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024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与练(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024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与练(有解析)

资源简介

第1讲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
学习目标:
1

了解
长度的单位,单位

的换算;
2

会用
工具测量长度;
3

了解时间
的测量;
4

认识
实验的误差,区别误差与
错误

)
知识点 1 长度的单位
1.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2.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
3.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符号:m。
4.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5.长度单位换算:1m=10dm=102cm=103mm=106 μm=109nm
例题讲解
一.选择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
A.摄氏度(℃) B.米(m) C.秒(s) D.米3(m3)
【解答】解:
A、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故A错误;
B、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m,故B正确;
C、秒(s)是时间的单位,故C错误;
D、米3(m3)是体积的单位,故D错误。
故选:B。
2.下列单位换算的写法中正确的是( )
A.15.16cm=15.16×10﹣2cm=0.1516m
B.15.16cm=15.16cm×10﹣2m=0.1516m
C.15.16cm=15.16÷10﹣2m=0.1516m
D.15.16cm=15.16×10﹣2m=0.1516m
【解答】解:正确的换算过程为:15.16cm=15.16×10﹣2cm=0.1516m。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在下列单位中,长度的单位是( )
A.千克(kg) B.秒(s) C.米(m) D.摄氏度(℃)
【解答】解:
A、千克(kg)是质量的单位,A不正确;
B、秒(s)是时间的单位,B不正确;
C、米(m)是长度的单位,C正确;
D、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D不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4.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
它们的换算关系式 1km= m,1m= dm 1dm= cm。
【解答】解: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 m。
1km=1000m,1m=10dm,1dm=10cm。
故答案为:米;m;刻度尺;1000;10;10。
知识点 2 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等
2.认:刻度尺的分度值(最小刻度)值和零刻度线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会认:正确认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会选:所测物体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且选择合适的分度值。
(3)会放:把刻度尺的刻度线尽可能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不能歪斜。
(4)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得斜视。
(5)会读: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会记:记录的测量数据包括准确值、估计值以及单位。
例题讲解
一.选择题
1.关于刻度尺的使用,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零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沿着被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视线与刻度面垂直,故A正确;
B、图中刻度尺没有放正,故B错误;
C、图中刻度尺较厚,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C错误;
D、图中读数时视线未与尺面垂直,故D错误。
故选:A。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值和单位
B.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C.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解答】解:A、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故A正确;
B、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故B正确;
C、读数时,要根据所测长度末端刻度靠近的刻度线读取数据,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C正确;
D、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但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他整刻度线对齐,测量结果减去前面的数值即可,故D错误。
故选:D。
3.在加勒比海红树林中,科学家发现最大的细菌——华丽硫珠菌,形如一根细绳,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如图所示,其长度l为( )
A.2cm B.2.0cm C.2.00cm D.2.000cm
【解答】解: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细菌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2.00cm对齐,所以细菌的长度为l=2.00cm,故C正确。
故选:C。
4.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之一,某同学测量物块长度时,正确放置刻度尺后,如图所示,则测量出的物块长度值是( )
A.12.7cm B.2.7cm C.12.70cm D.2.70cm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cm=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10.0cm刻度线对齐,读作10.00cm,右端与12.7cm刻度线对齐,读为12.7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2.70cm﹣10.00cm=2.70cm。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如图是小南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3cm
C.被测物体长度为2.30cm
D.被测物体长度为2.3cm
【解答】解:AB、由图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AB错误;
CD、物体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2.3cm刻度线对齐,读为2.3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30cm,所以C正确,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6.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或“B”);测量的结果应为 。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选:b;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读作0.00cm,右侧与5.5cm对齐,读作5.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50cm﹣0.00cm=5.50cm。
