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三数学第三轮基础知识与基本题型复习 三角函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年高三数学第三轮基础知识与基本题型复习 三角函数

资源简介

2009年高考数学第三轮基础知识与基本题型复习
(三角函数)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1.弧长分式: , 扇形面积公式: S=. 其中l为弧长, r为圆的半径, α为圆心角的弧度数.
2.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本质是: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3.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sin2α+cos2α=1 =tanα; tanαcotα=1.
4.三角函数的性质、图象及其变换:
(1)y=sinx,y=cosx,y=tanx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
注意: 绝对值对三角函数周期性有影响,一般说,某一周期函数解析式加绝对值或平方,其周期是: 弦减半,切不变.既是周期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自变量加绝对值,其周期性不变.其他不定,如y=sin2x,y=|sinx|的周期是π, y=|tanx|的周期不变.
(2)函数y=Asin(ωx+():
①图象是由五点法作出来的,这五个点是满足: ωx+(=0, , π, ,2π的五个x的值,对应y值分别是0,A,0,-A,0;
②这个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注意: 用"五点法"作正余弦函数的图象要注意必须先将解析式化为y= Asin(ωx+()或y= Acos(ωx+()的形式,要关注: ω>0的限制条件,当题目没有这个限制条件时要注意最小正周期是, 应特别注意其对单调性的影响.
5.三角恒等变换的主要公式:
cos(α±β)=cosαcosβ 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 cosαsinβ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注意: 如下公式的运用:
,
sin2α=,cos2α=
6.三角恒等变换方法:
(1)角的变换主要有: 如α=(α+β)-β=(α-β)+β, 2α=(α+β)+ (α-β), 2α=(β+α)-(β-α),
α+β=2· ,  = (α-)-(-β)等.
(2)三角式变换主要有: 三角函数名互化(切化弦)、三角函数次数的降升(降次、升次),运算结构的转化,解题时应本着"三看"的基本原则来进行, 即"看角、看函数、看特征", 基本技巧有: 巧变角,分式变形使用, 化切为弦,用倍角公式将高次降次.
注意: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灵活多样,可总结如下:
①从一边开始直接推证,得到另一边,一般地,如果所证等式一边比较繁而另一边比较简时多采用此法,即由繁到简.
②左右归一法,即将所证恒等式左、右两边同时推导变形,直接推得左右两边都等于同一个式子.
③比较法, 即设法证明: "左边-右边=0" 或"  =1";
④分析法,从被证的等式出发,逐步探求使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一直推到已知条件或显然成立的结论成立为止,则可以判断原等式成立.
7.内角和定理:
(1)三角形的三角之和为π, 任意两角和与第三个角总互补,任意两半角和与第三角的半角总互余.
(2)锐角三角形 ( 三内角都是锐角 ( 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 ( 任意两角和都是钝角 ( 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
8.正弦定理: =2R (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注意: ①已知三角形两边一对角,求解三角形时,若运用正弦定理,则务必注意可能有两解.
②正弦定理之变式: a:b:c=sinA:sinB:sinC, a=2RsinA, b=2RsinB,c=2RsinC,
=
③ 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9.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
注意: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不是孤立的,解题时要根据具体题目合理选用,有时还要交替运用.
10.面积公式:
11.在△ABC中,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二、基本题型
1、若,则;角的终边越“靠近”轴时,角的正弦、正切的绝对值就较大,角的终边“靠近”轴时,角的余弦、余切的绝对值就较大.
[例1]已知,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分析:由且,即知其角的终边应“靠近”轴,所以.
[例2]方程的解的个数为____个.
分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与的图像,由函数都是奇函数,而当时恒成立.在时,,所以两函数图像只有一个交点(坐标原点),即方程只有一个解.
同样:当时,方程只有唯一解.
2、求某个角或比较两角的大小:通常是求该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或比较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大小),然后再定区间、求角(或根据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比如:由未必有;由同样未必有;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这两个角未必相等,如;则;或;若,则;若,则.
