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02张PPT)学习目标掌握旅游需求的概念、特征,以及旅游需求产生的主观因素及客观条件。了解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的规律性。掌握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熟悉旅游需求的衡量指标及需求调查和预测的方法。第五章 旅游者经济行为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旅游需求的概念、特征和旅游需求产生的主观因素及客观条件,了解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的规律性,掌握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及交叉弹性,熟悉旅游需求的衡量指标及需求调查和预测的方法。一、旅游需求的概念旅游需求的基本含义:–旅游需求,简单来说是人们对旅游活动的需要或要求,是人们实现旅游消费的一种欲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旅游活动的需要与旅游需求是不同的。–旅游需求,即对旅游服务的需求,是指旅游者在某一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服务的数量。 第一节 旅游需求 需求:在经济上可以实现的需要。–总需求: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费者以某种可能的价格愿意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的数量。–有效需求:消费者必须同时具有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效用:消费者从商品和服务购买所获得的满足他们需要的程度。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就有“吃”的“需要”;如果此时有两种食物可以满足果腹需要 ——粗面窝头和细面馒头,那么,经验告诉他,馒头会比窝头好吃,于是他有了对馒头的“欲求”;然而,可能很不幸,他囊中羞涩,只有能买下窝头的“支付能力”,于是,他的需求就只能是“窝头”。上述例子可能多少揭示了社会的残酷性,但实际上,这种依条件而转移的社会选择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脚步。人们如果要旅游,也免不了这种经济上的选择。二、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旅游动机–支付能力–闲暇时间旅游动机–是驱使人们产生旅游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形成旅游需求的首要的主观条件。–由于旅游动机对旅游行为有某种规定性和指导作用,旅游动机成为各国学者和旅游管理机构以及国际性旅游组织的重要研究课题。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决定着旅游类型。(eg.观光or 度假or 公务or 探亲访友)–由于旅游动机不同,选择的旅游类型不同,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就存在一定差异。–此外,消费时尚或多或少对人们的旅游动机形成产生影响。旅游支付能力–是指在人们的全部收入中扣除必须缴纳的税金和必需的生活及社会消费支出后的余额中可能用于旅游消费的货币量。–在研究中,一般以可自由支配收入作为考察指标。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旅游支付能力就越强。–旅游支付能力的大小对旅游需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着旅游需求的实现程度,也是确定和评价旅游客源地的一个重要指标。三、旅游需求的特征1.旅游需求的指向性2.旅游需求的整体性3.旅游需求的季节性4.旅游需求的敏感性5.旅游需求的多样性时间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在时间上有较强的季节性。原因:旅游客源地(日本、每年5月、带薪假日)旅游目的地(中国吉林雾凇景观)(2)地域指向性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旅游客源地的角度看,旅游需求在地域上,表现为地域的集中性(经济较为发达、需求规模大等);另一方面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看,旅游需求在地域,上表现为热点地区和冷点地区的共存(旅游吸引物的强弱、旅游者的从众心理、旅游信息传递不力、旅游接待设施欠佳等)。四、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闲暇时间社会文化经济政治自然交通条件主观因素可支配的收入旅游需求五、旅游需求规律(一)旅游需求量变化规律旅游需求的产生和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对旅游需求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旅游产品的价格、人们的收入状况和闲暇时间。因此,旅游需求量变化的规律性主要反映为旅游需求与价格、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相关性和变动关系。 教学内容 旅游需求量变化规律:(1)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的价格成反向变化(2)旅游需求量与人们收入成同方向变化(3)旅游需求量与人们的闲暇时间成同方向变化旅游需求量变化规律1、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的价格成反向变化旅游产品价格是决定和影响旅游需求量的基本因素,在影响旅游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总是随旅游产品价格的涨落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旅游产品价格上涨时,旅游需求量就会下降,当旅游产品价格下跌时,旅游需求量就会上升。旅游需求量变化规律2、旅游需求量与人们收入成同方向变化旅游需求是一种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必须是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常,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多,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越大,反之,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少,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越少。旅游需求量变化规律3、旅游需求量与人们的闲暇时间成同方向变化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必须花费时间,闲暇时间不仅对旅游需求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直接影响着旅游需求量的变化,当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时,旅游需求量就相应增加,当人们的闲暇时间减少时,旅游需求量就相应减少。五、旅游需求规律(二)旅游需求水平变化规律旅游需求除了与旅游产品价格呈反向变化外,还受其他各种因素影响的变化。在旅游产品价格既定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非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旅游需求变化,称为旅游需求水平的变化。