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1.4.1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畜禽繁殖与改良目 录 /Contents三、数量性状 的遗传机制一、数量性状 的一般特征二、数量性状 的遗传方式质量性状生物界中还存在另一类遗传性状,其类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变异呈连续的可以用计量单位进行计量的性状——数量性状。猪:产肉性状、繁殖性状等鸡:产蛋性状、产肉性状等羊:产毛性状、产肉性状等牛: 产奶性状、产肉性状等家畜的经济性状大多是数量性状。世界著名动物遗传育种学家克里斯 · 哈雷Chris Haley估计(1990)如果母猪的每胎产仔数能够提高1头英国养猪业每年可净获7亿英镑的纯利整个欧共体则每年可获约20亿英镑的纯利重要经济性状丼例1数量性状的特点6数量性状是可以度量的;数量性状的表现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数量性状呈连续性变异;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多基因系统。一、数量性状的特点有的数量性状,如牛的双肌,有时可以区分为正常和双肌两类,而这又可以视为质量性状。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质量性状的.如黑白花奶牛的毛色,从变异的性质来看,它是质量性状,即有花斑或无花斑,但如果用黑白花片的面 积占整个牛全身表面的比例进行分析时,它就成为一个数量性状了。一、数量性状的特点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相对性2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9二、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P1 × P2↓F1 表现介于两者之间↓F2 连续变异1、中间型遗传2、杂种优势基因型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产量、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现象。二、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驴( ♀ ) × 马( ♂↓骡P1 × P2↓F1 表现介于两者之间↓F2出现超过原始亲本的个体二、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3、越亲遗传3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131909 年,瑞典遗传学家Nilson-Ehle (尼尔逊 · 埃尔) 对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进行研究后,提出多基因假说 ,经后人的试验得以论证而得到公认。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1、多基因假说与中间遗传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2)基因的作用是相等的,且可以累加、呈现剂量效应,等位基因间通常无显隐性关系;(1)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微效基因决定的(联合效 应),每个基因的作用(3)基因在世代相传中服从遗传基本定律,即有 分离和自由组合,以及多基因假说的要点是微效的;连锁交换。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多基因控制的性状一般均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基因型渐变肤色渐变aabbeeAABBEE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多基因表型:身高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有些动物的产量性状不仅仅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而且受控于一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定位于猪6号染色体上的氟烷敏感基因对其生长速度和瘦肉率有明显的优势。定位于绵羊第6号染色体上的名为布罗拉基因与绵羊的产羔数有关。多基因假说的发展牛的毛色花斑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所控制的,但花斑的大小则是一组修饰基因影响主效基因的结果。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有一些性状虽主要由少数主基因控制,但另外还存在一些效应微小的修饰基因,其作用微小,但能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基因型的作用。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小家鼠有一种引起白斑的显性基因,因不同品系各具不同数目的修饰基因,所以不同品系所表现的白斑大小也有差别。鸡中存在着能抑制色素形成的显性修饰基因。基因的非加性效应是造成杂种优势的原因。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包括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显性效应:同一位点内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上位效应: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2、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与杂种优势P A1A1A2A2a3a3 × a1a1a2a2A3A3↓F1 (A1a1A2a2A3a3) 表现介于双亲之间↓F2 其中A1A1A2A2A2A2A3A3和a1a1a2a2a3a3的个体将超越亲本越亲遗传的原因是基因重组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3、越亲遗传现象的解释动物育种所重视的许多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因此,要想高效率地开展畜禽育种工作,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和机制的深入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一、数量性状的一般特征二、数量性状 的遗传方式三、数量性状 的遗传机制小结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