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旅游人文文化 课件(共29张PPT)- 《旅游文化第5版》同步教学(东北财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旅游人文文化 课件(共29张PPT)- 《旅游文化第5版》同步教学(东北财大版)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五版)
旅游文化
01
旅游文化概论
旅游者文化
02
旅游自然文化
03
旅游人文文化
04
旅游业文化
06
CONTENTS
目录
旅游社会文化
05
旅游文化环境
07
FOUR
旅游人文文化
第四章
第4章 旅游人文文化
学习目标
1
2
3
4
5
4.1 旅游人文文化价值观
4.1.1 追求艺术的价值观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是对生活创造性地再现。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远比宗教、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出现得早。我国数千年悠久的历史留下大量珍贵的艺术遗产,突出地表现在建筑、园林、书画、雕塑、戏曲、音乐、舞蹈等方面。它们中的一部分已凝固在历史中,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佛教造像艺术等;另有一些则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走向新的辉煌,如书画艺术、戏曲艺术等。这些伟大的艺术创造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蕴涵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1 旅游人文文化价值观
4.1.1 追求艺术的价值观
艺术作品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2
其次是审美性
1
首先是其形象性
3
最后是意境性
4.1 旅游人文文化价值观
4.1.2 重视文学的价值观
郁达夫曾说过:“江山也要文人捧。”遍布我国各地的旅游景观,大多都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优美的山水凭借文学作品名扬天下,有些景观就是由名家名作造就的。
张继的《枫桥夜泊》以28个字把寒寂的夜景描绘得诗意盎然,枫桥和寒山寺至今仍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使得安徽滁县那本不起眼的“醉翁亭”身价陡增;苏轼的《赤壁赋》竟使假赤壁的名头盖过了真赤壁;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使夜游秦淮成了南京的“拳头”旅游项目。我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难以长久保存,但由于文学作品的魅力,使这些建筑在历代得以重建,从而传承下来,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莫不如此。清代文人尤桐有句话说得十分精辟:“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若无骚人墨客登放其间,携掠人句,搔首问青天,则终南、太华等顽石耳。”
传颂千古的文学名篇不仅发掘了自然山水潜在的美学价值,并赋予它新的人文价值,从而使之更富于令人魂牵梦萦的魅力。
4.1 旅游人文文化价值观
4.1.3 崇尚真实的价值观
真实性是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在,但对这个真实性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在唐代就已亡轶,我们今天只能看到其摹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该本现存故宫博物院。它虽非王羲之手书,但因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用笔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而且,这件摹本本身也走过了1 000多年的历程,同样是弥足珍贵的文物。
在重大古建筑重建问题上,有专家认为,乱建、滥建固不可取,但一概否定重建的价值,并把重建建筑均视为假古董的观点也不可取。我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极易受到破坏,历史上的许多古建筑都是靠修缮、重建保存下来的。只是,这种重建要尊重历史,尽可能保持其历史真实性。北京天坛祈年殿曾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过一次大修,由于当时缺乏文物知识,为解决地面砖残破问题,全部改铺了水泥方砖,这不仅违背历史,而且与皇家祭坛的风格极不匹配。因此,从2005年开始的修缮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剔除这些现代元素,使之恢复历史风貌。
4.1 旅游人文文化价值观
4.1.4 崇尚历史的价值观
历史古迹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中岳嵩山,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高大巍峨的山势;也不仅仅因为被誉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而更在于历朝历代在这里留下的文化遗迹:周公曾在这里测日影以确定天下之中;汉武帝曾登临嵩山;一代女皇武则天更是在这里举行了封禅大典。这里是儒释道三教的圣地,有禅宗祖庭少林寺,有规模庞大的中岳庙和闻名天下的嵩阳书院,有建于汉代的启母阙、太室阙和少室阙,有嵩岳寺塔、法王寺塔、永泰寺塔、净藏禅师塔和少林寺塔林,还有建于元代的观星台。正是这些凝固了的历史,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
4.2 建筑文化
广义的生态,还包括人文生态。历史遗迹、民俗风情、民间艺术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很多古建筑、古村镇都被严格保护起来,作为传统教育的活教材。山西丁村、贵州屯堡文化村、浙江诸葛八卦村等被列为中国十大古村,也属于保护对象。这些村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坐落在背山面水、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村舍的布局有统一的规划,既方便村民生活,又能有效地防御洪涝灾害。
