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旅游目的地管理 课件(共29张PPT)- 《旅游管理学第3版》同步教学(东北财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章 旅游目的地管理 课件(共29张PPT)- 《旅游管理学第3版》同步教学(东北财大版)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4章
旅游目的地管理
旅游目的地管理概述
1
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
2
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
3
旅游目的地容量管理
4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5
引例 “让“受伤”的游客回心转意,有多难”
2017年东北雪乡被曝土炕坐地起价、餐饮价格不透明、在没有任何标示的地方拍照后被收费……“雪乡宰客”事件发生后的2020年,当地有关部门痛定思痛,推出了诸多举措,对住宿餐饮明码标价,打击低价旅行团等等。这对于改善当地的旅游环境起到了显著作用,但从部分网友“闻雪乡则黑之”的极端态度来看,要想彻底挽回消费者的信心,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4.1 旅游目的地管理概述
4.1.1 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定义:
是能够对一定规模旅游者形成旅游吸引力,并能满足其特定旅游目的的各种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的空间集合(黄安民,2016)。
旅游目的地要素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吸引力要素
第二,服务要素
第三,环境要素
4.1 旅游目的地管理概述
旅游目的地的特点:
地域辐射性
发展周期性
遗产传承性
协同制约性
竞争合作性
4.1 旅游目的地管理概述
旅游目的地的分类:
从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性质和特点出发,以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的类型为标准,可以划分为观光旅游目的地、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专项旅游目的地三种类型
按旅游目的地构成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板块型旅游目的地和点线型旅游目的地
按空间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省级旅游目的地、市县级旅游目的地和乡村级旅游目的地四种类型
4.1 旅游目的地管理概述
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
当地居民
旅游者
旅游企业
政府部门
其他利益相关者
4.1.2 旅游目的地管理
定义:是指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系统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以及协调与整合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公共服务、节事活动等要素,塑造、营销和管理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过程。
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效益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4.1 旅游目的地管理概述
4.1 旅游目的地管理概述
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内容:
(1)旅游目的地战略规划管理
(2)旅游目的地组织管理
(3)旅游目的地开发管理
(4)旅游项目、景区、景点管理
(5)旅游投资管理
(6)旅游业务管理
(7)旅游环境保护管理
(8)旅游者管理
4.2 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
4.2.1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概念
定义:是指旅游目的地管理组织(DMO)向现实或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目的地形象及相关旅游产品信息,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诱导其前往游览并产生旅游消费的活动。
特点:营销效果的不易确定性、营销内容的宏观性和综合性、营销目标的长久性、营销组织的多元性、营销范围的等级层次性
内容:(1)确定目的地能够向目标市场提供的产品及其总体形象(2)确定对该目的地具有出游力的目标市场 (3)确定能使目标市场信任并抵达该目的地的最佳途径
4.2.2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参与主体
目的地旅游政府部门
其他有关党政机构(如宣传部)
非政府的涉旅组织
旅游行业协会组织
旅游企业
旅游营销辅助机构(如广告媒体、宣传促销机构、中介组织等)
旅游者
4.2 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
4.2.3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基本经验
旅游目的地营销不宜孤立进行
不同目标市场宜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不同发展阶段宜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目的地宣传口号的提出要慎重讲究
提高游客体验满意度,重视口碑营销
推进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注重品牌营销
4.2 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
4.3 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
4.3.1 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的概念
定义:是指为预防可能危及、影响旅游业正常发展的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而建立的一套系统防范、沟通、处理、化解危机的日常管理模式。
4.3.2 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的内容
政府旅游危机管理
旅游企业危机管理
旅游从业人员危机管理
旅游者危机管理
4.3 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
4.3.3 旅游危机管理基本原则
制度性与长期性
政府必须强力介入危机管理
加强沟通与协调
重视预测和资料收集
动态、灵活、创造性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4.3 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
4.3.4 旅游危机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脆弱性要求必须对其实施危机管理
