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女上装结构设计 课件(共126张PPT)《服装结构设计》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章 女上装结构设计 课件(共126张PPT)《服装结构设计》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126张PPT)
第七章 女上装结构设计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第二节 女上装基础图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女上装是服装品种中款式最为复杂多变的一种,也是结构设计难度较大的一类服装,这与女子的体型特点以及人们对女装特有的审美观有关。
一、女上装的分类
女上装的结构一般包括衣身、衣领、衣袖三部分,女装的款式变化无外平这-个结构部位的变化。衣身有长短宽窄的变化可以分为短上装、中长上装、长大衣。衣袖按照长短的变化可以分为长袖、中长袖、短袖;按照衣袖与衣身的组合关系可以分为装袖和连肩袖(插肩袖)。衣领按照结构和造型可以分为开门领、关门领、立领、翻领、驳领、无领等。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二、女上装的基本结构及结构线名称
女上装衣身、衣袖的基本结构及结构线名称见图7-1。
(一)女上装衣身的基本结构及结构线名称
女上装前后衣身的基础线主要有:前后中心线、上平线、下平线、前后领深线、袖窿深线、前后腰节线、前后领宽线、前后肩斜线、胸宽线、背宽线、前后胸围大线等。
女上装前后衣身的轮廓线主要有:搭门线、后中心线、前后领口弧线、前后肩斜线、前后袖窿弧线、前后肋缝线、前后底摆线等。
(二)女上装衣袖的基本结构及结构线名称
女上装衣袖的基础线主要有:袖中心线、上平线、下平线、袖山深线、前后袖山斜线、袖肘线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女上装衣袖的轮廓线主袖要有:袖口线、前后袖缝线、前后袖山弧线等。
三、女上装的放松量
1.放松量的概念
放松量又称放松度,是指为了满足人体生活、运动和服装款式的需要,服装在人体净围度(如净腰围、净臀围、净胸围等)尺寸的基础上所增加的松量。女装的放松量一般是指在人体净胸围尺寸的基础上所增加的松量。
2.影响放松量的因素
(1)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隙:假设人体与服装的横截面均是圆形(见图7-2),C1和C2分别表示人体的净胸围和服装规格胸围,R表示人体的半径,d表示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隙,则R+d是服装的半径。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可以得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C1=2πR
C2=2π(R+d)
服装的放松量=C2-C1=2π(R+d)-2πR=2πd
由此可见,服装的放松量是由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隙决定的,与人体之间的空隙大小成正比关系,即服装的放松量越大,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隙越大,反之越小。无论人体胖瘦如何,服装的放松量相同时,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隙也是相同的,即服装的放松量与人体的胖瘦没有关系。
(2)服装的款式:服装的款式造型直接决定了放松量的大小。宽松式的服装,如风衣、夹克等,放松量较大;而合体、紧体的服装,如西服、旗袍等,放松量较小。另外,服装使用的时间、地点、目的以及服装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放松量也会有所不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3)服装的材料:服装材料对服装放松量的影响是综合复杂的,一方面受自身质地的影响,同时也受服装款式同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厚重的粗纺毛呢类面料,放松量较大;柔软的精纺面料放松量可以稍小;弹性面料放松量可以很小。
四、女上装制图的控制部位
1.衣长
衣长是指上装的全长。衣长的测量方法是从人体的颈肩点开始经过胸高点,沿着身体表面的起伏量至款式所需的长度。衣长是变化量,普通女上装的衣长一般量至臀围线附近;短款女上装的衣长一般量至臀围线与腰节线之间;中长款女上装的衣长一般量至臀围线与膝图线之间;长款和超长款女上装(即大衣),衣长一般量至膝图线至脚踝骨之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2.胸围
女上装的胸围是人体净胸围再加适巧的放松量,放松量的大小依据款式的需要而定。女上装的胸围是变化量,紧体女上装胸围的放松量为4-6cm;合体女上装胸围的放松量为6-10cm;较合体女上装胸围的放松量为10-14cm;宽松女上装胸围的放松量为16cm以上。
3.总肩宽
女上装的总肩宽是人体的净总肩宽再加适当的放松量。人体总肩宽的测量方法是在人体的后面,测量左右肩端点之间的弧线距离。一般女上装总肩宽的放松量为1-2cm。女上装的总肩宽是稳定量,一般情况下,服装的肩部处于合体的状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4.领围
女上装的领围是人体的净颈围再加上适当的放松量,放松量的大小依据款式的需要而定。对于有领类女上装,领围是稳定量,其放松量一般为2-6cm;而对于无领类女上装,领围是设计量,在人体净颈围的基础上根据款式的需要适当增大。在结构设计时,领围可以指颈根围(如平方领女衬衫),也可以指颈中围(如立翻领女衬衫)。
