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1张PPT)第六章 衣袖结构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第二节 袖子的种类第三节 圆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第四节 分割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袖子制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对任何款式的袖子进行制图,而且能够与衣片的树窿准确缝合。本节将讨论上述问题。一、袖子与衣片的吻合原理在时装变化中,袖子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服装上衣的三大基本部件之一。袖子的变化也很丰富,其可长可短、可肥可瘦,袖口可宽可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某些部位进行夸张造型,突出某种术效果。但是一般袖子(连身袖除外)都要与衣片的袖窿缝合,因此,不论其如何变化,最终袖子的袖山曲线,与衣片的袖窿曲线长度,都应该基本一致即吻合。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图6-1是衣片的袖窿形状。AC+BC是袖窿曲线长度,它应该等于图6-2中的AC+BC的直线长度。向于袖山线是曲线,其长度肯定大于袖山斜线长度,即袖山曲线大于袖窿曲线。这个差数叫做袖山吃势,一般袖山吃势为2-4cm左右。在缝制时将这一差数收缩,使袖山头出现突鼓现象,形成袖压肩。无论袖窿如何变化(深、浅、宽、窄)这一规则必须遵守,这是袖子与衣片的吻合条件,否则其吻合程度就不能保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二、测量袖窿曲线长度的方法分析通常我们不去测量整个袖窿的曲线长度,而是通过肩端点和衣片的前袖点,绘制一条直线BD。由于前袖点到肩端点的袖窿曲线,基本上是直线,我们不去测量。只是测量前袖点以下的袖窿曲线C。我们称之为袖弯曲线(由线上带回点标记的部分),然后用其长度在刚才绘制的直线上,自前袖点开始向下测量同样的长度QD(直线上带圆点的部分)。那么BD即是袖窿曲线长度即可以作为袖山斜线(如图6-3所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由于我们是数字化制图,不能在计算机上直接测量曲线长度。因此应该制作一个带有刻度的袖窿板(如图6-4所示)。我们可以制作几个常用比例的袖窿板,如1:1、1:5等,然后根据裁剪图的比例,使用不同的袖窿板。制作袖窿板的方法是:在图6-1基础上,绘制一个袖窿板(如图6-4所示)。利用前袖点到袖窿深点之间的弧线,利用一般找圆心的方法,确定弧线的圆心O。通过圆心到弧线边沿,绘制一条水平直线,即是半径。通过变换对话框的大小选项,测量半径的长度为5.88cm。那么圆周长度为36cm,每度弧线长度为0.1cm(如图6-5所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然后,利用变换对话框的旋转选项,将该段90°弧线,按照5°的规格,分为18份,每个刻度为0.5cm。我们即可以利用这个袖窿板进行弧线的测量袖弯曲线。采用数字化制图方法,测量袖弯曲线不是十分方便,因此经过实践经验,将女装常用规格的袖弯曲线长度参考数据,汇总如下表(如表6-1所示)。三、袖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将袖山顶点与衣片的肩端点对齐,将衣片和袖子的前拍点对齐,摆平衣片和袖片后会发现:袖中线和通过肩端点的水平线之间有一个确定的夹角,不同的服装,这个夹角是不同的。这个夹角我们称为袖子的角度。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一般合体上衣的夹角是45°,这个夹角是人体自然站立,于叉腰时的自然角度。这个角度十分重要,它决定了袖子的外观造型,反过来讲,袖子角度是由其外观造型决定的。如中式连身袖上衣的袖子角度是0°,夹克袖子角度是15°~20°,男衬衫袖子角度是30°,女衬衫袖子角度是40°,一般上衣袖子角度是45°,港台、欧美式西装袖子角度是50°,最大角度为60°,且只能用于短袖上衣。四、袖子角度与袖山高度和袖子肥度的关系通过图6-3我们发现,袖山斜线BD是一条不变直线,它的长度与袖窿曲线相关,其长度等于袖窿曲线。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只要衣片袖窿不变,无论何种袖子,何种袖子角度,这条袖山斜线是不会变化的。根据袖子角度,确定袖中线后,通过O点,向着袖中线绘制互垂线,与袖山斜线组成直角三角形。袖中线上的直角边是袖山高度,另一个直角边是袖子肥度。随着袖子角度的变化,其袖山高度和袖子肥度互为反向变化。只要确定上衣衣片袖窿和袖子角度,那么袖山高度和袖子肥度即可确定。可以制作一个三角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袖山高度和袖子肥度。这是取得袖子制图数据的最为科学的方法。本书采用这种方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但是,由于这种方法需要测量角度和由线长度,造成操作困难,故一般服装制图,很少使用这种方法。