村寨是人们聚居的地方,也是早期城市的前身,从“十大古村”来看,它的选址和布局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4.2 建筑文化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使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聚落;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城市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较明显的形制变化,而乡村住宅则更多地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聚落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分野而面貌各异,城市自成体系,乡村却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以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展开生活方式和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4.2.1 住宅、聚落和城市
4.2 建筑文化
4.2.2 宫殿、坛庙和陵墓
1)宫殿
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所以,每当改朝换代之时,都被化为灰烬。留存到现在的只有明清两代的宫殿,其中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故宫。
2)坛庙
坛是在平地上建的高台,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自然神,也用于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将等。它最初只是简单堆起的土丘,后发展为土石建筑,并逐渐成为豪华的建筑群。庙是祭祀祖先的建筑,帝王祭祖之庙称太庙,贵族、士大夫及庶民祭祖之庙则称家庙或祠堂。坛与庙在功能和意义上有所不同,但都是祭祀性建筑,因而合称“坛庙”。
3)陵墓
陵墓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重要旅游项目,如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尧、舜、禹的葬仪都很简单,墓穴上不起坟,也不植树。厚葬之风始于奴隶社会,战国时期的墓葬,不仅垒坟、植树、随葬各种宝器,甚至在地面建祭祀的殿堂。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单一陵墓。后世帝王纷纷效仿,遂使帝王陵寝成为中国的一道独特风景。
4.2 建筑文化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国的宗教出现较晚,而君主集权思想以及“天”“礼”“孝”等观念则很早就被确立,因而,中国建筑始终是以反映皇权的宫殿建筑为主流的,“神”只不过是烘托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
中国的宗教建筑比民用建筑宏伟而瑰丽,相比代表皇权的建筑,其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在都城,它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它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
4.2.3 宗教建筑
4.2 建筑文化
4.2.3 宗教建筑
1)佛教建筑
2)道教建筑
中国的宗教建筑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大量出现、逐渐汉化,是中外文化结合的产物。佛教寺院在印度称“伽蓝”,在中国则称“寺”。“寺”原指官舍。永平十年(公元67年),应东汉朝廷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经来到东都洛阳,居住于鸿胪寺,次年建起第一座以“寺”为名的佛教建筑——白马寺,这便是中国佛寺的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宫观与佛寺相似,也是以庭院为单元组成的各种形式的建筑群。其平面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形式,以全真派的祖庭——北京白云观为代表;另一种就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形式,以江西省三清山三清宫为代表。
4.2 建筑文化
园林,在中国古籍里称囿、苑、山庄等,欧美各国则称之为公园、花园。其规模有大有小,内容有繁有简,但都包括四种基本要素:土地、水体、植物、建筑。园林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把四种要素组合成有机的整体,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它的风格是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的积淀,各地区、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的园林风格都不相同。
4.2.4 园林和风景建设
4.2 建筑文化
4.2.4 园林和风景建设
1)中国园林的悠久历史
中国最早的园林建筑是周文王时期的灵台、灵沼、灵囿,主要供狩猎、采樵用,以自然山水为主。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在咸阳修建上林苑。汉武帝时期把上林苑扩充到周围三百里,苑内豢养各种动物供天子射猎,种植各种异树以标奇丽,同时又修建章宫,开太液池,池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以拟仙境。
4.2 建筑文化
4.2.4 园林和风景建设
2)自然山水型和写意山水型
中西园林的建造,都是为了美化生活。但由于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不同,艺术风格有很大差异:中国的儒家主张天人合一,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对大自然的尊崇,所以中国园林艺术体现的是自然美、意境美;而西方人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所以西方园林艺术体现的是人工美、形式美。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型的,在总体布局上“山水为主,建筑是从”,叠山理水是造园的重要手段。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大的假山是北宋时东京的艮岳,用太湖石砌成,立体轮廓参差有致,是假山中的绝胜。造园者又用千回百转的流水,拟造出湖、海、溪流和河湾、岛屿等,加之花草树木和人工建筑的点缀,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4.3 饮食文化
