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审好你的作文题目-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高分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准审好你的作文题目-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高分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作文快速提分技巧03
精准审题立意
【考情分析——强化重点.疑难突破】
综观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在试题命制上,主要以红色文化、热点事件、名人名言等为内容。这些作文,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有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命题更贴近考生生活,考生感到熟悉、亲切,进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同时,命题也加大了对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考点解读】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是对命题材料内涵的挖掘,对材料背后引导语的领会,对作文写作要求的理解;是审清命题材料的层次、关系、内涵、性质、情感、意图、褒贬,审清引导语对对象、情境、表现形式等层面的界定,审清写作要求对主题、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的规定。
立意是审题的结果,是作文题目要求之下所要明确的看法和态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易错题型——写作之新材料作文审题】
新材料作文审题是要求考生阅读材料,然后从对材料的审读中,提炼出题意。从材料的数目上看,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单一材料作文,多则材料作文;从材料的内容上看,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名言材料、事例材料(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当今时代故事等)、图形材料等。
对新材料作文审题,主要是要求从每则材料的关键词中提取观点,从多则材料的关系中求同寻异提取观点。
★易错原因——
1.不会从单一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中确定立意。
2.不会从多则材料的求同寻异之比较中确定立意。
3.不会联系实际,从材料与现实对接中确定立意。
4.不会索句立旨,紧扣材料进行简明扼要的立意。
★易错题例——
(2023新课标1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上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属单一型材料,材料的关键词句主要有三个层面:
1.关键词句一:好的故事。什么是“好的故事”?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的真人真事;富有正义性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字典中“故事”意义是死呆的,生活中的故事是灵动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自古以来的故事,只要富有教育意义,皆可以纳入此次写作。好的故事不仅具有可读性,而且需要对听众、读者产生积极影响、共鸣震撼。好的故事,触动心灵之弦,让我们心情澎湃,有情感渲泄后的释然;好的故事,能够开启智慧的灵光,让我们豁然开朗,有醍醐灌顶的顿悟!好的故事,让我们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有凤凰涅槃的重生!是的,好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以情的感染,智的启发,和美的享受!作文中到底讲什么样的好故事,这个就由考生自主选取。
2.关键词句二:四个“可以……”。四个“可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好故事的作用,“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命题人在拟题时材料够简,但解读连用四个“可以”,可谓用情颇深,给考生以足够的提示。
3.关键词句三:故事是有力量的。这是材料总结语,直指作文的中心立意。作文的任务就是写出故事的力量。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好故事的力量所在。好故事的力量有哪些内涵?
【参考立意】:
①讲好“中国故事”,畅享时代“好声音”
②砥砺且前行,续写“好故事”
③携手共奋进,同写“好故事”
④积故事之篑,筑丹山九仞
⑤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力量
⑥讲好功勋故事,争做时代先锋
⑦美好故事,你我创造
⑧做时代奋楫者,添中国“好故事”
★易错题攻略——
1.单一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中确定立意。
单一材料是指一则材料的作文题。单一人物事例类材料,读材料时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单一名言警句类材料,读材料时主要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句,深入挖掘。
(2023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上述材料属于单一型材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是:“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深入思考这些信息,便可知道:自己的空间,具有独特的心灵意义和精神价值,是静思的地方,是放松心情、安放心灵、积蓄力量、为继续成长加油充电的地方。肯定是相对安静的、不被打扰的。
2.多则材料,求同寻异分析“材料关系”确定立意。
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所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材料主要包括多则同向材料与多则异向材料。同向即指材料同属正面或反面,意义指向同一方向,拥有共同中心;异向则是指材料中心意思出现了多层面或正反方向。
阅读多则材料,求同寻异,具体主要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如果是事件或现象类材料,首先要弄清其主旨或意图;如果是论断或名言类材料,则要提炼出思想观点。
第二步:辨析材料间关系。命题者提供的这些材料往往不是同一层面的,材料内涵丰富。辨析材料间的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只有关系清楚了,审题立意的方法才能确定下来。
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同时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如何全面归纳,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立意。因此,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3.联系实际,将“材料”与“现实”对接确定立意。
材料作文一般都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
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到结果等等。
如2023年新高考II卷写作试题材料提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现象,就应当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加以思考。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学习中面临着各种困惑,同时也面临学习任务繁多、压力大等问题。试题贴近考生生活,与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展示自己的性格,表达对成长的思考,也可以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不必过于担心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的想法。因为它是自我的,也是开放的,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在“自己的空间”里,也有对社会的关切,对未来的想象。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4.索句立旨,紧扣材料、简明扼要地确定题意观点。
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水到渠成,确立中心论点了。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就给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鲜明、简洁。
例: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时代,在我们身处的信息时代,大数据、算法、机器学习等新兴事物,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享受信息便利。有人说,这是一个极坏的时代,“信息茧房”“玻璃笼子”等效应无处不在。