5.袖长
女上装的袖长是指肩端点至袖口之间的距离,其设计依据是人体的手臂长,其测量方法是从人体的肩端点开始,沿着手臂的自然弯曲量至手腕附近。树长是变化量,长袖女上装的树长一般量至手腕至虎口之间;短袖女上装的袖长一般量至肘部至肩端点之间;而中等袖长(如七分袖)的女上装袖长一般量至手腕至肘部之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五、女上装主要品种放松量参考表
女上装主要品种放松量参考表见表7-1。
六、女上装的设计原理
与男性体型相比较,女性的体型表现为肩窄而滑、胸部丰满、后背平坦、腰细臀宽,体表形态富于向线变化。
1.衣身结构设计
俯视人体的胸部横截面,其近似为长方形,较长的边为前后身的宽度,较短的边为身体的厚度。从前后两个方向观察人体,前后身的分界线在身体的侧部,即腋窝下行的弧线。由此衣身可以分为前后两片,分界线也在身体的|树侧,即从腋窝下行到底摆的侧缝线(又称肋缝线、摆缝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有时因为设计的需要,前后片的分界线向后偏移,增大前衣片的宽度而减小后衣片的宽度,实际上是前后衣片宽度互借。在实际设计时,根据侧缝线位置的不同,即前后衣片胸围尺寸占总胸围尺寸的比例不同,衣身分为四开身结构和三开身结构。
图7-3是四开身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前后衣片各占整个胸围的1/2,由于前衣片和后衣片自身部是左右对称的,所以结构设计时前后衣片的胸围各占整个胸围的1/4。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图7-4是三开身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将整个胸围分成3等份,形成A、B和C三个等分点,每个等分点之间的距离为整个胸围的1/3。AB和AC为前衣片见图7-4(a),其胸围分别占整个胸围的1/3;BC部分作为后衣片,其胸围占整个胸围的l/3,由于后衣片是左右对称的,所以结构设计时后衣片的胸围为1/2×1/3胸围=1/6胸围。
四开身和三开身结构设计时,衣身的胸围比例不一定是1/4、1/3或1/6,而是近似为这个比例,如四开身上装的前衣片的胸围可以是1/4+1cm,后衣片的胸围则是1/4-1cm。
2.领子设计(见图7-5)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人体的颈部呈上细下粗、略微前倾的近似圆台状。颈部「端与头部相连,下部与躯干相连,主要和肩部、后背部、前胸部相连。女子颈部与男子的比较,元喉结突出;后背部与男子的比较,相对平坦。以上女子的体型特征决定了女上装的前领深大于后领深;前领脚低,后领脚高;前领口弧线弧度较大,后领口弧线弧度较小;前后衣片的上平线高度相同。
3.胸部、背部设计(见图7-5)
女子胸部突起,形成胸高角度,胸部的立体效果明显,而背部相对平坦,肩胛骨骼有凸出。我国女子的胸高角度一般为24°,胸部制高点在腋窝以下。在结构设计时,必须将平面的服装纸样通过收腋下省、打活褶、在袖窿处设刀背缝分割线、设前领口撇胸等技术手段使服装的胸部立体起来,使服装与人体体型相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腋下省量向胸高角度决定,平面制图时可以取立体胸高角度的1/3,即8°;省量可以直接取2-3cm;撇胸量可以取1.5-2cm。
女上装的后背部可以通过设肩省达到立体效果,也可以忽略肩胛骨的凸起,只通过设计前后小肩线的差值(即吃聚量)来使服装的肩部形成曲线和曲面。
4.肩部设计(见图7-6)
肩部是前后衣片的分界线。人体的前肩部呈双曲的凹面,后肩部皇凸面,肩头呈球面。俯视肩部,肩头前(顷,启线呈向前弯曲的弓形。平视人体的肩部,肩线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女子的肩线相对于男子,倾斜角度略大,正常女子的平均肩斜度为2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以上女子的体型特征决定了女上装前后衣片的肩线有一定的倾斜,一般前衣片的肩斜线取21°,后衣片的肩斜线取19°;后衣片的小肩线长度长于前衣片的小肩线长度。
女上装结构设计时,肩斜线也可以通过肩端点的下落量(即落肩)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前落肩量取B/20,后落肩量取B/20-(0.5~ 1)cm
5.腰部设计
女子腹部较细,是双陆的凹面,腰部设计是女上装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设腰省解决胸腰差值,并使服装的腰部立体起来。通过测量近20万女子的体型得知,前后腰节等长者占42%,后腰节比前腰节长1cm者约占40%。在女上装结构设计时,可以将前后腰节线取等长,也可以将后腰节线起翘1cm,同时后片上平线抬高1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6.袖窿设计(见图7-7)
袖窿的造型取决于人体腋窝的形状,其剖而呈蛋形。上装的袖窿深线一般设计在人体腋窝下3-5cm处。通过抽样测量人体得知,人体的前胸宽、后背宽和腋窝宽分别占胸围的18%、18%和14%,而腋窝深占胸围的13.7%,腋窝围占胸围的44.3%。上述比例不能直接用于服装设计,因为服装与人体之间必须有一定的空隙。根据不同的比例设计法,女上装的胸宽、背宽公式有所示同。
六分法制图:前胸宽=B/6+(1~2)cm;后背宽=B/6+(2~3)cm;袖窿深=B/6+2cm。
十分法制图:前胸宽=1.5B/10+3cm;后背宽=1.5B/10+4cm;袖窿深=B/10+(8~10)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女上装概述
7.袖窿弧长、袖山高、袖肥设计
