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成本报表的分析 教案(表格式)《成本会计实务》(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成本报表的分析 教案(表格式)《成本会计实务》(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课题 成本报表的分析
课时 2课时(90min)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 2.掌握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树立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成本分析的概念和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成本分析方法,将日常核算的成本资料加以分类、汇总并进行综合分析,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企业的管理部门提供成本信息。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 第1节课:考勤(2 min)→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8 min)→课堂测试(10 min) 第2节课:传授新知(25 min)→课堂测试(15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问题导入 (5 min) 【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对成本报表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吗?” 【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成本报表的分析 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成本分析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授新知 (28 min) 【教师】讲解成本分析的作用及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 成本分析是对一定时期企业成本完成情况的全面评价,旨在提示和测定影响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及这些因素对成本变动的影响过程,寻找降低成本途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本分析是成本核算工作的继续,贯穿于成本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 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 成本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企业可以根据成本分析的目的、费用和成本形成的特点、成本分析所依据的资料等,选择合理的成本分析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也称对比分析法,是通过将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可比经济指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对比,从数量上确定差异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和对比经济指标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借以考察经济业务相对效益的一种方法。采用这一方法时,需先计算出对比数值的相对数,求出比率,再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形式有: 1.相关指标比率分析 所谓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是计算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关的指标的比率,然后再以实际数与计划或前期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从经济活动的客观联系中,更深入地认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教师】讲解相关比率、产值成本率、销售成本率和成本利润率的计算公式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2.构成比率分析 所谓构成比率分析,是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总体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构成内容的变化,以便进一步掌握该项经济活动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教师】讲解某项结构比率、直接材料费用比率、直接人工费用比率和制造费用比率的计算公式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3.动态比率分析 动态比率分析是将不同时期同类指标的数值对比求出比率,然后进行比较,从动态上分析该项指标的增减速度和变动趋势,从中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成绩和不足。 (1)定基比率(定基发展速度) 【教师】讲解定基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2)环比比率(环比发展速度) 【教师】讲解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性指标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因素,分别计算、分析每个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影响程度的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按其综合指标中各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又可以分简单因素分析和复杂因素分析 1.连环替代法 连环替代法是顺序用各项因素的实际数替换基数,借以计算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综合经济指标变动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详见教材) 【教师】通过讲解“例8-1”(详见教材),帮助学生掌握连环替换分析法的计算程序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2.差额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是根据各项因素的实际数与基数的差额来计算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方法,是连环分析法的简化。运用这一方法时,先要确定各因素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然后按照各因素的排列顺序,依次求出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教师】通过讲解“例8-2”(详见教材),帮助学生掌握差额分析法的计算程序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学生】观看、聆听、理解、记忆 通过老师讲解和例题分析,使学生了解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
课堂测试 (10 min) 【教师】提供企业产品成本数据,让学生利用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聆听、思考、分析产品成本 【教师】公布正确结果,并讲解分析思路 【学生】对比答案,聆听编制思路 经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的掌握
第二节课
传授新知 (25 min) 【教师】讲解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 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 (一)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1.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进行成本分析,首先应从对全部产品(包括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总评价开始。(详见教材) 【教师】讲解全部产品成本降低额和全部产品成本降低率的计算公式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教师】通过讲解“例8-3”(详见教材),帮助学生掌握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2.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指标和计划完成情况的资料,分别反映在企业成本计划和成本报表资料中。(详见教材) 【教师】通过讲解“例8-4”(详见教材),帮助学生掌握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从上述计算可以看出,影响可比产品降低计划完成情况的因素有三个:产品产量、产品品种构成和产品单位成本。 1)产品产量 成本降低计划是根据各种产品计划产量制定的,而实际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是根据实际产量计算的 2)产品品种构成 产量变动往往会引起产品品种构成变动 3)产品单位成本 成本计划降低额是本年计划成本比上年实际平均成本的降低数,而成本实际降低额则是本年实际成本比上年实际平均成本的降低数。(详见教材) (二)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分析 1.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全部产品生产成本的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可以总括评价企业全部产品和可比产品成本的计划执行情况。(详见教材) 【教师】通过讲解“例8-5”(详见教材),帮助学生掌握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2.主要产品单位成本的成本项目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分析 【教师】讲解单位产品成本材料费用、单位产品消耗材料数量变动的影响,以及材料单价变动的影响的计算公式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教师】通过讲解“例8-6”(详见教材),帮助学生掌握直接材料成本项目的分析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2)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分析 分析直接人工成本项目的变动应结合具体的工资制度和工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具体方法来进行。(详见教材) 【教师】讲解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成本、单位产品工时消耗量变动的影响,以及工资分配率变动的影响的计算公式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教师】通过讲解“例8-7”(详见教材),帮助学生掌握直接人工成本项目的分析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3)制造费用成本项目分析 影响制造费用实际脱离计划的因素主要是工时消耗和制造费用分配率。(详见教材) 【教师】通过讲解“例8-8”(详见教材),帮助学生掌握制造费用成本项目的分析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理解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记忆 通过老师讲解和例题分析,使学生了解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
课堂测试 (15 min) 【教师】提供企业产品成本数据,让学生分析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直接材料成本项目、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和制造费用成本项目 【学生】聆听、思考、分析成本报表 【教师】公布正确结果,并讲解分析思路 【学生】对比答案,聆听分析思路 通过课堂讨论,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直接材料成本项目、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和制造费用成本项目的能力
课堂小结 (3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成本分析的方法通常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通过比较分析可揭示成本的差异;通过比率分析可考察经济业务的相对效益;通过因素分析可挖掘成本升降的原因。成本报表分析的内容包括全部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主要产品单位成本的分析等。 全部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是从企业的全局上判断其生产的所有产品的实际成本是否达到计划水平,可以分别从产品种类、成本项目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指明方向。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主要是检查企业的计划降低指标是否完成,分析影响计划降低指标完成的原因。影响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指标的原因主要包括:产量因素、品种结构因素、单位成本因素,其中产量因素不影响降低率。主要产品单位成本的分析是成本分析工作的逐步深化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 (2 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进行成本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成本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3.影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因素有哪些? 4.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分别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效果不错,学生全程参与,主动求知。对学生而言,教师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更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通讯技术使得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优势,这种角色的转变也是对教师个体能力有限性的宽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