 《艾青诗选》主题鲜明, 意象丰富。其中“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母亲最深沉的爱,“太阳”表现了诗人对光明、希望的追求和向往。
8.《儒林外史》描绘了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幅生动鲜活的士人百态图,作者对不同的读书人有不同的情感态度,试以下面两个人物为例简要概括。 (4分)
(1) 王冕 (2) 匡超人
9.文学名著中有不少女性形象,下面对女性形象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 《骆驼祥子》:虎妞好吃懒做,粗俗霸道,真诚对待祥子但又总想控制祥子。
B.《儒林外史》:沈琼枝不肯嫁给盐商宋为富做妾,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刺绣为生。她是一个干练机警、意志坚决,有反叛精神和冒险精神,独立自强的女性。
C. 《简·爱》:海伦·彭斯憎恨简·爱,将简·爱关进红房子,致使简·爱惊吓过度生病。
D. 《水浒传》:阎婆惜得势不饶人且十分贪婪,以晁盖给宋江的书信要挟宋江,向其提条件,最终惹怒宋江导致被杀。
三、阅读(43分)
(一) 古代诗歌鉴赏(2分)
行路难 (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开头两句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营造出欢乐宴饮的气氛,为下文写苦闷茫然的心绪做铺垫。
B. “欲渡”两句以“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形象写出了仕途的艰辛。
C.“闲来”两句运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悠闲安逸生活的渴望。
D.末尾两句诗人用“长风破浪” “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定能实现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二) 文言文阅读理解。(15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 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礼愈至 至:周到
B.持汤沃灌 汤:热水
C.主人日再食 食: 供养, 给……吃
D.援疑质理 质:质问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6分)
(1)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 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这句是作者陈述的事实,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求学经历更多的是体现“苦读”的精神。
C.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
D.本文从得书之艰、 叩问之难、 奔走之劳、 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业的艰难。
【乙】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①不远险阻。每言: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 编茅为庵②,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③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④悦其勤学,更⑤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若存;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
——《拾遗记》
【注释】①笈(jí) :书箱。②庵:小草屋。 ③缚:捆绑。 ④门徒:此指同学。
⑤更: 轮流。
14.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B.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C.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D.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15.读了两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3分)
(三) 现代文阅读理解。 (26分)
阅读下面二则材料, 完成16-18 题。 (10分)
【文本一】
谈青年的责任担当
张建林
①李大钊先生说过: “青年者,国家之魂。 ”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理应担当起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的重任。
②青年要担当, 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青年时就立志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并用一生来践行,正是这样的崇高理想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 青年最有朝气,最肯学习,最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早一点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早一点明确人生的方向,正如一首诗所写的那样: “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青年只有树立崇高理想,才能获得动力,激发潜能,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③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能使人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鲁迅先生便是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不断寻找救国道路的。他最初为实业救国而学洋务,转而为寻求救国道路远赴日本学医,后来意识到精神上的“愚弱”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需要“疗救”,就弃医从文, 用笔唤醒无数麻木的灵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自觉地以爱国之情深化爱国之行,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唯其如此,才能担当重任。
④青年要担当,就要锤炼过硬本领。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为之。 ”担当需要本领, 本领源自
学习。 青春年华是学习的大好时光,青年要学以立德、 学以增智,学以明道,知行合一,探求真学问,锤炼真本领。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青少年时就立志向学, 虽历经磨难,始终勤学不辍,刻苦钻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现在的中国青年处于好时代, 读书资源丰富,环境优越,更应该珍惜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增长本领,为青春远航蓄力。