袖子要通过袖窿与衣身组合在一起,所以袖山弧长与袖窿弧长二者要设计得当,一般前者大于后者,其差值为装袖吃聚量。一般情况下,对于平装袖,装袖吃聚量为0.5~ 1cm:对于圆装袖,装袖吃聚量为2.5~ 4.5cm。而当衣身的袖窿设计确定后,对应的袖窿弧长AH也就确定,则装袖的吃聚量也随之确定。当AH确定后,袖山高越大,袖肥则越小,袖子越美观合体,但舒适性较差;袖山高越小,则袖肥越大,袖子造型比较宽松且不合体,但舒适性较强。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女上装基础图
女上装基础图是对不同款式女上装结构制图的综合,是女上装结构设计的基础。参照女上装基础图的制图方法,可以了解女上装制图主要控制部位的比例分配原则和制图公式,以及女上装制图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一、女上装制图规格
女上装制图规格见表7-5。
二、女上装基础图制图公式
女上装基础图制图公式见表7-6、表7-7。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女上装基础图
三、女上装基础图制图步骤
(一)女上装衣身基础图制图步骤
1.辅助线制图步骤(见图7-8)
①前中心线:竖直线①。
②搭门线:与前中心线①平行且相距2cm搭门宽。
③上平线:与前中心线①垂直。
④下平线:与上平线③平行且相距衣长L=64cm。
⑤前领深线:自上平线③向下量取N/5+0.5=8.1(cm),并由此作上平线③的平行线。
⑥前袖窿深线:自上平线③向下量取B/5+(4~5)=24(cm),并由此作上平线③的平行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女上装基础图
⑦前腰节线:白上平线③向下量号/4=40cm,并由此作上平线③的平行线。
⑧前领宽线:自前中心线①向左量取N/5-0.5=7.1(cm),并由此作前中心线①的平行线,与上平线③相交于点A,点A为前领宽点。
⑨前肩斜线和前肩宽:自前领宽点A作21°肩斜角得到前肩斜线⑨,在肩斜线⑨上找到点B,使线段IB=S/2=20(cm),点B为前肩宽点。
⑩前胸宽线:自前中心线①向左量取B/6+1=17.7(cm),并由此作前中心线①的平行线,点C为前胸宽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女上装基础图
前胸围大线:自前中心线①向左量取B/4=25(cm),
并由此作前中心线①的平行线,点D为前胸围大点。
后中心线:竖直线且与上平线③垂直。
后领深线:与上平线③平行且相距2.5cm。
后领宽线:自后中心线12向右量取N/5-0.5=7.1
(cm),并由此作后中心线12的平行线,与上平线③相
交于点E,点E为后领宽点。
后肩斜线和后肩宽:自后领宽点E作20°肩斜角得到后肩
斜线15,在后肩斜线15上找到点F,使点F至后中心线
12的距离为S/2=20(cm),点F为后肩宽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女上装基础图
后背宽线:自后中心线⑩向右量取B/6+1.5=18.2
(cm),并由此作后中心线12的平行线,点G为后背宽
点。
后胸围大线:自后中心线⑩向右量取B/4=25(cm),
并由此作后中心线12的平行线,点H为后胸围大点。
2.轮廓线制图步骤(见图7-9)
按照图7-9所示方法依次绘制搭门线、前领口弧线、前肩线、前袖窿弧线、前肋缝线、前底摆线,后中心线、后领口弧线、后肩线、后袖窿弧线、后肋缝线、后底摆线。
(二)女上装一片袖基础图制图步骤
1.辅助线制图步骤(见图7-1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女上装基础图
①袖中心线:竖直线①。
②上平线:与袖中心线①垂直,交点为A,点A为袖中点。
③下平线:与上平线②平行且相距袖长SL=56cm。
④袖山深线:与上平线③平行且相距B/10+2=12(cm)。
⑤袖肘线:将袖中线的中点向下移2.5cm,过此点作袖中线①的垂线。
⑥前袖斜线:在袖山深线④上找点B,使线段AB=前袖窿弧长=FAH=23.5cm,点B为前袖肥点。
⑦后袖斜线:在袖山深线④上找点C,使线段AC=后袖窿弧长=BAH+0.5=25(cm),点C为后袖肥点。
⑧后袖缝线:自点B向下作上平线②的垂线。
⑨前袖缝线:自点C向下作上平线②的垂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女上装基础图
2.轮廓线制图步骤(见图7-11)
按照图7-11所示方法依次绘制前材缝线、前袖山弧线、后袖山弧线、后袖缝线、袖口线。
(三)女上装两片袖基础图制图步骤(见图7-12)
1.辅助线制图步骤
①基准线:竖直线①。
②上平线:与基准线①垂直且相交于点M。
③下平线:与基准线①垂直且交点为N,线段MN=袖长SL=56cm。
④袖肥线:自点M向左量取B/5-1=19(cm)至,点P,并由此作上平线②的垂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女上装基础图
⑤袖山深线:在袖肥线④上找一点Q,使线段MQ=AH/2+0.5cm=23.5(cm),自点Q作上平线②的平行线。
⑥袖口斜线:自点N向上移1cm至点S,自点S向左下方量取B/10+4=14(cm)至点R,点S、R分别距下平线③1cm。SR为袖口斜线。
⑦袖肘线:自袖山高的下1/4至下平线③的1/2处作基准线①的垂线。
2.轮廓线制图步骤
按照图7-12所示方法找到袖山中点X、袖山坡点T,依次绘制大小袖轮廓线。
上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一、关门领女衬衫
1.款式图及外形(见图7-13)
