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踏雪寻梅》教案教学内容: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踏雪寻梅》是人音版教材第十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歌曲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乐曲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合唱是以骑驴赏梅、铃儿响叮当声为意境来编配的。A段中,第一声部抒发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第二声部主要以叮当声为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的第一声部描绘了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并且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和谐结合,形成“如影随性”的效果,使歌曲显得丰满,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整首歌曲曲风轻快、活泼,既表现出人们踏雪赏梅的兴致,也赞美了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的精神。教学设计理念:本课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二声部作品。主要通过引领学生欣赏音乐、图片并发挥想象,自主分析音乐各要素,并运用于演唱。歌曲的演唱中使用对比的方法,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体验速度、力度及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通过听、赏、议、唱、创……层层递进,多角度感受音乐,实现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冬天的情趣美和音乐美,并在创作与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意境。2、通过演唱和实践活动懂得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演唱表现出来。3 、能分别用活泼跳跃和连贯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并能比较和谐的演唱二声部。教学重、难点:歌唱情绪的体现及二声部的和谐演唱教学。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铃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共同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放松课堂气氛。(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做好音乐课前准备,为上课营造气氛。)(二)导入:1、师:刚才我们在演唱的这首歌曲的时候,同学们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啊?(描绘了孩子们坐着雪橇去滑雪的情景)当我们歌唱时脑海中会出现相应的画面,那么,当我们看到画面时,我们能不能从中感受到一些声音呢?2 、情景创作。出示画面(冬季水墨画),提问:在这副画中你能听到哪些声音?可以用什么乐器或其他声响表现出来么?(风声,驴脖子上铃铛的声音,驴蹄声,人吟诗声等)集体情景表演。(设计意图:结合美术、文学等手段,进行学科综合,创设情境,使学生发挥想象,主动进行音乐创造和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踏雪:1、演唱低声部。师:老师从这幅图上也感受到了一组旋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是由什么发出的声响所构成的,并且,请大家随着旋律一起来打打节拍或者律动一下。第一遍:出示旋律(低声部,除最后一句),播放音乐,学生跟着节拍律动。生:这是由铃铛发出的声响构成的旋律,轻快、活泼。驴子踏雪而来。(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及节奏律动,使学生对旋律有初步印象,并掌握情绪特点。)第二遍:跟琴唱谱。第三遍:填词演唱。(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选择最合适的演唱方式)表现出悠闲、愉快的心情。(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力度记号,并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感表现。)2、演唱高声部师: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声,隐约还传来了歌声,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唱的是什么?同学们的铃铛声响起来吧。师生配合演唱,学生演唱低声部,教师配合演唱高声部。(设计意图:尝试二声部的配合,初步感受合唱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考1:主人的情绪如何?生:主人的情绪轻松、愉快。表现出人们骑驴赏梅的兴奋心情。第一遍:跟琴唱谱(关注休止符),注意情绪的表现,。第二遍:填入歌词,用弹性跳动的唱法演唱思考2:用力度变化使画面活起来。怎样通过四个“响叮当”的力度变化使画面活起来?(注意顿音记号,渐强,越来越近的感觉)(设计意图:通过力度变化的尝试,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音乐意境。(四)寻梅:1 、引入师:歌曲到这里结束了么?生:还没结束。师:他们走的正高兴,为什么突然歌声和脚步声都停了?生:因为探访到梅花了。(出示画面,引入“寻梅”)2 、分析如何演唱?师:看到这姿态各异的腊梅,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好花采得。。。。。。)思考: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和声音来表现?为什么?生:力度渐强,用兴奋的情绪,赞叹、享受的感觉抒发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师引导学生体会休止符,仿佛是在赞叹之前感受梅花香气的一个瞬间。3 、跟琴唱谱并填入歌词。将情绪变化和美妙的声音运用于演唱,运用连贯抒情的唱法演唱。(设计意图:通过导入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将结论尝试运用于演唱,可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4、师:同样,跟随主人一起寻访到梅花的除了我们还有谁?生:驴子师:处在梅花丛中,被阵阵的梅花香萦绕着,随着主人的赞叹,驴子也似乎被感染了,跟随主人哼唱起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驴子应和主人哼唱的曲调是怎么样的?(出示低声部最后一句旋律)学生跟琴唱谱并填入歌词演唱。(因为是应和的曲调,所以音区相对较低,旋律起伏不那么大。)(设计意图:给两条旋律冠以不同的音乐形象,帮助学生区分演唱,能更清晰的把握两条旋律,并为二声部的配合演唱做好铺垫。)(五)踏雪寻梅:1、分别演唱完整的高低声部。2、在教师的指挥下,尝试二声部配合演唱。提醒高声部为主旋律,低声部为配合声部。3、歌曲的演唱处理:师提问:歌曲的力度与旋律线的起伏有联系吗?这首歌曲的力度应该怎样处理?请同学们给这首歌曲标上力度标记。生讨论后,师出示力度标记的课件,供学生参考。师指挥,将力度变化和各种情感运用于演唱,二声部再次配合演唱。(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通过二声部歌曲演唱,让学生体会合唱作品的魅力,激发学习热情,并且培养合作精神。)(六)、实践与创造: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和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加入情境,整体表现画面。(风声,驴脖子上铃铛的声音,驴蹄声,人吟诗、歌声)(《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展示,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了解多种音乐的表现形式,积极参与实践创造活动,并对多声部作品感兴趣。)(七)教学拓展:背景音乐播放《送别》。介绍歌曲作者。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归国后继续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设计意图:背景音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乐曲,在介绍作曲家时播放,增加学生的亲切感,拉近距离,容易产生共鸣加深印象。)(八)、课堂小结:《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不乏美景,如果我们像歌曲中的主人公一样,有一颗乐于探寻的心,那么我也就能够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就让我们用一颗慧眼去发现自然之美,用一颗纯真的心对感受音乐之美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