⑤落实责任担当应该有方向、 有情怀、有行动。 青年只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才能在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中,放飞青春梦想,谱写人生的壮丽篇章。
(有删改)
【文本二】
青春最美是担当
李 锋
①“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中国说》中这段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 一个多世纪以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自觉地将国家前途和时代使命扛在肩上, 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奋进的身影和光辉的形象。
②步入新时代, 中国青年继承了革命前辈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优良传统,奋斗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在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等战略工程现场, 在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 都有“青年突击队” “青年攻坚组” 的旗帜飘扬; 在“天宫” “蛟龙” “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都有青年在担重任、挑大梁;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 大街小巷的无数平凡岗位上,都有青春的笑脸在洋溢,青春的光彩在绽放。
③青春之所以美丽,不仅是因为它本身就有着亮丽的底色,更是因为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给它增添了灿烂的色彩。青春因为担当而至美, 人生因为担当而精彩。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本一的中心论点是谈青年的责任担当。
B.文本二的中心论点是青春最美是担当。
C.文本一的分论点分别为青年要担当, 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 青年要担当,就要锤炼过硬本领。
D.两个文本都围绕“责任担当”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文本一侧重论述青年如何才能落实责任担当。文本二侧重论述中国青年是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
17.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分)
18.文本一中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阅读下文, 回答 19-22题(16分) 。
这就是母亲
蒋勋
①一月七日,我从高雄坐高铁到台北。 因为是直达台中的快车,上了车我就放斜椅背,准备休息或看书。
②车快要启动前,忽然听到喧哗吵闹的声音,从七号车厢的后端入口处传来。许多乘客都被这不寻常的骚动惊扰,回头张望。
③我坐在最后一排, 声音就贴在身边,但是看不到人。 是粗哑得近于嘶吼的声音,仿佛有人趴在车门边,一声一声地叫着:“你带我去哪里呀——你带我去哪里呀——”
④然后,七车的乘务小姐神色仓皇地出现了,引导两位纠缠拉扯的乘客入座。
⑤车子缓缓开动了,这两位乘客终于坐定,就在我座位的斜前方。
⑥其中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妇人,身躯很胖,脸有点变形,她继续咆哮着: “你要带我去哪里呀——我不要去——”她像耍赖的孩子,双脚用力跺着车厢地板, 用手猛力拍打前座的椅背,吼叫: “我不要去——”
⑦许多乘客都露出惊惶的眼神,前座的乘客悄悄移动到较远处的空位上。
⑧在第七节车厢遇到过衰老的人、肢体残障的人、 失明的人、 坐在轮椅上的人、 手脚抖动的帕金森症患者, 但是第一次遇到“智障”的乘客。
⑨我没有想过,身体有这么多艰难。智障, 当然也是一种生命的艰难吧。
⑩我在斜后方看着这智障的妇人:肥胖得有点失去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 宽而扁平的颧骨, 张着嘴, 粗重的喘息, 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
这样不安、 这样躁动、 这样仓皇、 这样惊恐, 仿佛被围猎的野兽,无处可逃。
我或许也被吓到了吧,一直凝视着这智障的妇人。 她忽然回过头,跟旁边一直安抚着她的另一位妇人说: “我要吃———”
另一位妇人年龄在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 很苍老,一脸皱纹,黧黑瘦削,但是身体看起来还硬朗。 她即刻从一个手提袋里拿出一包鳕鱼香丝, 递给智障的妇人说: “吃撒落四处。 老妇人赶快俯下身去, 一一拾捡,放进智障妇人的手中。
有一些飞散在我身上,我捡起来,交给老妇人,她回头说: “谢谢。 ”
我笑一笑,问她: “女儿吗 ”
她点点头。
她的女儿把鳕鱼香丝塞进口里,大口咀嚼,鱼屑一片一片从嘴角掉落,母亲则不断为她擦拭着。
女儿好像安静了下来,但会不时突然惊惶地问: “你要带我去哪里 ”
母亲耐心地说: “出去走走啊,闷在家里怎么行 我们在别处旅行不是也坐火车吗 ”
一位近八十岁的母亲, 照顾一个年近五十岁的智障女儿,那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啊! 作为母亲,她也曾经懊悔过吗 愤恨过吗 厌烦过吗 觉得羞辱过吗 想要逃避过吗
我在斜后方,做着我应该做的功课,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得比这一位母亲好。
母亲安抚了躁动惊惶的女儿,女儿仿佛睡着了,母亲为她盖上外套。趁女儿睡着,她从手提袋里拿出像是女性刷睫毛的小圆筒,抽出沾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头上花白的头发。 车窗外夕阳的光,映照着母亲挑起的一缕一缕的发丝,发丝由白变黑。
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
(选自《池上日记》,有删减)
19.文章写了母亲为女儿做了哪些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 分)
20.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她像耍赖的孩子, 双脚用力跺着车厢地板,用手猛力拍打前座的椅背, 吼叫: “我不要去——”
21.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写出两点。 (4分)
2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5分)
四、写作(30分)
23.请以“原来, 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 将题目补充完整;
(2)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3) 不少于 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