其变化因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六、旅游需求弹性(一)弹性与旅游需求弹性弹性主要用来表现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相关关系。因此,所谓弹性就是指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Y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X的相对变化程度。 教学内容 弹性与旅游需求弹性:所谓旅游需求弹性是指旅游需求对各种影响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即旅游需求量随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状况。由于旅游产品的价格、人们可支配收入和相关旅游产品价格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基本因素,因此旅游需求弹性一般可分为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旅游需求的收入弹性和旅游需求的交叉弹性。六、旅游需求弹性(二)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旅游需求量对旅游产品价格的反应及变化关系。为了测量旅游需求量随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程度,就必须正确计算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所谓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主要是指旅游产品的价格变化的百分数与旅游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的比值。例题某旅行社2006年某种包价旅游产品为4000元,销售量为1200人次,2007年由于燃油价格上调,该包价产品价格升至4500元,销售量降为900人。其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为多少?答案:-2。.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其计算公式如下:1、当│Edp│>1时,表明旅游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旅游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这时称旅游需求富于弹性。2、当│Edp│<1时,表明旅游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旅游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因此称旅游需求弹性不足。3、当│Edp│=1时,表明旅游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旅游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相等,因此称这种旅游需求价格弹性为单位弹性。当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降低产品价格可能增加总收入,因为此时需求数量的百分比变化大于旅游产品价格百分比变化;当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时,适当提价有可能增加总收入,因为此时需求数量的百分比变化小于旅游产品价格的百分比变化。六、旅游需求弹性(三)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旅游需求量与人们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反应及变化关系,而旅游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则是指人们可支配收入变化的百分比与旅游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的比值。旅游需求收入弹性:用计算公式表示如下:1、当Edi>1时,表示旅游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人们可支配收入变动的百分比,说明旅游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性大。2、当Edi<1时,表示旅游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人们可支配收入变动的百分比,说明旅游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性小。3、当Edi=1时,表示旅游需求量的变动的百分比与人们可支配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相等,因此旅游需求收入弹性为单位弹性。汽车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在2.5-3.9之间六、旅游需求弹性(四)旅游需求交叉弹性由于旅游产品具有替代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因而某种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不仅对其自身的价格变化有反应,而且对其他旅游产品的价格变化也有反应。旅游需求的交叉弹性就是指某一种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对其他旅游产品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性。旅游需求交叉弹性:其计算公式是:1、当两种产品互为替代关系时,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其弹性系数为正值(如航空旅游产品与铁路旅游产品之间);2、相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其弹性系数为负值(如旅行社产品与饭店产品之间)。3、两种旅游产品独立,互不相关,其弹性系数为零(会议旅游产品与探险旅游产品)。用公式表示为:七、旅游需求指标旅游需求的变化状况及水平,可通过旅游需求指标来反映和衡量。旅游需求指标是旅游经济指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一套经济指标来综合反映旅游需求的状况,并预测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通常包括游客数量统计,收入统计,游客概况统计。 教学内容 旅游需求指标:(一)衡量旅游客流量的指标(二)衡量旅游费用的指标(三)衡量旅游需求潜力的指标(一)衡量旅游客流量的指标游客数量统计指标是反映旅游需求总量的主要指标,通过该指标可以了解和掌握旅游需求的总规模及水平状况,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旅游者的需求构成、需求内容、需求时间及需求趋势等。旅游者人数指标通常有两个,即旅游者出游人数、出游人天数、出游人次数。1、出游人次数=出游人数*人均出游次数由于该指标数值通常比出游人数大(商务游客在一定时期可能出游多次),所以常用来表示旅游需求的大小。2、出游人天数=出游人次*平均在外停留天数对于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来说,则表现为入境旅游人天数。七、旅游需求指标(二)衡量旅游费用的指标1、旅游消费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进行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支出的货币总额。2、人均旅游消费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过程中,平均每一个旅游者支出的货币金额。