旅游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危机管理
旅游市场具有竞争性要求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危机管理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要求对旅游业实施危机管理
4.3 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
4.3.5 旅游危机管理的途径
危机之前
危机期间
危机过后
4.3 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
4.4 旅游目的地容量管理
4.4.1 旅游目的地容量的概念
定义:是在不破坏和改变旅游地生态环境,不明显降低旅游者旅游质量和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旅游者的最大数量(李雪松,2017)。
旅游地容量的影响因素:旅游目的地类型及其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类型、旅游者需求特征、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旅游地的空间结构
旅游地容量体系: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
4.4.2 旅游目的地容量的测定
测算方法:面积容量法(景点日容量)、游道测算法(线路日容量)和卡口容量法(旅游地日容量)
要测算出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容量,最基本的要求是测算其空间容量与设施容量,并分析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如果上述四种均有测算必要性和测算值,则取其中的最小值。
4.4 旅游目的地容量管理
4.5.1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概述
定义:是旅游目的地管理者通过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调整、修编工作等进行有效的前期、中期、后期管理,从而高效率地实现既定规划管理目标的过程(程金龙,2019)。
特征:编制过程规范化、规划技术整合化、规划层次有序化、实施监管协作化
4.5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职能:管理协同、规划整合、技术推动、政策引导
意义:
有助于提升规划的科学性
有助于提升规划成果的落实
有助于解决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有助于打造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4.5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4.5.2 旅游目的地规划编制管理
旅游规划招投标管理
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直接委托
程序:(1)招标文件的编制(2)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
(3)开评标(4)决标签约
主要内容:对信息公开的管理、公正的评标管理、过程透明的公平议标管理
4.5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步骤:
委托方的旅游招标管理步骤主要包括:确定招标方式,发布招标公告或邀请书,编制并发放资格预审文件和递交资格预审申请书,资格预审并确定投标申请人,编制和发出招标文件,评标和议标,签订合同。
规划方的旅游投标管理步骤主要包括:接收旅游招标信息,准备相关材料,按照规定编制旅游投标书,投标,答辩,签订合同。
4.5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旅游规划评审管理
程序:
①评委会主任(组长)或副主任(副组长)宣布评审会开始
②规划课题组代表就规划编制的过程、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向全体评委作陈述,并向评委和与会人员展示规划图件及有关规划成果材料(课题组汇报陈述与成果展示)
③评委质询,课题组答辩
④评委讨论与表决
⑤评委会主任宣读评审意见
4.5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评审人员组成:
旅游发展规划的由规划委托方与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商定;旅游区规划的由规划委托方商请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旅游规划评审组由7人以上组成。其中,行政管理部门代表不超过1/3,本地专家不少于1/3。规划评审小组设评委会主任(组长)1人,根据需要可设副主任(副组长)1~2人。主任(组长)、副主任(副组长)人选由委托方与规划评审小组协商产生。
4.5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评审内容:
(1)旅游产业定位和形象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2)规划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3)旅游产业开发、项目策划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评审意见:
(1)评审会的时间、地点和与会人员概况
(2)对规划基本内容的简要概括
(3)对规划的基本评价
(4)对规划进行结论性评价
4.5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旅游规划成果管理
上报与审批:旅游规划文本、图件及附件,经规划评审会议讨论通过并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后,由委托方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
成果归档:一是对旅游规划文本的数量及发放范围控制,并记录和跟踪;二是对其成果进行归档备案和保管
预执行:实施旅游规划的宣传准备、资料准备和组织准备等
4.5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4.5.3 旅游规划实施管理
实施的主体:政府、企业、社区
实施的内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市场推广、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
实施的程序:旅游发展规划经批复后,由各级旅游局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纳入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4.5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实施的效果评估:
采用专家评审会的会议审查方式,由第三方主导(非利益相关)、多方参与旅游规划评估
评估报告的内容:规划的基本情况;规划主要目标的落实情况;规划主要内容、重点项目、重点任务的执行进展情况,规划实施的综合影响;总体评价及原因分析;问题与建议等
4.5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