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复习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复习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时空坐标】
【课时特征】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1)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汉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哲学化改造;明清时期出现了儒学的的自我批判。
(2)地位:中华文化在吸纳外来文化中发展,并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先进制度文化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形成汉唐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等。
(3)近现代:西学东渐成潮流。在与西方先进文明的冲突与碰撞中,中华文化不断借鉴与反思,探求民族自强之路,中华文化的主流内涵也不断更新发展(科学和民主、马克思主义等)
【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多元起源
①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②因素: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时期 背景 表现 地位或影响
春秋战国(奠基) 社会出现大变革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秦汉时期(大一统)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 从汉代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隋唐时期(受到挑战) 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宋元时期(理学)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明清时期传承与转折(“反叛”)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君主专制加强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继承
3.近代新发展
(1)背景: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表现
①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人生观)
(1)起源: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2)传承: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民本思想(政治观)
(1)起源: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
(2)传承: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3)影响: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
(1)起源: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响: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起源: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2)发展: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体现了家国情怀。
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
(1)表现: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影响:(当时)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屈原的思想(名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和而不同(处世观)
(1)起源: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继承: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
(3)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①本土性: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②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③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④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⑤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2)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体现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文化的传入与融合
过程 影响
(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3)隋唐时期,佛教中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4)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1)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3)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瑰宝 (4)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晚清
背景 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进入,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渠道 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引进西方军事、工程等方面的书籍
影响 ①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②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民国初年
①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东亚、东南亚
文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学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律令制度 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其他 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2.四大发明西传
(1)造纸术:8世纪以后,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印刷术: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东西方命运不同的原因
中国 西方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加速增长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
思想 文化 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以重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思想,推动科技发展
对外 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先进科技的发展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
3.人员迁徙与文化传播
(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4.中学西传
(1)表现: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
(2)影响: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引文出处 引文内容
《尚书》 “民为邦本、本国邦宁"“政在养民”
《礼记》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孟子》 “民为责,社次之,君为轻"
《管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材料二 《论语》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礼记》中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吕氏春秋》中说:“昔先圣王之治于下也,必先公”。《六韬》中载:“天下非一人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材料三 《慎子》中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淮南子》中说:“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的核心思想;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简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材料中著作的共同诉求,并予以评析。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材料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墨子
材料二
材料三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匹配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A.天人合一、道法自然B.崇德尚贤,天下为公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孟子;荀子;墨子;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以a为例完成表格。
阶段 遭遇 直接原因
a 遭到沉重打击 秦朝焚书坑儒
b
c
d
(3)20世纪初期,儒学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4)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5)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礼贤[德] 儒家思想在西部和北部影响了蒙古,在东方和南方影响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
余英时[美] 儒学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围之内。
刘梦溪[中]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
——摘编自徐庆超《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认知的若干极点》上表所示是几位中外学者对中国儒家文化的部分看法,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当堂检测】
1.下图所示为考古出土的西夏文物—西夏文《论语》(左)、西夏文佛经(右)。由此可知,西夏( )
A.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特征 B.主流思想与北宋无异
C.与印度存在着直接交流 D.把佛教当作官方宗教
2.下图为1723年清雍正帝派遣官员致祭黄帝陵之碑,碑文蕴涵了“大一统”“君权神授”“民为邦本”的思想。清廷这一做法( )
A.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体现了对国家认同的构建
C.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D.有利于推动国家完成统一