通常是以服装的胸围为基准,通过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获得袖山高度和袖子肥度的数据。我们的平面裁剪方法很多,提供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常用的平面制图方法,取得相应数据。五、袖子的造型与机能衣袖不仅要做到造型美观,还要求有良好的机能性,以不妨碍人体活动为原则。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服装造型风格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衣袖结构尺寸。影响袖子造型与机能的主要结构尺寸有制山高、袖肥、袖口大以及衣身袖窿弧线的长度。这些尺寸与人体对应部位的尺寸是密切相关的,见图6-6。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袖肥的关联尺寸是上臂围。袖肘的关联尺寸是肘围。袖口的关联尺寸是腕围。袖山弧线的关联部位是袖窿弧线,关联尺寸是臂根围。1.尺寸测量袖子制板只需要测量所需的袖长与袖口大,其他尺寸均可根据身高或胸围的比例计算得到。但是,在制作紧体的袖型时,为更加符合人体,最好再测量一下上臂长、上臂围、肘围、臂根围等尺寸。测量方法见图6-7。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2.主要结构参数(1)袖山高与袖肥:决主运袖子机能与造型的主要结构参数有袖肥、袖山高与袖山斜线,三者间相互关系见图6-8。从图中可知:当衣身袖窿弧线长不变时,袖子如采用较高的袖山,其袖肥就小,形成的袖型合体、饱满美观,但活动不方便;如采用较低的,如袖山,其袖肥就大,形成的袖型宽松肥大,活动方便。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服装整体造型风格与用途来配合小同的袖型。不同袖高的衣袖造型效果见图6-9。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2)袖口大:袖口的大小由衣袖的造型而定,在穿着舒适、方便活功的基础上做到造型美观、整体协调即时。对于中袖和短袖来说,袖口大需要实测不同袖长所对应的臂围,再加上适量松量而定。(3)袖山吃势:一般情况下,袖子袖山弧线比衣身的袖窿弧线长,长陆来的量在绱袖时作为袖子的吃势。有吃势的袖子造型饱满、立体感强,符合人体上臂肩端形态,见图6-10。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袖子的造型理论基础袖子吃势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袖型与面料的厚薄。合体的袖型,因袖肥小、衣身松量小,为利于手臂的活动,常用较大的吃势;宽松的袖型,因其袖肥较大且衣身松量也较多,手臂已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因此,可以取较小的吃势。丰满厚实、弹性好的面料吃势稍大;轻薄型、弹性差的面料吃势较小。另外,吃势的多少还会受到加了工艺的影响,生产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节。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袖子的种类袖子形式多样,有长短上的不同、造型上的不同、结构上的不同等。为便于分析,我们通过袖子与衣身的组合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无袖、图(装)袖与分割袖三大类。1.无袖无袖服装主要是对衣身的袖窿进行造型与结构设计。结构设计的重点就是要合理设计袖窿的深度与衣片肩端的位置。元袖的服装根据其穿着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外衣型与贴体型两类。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袖子的种类若是贴体穿用的无袖服装,就要求袖窿腋下部位不能有过多的浮余量,再则易露出胸部。同时,为造型美观,宜适当减小衣片小肩的宽度,可参考图6-12的方法,对袖窿与小肩进行调整。图中前后片侧缝的长度差,即为胸省量。对于吊带型背心,除了做以上调整外,还需要防止领口出现松荡现象。可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加以预防,见图6-13。若是外衣型无袖服装,则宜适当下降袖窿的深度,使穿着舒适。可参照图6-14的方法进行调整。前后衣片袖窿开深量的多少,还需要根据服装的合体程度进行综合考虑。如宽松型背心,一方面要适当增大胸围,同时可使前片袖窿开深量大于后片0.5-1.5cm。通过这样的调整,可达到减小胸省量的目的(因为随着服装宽松程度的增加,胸省量要相应减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袖子的种类如果是合体型的外衣背心,就不需要加大胸围甚至可适当减小胸围(如西服背心)。这时,就可前后片袖窿深开深相同的量;或者还是前多后少,但同时抬高后片腰节位,这样可以使造型更美观。2.圆袖圆袖是指衣身袖窿为圆弧形态的服装。