故答案为:b;5.50cm。
知识点 3 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秒(s)、分钟(min)、小时(h),时间的国际单位为秒。
2.单位换算:1h=60min,1min=60s
注意:光年是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光一年所走的距离)
3.基本工具:秒表(停表)
秒表的使用:
(1)观察:
①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 ,分度值是 ;
②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 ,分度值是 。
(2)使用:第一次按下按钮开始计时,第二次按下按钮计时结束;第三次按下按钮指针归零。
【解答】30s 0.5s 15min 0.5min
例题讲解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日晷是一种测量仪器,它用来测量( )
A.时间 B.温度 C.质量 D.方向
【解答】解:影子是由于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而形成的,“日晷”是利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计量时间的。
故选:A。
2.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精确测量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
A.306.5s B.5.65min C.336.5s D.436.5s
【解答】解:由图知:
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6.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6.5s,即停表的读数为5min36.5s=336.5s。
故选:C。
二.填空题
3.1h= min= s,1min= s。
【解答】解:1h=60min=3600s,1min=60s。
故答案为:60;3600;60。
4.如图所示,如图甲所示,铅笔长为 cm。如图乙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选用刻度尺 更精确。如图丙所示的秒表示数为 s。
【解答】解:
(1)图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因此要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左侧与2.0cm刻度线对齐,读作2.00cm,右端在7.3cm和7.4cm之间,读作7.35cm,铅笔的长度为:L=7.35cm﹣2.00cm=5.35cm;
(2)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3)由图丙所示秒表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5”和“6”之间,分针示数是5min,大盘分度值是0.1s,秒针示数是36s,则秒表示数是:t=5min+36.0s=336.0s。
故答案为:5.35;A;336.0。
知识点 4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累积法、替代法(辅助法)、棉线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截取法等,图解如下:(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课堂演示)
(1)累积法
(2)替代法(辅助法)
(3)棉线法(化曲为直法)
(4)滚轮法
例题讲解
一.选择题
1.小明有几种长度测量方法:
①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先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0圈,测出总长度,然后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②测1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张纸的厚度;
③测量一段曲线的长度:用圆规取一定长度如1cm,然后用圆规逐段去测量曲线,最后得出曲线的总长度。
其中所用测量方法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答】解:①②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和细铜丝的直径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测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故二者方法相同;
③把曲线看成是由许多小段直线组成的,用圆规取一定长度如1cm,然后用圆规逐段去测量曲线,最后得出曲线的总长度,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故选:A。
2.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测得图中细铜丝的总宽度为18.90cm
D.实验中采用了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解答】解:
A、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中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为0.1cm=1mm,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A错误;
B、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刻度线垂直,故B错误;
C、由图示刻度尺可知,线圈总长度是:L=18.90cm﹣15.00cm=3.90cm,故C错误;
D、实验中采用了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需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及数出所绕铜丝的圈数,利用d= 计算细铜丝直径,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3.(1)图甲中圆球的直径是 cm;小明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结果是18.39cm,18.40cm,18.41cm,18.52cm,则铅笔的长度应取 cm.
(2)一条纸带厚薄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能恰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的厚度是 ____________。
【解答】解:
(1)由图甲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圆球左侧与1.0cm刻度线对齐,读作1.00cm,右侧与2.50cm处对齐,读为2.50cm,所以硬币的直径为d=2.50cm﹣1.00cm=1.50cm;
从四个测量结果看,数据18.52cm与其它三个测量值差别最大,所以是错误的记录;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L==18.40cm;
(2)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
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和铅笔直径差值的二分之一,即:。
故答案为:(1)1.50;18.40;(2)。
4.大西高铁(大同一西安)的大同到太原段通车后,运行时间缩至2小时左右。小明利用一幅地图和一些器材很快测出了大同到太原段铁路线的实际长度,请你和小明一起完成这次测量。(小明所用地图中1cm代表25km)
(1)测量器材: 。
(2)测量方法: 。
【解答】解:(1)由于需要测量长度,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地图上大同到太原的路线是弯曲的,所以要用到棉线来与地图的路线重合,所以需要的测量器材:刻度尺和棉线;