七、旅游需求指标(三)衡量旅游需求潜力的指标1、出游率:又称旅游倾向,分为净出游率和总出游率,前者=(出游人数/总人口数)*100%;后者= (出游人次数/总人口数)*100%2、旅游重游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外出旅游人次与外出旅游人数之比,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外出旅游的频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游率越高,说明该国或该地区居民对旅游的需求总量越大。八、旅游需求调查旅游需求调查是通过对旅游客源国的综合性调查,了解和掌握旅游需求的产生及发展状况,为科学的旅游需求预测和分析提供依据。旅游需求调查是开拓旅游市场的前提,也是旅游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内容 八、旅游需求调查(一)旅游需求调查的内容旅游需求调查的内容很多,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旅游客源国的旅游需求调查。它包括三部分:旅游客源国概况及相关情况的调查、旅游者的综合性调查、旅游经营反馈信息调查。八、旅游需求调查(二)旅游需求调查的方法旅游需求调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问卷调查、统计调查、专题调查和销售调查等方法(三)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需求预测是指在旅游调查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对旅游需求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做出判断和推测。正确的旅游需求预测可以为旅游市场开拓指明方向,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避免错误的旅游决策,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常主要对影响旅游需求的直接因素及重要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包括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预测、旅游需求的构成变化预测和旅游需求的环境预测。旅游需求预测方法大致有三种:统计分析预测法、问卷调查预测法和数学分析模拟法。八、旅游需求调查一.一、旅游消费的概念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消费的总和。是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将基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随着收入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而产生的高层次消费。 第二节 旅游消费 一.(一)旅游消费属于个体消费的范畴现代旅游消费就其消费主体而言,属于个人消费范围。旅游者是否选择旅游消费活动、什么时候消费、消费什么旅游产品、消费层次与消费量怎样等诸多问题,都取决于旅游者个人的旅游消费意识和倾向、旅游消费习惯、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水平等,而且最终的旅游消费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一.(二)现代旅游消费是一种消费方式现代旅游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方式,主要由旅游消费意识、旅游消费习惯、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消费结构等要素构成。旅游消费意识及由此而形成的旅游消费习惯是旅游消费的基本动因;旅游消费能力和旅游消费水平是旅游消费的客观条件;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其反映了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的数量、质量及其比例关系。一.(三)旅游消费是一种超出生存需要的高级消费方式人们的消费需要,包括基本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三个层次。基本生存消费是维持个人和家庭最低生活保障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消费标准。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则是人们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和体力,从而达到劳动力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要求的消费。因此,现代旅游消费是人们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保障之后而产生的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教学内容(一)旅游消费方式的概念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消耗物质资料、精神产品和劳务的具体方法和形式称为旅游消费方式。二 . 旅游消费方式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旅游消费意识2、旅游消费力3、旅游消费结构4、旅游消费习惯5、旅游消费水平二 . 旅游消费方式1、旅游消费意识相对稳定的旅游消费观同相对变化的旅游消费心理相结合构成旅游者的消费意识。它支配、控制人们的旅游消费过程并使之完成。二 . 旅游消费方式2、旅游消费力旅游者为满足旅游需求而消费旅游产品的能力称旅游消费力,包括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在消费对象一定时,旅游消费力的大小取决于生理、经济及文化的条件。此外,旅游消费力同旅游服务质量、水平成正比例关系变动。二 . 旅游消费方式3、旅游消费结构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一定时间内的旅游消费中,对各类旅游产品(交通、住宿、餐饮、娱乐、游览、购物、通讯、医疗)消费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二 . 旅游消费方式4、旅游消费习惯旅游消费习惯,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常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二 . 旅游消费方式5、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水平,主要指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在物质和精神需求方面的满足程度。必须从数量与质量、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统一中来把握旅游消费的水平和程度。二 . 旅游消费方式三、旅游消费的特点1、旅游消费的综合性2、旅游消费是以劳务为主的消费3、旅游消费具有互补性和替代性4、旅游消费的伸缩性很强(一)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消费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的过程,具有综合性性征。首先,旅游活动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其次,消费对象的旅游产品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再次,许多经济部门和非经济部门都参与了旅游消费的实现过程。