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课件(共26张PPT)-《中药制剂技术》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章 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课件(共26张PPT)-《中药制剂技术》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九章 中药新技术与新剂型
PART
01
PART
02
中药新技术
中药新剂型
目录
第一节 中药新技术
一、固体分散技术
1.概述
固体分散体指难溶性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物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将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所采用的制剂技术称为固体分散技术.
第一节 中药新技术
2.载体材料
一、固体分散技术
常见的有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乙二醇(PEG),最常用的是PEG4000、PEG6000,除此之外,还有表面活性剂,如泊洛沙姆(polonamer)188。
水溶性载体材料
  常用脂质体作为材料,如乙基纤维素(EC)固体分散体,常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将药物与乙基纤维素溶解或分散于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将溶剂蒸发除去后干燥即得.
难溶性载体
 常用的有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L、Eudragit RS)等。
肠溶性载体
第一节 中药新技术
 3.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 
一、固体分散技术
 利用高分子载体的特性,亲水性载体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难溶性载体可延缓或控制药物释放,肠溶性载体可控制药物于小肠释放。
(2)利用载体的包蔽作用
可延缓中药酯类、酚类等成分水解和氧化,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降低刺激性,如牡荆油滴丸,实现液体药物固体化。
  
(1)高度分散达到不同的药用目的
第一节 中药新技术
 1.概述
二、包合技术
 包合物是由主分子和客分子两种化合物组成的一类有机晶体。主分子能将客分子囚禁在结构骨架空穴里而形成的化合物,可分为单分子包合物、多分子包合物和大分子包合物,而按照包合物的几何形状可分为管状包合物、笼状包合物和层状包合物。
 包合技术则指将具有空穴结构主分子包嵌客分子后形成包合物的技术。
第一节、中药新技术
 2.包合材料
二、包合技术
 环糊精(CD) 常用于作为包合材料的为6、7、8个葡萄糖分子的环糊精,分别为a-、β-和γ-环糊精,其中β-环糊精由于空穴大小适合药物分子,应用最为广泛。
 β-环糊精衍生物 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可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吸收,常见的有糖基-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等。疏水性环糊精衍生物主要用使水溶性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具有缓释作用。常用的如乙基-β-环糊精,它微溶于水,吸湿性较小,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
第一节 中药新技术
 3.β-环糊精包合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 
二、包合技术
(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及稳定性
 CKD-732作为新型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但其水溶性差和在室温下化学性质不稳定,而经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后,溶解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2)促进药物吸收,减轻药物对机体的刺激
 通过β-环糊精对药物包合,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减少刺激性,提高药物的靶点作用,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第一节 中药新技术
三、微囊化技术
1.概述
微囊指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形成由囊心物和囊材构成的微小囊体;微囊化技术指利用合适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为载体,把固体、液体或气体材料包覆在一层半透膜中形成微粒分散系统的技术。
第一节 中药新技术
 2.载体材料
三、微囊化技术
常用的有明胶、阿拉伯胶、白蛋白、淀粉、壳聚糖、海藻酸盐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天然高分子材料
  有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盐、羟丙甲纤维素等,为不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可生物降解材料应用较广的是聚酯类如聚糖脂、聚氨基酸、聚乳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有聚酰胺、聚乙烯醇、聚丙烯酸树脂等。
肠溶性载体
第一节 中药新技术
 3.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 
三、微囊化技术
标题
不良气味
稳定性
缓释作用
掩盖气味
Step1
增加稳定性
长效缓释
微囊化技术
通过微囊化技术,可以一定程上掩盖制剂的不良气味,如大蒜素、鱼肝油等
中药有效成分包裹一层高分子膜后,减少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对于遇空气氧化易挥发有禁忌的药物起到稳定作用,如易氧化的胡萝卜素。
药物经过高分子包裹后,根据囊材性质的不同,微囊膜可以对药物的释放起到不同的阻滞作用,从而达到缓释长效的目的,同时降低胃肠道刺激,提高胃内药物活性。
第一节 中药新技术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一、缓控释制剂
1.概述
缓释制剂是指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
控释制剂是指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能在设定时间内以设定速度释放,来确保药物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治疗窗内的制剂。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2. 缓释、控释制剂的常用辅料
一、缓控释制剂
类型 特点 常用材料
阻滞剂 脂肪与蜡类料 动物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
骨架材料 亲水凝胶 天然胶(藻琼)、纤维素衍生物(CMC-Na、MC、HPMC、HEC)、非纤维素多糖类(甲壳素、卡波姆)、高分子聚合物(PVP、PVA)
生物溶蚀 动物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单甘油酯
不溶性 乙基纤维(EC)、聚甲基丙烯酸酯、无毒聚氯乙烯(PVC)、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
包衣材料 不溶性 醋酸纤维素(CA)、乙基纤维素(EC)