衣身为四开身结构,平下摆,直腰身造型。前后肩收肩省,前门襟五粒扣;衣领为关门领结构,前领深(直开领)较小,平方领造型,衣领相对合体,围住颈部,和颈部的间隙较小;衣袖为平装一片长袖,紧袖口,袖口抽聚碎梢,装袖头;衣领、肩、胸、背部较合体,衣身、衣袖整体造型宽松,舒适;适宜选用轻薄的棉、涤、丝绸等面料制作。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2.关门领女衬衫的测体要领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至款式所需的长度。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围,根据衣身宽松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2~18cm的放松量。
(3)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弧线距离,得到净肩宽,再根据肩部相对合体的款式特点,加上1~3cm的放松量。
(4)领围N:用软尺图量颈根部一周,得到颈根围的净尺寸,根据颈部相对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2~4cm的放松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5)袖长SL:因为是紧袖口(装合体袖头),所以袖长应比散袖口的略长。测量方法是从肩端点起量,经过肘部的自然弯曲,测至虎口附近。
3.关门领女衬衫的制图规格(见表7-8)
4.关门领女衬衫制图公式
①前领口深 N/5+0.5cm
②前、后胸围线B/5+(4~5)cm
③前、后腰节线号/4
④前、后领口宽N/5-0.5cm
⑤前肩斜角21°
后肩斜角1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⑥前肩宽S/2+1.5cm
后肩宽S/2+1cm
⑦前胸宽B/6+1.5cm
⑧后背宽B/6+1.5cm
⑨前、后胸围B/4
⑩袖山高AH/4+(1~2)cm
5.关门领女衬衫的结构制图(见图7-14、图7-15)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二、开门领女衬衫
1.款式图及外形(见图7-16)
衣身为四开身结构,前门四粒扣,自带门襟,平下摆,平装一片袖。前片收腰省、腋下省,后片收腰省、肩省;衣领为开门领结构,前领深比关门领的略深,小驳领造型;整体造型相对合体,突出人体胸部、腰部曲线;适合选用轻薄的棉、涤、丝绸等面料制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2.开门领女衬衫的测体要领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量至款式所需的长度。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围,根据衣身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8~12cm的放松量。
(3)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弧线距离,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0~2cm的放松量。
(4)领围N:因为是开门领结构,领深、领宽可以按照胸围尺寸推算。测量领围仅作为制图时设计横开领的参考依据。用软尺围量颈根部一周,得到颈根围的净尺寸,根据颈部相对合体的款式特点 再加上2~4cm的放松量。
(5)袖长SL:因为是散袖口,所有袖长不宜过长。从肩端点起量,经过肘部的自然弯曲,测至手腕附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3.开门领女衬衫的制图规格(见表7-9)
4.开门领女衬衫的制图公式
①前领口深B/12+0.5cm
②前、后胸围线B/5+(4~ 5)cm
③前、后腰节线号/4
④前、后领口宽B/12-0.5cm或N/5-0.5cm
⑤前肩斜角21°
后肩斜角19°
⑥前肩宽S/2
后肩宽S/2+1cm(1/2肩省)
⑦前胸宽B/6+1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⑧后背宽B/6+1.5cm
⑨前、后胸围B/4
⑩袖山高AH/4+(1~ 2)cm
袖口B/10+(4~ 5)cm
5.开门领女衬衫的结构制图(见图7-17、7-18)
6.开门领女衬衫的制图要领
①腋下省可以设计成2~ 3cm。
②腋下省的作用是使前片胸部立体化,可以通过剪切法将腋下省转移到领口、肩部、袖窿,分别形成领口省、肩省和袖窿省,这些省与原来的腋下省的立体塑型效果相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三、女春秋衫
1.款式图及外形(见图7-19)
四开身结构,平驳领,平下摆,前门襟四粒扣,圆装两片袖。前后衣身设刀背缝分割线,收腰合体,衣身呈"X"造型。
2.女春秋衫的测体要领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至款式所需的长度。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围,根据衣身合体的款式特征,再加上10cm左右的放松量。
(3)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弧线距离,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0~ 2cm的放松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4)领围N:因为是开门领结构,领深、领宽时以按照胸围尺寸推算。测量领国仅作为制图时设计横开领的参考依据。用软尺围量颈根部一周,得到颈根围的净尺寸,根据颈部相对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3cm左右的放松量。
(5)袖长SL:从肩端点起量,经过肘部的自然弯曲,测至手腕附近。
3.女春秋衫的制图规格(见表7-10)
4.女春秋衫的制图公式
①前领口深B/12+(0.5~ 1)cm或取参数9
②由、后胸围线B/5+(4~ 5)cm