饮食成为一种文化,是在农业发展和人类定居之后。
周秦两汉时,已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饮食礼仪、饮食制度逐渐完备。
隋唐两宋时期由于经济发达,城市繁荣,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鼎盛期,其重要标志是八大菜系逐渐形成。
4.3.1 食文化
4.3 饮食文化
4.3.1 食文化
1)中国食文化的地域流派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域的饮食习俗不同,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由此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风味饮食,其中一些发展为菜系。地方菜肴升华为菜系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是经济发达、城市繁荣、有大量的酒肆饭馆、有技艺高超的专业厨师;其次是要有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消费者,即美食家。所以“八大菜系”最早形成的是川、鲁、苏、粤,后来又增加了闽、浙、湘、徽。
4.3 饮食文化
4.3.1 食文化
1)中国食文化的地域流派
4.3 饮食文化
4.3.1 食文化
2)中国食文化的特点
A
B
C
4.3 饮食文化
4.3.2 酒文化
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造酒的始祖是仪狄和杜康。据《战国策》记载,仪狄造酒进献大禹,禹饮后觉得甘美,随即疏远了仪狄,并禁止造酒,他认为:“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然,夏、商两代亡国都与纵酒有关。中古以前的酒都是将谷物煮熟后加入酵母酿制而成的,类似今天的江米甜酒,所以古代典籍中称某人能饮一斗而不醉不足为奇。烧酒(白酒)是经过蒸馏的高度酒,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制造烧酒始于元代。唐诗中的“葡萄美酒”则来自西域。
4.3 饮食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茶始产于蜀地,秦灭蜀之后开始向各地移植。饮茶大约始于秦汉,西汉文学家王褒为其友写的《僮约》中谈及买茶和煮茶,这是有关茶成为饮品的最早记载。三国时,饮茶风气已经盛行,华佗的《食论》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肯定了茶提神的功效。南北朝佛教盛行,僧人坐禅时常饮茶以消除睡意,由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唐代,茶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也成为吟诗作赋的题材。唐人陆羽所写的《茶经》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茶叶为主的专著,对茶的起源、历史、栽培、采摘、烹制等作了详细的论述。唐以后,陆羽被奉为“茶神”或“茶圣”。唐代茶叶种植很广,以江淮地区产量最高,浮梁、湖州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白居易《琵琶行》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至宋代,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更为成熟,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把当时的制茶工艺细分为12条,可见当时茶叶制作已相当发达。此后茶逐渐成为百姓饮品中的一项,被列入“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
4.3.3 茶文化
4.3 饮食文化
4.3.3 茶文化
非严格意义上的茶叶分类
4.4 文学艺术文化
4.4.1 旅游文学
1)中国旅游文学的类别
中国古代的各种文体,几乎都曾被用于旅游作品,包括诗词、文赋、碑刻、楹联、传说乃至小说、戏剧等。
4.4 文学艺术文化
4.4.1 旅游文学
2)中国旅游文学的特征
3
1
2
关注现实和寄托理想
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4.4 文学艺术文化
4.4.2 艺术与旅游文化
我国数千年文明史上创造出的所有艺术作品,都是今天的旅游资源,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以及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戏剧、音乐和舞蹈艺术。
4.4 文学艺术文化
4.4.3 工艺美术与旅游文化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显示出民族文化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而名扬世界。富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工艺美术作品对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而存在极大的商机。
最早的工艺品是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物,如五千多年前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瓷、漆器、青铜器和玉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美术显示了当时的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越王勾践剑在历经两千多年后重见天日,依然寒光熠熠,通身没有一个锈点,显示出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奇迹。对实用价值的追求,加上原始的浪漫色彩形式,使我国早期的工艺品具有轻盈活泼、流动奔放、雄强古拙的美学特征。汉代的丝绸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并形成“丝绸之路”,就说明中国在工艺方面的成就已得到世界的认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