圆袖是服装中使用最多的袖型,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一片袖与两片袖两种基本类型,见图6-15。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袖子的种类3.分割袖分割型衣袖是指将部分衣身分割给衣袖,如插肩袖、育克分割袖等;或将部分袖身分割给衣身,如落肩袖、冒肩袖、蝙幅袖等。分割袖的应用,丰富了服装的造型于段。但分割袖因其结构上的限制,不适用于特别合体的服装。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深入的分析。上一页返回第三节 圆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圆袖又叫圆装袖,可分为一片袖与两片袖两种基本型。其中一片袖为基础袖型,其他所有袖型都可在一片袖的基础上变化得到。一片袖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是服装上常用的袖型,如衬衫、茄克、家居便服等。但由于人体于臂在自然下垂时,是呈向前倾的弯曲状,而一片袖的袖管呈直筒状,所以不符合人体手臂形态。这样,穿着时就会在别弯处产生一些皱纹,见图6-16。对于宽松、休闲型的服装来说,产生的衣纹不影响服装的整体风格。而对于合体型的正装来说,袖子上的衣纹就会破坏服装的整体风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对衣袖进行分割或收省处理,将直筒型的油管做成弯曲的造型,就产生了两片袖与收省的一片袖。见图6-17。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圆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一、圆袖结构变化基本原理袖子结构变化常用的技法有抽褶、波浪、装袖头、分割、收省等。根据圆袖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从芝个方面对其结构进行变化设计。这二方面的变化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如果再辅以不同材质的变化,就会使袖子的造型变化更丰富多彩。圆袖结构设计基本方式见表6-4。二、实例分析1.收肘省的一片袖在制作合体的一片袖时,我们可在袖口处将袖中线向前偏移一定的量,这个前偏量常取2-2.5cm。前偏量的大小可根据衣袖所需要的合体度与前倾程度适当调节,取值范围0-3cm。前偏量大,袖身前倾度大,袖型越合体。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圆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由于袖中前倾,使前后袖底缝长度不相等,我们就将这个长度差作为肘省量,见图6-18。当前偏量较小时,前后袖底缝的差值就小,此时也可以在后袖肘附近将长山的量进行缝缩处理,形成袖身弯曲的造型。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造型的需要,将肘省转移至需要的位置,如袖口、袖山等处,见图6-19。2.泡泡袖泡泡袖的结构特点就是将袖山进行抽悟打相同处理,形成立体的、蓬松的袖山造型,见图6-20。这种袖型造型活泼、立体,为女装、童装常用袖型。其结构设计原理见图6-21。另外,泡泡袖的结构形式也可用在两片袖、分割袖等其他袖型上,制板原理都相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圆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3.灯笼袖灯笼袖的结构特点是在袖口抽楠,形成袖口收紧而袖身外凸,状如灯窿的一种造型,见图6-22。灯笼袖可只在袖口部位抽褶,也可袖山、袖口都抽褶,其结构设计原理分别见图6-23与图6-24。4.喇叭袖喇叭袖的结构特点是夸张地加大袖口,使面料由于自重下垂而产生起伏的波浪。波浪袖造型流畅、富有流动感,在女装上使用非常广泛,见图6-25。喇叭袖根据袖口与袖身的大小变化 可分为整体切展的大喇叭袖与局部袖身切展的小喇叭袖,其结构设计原理见图6-26。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圆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5两片袖两片袖的结构原理就是在前后袖中线处进行分割,使前袖巾在肘弯处内凹,后袖中在后肘点处外凸,见图6-27。这种前凹后凸造型的袖管更加符合人体于臂形态。与一片袖相比,两片袖有以下特点:(1)袖身呈前倾的弯由状。(2)相同情况下,袖山高比一片袖高1-3cm,袖山吃势也比一片袖大,一般在3-5cm。例此,制图前我们需要对一片袖的原型进行调整,调整方法见图6-27。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圆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为了使造型更加美观,大部分两片袖在分割袖片时,在.号.分割线向腋下偏移,以隐藏分割缝。这个偏移量我们称其为袖偏量,袖偏量一般为1.5-4cm左右,且前袖偏量常大于后袖偏量。前袖偏量常用2.5-3.5cm,后袖偏量常用0-2cm。