③前腰节线号/4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④前、后领口宽N/5-0.5cm或B/12-0.5cm
⑤前肩斜角20°
后肩斜角19°
⑥前肩宽S/2
后肩宽S/2+0.5cm(吃聚量)
⑦前胸宽B/6+1cm
⑧后背宽B/6+1.5cm
⑨袖肥B/5-(0.5~ 1)cm
袖口 B/10+(4-5)cm
⑩袖山斜线 AH/2+0.5cm
5.女春秋衫的结构制图(见图7-20、图7-2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6.女春秋衫的制图要领
①因为胸部突起,可以在前袖窿处设1.5~ 2.5cm的袖窿省。
②前肩斜角取20°。向于设计袖窿省,前片公主线缝合后,前肩线向前腋下旋转移动,肩斜角由20°增大至21°左右。
③通过公主线在腰节处收腰,在底摆处扩展,使衣身外形为"X"造型。
④驳领的倒伏量是驳领制图的关键。倒伏量的确定方法:当第一粒扣在腰节线上时,倒伏量=2.5cm,如果第一粒扣在此基础上每上拍一个扣位量(10cm左右),倒伏量就相应增加1cm。
⑤领嘴的造型要合理、美观,一般领嘴夹角为锐角。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⑥袖山吃势(袖山弧长与袖窿弧长的差值)要根据而料而定,毛料的吃势大约为4-5cm;化纤料的吃势大约为2~ 3cm。
四、女西服
(一)平驳头女西服
1.款式图及外形(见图7-22)
三开身结构,平驳领,平下摆,单排三粒扣,圆装两片袖。前身设腰省和腋下省,左右衣片下方有两只嵌袋,袋口装袋盖;后片有后背缝;袖口有开衩,开衩处钉粒装饰扣。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2.平驳头女西服的测体要领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至臀围线附近。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图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围,根据衣身适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0~ 14cm的放松量。
(3)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弧线距离,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0~2cm的放松量。
(4)领围N:因为是开门领结构,领深、领宽可以按照胸围尺寸推算。测量领围仅作为制图时设计横开领的参考依据。用软尺围量颈根部一周,得到颈根围的净尺寸,根据颈部相对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2~4cm的放松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5)袖长SL:女内服的袖长不宜过长,从肩端点起量,经过肘部的自然弯曲,测至手腕附近,再加上1.5~ 2cm的垫肩量。
3.平驳头女西服制图规格(见表7-11)
4.平驳头女西服的制图公式
①前领口深 B/12+1cm或取参数9cm
②前、后胸围线 B/5+(4~ 5)cm
③前腰节线 号/4
④前、后领口宽 B/12
⑤前肩斜角21°
后肩斜角1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⑥后肩宽S/2
⑦后背宽取冲肩量2cm
⑧前胸宽比肩背宽少0.5-1cm
⑨袖肥B/5-(0.5-1)cm
袖口B/10+(4-5)cm
⑩袖山斜线AH/2+0.5cm
5.平驳头女西服的结构图
衣身结构图见图7-23,衣袖结构图见图7-21。
6.平驳头女西服的制图要领
①衣身为三开身结构,前、后衣片的胸围占总胸围的1/3,由于后片左右对称,所以后半片胸围占总胸围的1/6。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②后衣片上平线与前衣片上平线等高,或比前衣片的上抬1cm,后腰节线比前腰节线上抬1cm。
③衣领、衣袖的制图可参照女春秋衫。
(二)戗驳头女西服
1.款式图及外形(见图7-24)
三开身结构,放驳领,平下摆,双排两粒扣,圆装两片袖。前身设腰省和腋下省,左右衣片下方有两只嵌袋,袋口装袋盖;后片有后背缝;袖口有开衩,开衩处钉三粒装饰扣。
2.戗驳头女西服的测体要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量至臀围线附近。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围,根据衣身适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0~14cm的放松量。
(3)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弧线距离,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0-2cm的放松量。
(4)领围N:因为是开门领结构,领深、领宽可以按照胸围尺寸推算。测量领围仅作为制图时设计横开领的参考依据。用软尺围量颈根部一用,得到颈根围的净尺寸,根据颈部相对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2-3cm的放松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5)袖长SL:女内服的袖长不宜过长,从肩端点起量,经过肘部的自然弯曲,测至手腕附近,再加上l.5-2cm的垫肩量。
3.戗驳头女西服制图规格(见表7-12)
4.戗驳头女西服的制图公式
①前领口深B/12+1cm或取参数9
②前、后胸围线B/5+(4-5)cm
③前腰节线号/4
④前、后领口宽N/5-0.5cm或3/12-0.5cm
⑤前肩斜角21°