(二)旅游消费的劳务性服务是以劳务活动形式存在的、可供满足某种特殊需要的经济活动。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因而必然要消费一定量的实物形态的产品。但从总体上看,服务消费占主导地位。旅游服务消费不仅在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旅游服务费贯穿于旅游者从常住地向旅游地的移动,到旅游地参观游览,再返回常住地这一消费过程的始终。一.(三)旅游消费的互补性和替代性旅游消费的综合性使得构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个部分具有互补的性质。一项旅游消费的实现必然伴随着众多的其他项目旅游消费的产生。旅游消费的这个特点要求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加强合作,以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旅游消费的替代性是指旅游消费对象的每一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替代的性质。一.(四)旅游消费伸缩性首先,旅游消费是无限性消费。旅游消费是人们为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进行的高级消费形式,因而没有数量限制。其次,旅游消费是高弹性消费。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消费弹性较小,而满足人们享受、发展需要的消费弹性较大。再次,旅游消费是季节性消费。一是旅游消费需求集中在某些月份或季节,如德国人旅游集中在夏季三个月,巴黎人喜欢八月份外出旅游;二是某些月份或季节旅游消费的内容集中于某些特定的旅游消费对象,例如,夏季海滨胜地游人如织。四、旅游消费的作用(一)旅游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旅游消费不仅仅是旅游者对物质产品的消费,而且包括对精神产品的消费。通过消费,一方面使这些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对旅游所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生产和旅游消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二) 是旅游需求得以实现和满足的必要条件在未来有可能成行、但目前尚不具备条件的旅游消费,称之为潜在旅游消费;在目前条件下能够或者已经实现的旅游消费,称之为现实旅游消费。要想将潜在旅游消费变成现实的旅游消费,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当条件具备的时候,潜在的旅游消费需求能否得到实现和满足,从而变成现实的旅游消费活动,关键就在于旅游者是否愿意参与旅游消费。*(三) 是旅游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得以彻底的实现。这是因为:第一,旅游消费是旅游生产的目的。生产取决于需要,而需要的形成和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消费需要和消费水平决定了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第二,旅游消费是使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最后行为。如果没有旅游消费,旅游产品就卖不出去,旅游产品的价值就难以实现。第三,旅游消费又是对旅游产品的最终检验。五、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1、旅游者的收入水平;2、旅游者的构成;3、旅游产品的结构;4、旅游产品的质量;5、旅游产品的价格;6、旅游者的心理;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一)旅游者的收入水平(首要条件)旅游者收入水平决定旅游消费水平及旅游需求的满足程度,从而决定旅游消费方式的变化。预计到21世纪初、中期,年平均增加1·6%。凡GNP高的国家,也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美国约21%的收入用于旅游方面。1999年世界九国国民总收入排序美 国: 88795 万亿$ 人均31910日 本: 40545 万亿$ 人均32030德 国: 21038 万亿$ 人均25620法 国: 14532 万亿$ 人均24170英 国: 14038 万亿$ 人均31910意大利:11629 万亿$ 人均20170中 国: 9799 万亿$ 人均780(621)巴西: 7304 万亿$ 人均4350加拿大:6140 万亿$ 人均201402001年云南前十名客源国排名统计表单位:人次国家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泰国 美国 韩国 法国 德国 荷兰 印度尼西亚人数1216148707377047655993866425979157661414411820 11606排 名 国家与地区 1997年国际旅游花费 1997/1996年增长率 1997年占总量份额/%1990 1995 19981 2 1 美国 51 220 6.6 13.52 1 2 德国 46 200 -9.4 12.23 3 3 日本 33 041 -10.8 8.74 4 4 英国 27 710 9.5 7.35 6 5 意大利 16 631 5.2 4.46 5 6 法国 16 576 -6.6 4.47 10 7 加拿大 11 268 1.6 3.09 7 8 荷兰 10 232 -11.5 2.740 22 9 中国 10 166 127.2 2.78 9 10 奥地利 10 124 -8.1 2.7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国家(地区)国际旅游花费情况(不含机票)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二)旅游者的构成旅游者的构成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因而影响着旅游消费方式的变化。人数、平均年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寿命等。二.专论:日本出境旅游崛起“积蓄型消费者”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日本赴海外旅游者人数增加了近5倍,尤其是自1997年以后50岁以上的出游人数比率明显增加,形成了具有明显特点的“积蓄型消费者”。对于50岁以上的出境旅游“积蓄型消费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积蓄型消费者”是不受经济状况影响的消费群体,他们不论是在金钱方面还是时间方面都有充分的富余,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外出旅行,2000年以后每年出游人数都以10%的速度增加。2、“积蓄型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特别敏感,一旦外界稍有任何不妥情况发生,或者不测性突发事件发生,他们就会立刻取消出境旅游。如2001年的“9·11”事件发生后,“积蓄型消费者”赴海外旅游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同样,2003年受到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型肺炎等因素的影响,“积蓄型消费者”出境旅游人数大幅度下降。3、“积蓄型消费者”具有年轻人一样的旅游消费心理,其外出旅游的目的主要是学习、猎奇、体验、交流等,其追求旅行质量和个性满足,强调体验和参与性,尤其对外国人的普通生活及生活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二.4、“积蓄型消费者”的数量在逐渐增加。