(2)利用化曲为直的方法,让棉线与地图上的路线重回,在大同和太原两个位置做好记号,然后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两个记号间的长度为Lcm,则大同到太原段铁路的实际长度s=25km/cm×Lcm=25Lkm。
故答案为:(1)刻度尺、棉线;(2)让棉线与地图上的路线重回,在大同和太原两个位置做好记号,然后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两个记号间的长度为Lcm,利用比例尺计算出实际长度。
知识点 5 误差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
减少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选用精密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错误不该发生并且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例题讲解
1.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精密的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C.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D.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解答】解:A、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是减小误差有效的方法之一,故A正确;
B、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却不能消除误差,故B错误;
C、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是由于操作错误产生的,故C错误;
D、误差可能减小,但却不能完全消除误差,故D错误。
故选:A。
2.以下测量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不能减小误差的是( )
A.用刻度尺多次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
B.用秒表多次测量同一人正常登上三楼的时间
C.多次测量气泡在水管中同一段路程的时间
D.用同一把刻度尺多次测量同一人登上不同楼层的高度
【解答】解:A、用刻度尺多次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A不合题意;
B、用秒表多次测量同一人正常登上三楼的时间,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B不合题意;
C、多次测量气泡在水管中同一段路程的时间,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C不合题意;
D、求平均值时必须是针对同一测量对象,而用同一把刻度尺多次测量同一人登上不同楼层的高度,不能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3.35cm、3.36cm、3.55cm、3.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3.405cm B.3.36cm C.3.38cm D.3.41cm
【解答】解:在四次测量的数据中,数据3.55cm与其他三次数据差别太大,故3.55cm为错误数据,故应去掉,
则物体的长度:L=≈3.36cm,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读数时,多估读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
B.测量物体的长度,选用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
C.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小
D.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避免误差
【解答】解:A、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读数时的估读数字是分度值的下一位,不是多估读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故A错误;
B、测量长度时,根据需要选择的合适的分度值,并不是越小越好,故B错误;
C、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每个小格的实际长度变大,则测量结果偏小,故C正确;
D、选用精密仪器,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C。
知识图谱
【解答】:Km m dm cm mm um nm 刻度尺 会认 会选 会放 会看 会读 会记
1h=60min,1min=60s 秒表 先读分再读秒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
章节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常见的成人口罩,其中18是指口罩的长度,单位应为( )
A.mm B.nm C.cm D.dm
【解答】解:中学生“一拃”的长度约15cm,一个常见的成人医用外科口罩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8cm左右,故C符合实际。
故选:C。
2.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离我们而去。同年秋季,他的“禾下乘凉梦”终于实现,巨型稻的亩产可达800kg。请根据图估测巨型稻的高度约为( )
A.0.5m B.1m C.2m D.3m
【解答】解:正常成年人的身高一般为1.65m到1.85m之间,由图可知,巨型稻的高度比人高出两个头的高度左右。大约为2m,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有关科学探究的相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科学探究环节“猜想与假设”是基于现有知识或现有经验进行的,不可以胡乱猜想或假设
B.科学家有广博的知识,不需要进行科学探究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C.在进行测量时,即使选择了恰当的仪器并进行了仔细测量也不可能避免误差的产生
D.只凭借一组实验数据是不可以得出普遍规律的
【解答】解:A、科学探究环节“猜想与假设”是基于现有知识或现有经验进行的,不可以胡乱猜想或假设,故A正确;
B、科学家的知识再广博也不能替代科学探究实验,否则得出的结论也很难有说服力,故B错误;
C、在进行测量时,即使选择了恰当的仪器并进行了仔细测量也不可能避免误差的产生,故C正确;
D、物理学中,经常需要通过多次实验来得出普遍规律,只凭借一组实验数据是不可以得出普遍规律的,故D正确。
故选:B。
4.小明用最小刻度是 1mm 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科学课本的厚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6cm、2.45cm、2.66cm、2.44cm、2.47cm,则科学课本的测量值应取( )
A.2.455cm B.2.46cm C.2.496cm D.2.47cm
【解答】解:分析5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2.66cm这个数据与其他4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
所以其它4次测量的平均值为:≈2.46cm,所以物体的厚度为2.46cm,故B正确。
故选:B。
5.如图,是一台笔记本电脑。从图中可以估测出笔记本电脑的宽度约为( )
A.1×108nm B.6×105μm C.3dm D.8×10﹣4km
【解答】解:A、1×108nm=0.1dm;
B、6×105μm=0.6dm;
D、8×10﹣4km=8dm。
中学生手掌的长度约15cm,由图知,笔记本电脑的宽度大约是中学生手掌长度的2倍,所以在30cm=3dm左右。
故选:C。
6.物理兴趣小组的小明同学测量某物体长度4次,记录的数据为:18.39cm,18.40cm,18.41cm,18.52cm,请你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小明测量的结果应该是( ).