后肩斜角1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⑥后肩宽S/2
⑦后背宽取冲肩量2cm
⑧前胸宽比后背宽少0.5~ 1cm
⑨袖肥B/5-(0.5~ 1)cm
袖口B/10+(4~ 5)cm
⑩袖山斜线AH/2
5.戗驳头女西服结构图
衣身结构图见图7-25,衣袖结构图同平驳头女西服。
6.戗驳头女西服的制图要领
①双排扣的搭门量为6~ 10cm.
②后衣片上平线与前衣片上平线等高,或比前衣片上的上拍1cm,后腰节线比前腰节线上抬1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③戗驳领的驳头不宜过尖,否则会增加缝制的难度。
(三)青果领女西服
1.款式图及外形(见图7-26)
三开身结构,青果领,圆下摆,单排两粒扣,圆装两片袖。前身设腰省和腋下省,左右衣片下方有两只嵌袋,袋口装袋益。后片有后背缝。袖口有开衩,开衩处钉三粒装饰扣。
2.青果领女西服的测体要领
①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量至臀围线附近。
②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图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围,根据衣身适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0~ 14cm的放松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③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弧线距离,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0~ 2cm的放松量。
④领围N:因为是开门领结构,领深、领宽可以按照胸围尺寸推算。测量领围仅作为制图时设计横开领的参苇依据。用软尺图量颈根部一周,得到颈根图的净尺寸,根据颈部相对
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2~ 3cm的放松量。
⑤袖长SL:女西服的袖长不宜过长,从肩端点起量,经过肘部的自然弯内,测至手腕附近,再加上1.5~ 2cm的垫肩量。
3.青果领女西服制图规格(见表7-13)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4.青果领女西服的制图公式
①前领口深B/12+1cm或取参数9
②前、后胸围线B/5+(4~ 5)cm
③前腰节线号/4
④前、后领口宽N/5-0.5cm或B/12
⑤前肩斜角21°
后肩斜角19°
⑥后肩宽S/2
⑦后背宽取冲肩量2cm
⑧前胸宽比后背宽少(0.5~ 1)cm
⑨袖肥B/5-(0.5~ 1)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袖口B/10+(4~ 5)cm
⑩袖山斜线AH/2+0.5cm
5.青果领女西服结构图
衣身结构图见图7-27,衣袖结构图同平驳头女西服。
6.青果领女西服的制图要领
①衣领属于驳领类,制图方法与平驳头女西服相同,但是青果领无领嘴造型。
②衣身强调圆下摆造型。对于圆下摆造型的上装,为了不使衣服显得前短后长,可以增大前片侧缝底摆的起翘量,从而增大前后片的长度差,突出圆下摆的效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五、连衣裙
1.款式图及外形(见图7-28)
连衣裙是上衣和裙子连成一体的一款女装。四开身结构,元领,短袖,前门襟九粒扣,前后衣身设刀背型分割线,收腰合体,裙摆宽大,"X"造型。
2.连衣裙的测体要领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量至小腿附近。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国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田,根据衣身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0cm左右的放松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3)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弧线距离,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0-2cm的放松量。
(4)领围N:用软尺图量呈现根部伞用,得到颈根图的净尺寸,根据颈部相对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2-4cm的放松量。
(5)袖长SL:从肩端点开始起量至肘部以上。
3.连衣裙的制图规格(见表7-14)
4.连衣裙的制图公式
①前领口深取参数13.5cm
②前、后胸围线B/5+(4~ 5)cm
③前、后腰节线号/4
④前、后领口宽N/5-0.5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⑤前肩斜角21°
后肩斜角19°
⑥前、后肩宽S/2
⑦前胸宽B/6+1cm
⑧后背宽B/6+l.5cm
⑨袖肥B/5-1cm
⑩袖山斜线AH/2
5.连衣裙的结构制图(见图7-29、图7-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6.连衣裙的制图要领
①衣领是无领结构,并设计成特殊的弧线领口造型。对于无领结构,根据领口款式画出领口造型是制图的重点。
②刀背缝分割线造型要圆顺流畅,位置设计要合理。一般前后分割线大致在对应的前后衣片的中心或偏侧比较好。
③分割线与裙下摆线的交角要成90°,这样才能保证衣片缝合后底摆的平齐圆顺,并且相合并的分割线要等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六、旗袍
