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础知识过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停止,________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________传播。真空________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________,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________。 4.乐音的三个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________、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5.可听声:频率在________________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________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Hz的声波。 【答案】 1.振动 振动 发声 2.介质 不能 空气 3.340 快 快 4.音调 响度 音色(1)振动频率(2)振幅 5.20-20000 20000 20真题来源:淄博)2022年5月10日,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开始时,全体起立,高唱国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唱出的国歌声是由嘴唇的振动产生的B.“高唱国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C.国歌伴奏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入参会人员耳朵的D.参会人员听到“全体起立”的指令都站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分析】(1)声音是由声源振动产生的;(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解答】解:、唱出的国歌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错误;、“高唱国歌”中的“高”是指响度大,故错误;、国歌伴奏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入参会人员耳朵的,故正确;、参会人员听到“全体起立”的指令都站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错误。故选:。透析中考: 声现象是中考必考考点,本节主要讲述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认知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试题】(真题来源:巴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歌曲高音部分是指音调高C.声音的音调越高,传播越快D.“听声识人”是通过音色来判断的【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歌声的高音低音,是指音调的高低;(3)声音的传播速度跟声音的传播介质和温度有关,与音调的高低无关;(4)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不能发声,故 正确;、歌曲的高音低音是指音调的高低,故正确;、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和温度有关,跟音调无关,故错误;、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听声识人”,故正确。故选:。解题关键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音调、音色。要求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识别声音的三要素。1.(真题来源:临沂期中)下列实验或操作.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把敲响的音叉触及脸颊,感受音叉发声时的情况B.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随音乐起舞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塑料屑不停地跳动D.正在发声的扬声器,能让扬声器前面的烛焰来回摇曳【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感受振动或其它物体反映振动,能验证发声体在振动,即可以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解答】解:.把敲响的音叉触及脸颊,感受音叉发声时的情况,面颊有震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故不符合题意;.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不能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故符合题意;.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是振动的,所以鼓面上的泡沫塑料屑会不停的运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故不符合题意;.实验中,由烛焰来回摇曳可以认识到扬声器的振动,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也可理解为放大法。扬声器振动时,听到了声音,由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故选:。2.(真题来源:新疆月考)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B.只有固体可以传播声音C.真空也可以传播声音D.声音在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中,速度不同。【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故正确、错误。故选:。3.(真题来源:灌南县校级月考)下列四种实验或实例:其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声声音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分析】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两次振动的快慢不同,声音音调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说明振动停止了,发声也停止。【解答】解: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符合;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符合;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两次振动的快慢不同,声音音调不同,不符合;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说明振动停止了,发声也停止,符合;故选:。要点归纳 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试题】(真题来源:娄底)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超声波的速度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的时间;(2)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解答】解:、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由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故错误;、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故错误;、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这共用了:△,故正确;、汽车的车速为:,故错误。故选:。解题关键 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虽然是,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不是。要从起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上是解决此题关键。1.(真题来源:桂林)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图所示,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最慢 A.空气 B.水 C.尼龙 D.冰【分析】根据图片中的数据,找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解答】解:由图可知,声音在冰中传播的速度每秒约、在尼龙中传播的速度每秒约、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每秒约、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每秒约,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冰和尼龙中的传播速度要大于在水(液体)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选:。2.(真题来源:益阳)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介于二者之间。【解答】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当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可以通过大地和空气同时向外传播,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可以提前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声音,做好准备,所以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故选:。3.(真题来源:宜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关于这首唐诗中蕴含着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乌鸦的啼叫声频率低于B.霜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C.月亮落下的参照物是江边的枫树D.钟声传到客船的速度是【分析】(1)人的听觉范围为,频率低于的声波叫次声波,频率高于的声波叫超声波;(2)分析物态变化首先要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质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3)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解答】解:、人们能听到乌鸦的啼叫声,频率在之间,故错误;、霜是固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错误;、月亮落下时与江边的枫树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月亮落下的参照物是江边的枫树,故正确;、钟声传到客船的速度是,故错误。故选:。要点归纳 声速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2.回声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利用回声测距。 ①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t: a.当△t>0.1 s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b.当△t<0.1 s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不能听到回声。 ②反射面光滑,反射效果较好,易听到回声;反射面粗糙、疏松多孔,声音会被吸收,不易听到回声。 ③回声的利用与防止:回声测距与测速(s=vt/2)、电影院的墙壁。 (3)机械运动的分类【试题】(真题来源:南通)初夏的傍晚,鸟鸣悠扬,蛙声一片,分辨鸟鸣和蛙声的主要依据是声音具有不同的 A.音色 B.音调 C.频率 D.响度【分析】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我们常用音色来区别不同发声体。【解答】解: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区分鸟鸣和蛙声,这是因为鸟和蛙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选:。解题关键 本题考查了音色的特点,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1.(真题来源:攀枝花)疫情防控和森林草原防灭火人人有责。某小区内,宣传人员小王和小刘分别通过广播宣传疫情防控和森林草原防灭火相关政策,群众能够明显区分出小王和小刘的声音,这是因为他们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分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解答】解:群众能够明显区分出小王和小刘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则可用音色来辨别,故错误,正确。故选:。2.(真题来源:襄阳)2022年6月5日,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地面指挥中心顿时掌声雷鸣。“掌声雷鸣”是指声音的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美 D.传播速度快【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距离有关,距离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解答】解:“掌声雷鸣”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很大,即声音的响度大。故选:。3.(真题来源:菏泽)曾侯乙编钟包含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钟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速度【分析】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解答】解:编钟由一套大小不同的钟组成,质量大、体积大的钟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相反,质量小、体积小的容易振动,频率大,音调高。故选:。要点归纳 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别与联系 影响因素音调响度音色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越高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自身因素有关 生活实例①声音的“粗”、“细”;②男高音、女高音;③管乐器的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④弦乐器的弦、打击乐器的鼓皮绷得越紧,音调越高;⑤声音越尖细,音调越高等①声音的“大”、“小”;②打击乐器时,用力越大,响度越大;③调整收音机音量,响度变化;④“声振林木”、“歌声嘹亮”、“响彻云霄”、“震耳欲聋”等①“闻其声知其人”;②声纹锁;③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等区别①音调和响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②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音调、音色一般不会变化,响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