[例1]已知都是第一象限的角,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分析:都是第一象限的角,不能说明此两角在同一单调区间内.如都是第一象限的角,但.选D.
[例2]已知,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分析:注意到由,则可以看作是一三角形的两内角.选C.
3、已知一个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或角的大小,一定要根据角的范围来确定;能熟练掌握由的值求的值的操作程序;给(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另一个三角函数)值的问题,一般要用“给值”的角表示“求值”的角,再用两角和(差)的三角公式求得.
[例1]已知是第二象限的角,且,利用表示_____;
分析:由是第二象限的角,知,.
[例2]已知,求的值.
分析:由得:,则或.又,所以.由万能公式得,.知.
4、欲求三角函数的周期、最值、单调区间等,应注意运用二倍角正(余)弦公式,半角公式降次即:;引入辅助角(特别注意,经常弄错)使用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合二为一),将所给的三角函数式化为的形式.函数的周期是函数周期的一半.
[例]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_____;最大值为__;单调递增区间为______________;在区间上,方程的解集为___________.
分析:由.所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最大值为2;单调递增区间满足,,即;由,则,或得或,又由得解集为.
注意:辅助角的应用:.其中,且角所在的象限与点所在象限一致.
5、当自变量的取值受限制时,求函数的值域,应先确定的取值范围,再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或单调性来确定的取值范围,并注意A的正负;千万不能把取值范围的两端点代入表达式求得.
[例]已知函数,求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分析:函数.由,则,,所以函数的最大 、最小值分别为与.
6、三角形中边角运算时通常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转化为角(或边)处理.有关的齐次式(等式或不等式),可以直接用正弦定理转化为三角式;当知道△ABC三边平方的和差关系,常联想到余弦定理解题;正弦定理应记为(其中R是△ABC外接圆半径.
[例]在△ABC中,分别是对边的长.已知成等比数列,且,求的大小及的值.
分析:由成等比数列得,则化成,由余弦定理得,.由得,所以=.
7、在△ABC中:;,
,,等常用的结论须记住.三角形三内角A、B、C成等差数列,当且仅当.
[例1](1)已知△ABC三边成等差数列,求B的范围;(2)已知△ABC三边成等比数列,求角B的取值范围.
分析:(1)由△ABC的三边成等差数列,则,,消去化得.所以.
(2)同样可以求得.
[例2]在△ABC中,若,则△ABC的形状一定是――――(  )
A、等腰直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分析:在三角形ABC中:,则.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
[例3]△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已知成等比数列,且.
(1)求的值;(2)设,求的值.
分析:(1)先切化弦:.由成等比,,所以.由得,则.
(2)注意到,所以,则.又由余弦定理得:,得,,所以.
8、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没有列入同角三角比的基本关系式,但是它们在求值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要能熟练地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式:.求值时能根据角的范围进行正确的取舍.
[例1]已知关于的方程有实数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令,则,其中.则关于的方程在上有解.注意到方程两根之积为1,若有实根必有一根在内,只要△即可,得或.
[例2]已知且,则_____.
分析:此类问题经常出现在各类考试中,而且错误率都比较高.原因是不能根据角所在的象限,对函数值进行正确的取舍.由平方得,又由知.则有.,得.有,所以.
9、正(余)弦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是平行于轴且过函数图像的最高点或最低点,两相邻对称轴之间的距离是半个周期;正(余)弦函数图像的对称中心是图像与“平衡轴”的交点,两相邻对称中心之间的距离也是半个周期.
函数的图像没有对称轴,它们的对称中心为.两相邻对称轴之间的距离也是半个周期.
[例1]已知函数,且是偶函数,则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数__;
分析:是偶函数,则是它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时,函数取最大(小)值.,.所以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数.
[例2]若函数的图像关于点成中心对称,则___.
分析:由的图像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