1.款式图及外形概述(见图7-31)
四开身结构,立领,偏门襟,盘扣,短袖。衣长较长,至脚跟骨处;三围处是紧体或合体状态;侧开衩,开衩较高。旗袍曲线明显,优美,造型美观。
2.旗袍的测体要领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量至脚踝骨处。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图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
胸围,根据衣身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8cm左右的放松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3)腰围:在腰部最细处水平图量一用,得到人体的净腰
围,根据腰部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6cm左右的放松量。
(4)臀围:在臀部最丰满处水平图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臀围,根据臀部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4cm左右的放松量。
(5)领围N:用软尺图量颈根部一用,得到颈根图的净尺寸,根据颈部相对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2-3cm的放松量。
(6)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弧线距离,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合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0-2cm的放松量。
(7)袖长SL:从肩端点开始起量至肘部以上。
3.旗袍的制图规格(见表7-15)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4.旗袍的制图公式
①前领口深N/5+0.5cm
②前、后胸围线B/5+(4~ 5)cm
③前、后腰节线号/4
④前、后领口宽N/5-0.5cm
⑤前肩斜角21°
后肩斜角19°
⑥前、后肩宽S/2
⑦前胸宽B/6+1cm
⑧后背宽B/6+1.5cm
⑨袖肥B/5-1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⑩袖山斜线AH/2
5.旗袍的结构制图(见图7-32、图7-33)
6.旗袍的制图要领
①旗袍的衣片为四开身结构 制图方法与连衣裙相同。
②前片上身采用右侧斜襟分割,小襟收省与大襟相同。
③底边、上领口、袖口、开衩等部位如果采用滚边缝制工艺,滚边部位不需要放缝份。
④侧缝曲线造型要美观、流畅,与人体的曲线相符。
⑤旗袍属于紧体或合体款式,所以三围处的放松量要设计合理。一般情况下,胸围的放松量8cm左右,腰围的放松量6cm左右,臀围的放松量4cm左右。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⑥立领的制图重点是领前端的起翘量的确定,一般情况下起翘2.5cm,起翘量越大,立领越合体。
⑦为了保证旗袍肩部的圆润,可以将前片的肩端点下落0.5cm,将前片肩斜线画成弧线。
七、女大衣
1.款式图及外形概述特点(见图7-34)
四开身结间,驳领,圆装两片袖。前门襟双排扣,前后片设刀背缝分割线,斜捅嵌袋。衣身为"X"造型。
2.大衣的测体要领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量至膝盖附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围,根据衣身宽松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4~ 20cm左右的放松量。
(3)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弧线距尚,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宽松的款式特点,再加上2~ 4cm左右的放松量。
(4)袖长SL:从肩端点开始起量至虎口处。
(5)领围N:因为是开门领结构,领深、领宽可以按照胸围尺寸推算。测量领围仅作为制图时设计横开领的参考依据。用软尺围量颈根部一周,得到颈根围的净尺寸,根据颈部相对适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3~ 4cm的放松量。
(6)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弧线距离,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适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2~ 4cm的放松量。
3.大衣的制图规格(见表7-16)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4.大衣的制图公式
①前领口深B/12+1或取参数10cm
②前、后胸围线B/5+(4~ 5)cm
③前腰节线号/4
④前、后领口宽N/5-0.5cm或B/12
⑤前肩斜角20°
后肩斜角18°
⑥前肩宽S/2
后肩宽S/2+0.5cm(吃聚量)
⑦前胸宽B/6+1cm
⑧后背宽B/6+1.5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⑨袖肥B/5-(0.5~ 1)cm
袖口B/10+(4~ 5)cm
⑩袖山斜线AH/2
5.大衣的衣身结构制图
衣身结构图见图7-35,衣袖结构制图方法同女西服。
6.大衣的制图要领
①双排扣的搭门宽一般为6~ 10cm。