A.18.43cm B.18.4cm C.18.40cm D.18.52cm
【解答】解:18.52cm与18.39cm,18.40cm,18.41cm,这三组数据相比,测量结果偏差大,所以其中错误的数据是18.52cm,应舍去;
物体的长度为=18.40cm。
故选:C。
7.小明同学在用分度值为1dm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时,最后的读数结果不可能是( )
A.3.5cm B.3.5dm
C.0.35m D.35cm
【解答】解:A、3.5cm精确到cm,分度值是1cm,故A不可能;
B、3.5dm精确到dm,分度值为1dm。故B可能;
C、0.35m精确到dm,分度值为1dm。故C可能;
D、35cm精确到dm,分度值为1dm。故D可能。
故选:A。
8.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误差越小
B.只要测量的次数足够多,测量的足够仔细,误差是可以消失的
C.操作不规范会影响误差的大小
D.测量时,我们可以避免错误
【解答】解:A、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误差越大,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误差越小,故A错误;
B、只要测量的次数足够多,测量的足够仔细,误差也不可以消失的,故B错误;
C、操作不规范会造成测量错误,不是误差,故C错误;
D、测量时,我们可以避免错误,故D正确。
故选:D。
9.小明有几种长度测量方法:
①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先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0圈,测出总长度,然后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②测1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张纸的厚度;
③测量一段曲线的长度:用圆规取一定长度如1cm,然后用圆规逐段去测量曲线,最后得出曲线的总长度。
其中所用测量方法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答】解:①②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和细铜丝的直径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测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故二者方法相同;
③把曲线看成是由许多小段直线组成的,用圆规取一定长度如1cm,然后用圆规逐段去测量曲线,最后得出曲线的总长度,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故选:A。
10.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之一,某同学测量物块长度时,正确放置刻度尺后,如图所示,则测量出的物块长度值是( )
A.12.7cm B.2.7cm C.12.70cm D.2.70cm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cm=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10.0cm刻度线对齐,读作10.00cm,右端与12.7cm刻度线对齐,读为12.7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2.70cm﹣10.00cm=2.70cm。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关于刻度尺的使用,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零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沿着被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视线与刻度面垂直,故A正确;
B、图中刻度尺没有放正,故B错误;
C、图中刻度尺较厚,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C错误;
D、图中读数时视线未与尺面垂直,故D错误。
故选:A。
12.如图是小南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3cm
C.被测物体长度为2.30cm
D.被测物体长度为2.3cm
【解答】解:AB、由图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AB错误;
CD、物体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2.3cm刻度线对齐,读为2.3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30cm,所以C正确,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72厘米=72×10﹣2厘米=0.72米
B.72厘米=72×10﹣2米=0.72米
C.72厘米=72×10厘米=720毫米
D.72厘米=72×10=720毫米
【解答】解:A、换算过程错误,应该是72×10﹣2米,故A不正确;
B、进率及过程正确,故B正确;
C、进率错误,应该是72×10毫米,故C不正确;
D、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D不正确。
故选:B。
14.目前我国在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76×109nm可能是( )
A.一座山的高度 B.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C.一个人的身高 D.物理课本的长度
【解答】解:1.76×109nm=1.76m=176cm。
A、一座山的高度在几百甚至几千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个篮球场的长度在28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成年人的平均身高在170cm左右,少数男性成年人的身高可以达到176cm=1.76m=1.76×109nm,故C符合题意;
D、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cm左右,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川中明珠遂宁市,美丽安居我的家。”如图所示为遂宁地图的一部分,地图印制在一张物理课本大小的A4纸上。若用刻度尺在地图上测量从安居车站到遂宁市火车站的直线距离,所选择的刻度尺最恰当的是( )
A.分度值为1cm、量程1m的米尺
B.分度值为1mm、量程40cm的透明塑料尺
C.分度值为1cm、量程10m的皮尺
D.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
【解答】解:
A、分度值为1cm、量程1m的米尺,分度值太大,不精确,故A不符合题意;
B、分度值为1mm、量程40cm的透明塑料尺,与A4纸的长度差不多,分度值大小合适,故B符合题意;
C、分度值为1cm、量程10m的皮尺,量程太大,分度值太大,故C不符合题意;
D、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量程太小,操作起来也不方便,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6.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是 mm。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cm=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18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18cm﹣1.00cm=2.18cm=21.8mm。