肠溶性 纤维醋法酯(CAP)、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丙烯酸树脂(Eudragit L/R)
胃溶性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羟基丙基纤维素(HPC)、丙烯酸树脂 IV 号
增稠剂 水溶性高分子 明胶、聚维酮(PVP)、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醇(PVA)、右旋糖酐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3.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一、缓控释制剂
(1)缓控释制剂骨架型和贮库型两种,其原理主要通过控制溶出、扩散、溶蚀或扩散与溶出相结合,也可利用渗透压或离子交换机制来实现。释放过程可以用不同方程如一级方程、Higuchi方程、零级方程等进行曲线拟合。
(2)缓释与控释的主要区别在于缓释制剂是按时间变化先多后少地非恒速释放,而控释是按零级速率规律释放,即其释药是不受时间影响的恒速释放,可以得到更为平稳的血药浓度,“峰谷”波动更小,直至基本吸收完全。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释药原理
通过减少药物的溶解度、溶解固体的表面积,降低药物的溶出速率,达到缓慢释放药物的目的。如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如穿心莲内酯缓释滴丸,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盐,如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溶出原理
以扩散为主的缓、控释制剂,药物首先溶解成溶液后再从制剂中扩散出来进入体液,其释药受扩散速率的控制。骨架型缓释剂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
扩散原理
生物溶蚀型骨架系统、亲水凝胶骨架系统不仅药物可从骨架中扩散出来,而且骨架本身也处于溶蚀过程,通过化学键将药物和聚合物直接结合制成的骨架型缓释制剂,药物通过水解或酶反应从聚合物中释放出来。
溶蚀或扩散与溶出相结合原理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4.缓释、控释制剂技术应用
一、缓控释制剂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在颗粒、片心或小丸等表面用一种或多种材料进行包衣处理,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时间或部位的制剂。
应用于微孔膜包衣片、膜控释小片、肠溶膜控释片、膜控释小丸生产。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4.缓释、控释制剂技术应用
一、缓控释制剂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是利用渗透压原理能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的制剂。
主要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助推剂组成。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常作半透膜材料;氯化钠、乳糖、果糖、甘露醇作为渗透压活性物质;以聚维酮(PVP)常作为助推剂。
口服渗透泵片根据结构特点分为单室渗透泵片、多室渗透泵片
渗透泵片构造和释药示意图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1.概述
二、靶向制剂
(1)靶向制剂是载体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将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的给药系统,又称为靶向给药系统(TDDS)。
(2)靶向制剂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顺应性。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2.靶向制剂的分类、释药原理
二、靶向制剂
1
2
3
4
脂质体
微球
采用类脂质双分子层将药物包封于内而形成的超微型球状制剂
与细胞之间存在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渗漏和扩散等相互作用而达到释放药物疗效
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载体中形成的微小骨架型球体,粒径通常在1-250pm之间
通过表面蚀解、骨架扩散、整体崩解、酶降解、水合膨胀、药物扩散和解吸附等完成药物释放
一类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纳米级固态胶体颗粒,分为纳米球和纳米囊。
药物在聚合物纳米粒子内能通过扩散或聚合物自身的降解达到缓释或可控释放的目的
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 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
乳剂对淋巴系统具有亲和性,经肌内或皮下注射后有浓集于淋巴系统的倾向。
被动靶向制剂
乳剂纳米粒
纳米粒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二、靶向制剂
 2.靶向制剂的分类、释药原理
经过修饰药物载体 药物载体修饰后,将疏水表面变为亲水表面,就可避免或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而经过特殊修饰药物载体可以把药物定向的运送的病变区而发挥靶向治疗的作用。
靶向前体药物 以靶向性为目的将活性药物经结构修饰形成药理惰性物质,在体内经过酶催化生化反应,恢复药物活性发挥治疗作用药物。可分为抗癌、脑部靶向和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2)主动靶向制剂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二、靶向制剂
 2.靶向制剂的分类、释药原理
磁性靶向制剂 将药物与磁性物质共同包裹于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服用,在体外磁场的作用下,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至靶区,使药物定位释放的剂型。磁性物质通常是超细磁流体FeO· Fe2O3或Fe2O3。
栓塞性靶向制剂 通过插入动脉导管将栓塞物输到靶组织或靶器官阻断对靶区的血供和营养杀灭肿瘤细胞的制剂,主要包括栓塞微球和栓塞复乳。该制剂利用栓塞使靶区的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具有栓塞和靶向性化疗双重作用。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二、靶向制剂
 2.靶向制剂的分类、释药原理
pH敏感靶向制剂利用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的pH间差异而设计的一类靶向制剂,一般采用pH敏感性材料作为载体,常用的有pH敏感脂质体、丙烯酸树脂类结肠定位给药系统。pH敏感靶向制剂在pH变化时,可导致脂肪酸羧基的质子化形成六方晶相的非相层结构而使膜融合加速释药。
(4)pH敏感靶向制剂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二、靶向制剂
 3.靶向制剂技术应用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靶向制剂已有原来狭隘的抗癌制剂,逐步实现向临床特殊部位多种器官的靶向传输,如肝靶向、肺靶向、肾靶向、脑靶向等研究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大大改革了传统中药制剂工艺及剂型,加快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