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列强的侵略与冲击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列强的侵略与冲击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冲击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政治特征: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运动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济特征: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文化特征: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到实践的演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到三民主义思想
【知识梳理】
一、两次鸦片战争
1.背景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强烈,打开中国市场成为列强目标。
(2)虎门销烟和“亚罗号”事件分别是列强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2.概况:涉及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炮轰广州,占领大沽炮台和天津,焚烧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3.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4.影响: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特别关注:“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评判近代史上的条约,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界定近代史上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
(2)“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二、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1)表现: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2)结果: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
2.中法战争
(1)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
(2)概况: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同年法军进攻台湾,刘铭传领导台湾军民击退法军;1885年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
(3)结果: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3.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明治维新壮大了日本国力,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2)过程:经历了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了黄海制海权;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最终覆灭。
(3)结果: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割地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埠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4.瓜分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索取3 000万两白银。
(2)瓜分狂潮:扩大资本输出,强迫清政府借款;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附近顽强阻击侵略者。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北京失陷,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结果:《辛丑条约》。惩办“首祸诸臣”,赔款白银4.5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拆除大沽炮台,各国可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4.影响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合作探究】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棉布商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各进销环节已基本建立,形成了一个从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销售网(见下图)。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材料中提炼信息,概括一条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特征概括符合史实,理由说明充分。)
2、甲午战争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规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东方兵事纪略》与马吉芬的回忆的史料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你所能确认的历史史实。
【重点深化】
1、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234567
(2)经济结构的改变。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3)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任命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以上这些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使其由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战争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的原因
(1)东亚格局的改变: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作为东亚大国的地位开始动摇,日本?则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新兴强国。这一变化导致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野心加剧,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觉醒与救国运动: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对民族危机的认识,促使他们开始寻求更深层次的变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和社会运动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人的民族觉醒和救国意识的增强。
观念与体制的转变: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的自信和警惕转变为全面学习和模仿。这一时期,中国尝试了几乎所有西方的美好理想和体制,如宪政、共和、民主、社会主义等,试图通过制度变革来挽救国家。
(4)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战争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得到初步发展。同时,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新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团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如维新派和革命派。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不仅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堂检测】
1.1894年7月,日本的福泽谕吉发表文章,认为甲午战争是“文明开化进步者与妨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是一场“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推进文明进行的战争”。此外,他还在文章中分析了战争采取的策略等。福泽谕吉此举旨在( )
A.揭露晚清朝廷反动的真实面目 B.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 D.扩大民主革命在中国的影响
2.下图是1894年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漫画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画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正挑战强悍勇武的中国巨人,西方人则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以下对漫画理解准确的是( )
A.是研究古代中国漫画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B.全面客观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C.真实反映了当时作者对战争结果的预判 D.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立场
3.甲午战后流行过一部时论选集叫《普天忠愤集》。“忠愤”两字并提,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他们目睹祖国面临沦亡的严重危险,满腔悲愤地起来奔走呼号。这反映出( )
A.封建传统思想对知识分子根深蒂固 B.维新运动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主流
C.知识分子对传统信条进行深刻反思 D.甲午战争改变了整个东亚政治格局
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下列各项内容最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
B.“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
C.“应准 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
5.日本在条约中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这使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这说明该条约的签署(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便利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
C.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6.1899年2月,美、英两国达成协议,美国允许英国投资中国的粤汉铁路,英国允许美国投资中国的广九铁路。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清政府完全丧失铁路主权 B.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英美积极促成中国近代化 D.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7.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信息:“洋行”“买办”“外庄”“口岸”“国内纺织厂”。
特征:中国已被卷入世界市场,近代民族工业生存艰难。
理由:“棉布进销流通示意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打开,列强利用其在工业技术上的优势和政治上的特权向中国加紧倾销商品的宏观背景。而(叫庄)洋行或买办在进货源头上的掌控,使其把握了棉布等进口商品的定价权。棉布等流通商品由沿海到内地的流通环节过多,被层层加价,限制了商品在国内市场的流通,制约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这些都说明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民族工业因缺乏雄厚资本和技术积累,加上国内政策上的因素,其产品在与洋货的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利地位;商品定价权的丧失及商品流通环节的过多,也不利于近代民族企业生产的商品的销售,这都制约了近代民族工业的生存与发展。
2、(1)《东方兵事纪略》为历史研究专著,且史料来源多为一手史料,对于了解致远舰沉没的相关细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应与其它史料相互对照使用。马吉芬的回忆为个人回忆,为亲眼所见,对于了解致远舰沉没的相关细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受个人局限(主观性),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故应与其它史料参照使用。
(2)致远舰中炮受创;出现锅炉爆炸;应系撞击敌舰与敌同沉;舰船沉海前坚持抗战。
1.C
【详解】根据“文明开化进步者与妨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推进文明进行的战争”可得出,日本把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看成是所谓的帮助中国文明进步的战争,这明显是在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C项正确;日本不会白揭露清政府的反动,排除A项;日本是为其侵略找借口,并不是想推动中国进步,排除B项;日本不希望中国开展民主革命,也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1894年”“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结合漫画所绘内容,可知漫画描绘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漫画中西方人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中日的争斗,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观望、默许的立场,D项正确;材料中的漫画属于近代英国漫画,不能作为研究古代中国漫画的史料,排除A项;漫画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中国巨人强悍勇武,但事实上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家小而强,而清王朝统治的中国,封建制度腐朽落后排除,国家大而弱,因此漫画对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反映并不客观全面,排除B项;漫画中西方国家在一旁观望,不确定战争结果,因此漫画看不出作者对战争结果的预判,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甲午战败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忠愤’两字并提,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他们目睹祖国面临沦亡的严重危险,满腔悲愤地起来奔走呼号”及所学可知,《普天忠愤集》是甲午战后颇为流行的中国第一部民间抗日诗文总集,卷首印有光绪皇帝关于甲午战争的六道上谕,并以上谕中的“忠愤”作为全书的指导思想和编写标准,这表明封建传统思想对知识分子根深蒂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维新运动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相关内容,并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知识分子对传统信条的深刻反思,没有涉及知识分子对传统信条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格局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应准 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要求在中国开设工厂,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的要求,C项正确;“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是《南京条约》中的规定,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要求,排除A项;“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是《天津条约》的内容,体现的是商品输出,排除B项;“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是《辛丑条约》中规定的设置使馆界,与资本输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在条约中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这使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项正确;《马关条约》的签署便利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C项;《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据材料可知,美国允许英国在中国投资粤汉铁路,英国允许美国在中国投资广九铁路,这反映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英美在华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侵略权益,而不是积极促成中国近代化,排除C项;D项的“开始”与史实不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资本输出合法化,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B项正确;《辛丑条约》使清朝成为“洋人的朝廷”,说明列强实施“以华治华”策略,排除A项; 《马关条约》没有针对英国的条款,排除C项;“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是要对华进行资本输出,而不是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