②领嘴设计介于平驳头和戗驳头之间,把握造型的合理性。
③为了使大衣穿用时肩部宽松舒适,可以将大衣的肩斜线上抬,即减小前后肩斜线的角度,所以前肩斜角取20°,后肩斜角取18°。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八、插肩袖女外衣
1.款式图及外形(见图7-36)
四开身,插肩袖,平方领,前门襟五粒扣,明贴袋。
2.插肩袖女外衣的测体要领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量至臀围线附近。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围,根据衣身宽松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2~ 20cm的放松量。
(3)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弧线距离,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适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2~ 4cm的放松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4)袖长SL:从肩端点开始起量经过肘部至虎口附近。也可以从第七颈椎点起量,经过肩端点、肘部至虎口附近,还可以从颈肩点起量,经过肩端点、肘部至虎口附近。用后两种方法测得的袖长称肩袖长。
(5)领围N:用软尺围量颈根部一周,得到颈根围的净尺寸,根据颈部相对适体的款式特点,再加上4~ 6cm的放松量。
3.插肩袖女外衣的制图规格(见表7-17)
4.插肩袖女外衣的制图公式
①前领口深N/5+0.5cm
②前、后胸围线B/5+(5~ 6)cm
③前腰节线号/4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④前、后领口宽N/5-0.5cm
⑤前肩斜角21°
后肩斜角19°
⑥前、后肩宽S/2
⑦背宽取冲肩量2cm
⑧后前胸宽后背宽-1cm
⑨袖肥B/5-(0.5~ 1)cm
袖口B/10+(4~ 5)cm
⑩袖山高B/10+(2~ 3)cm
5.插肩袖女外衣的结构制图(见图7-37)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常用女上装结构设计
6.插肩袖女外衣的制图要领
①袖子制图可以先确定袖根肥,袖根肥按公式B/5+(2~ 3)cm(参数);也可以先确定袖山高,袖山高按公式B/10+(3~ 4)cm。
②一般情况下,插肩袖的袖斜线的角度为45°。可以根据袖子的适体性而变化。角度增大,袖子宽松;角度减小,袖子合体。
③插肩袖的袖山弧线和衣身的袖窿弧线要等长,不重合部分的两种弧线要曲率一致。
上一页
返回
图7-1 女上装衣身、衣袖的基本结构及结构线名称
返回
下一页
图7-1 女上装衣身、衣袖的基本结构及结构线名称
上一页
返回
图7-2 服装放松量
返回
表7-1 女上装主要品种放松量
参考表
返回
图7-3 女上装四开身设计
返回
图7-4 女上装三开身设计
返回
图7-5 女上装领子设计
返回
图7-5 女上装领子设计
返回
图7-6 女上装肩部设计
返回
图7-7 女上装袖窿设计
返回
表7-5 女上装制图规格
返回
表7-6 衣身制图公式
返回
表7-7 衣袖制图公式
返回
图7-8 女上装衣身辅助线结构图
返回
图7-9 女上装衣身轮廓线结构图
返回
图7-10 女上装一片袖基础线结构图
返回
图7-11 女上装一片袖轮廓线结构图
返回
图7-12 女上装两片袖辅助线、轮廓线结构图
返回
图7-12 女上装两片袖辅助线、轮廓线结构图
返回
图7-13 关门领女衬衫款式图
返回
表7-8 关门领女衬衫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7-14 关门领女衬衫衣身结构图
返回
图7-15 关门领女衬衫袖子、领子结构图
返回
图7-16 开门领女衬衫款式图
返回
表7-9 开门领女衬衫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7-17 开门领女衬衫衣身结构图
返回
图7-18 开门领女衬衫袖子结构图
返回
图7-19 女春秋衫款式图
返回
表7-10 女春秋衫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7-20 女春秋衫衣身结构图
返回
图7-21 女春秋衫袖子结构图
返回
图7-22 平驳头女西服款式图
返回
表7-11 平驳头女西服制图规格
返回
图7-23 平驳头女西服衣身结构图
返回
图7-21 女春秋衫袖子结构图
返回
图7-24 戗驳头女西服款式图
返回
表7-12 戗驳头女西服制图规格
返回
图7-25 戗驳头女西服衣身结构图
返回
图7-26 青果领女西服款式图
返回
表7-13 青果领女西服制图规格
返回
图7-27 青果领女西服衣身结构图
返回
图7-28 连衣裙款式图
返回
表7-14 连衣裙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7-29 连衣裙衣身结构图
返回
图7-30 连衣裙袖子结构图
返回
图7-31 旗袍款式图
返回
表7-15 旗袍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7-32 旗袍衣身结构图
返回
图7-33 旗袍领、袖结构图
返回
图7-34 大衣款式图
返回
表7-16 大衣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7-35 大衣的衣身结构图
返回
图7-36 插肩袖女外套款式图
返回
表7-17 插肩袖女外衣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7-37 插肩袖女外衣结构图
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