信息茧房,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房子”中的现象;玻璃笼子,暗喻在自动化的时代,彼此能看见,却又在笼子里面,无法逃离出机械自动化的笼子。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第二部分则指出信息时代形成的负面效应。分析两则材料的关键词语:“信息茧房”“玻璃笼子”,得知:“茧”“笼子”代表着束缚。
根据这些材料,索句立旨,特别要注意语句要言简意赅。
【参考立意】
①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生活更有质量;
②打破信息蚕茧,避免作茧自缚;
③别让便利成为牢笼;
④莫因时代自作茧,开拓视野化成蝶。
★易错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各尽其妙。譬如一个“享”字,诗人们就用不同的诗句传达了不同的心声。白居易《山下宿》中“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抒写了个人“独享”的情致;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道出了与人“分享”的乐趣;蔡襄《上元应制》中“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寄寓了与民“共享”乐事的情怀。
独享、分享、共享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体现出的不同价值取向。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用三句诗分别引出“享”的三种含义,即独享、分享、共享,并提醒考生,这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时体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取向。
结合诗句看,“独享”对应的是“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这是在与外界疏离的处境中选择的一种遗世独立、自修其心、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一种心态的淡泊宁静、灵魂的圆满具足、精神的自主独立、人格的清高坚守。“分享”对应的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是在与人相处的情境中选择的一种与人心无隔阂、情意相投、相互关心、共同分享美好事物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与人为善、乐于分享、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共享”对应的是“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这是在治国为政、服务社会的情境中选择的一种与民同乐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以民为本、贵民安邦、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生活中,随着境遇的变化,我们可能相应地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安身、与他人互动、跟社会相协和。
写作时,可以重点强调三者中的一个,最好还是能把三者相结合,辩证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立论为:人生中要能独享、分享、共享兼备。然后辨析其间的关系:独享修心,让自己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这是能实现真正的分享、共享的前提;分享养德,让自己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是把自我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桥梁,避免孤芳自赏,引向乐人之乐;共享开阔情怀,胸怀众生,兼济天下,这是独享修心的目的之所在。
【参考立意】
1.独享养心修身,共享兼济天下。
2.退则独享守初心,进则共享济苍生。
3.与人分享携手行,共享盛世华夏兴。
4.莫孤芳自赏,要与春并茂。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生活中,“进”是高频词,“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急流勇进”“循序渐进”……这些词展现出了全社会奋发激昂的时代精神。在这个时代,“退”还值得我们思考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请就以上材料进行立意,拟定一个中心论点。
【审题指导】
材料借当今一系列大力推崇“进”的行为,提出了当今社会是否还需要“退”的问题。毫无疑问,在人们眼里,“进”代表着进取,代表着积极,而“退”则代表着消极,代表着退步,代表着不思进取。但本次作文题的意图,在于让我们看到关于“退”的一些积极意义:有时候,于己而言,“退”也代表了及时的总结与反思,及时止损;于人而言,“退”代表了包容、宽容,代表着和谐。有些时候头破血流也要往前冲,不撞南墙不回头是可以取得成功,也体现了人们刻苦坚毅的品质。但有时明知有坑,还要往下跳,就可能是飞蛾扑火的不自量力了。前人的经验告诫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历史,不仅学习“进”的勇气,也要注意后退两步,回头看看,吸取教训,不去做一些无用且耗费精力的事。所以,“进”是奋发激昂的时代精神,“退”是蓄势待发的内涵沉淀。我们的时代需“进”,亦需“退”。
【参考立意】
①“退”,是为了及时回头,不撞南墙。
②“退”,也代表着与人包容的和谐。
③进退有据,方能成功。
④进是勇敢,退亦智慧
【如何做到精准审题立意】
一、审辩式思维,避免片面化。
许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必须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幼稚思维,学会审辩式思维。
比如“信念”的意思是“坚信不疑的想法”。人生有许多奇迹,有时轻而易举就可做到,其中缘由确实在于非凡的信念。但是,一般人可能没想过:成就信念有必然的规律在其中,比如一只老母鸡有了信念,21天不挪窝孵在一堆鸡蛋上,就能孵出一窝雏鸡;可是将鸡蛋换成一堆石头,就算有十只老母鸡的信念也白搭。
最可怕的是荒唐的信念,它只能是破坏的力量。事实上,你确立的信念如果是错误的,这样的信念越坚决,失败得就会越悲惨,即便有力量也是破坏的力量。如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信念,他的“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的信念,就是不人道乃至反人类的。
因此,关于“信念”的正确认知应该是:一个人确立、坚守信念不是件难事,难的是让自己的信念符合客观的、正确的、慈善的以及人道的要求。
二、因果式思维,避免简单化。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因此“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同时,任何现象都会引发其他现象的产生。我们分析问题(包括审读题意)时,既要看到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会引起的结果,而不能简单地将原因与结果割裂开来看待。有的因果关系是连锁的,更需要运用因果思维加深认识。
聚焦式思维,避免空泛化。
面对动辄以十万、数十万计的考生,高考作文提供的话题(一道材料作文题往往包含多个话题),必须让所有的考生都有话可说,因而这个话题肯定是比较大的。如果直接以大写大,很可能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这时候最重要、最有效的立意方法就是运用“聚焦式思维”,在“化大为小”中实现“大题小做”。
像有一年全国卷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针对此题,如果把立意落实到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解答上,文章马上就好写了。如满分作文《问世间情为何物》,写的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以她们一生经历为依据,总结出‘情为何物’的答案”,其构思的焦点就是两句话:对“什么问题”的确定——“情”,让谁来解答——“四大美女”。
创新式思维,避免平庸化。
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表达自我认知、阐述感受感悟,理应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用南京师范大学骆冬青教授的话来说,就是:
“心往一处想”,在高考作文中是可怕的。而发生‘群体性’事件,出现大面积的平庸、呆板、格式化的文章,其源头就在于不能自己感受、思考问题。……如果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把头脑中属于公共的、他人的内容驱逐出去,用纯粹的自我去构思即将要书写的文章。
例如世人大多崇尚“第一”而相对贬抑“第二”,有人却著文《“第二”的价值》另发新见:
具有积极引领作用的正能量的“第一”出现后,要有“第二”的跟进,这样才能形成趋势和力量(“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正义之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之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之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消极丑恶的具有负能量的“第一”出现后,如果“第二”拒绝跟进甚至出面制止,情势就不会恶化。最后以“只要有颗向善上进之心,第二又何妨”作结。
(资料整理自网络,如侵权立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