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5课 认识会计科目和账户课时 2课时(90 min)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会计科目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会计科目的设置 (3)掌握账户的结构 (4)能够判断常用会计科目所属的会计要素类型 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会计科目与账户,培养和加强会计工作服务意识,同时要意识到只有通过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的分类,才能提供更加详细、系统的会计指标,才能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科目的概念和分类,会计科目的设置 教学难点:账户的结构,能够判断常用会计科目所属的会计要素类型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文旌课堂APP教学设计 第1节课:考勤(2 min)→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8 min)→课堂实训(10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8 min)→传授新知(20 min)→课堂讨论(12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问题导入 (5 min) 【教师】提出问题 什么是会计科目?其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思考会计科目相关知识,从而引入新知传授新知 (28 min)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入新知,讲解会计科目相关知识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和分类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 会计科目,简称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单元。 【教师】多媒体播放视频“会计科目的意义”(详见教材),并提出问题 总结一下会计科目设置的意义?并说一说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聆听、观看、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图片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会计科目可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每一类会计科目可按一定标准再分为若干具体科目。 【教师】提出问题 举例说一说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分别含有哪些科目?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1)资产类科目。 资产类科目,是对资产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主要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主要有“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 (2)负债类科目。 负债类科目,是对负债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长短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负债的科目。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主要有“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反映非流动负债的科目主要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共同类科目。 共同类科目,是既有资产性质又有负债性质的科目,主要有“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 (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对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主要有“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库存股”等。 (5)成本类科目。 成本类科目,是对可归属于产品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等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主要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合同取得成本”“合同履约成本”“研发支出”等。 (6)损益类科目。 损益类科目,是对收入和费用等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按损益的不同内容可分为反映收入的科目和反映费用的科目。 2.按其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 按其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会计科目可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教师】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1)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也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总分类科目反映各种经济业务的概括情况,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 (2)明细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也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和更具体的会计信息的科目。 ……(其他内容详见教材)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 你认为设置会计科目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由于各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规模大小和经济业务复杂程度等有所不同,在具体设置会计科目时,需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总分类科目原则上由财政部统一制定,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前提下,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有关各方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企业自身特点,满足企业实际需要。对于本企业的重要经济业务,可以按照重要性原则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细分,设置更为具体的会计科目;对于不重要的或者不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对某些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归并。对于会计科目的名称,在不违背会计科目使用原则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的会计科目。 (二)常用的会计科目 【教师】多媒体展示“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图片,并讲解具体内容 类别科目名称类别科目名称一、资产类二、负债类1001库存现金2001短期借款1002银行存款2201应付票据1012其他货币资金2202应付账款1101交易性金融资产2203预收账款1121应收票据2211应付职工薪酬1122应收账款2221应交税费1123预付账款2231应付利息1131应收股利2232应付股利1132应收利息2241其他应付款……(其他内容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和多媒体演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会计科目的概念和分类,以及会计科目的设置等相关内容课堂实训 (10 min) 【教师】多媒体展示”会计科目、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图片(详见教材),讲解实训要求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将第1列和第3列的会计科目与其对应的第2列的会计要素类型正确地连接起来。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展示结果 【教师】公布答案 通过课堂实训,让学生能够判断常用会计科目所属会计要素的类型,为编制会计分录打下基础第二节课问题导入 (8 min) 【教师】多媒体播放视频“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详见教材),并提出问题 上节课学习了会计科目,你认为会计科目与账户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新知 (20 min)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入新知,讲解账户的相关内容 一、账户的概念与分类 (一)账户的概念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的,用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了科学的分类,确定了每个项目的名称,不能起到具体记载会计信息的作用。所以,为了全面、系统、分类地记录由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账户。 (二)账户的分类 【教师】提出问题 账户分类与会计科目分类一样吗?如果不是,你认为账户应如何分类?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讲解账号分类的详细内容 同会计科目分类相对应,账户可根据核算的经济内容、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进行分类。 1.按其核算的经济内容分类 按其核算的经济内容不同,账户可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六类。 【教师】提出问题 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账户属于哪类账户?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固定资产”账户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累计折旧”账户反映固定资产因损耗而减少的价值,通过“累计折旧”账户对“固定资产”账户进行调整,反映固定资产的现实价值,“累计折旧”账户就是“固定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 2.按其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 按其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账户可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1)总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也称总账账户或一级账户,是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账户,用以记录各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增减变动的总括情况。它可以提供总括的核算资料和指标,是对其所辖的明细账户资料的综合。 (2)明细分类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也称明细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账户,提供明细核算资料和指标。它是对总分类账户的具体化和补充说明。 总分类账户和所辖明细分类账户核算的内容相同,只不过反映内容的详细程度有所不同,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核对。总分类账户统驭和控制明细分类账户;明细分类账户从属于总分类账户,是总分类账户的从属账户。 二、账户的功能与结构 (一)账户的功能 【教师】提出问题 账户具有什么功能?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账户的功能在于连续、系统和完整地提供企业经济活动中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具体信息。 ……(其他内容详见教材) 账户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统称为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对于同一账户而言,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 本期减少发生额 (二)账户的结构 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账户通常由以下内容组成:① 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② 日期,即所依据记账凭证中注明的日期;③ 凭证字号,即所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④ 摘要,即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⑤ 金额,即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 【教师】多媒体展示“账户的基本结构“的表格,并进行讲解 年凭证字号摘要增加额减少额余额月日各项经济业务所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动不是增加就是减少,为便于记录经济业务,账户一般分为左右两方,按相反方向来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即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丁’字账户或者‘T’型账户示意图“(详见教材),并讲解 从账户名称、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的左右两方来看,账户结构在整体上类似于汉字“丁”和大写的英文字母“T”,因此,账户的基本结构在实务中被形象地称为“丁”字账户或者“T”型账户。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录 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和多媒体演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账户的概念与分类,掌握账户的功能与结构等相关内容课堂讨论 (12 min) 【教师】将学生分组,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会计科目与账户由哪些区别和联系? 【学生】聆听、结组、思考、讨论、派代表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考核 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小结 (3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本节课学习了会计科目与账户的概念和分类,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和常用的会计科目,以及账户的功能与结构等内容,希望大家在课下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能够判断常用会计科目所属的会计要素类型。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作业布置 (2 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任务一和任务二的“过关检测”的习题。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通过课后作业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环节完整,但学生主动性不高。教学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还是那样刻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