3.天命、民惟邦本、德作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理念,在周朝被确立下来后,一直是统治者治国理政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这些理念和原则的确立,使改革换代被视为寻常,因为“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人们将此视作“亡国”,而非“亡天下”,这反映出( )
A.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治国理念没有改变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正确性
C.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奠定了观念基础 D.中国古代一直在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
4.孔子说: “君子以义为质,礼以成之。”孟子说: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这反映出,他们( )
A.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B.强调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主张维护三代政治模式 D.得到各诸侯国普遍重视
5.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如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这可用于印证( )
A.中韩文化渊源相同 B.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
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6.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其言论( )
A.表达了民富国强的愿景 B.提出了农本商末的思想
C.阐述了富安天下的道理 D.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7.四大发明之所以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是因为四大发明( )
A.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B.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
C.发明时间长,技术含量高 D.领先西方时间长,历史悠久
8.《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曰:“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应顺应天命 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 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1)核心思想:民本思想(或答:重民思想、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
根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水利设施的兴建;人的地位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转型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
(2)诉求:强调社会和谐,重视公平公正;突出法治思想。
评析:这些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但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带有封建性、狭隘性。(需答出正反两面)
2、(1)孟子:C;荀子:A;墨子:B。
(2)
阶段 遭遇 直接原因
a 遭到沉重打击 秦朝焚书坑儒
b 正统地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c 儒学受到冲击; 佛教传入,道教兴盛冲击了儒学独尊地位;
d 新发展; 宋明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3)新文化运动兴起,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儒学思想成为旧文化礼教的代表受到思想运动倡导者的全盘否定。
(4)态度:借助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
阐释: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3、示例一
论题: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
阐述:出现于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在当时虽处于显学地位,但因其政治主张的理想化和守旧色彩,不被诸侯国君所接纳。经历了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和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局面,汉武帝鉴于大一统政治的建立和道家思想的局限,采纳董仲舒意见,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经过魏晋、唐代时期佛道思想对儒家地位的冲击,至两宋时期,理学形成,儒家正统地位进一步巩固,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构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不仅服务于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伦理道德的重建,也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漫长时期,儒家在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正统地位十分稳定。
示例二
论题:儒家思想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
阐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外交流的过程中迅速外传,对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此外,在儒家思想主导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教育制度、选官制度,以及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也在中外交流的过程中迅速外传,对周边国家产生重要影响。如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国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对周边地区政治文化发展影响极为深刻。
【当堂检测】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西夏文《论语》(左)、西夏文佛经(右)”可知,少数民族政权西夏通过西夏文对论语和佛经的学习,说明的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西夏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排除B项;在地理位置上,西夏不可能与印度存在着直接交流,排除C项;西夏并未将佛教当做官方宗教,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清廷祭祀黄帝陵表明其是封建王朝的正统,碑文蕴涵“大一统”“君权神授”“民为邦本”思想有利于清廷获得汉族民众支持,这体现了清廷对国家认同的构建,B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清朝是正统思想,即地位已经是最高,清朝的做法巩固儒家思想的地位,而不是提高其地位,排除A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清廷做法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其主观目的,排除C项;1723年时已形成国家统一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天命、民惟邦本、德作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理念,在周朝被确立下来后,一直是统治者治国理政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可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天命观念,自周朝以来,在古代社会一直得到延续,说明的是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奠定了观念基础,C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且一直在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主要阐述了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义是礼的本质,孔子和孟子的观点体现了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一致认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迫切性,B项正确;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不符合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A项;材料信息主要强调的是“礼”“义”,而不是维护三代政治模式,排除C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不符合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不可能得到各诸侯国普遍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根据材料“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说明汉字在古代朝鲜得到了传播,这可用于印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中韩文化渊源相同”的说法有误,中国与韩国文化渊源不同,排除A项;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并不代表儒学得到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排除B项;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代,而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晁错认为,如果老百姓贫穷,就会出现奸邪事件,即使有“严法重刑”,也难以让社会稳定,于是他提出使老百姓摆脱贫困的关键是务农,由此可见,他提出了富安天下的道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富国强的愿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本商末的思想主张,农本商末强调注重农业,轻视商业,排除B项;道家学派具有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等,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因此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B项正确;四大发明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并不能解释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这一事件,排除A项;发明时间长,技术含量高并非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的原因是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非因为领先西方时间长,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改变历法和服色,是顺应天命而实行的,A项正确;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表述符合史实,但与“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帝王改变历法服色都是顺应了上天和人心的变化,帝王的行为与上天是一致,相对应的,没有体现“天理”,排除C项;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