根据统计,现在日本在55岁左右的人数为900万人,其中理想的“积蓄型消费者”占26%,即大约有240万人。根据调查,目前50岁以上男性每年赴海外旅游的人数大约有150万人左右,而女性中希望每年进行一次海外旅游的人数大约有390万人。因此,出境旅游的“积蓄型消费者”正在逐步增加。(参见“变化中的日本海外旅游市场及其前景展望”,《旅游市场》2004年第1期,中国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编)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三)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结构不仅决定着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数量,而且从宏观上影响旅游消费方式的发展和合理化。二.在旅游经济结构中,向旅游业提供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的结构如果搭配不合理,没有形成一个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产业网络,就会导致旅游产品比例失调,各构成要素发展不平衡,从而不仅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反而造成旅游供求失衡,破坏了旅游产品的整体性。例如,交通工具短缺······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四)旅游产品的质量旅游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使旅游者获得物质和精神上满足、提高消费水平,从而使旅游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日趋合理。产品质量包括称心如意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效率、旅游服务态度。二.一是称心如意、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即要达到适销、适量、适时和适价的要求。二是旅游服务效率,要求做到熟练敏捷,为旅游者节约时间,提供方便。三是旅游服务的态度,要礼貌、热情、主动、周到。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五)旅游产品的价格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且旅游产品具有替代性,因而旅游产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选择,进而影响旅游消费构成和消费方式。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不仅影响旅游消费结构而且影响旅游需求量的变化。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六)旅游者的心理旅游者的消费习惯、购买经验、周围环境、从众心理都会影响旅游消费方式。六、旅游消费行为分析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活动,是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去异地旅行时获得的一种丰富的经历和感受,既包括旅游者在旅游中通过运用原有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观察所获得的心灵共鸣及愉悦的感觉,也包括通过直接参与活动而得到的舒畅感,同时旅游者在旅行中通过接触陌生事物而进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体验。旅游体验的类型可分为五类:娱乐、教育、逃避、审美、移情。(二)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的传统理论1.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3.无差异曲线分析4.约束线2.边际效用分析5.消费最大化(效用均衡)七、旅游消费的合理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指旅游消费从不合理状态向合理化状态不断逼近的渐进过程。在人们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一定的前提下,旅游消费合理化既要同旅游业和其它相关经济部门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体现旅游消费的经济性、文化性、精神享受性等特点。通常指消费发展速度适当、消费内容丰富、消费结构优化。七、旅游消费的合理化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旅游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二)旅游消费环境良性发展;(三)旅游消费市场供求平衡;(四)要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八、旅游消费效果的含义在旅游消费中要消耗一定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即旅游消费的“投入”。而通过旅游消费使人们的体力和智力得到恢复,精神得到满足,即是旅游消费的“产出”。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消费支出与达效果到目的之间的对比关系,就是旅游消费效果。旅游消费效果的划分旅游消费效果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具体划分为:1、按研究对象(宏观旅游消费效果和微观旅游消费效果)。2、按投入与成果的关系(直接旅游消费效果和间接旅游消费效果)。九、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评价旅游消费效果无论是对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还是对旅游企业来说,都是必要的。对于前者而言,提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效果对外有助于改善国际形象,扩大消费市场,对内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后者而言,有助于改进经营管理,增加收入。*(一)旅游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一致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品作为消费资料进入消费领域,并以商品形式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要求在使用价值上必须使旅游者能够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在价值上要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要求。(二)微观旅游消费效果与宏观旅游消费效果一致性原则宏观旅游消费效果是以微观旅游消费效果为基础的,而微观旅游消费效果则以宏观旅游消费效果为根据,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三)旅游消费效果与生产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原则旅游消费的对象往往就是生产成果,生产的经济成果直接影响消费效果,考察消费效果也要兼顾生产消费资料的经济效果。如有些地区开发的旅游产品,其消费效果可能是很好的,但旅游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却很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