故答案为:1mm;21.8。
17.学完测量知识后,炎炎进行读数练习。炎炎读出图甲中木块长度是4.00cm,可知他是利用了 (填“A”或“B”)刻度尺读数;如图乙所示是炎炎用停表记录自己绕操场慢跑一圈的时间,此时停表示数为 s。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A刻度尺,1cm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cm;B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1cm=1mm,使用B刻度尺分度值较小,用B刻度尺测量较准确,B刻度尺读数是以cm做单位要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即木块长度是4.00cm,而A刻度尺的读数是4.0cm,所以炎炎利用了B刻度尺读数;
(2)停表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读作3min,指针未超过中线,靠近“3”;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表盘指针在7.5s,因此停表读数为t=3min7.5s=187.5s。
故答案为:B;187.5。
18.2021年4月30日,遵义上空出现日晕奇观,天文兴趣小组的同学拍下日晕的照片,他们测量图片上日晕晕圈的直径,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测量结果是 cm。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晕圈左侧与12.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14.90cm刻度线对齐,所以晕圈的直径为d=14.90cm﹣12.00cm=2.90cm。
故答案为:1;2.90。
19.小华对一支铅笔的长度进行4次正确测量,记录数据如下:17.58cm、17.57cm、17.56cm、17.57cm,该铅笔的长度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解答】解:(1)将四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就是记录结果:=17.57cm;
(2)因为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一位,所以从右面数第二位的单位就是分度值,故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故答案为:17.57;1mm。
20.误差是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若五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数据分别为8.38cm、8.36cm、8.58cm、8.39cm、8.37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 。
【解答】解: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测量时存在的,是不可以避免的。
8.58cm的准确值与其它四个数据不同,是错误的数据;测量长度最终的记录结果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记录结果为:
L=≈8.38cm。
故答案为:不可以;8.38cm。
21.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d,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细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以上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操作步骤C应改正为: ;
(2)改正后合理的实验步骤排序应是 ;
(3)实验步骤E中的n为20圈比40圈的实验误差 。
【解答】解:
(1)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可见,错误的C应改为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DBEC。
(3)实验次数越多,误差越小。故实验步骤E中的n为20圈比40圈的实验误差大
故答案为:(1)A; 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DBEC;(3)大。
22.物理课上老师用停表计时,同学们通过摸自己的脉搏计数测量心率。
(1)心率是指 心跳的次数,它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2)老师的测量误差是: 。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是本次实验中为了减小老师的误差还可以测量3分钟内 ,用次数除以 ,得到1分钟的心跳次数。
【解答】解:(1)心率是每秒钟心跳的次数。
(2)心率大部分时候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致,但人在活动后或者情绪激动、生病、发热、有炎症感染的时候,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响,导致心率与脉搏不一致。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延长测量时间减小人为误差,如:测量3分钟内 脉搏跳动的次数,用次数除以3,得到1分钟的心跳次数。
故答案为:(1)每秒钟;(2)心率某些情况下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不一致;(3)脉搏跳动次数;3。
23.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一位同学用一把钢尺测一木块的边长为 cm。这种钢尺受温度影响很明显(热胀冷缩),若把它刚从冰箱冷冻室内拿出立即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另一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5次测得某物体的长度分别是:10.42cm、10.21cm、10.43cm、10.44cm、10.43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cm,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解答】】解:(1)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0.1cm,木块左侧从0cm开始,右侧示数2.2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2.20cm;
(2)10.21cm与10.42cm、10.43cm、10.44cm、10.43cm这4个数相比,测量结果偏差大,属于读数错误,应该去掉;所以物体的长度L==10.43cm;测量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误差总是存在,时而偏大,时而偏小,测量过程中,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1)2.20 偏大;(2)10.43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