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高一 历史 学科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2024年 月 日

题 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目标
导学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及日德兰海战的概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正确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 学 案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酝酿
(一)背景 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⑵它们竞相奉行__________政策→掀起了新的________的狂潮→______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____________几乎被瓜分殆尽; ⑶帝国主义各国_____________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二)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形成与表现实质地位或影响英德矛盾(主要矛盾)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_______________发生重大变化; ⑵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_______地位争夺______和_______霸权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法德矛盾⑴普法战争后,因________________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⑵对__________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___________的主要矛盾德俄矛盾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俄奥矛盾矛盾集中在____________争夺巴尔干地区巴尔干成为欧洲“__________”
(三)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大利组成“同盟国”,_________、法国、___________组成“协约国”。 (四)疯狂的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五)1914 年6 月28 日,______________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文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3)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4)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 (5)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_________之战。 3.战线 西线英法军队对_________(决定性战场)东线德奥联军对俄军南线奥军对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
4.经过 阶段时间战况第一 阶段1914年①__________战役,德军失败,“速决战”破产 ②日本对德宣战,占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第二 阶段1915— 1916年①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德奥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③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 ④1916年,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第三 阶段1917— 1918年①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③1918年,大战以______________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1)建立: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 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__________,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_____复国,承认____________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体系特征: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提示:《九国公约》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 (2)影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不利于日本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扩张。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确认,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控制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条件,是美国外交的重要胜利。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国际联盟 (1)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评价: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 原则,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摧毁四大帝国:德、俄、奥斯曼、奥匈;削弱英法意三强;美日力量壮大 最大特点是英国的衰落和美国实力的膨胀 ◆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1)经济方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战争的轨道,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国、奥匈帝国战败,英、法等国受到重创。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被压迫民族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科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大战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情绪高涨。 1.巴尔干地区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桶”,该地区内错综复杂的矛盾可以追溯到( ) A.公元1世纪 B.公元2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6世纪 3.凡尔登战役计划的制定者认为,无论德国人能否攻占凡尔登,“法国军队都将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将使法国人民明白,就军事方面而言,他们没有什么可指望的”。由此可见,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的战略目的是( ) A.企图结束西线战斗 B.彻底瓦解协约国同盟 C.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D.打开通往巴黎的门户 2.国际联盟成立后,在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盟约规定的某一原则,使国联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该原则是( ) A.集体安全 B.委任统治 C.维护和平 D.全体一致 3.20 世纪 20 年代,欧洲国家为支付战争债务,使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贮存量在 1924 年占据世界总量的一半,此现象的出现( ) A.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利于美国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C.使资本主义制度持续发展完善 D.为经济大萧条的爆发埋下隐患 4.“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这是中国外交家顾维钧在某一外交场合发出的声音。该场合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开罗会议 D.波茨坦会议 5.1914年8月4日英国宣战之后,头几周内,人民的抗敌情绪相当高昂。政府声称,这是为维护自由原则的一次战争,为保卫像比利时反抗德国人的侵略,或支持塞尔维亚反对当前的奥匈威胁。毫不奇怪,只要把这次战争说成是神圣的事业,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据此可知,英国民众抗敌情绪高昂的原因在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正义战争 B.政府对战争的鼓动性宣传 C.民众极力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和平主义思潮在英国盛行
教 师 活 动 二次备课
反思与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