根据前后袖偏量分配的不同,两片袖可分为专种基本型:前后均有袖偏量型、后袖上偏下不偏型以及后袖不偏型。三种袖型的结构设计原理分别见图6-28、图6-29与图6-30。上一页返回第四节 分割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分割袖是一种与衣身部分相连的袖型。它的结构特点就是分割部分衣身给衣袖或分割部分衣袖给衣身,见图6-31。分割袖造型随意、大气,广泛应用于各式男女服装。特别是在家居休闲服、运动服、茄克、风衣、大衣等服装上使用较多。除下面的基本形式外,分割袖还可结合抽褶、波浪等其他装饰手法,形成泡泡型、灯窿型、喇叭型等分割袖型,见图6-32。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分割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插肩袖是分割袖中使用最多,也是最基本的款式。其他造型的结构原理与插肩袖相似,我们可通过对插肩袖的分析,来了解各种分割袖的结构原理。一、插肩袖结构参数的确定插肩袖就是将衣身的肩全部或部分分割给衣袖而形成 其主要结构参数见图6-33。1.袖中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夹角的大小决定了袖下余量的大小。夹角大,袖下余量小,衣袖造型合体,但手臂活动范图小;夹角大,袖下余量多,手臂下方会产生较多的衣裙,但方便于臂的活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分割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同时,袖中线夹角发生变化时,也会对袖图线的形态产生一定影响。如图6-34所示,在袖山高相同时,使用不同袖中线夹角所得袖肥与袖圈线。从图中知:袖中钱夹角增大时,袖肥会减小,同时袖圈形态也发生了改变。可以发现,当夹角过大时,袖图线就不易画圆顺。因此,袖中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要考虑服装的合体程度以及利于画顺袖圈线等因素作合理选择。不同袖型与袖中线夹角的配合见表6-5。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分割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2.袖山高的确定袖山高一方面会影响材肥,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袖圈形态,如图6-35所示,在相同袖中线夹角的情况下,使用不同袖山高时所得袖图形态也不同。可以发现,当袖山高过高或过小时,如果不调整对合点A的位置,袖圈线就不易画圆顺。同此,袖山高的大小要根据袖肥以及袖中线平角的大小合理选择。袖山高与袖肥、袖中线夹角的配合见表6-5。制板时,我们可先取参寿值进行制图,然后再根据得到的材肥以及考虑与衣身的整体协调性进行调整即可。3.袖长与袖口大的确定插肩袖由于其袖身直接与衣片相连,在肩端处元法像圆袖一样通过袖山吃势来形成饱满的肩端。因此,在相同情况下,插肩袖的树长应比圆袖略长0.5-1cm。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分割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袖口大的分配可以前小后大,也可以前后相等。宽松的服装,袖口大可前后相等;合体的服装,可前小后大,前后袖口差一般为1-2cm。二、插肩袖纸样设计要点以图6-36为例进行分析,纸样设计要点:插肩袖衣片的袖窿深要比相同情况下的圆袖的袖窿深大2-3cm左右。同时,还可根据服装整体造型的需要,将部分或全部胸省与肩省分别放置于前后袖窿中作为宽松量处理,衣身的处理见图6-37。实际生产中,插肩袖的袖中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使用较多的是45°。由于手臂向前活动的范围比向后大,所以后片的夹角可比前片小2°左右。为方便制图,常用图6-38中所示方法来取角度。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分割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衣袖与衣身对合点(A)位置的确定:为便于画顺袖圈、利于缝制,对合点常取在前后腋点附近,大约位于总袖窿深的1/2-2/3。如果将袖中线进行拼合,还可以得到无袖中缝的一片式插肩袖。见图6-39,相当于在肩缝部位收一个肩省,也可不收省,设计成抽褶的款式。如果前后袖中夹角分别与前后肩斜相等,迹可以得到袖中为直线的宽松型一片插肩袖,如图6-40所示的一片式灯笼插肩袖。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分割袖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如果将袖中线前偏,可得到弯身型的插肩袖,结构设计原理见图6-41。图中前偏量的大小决定了袖身的弯曲程度。前偏量大,袖身弯曲明显,别省量也大;前偏量小,袖身弯曲小,肘省量也小。当省量≤1cm时就小必做成省,直接通过缝缩来处理前后差即可。一般情况下,袖中前偏量0-2cm。根据插肩袖的结构原理,如果将分割线的位置与形状进行变化,就可以得到多种形式的分割袖,结构设计原理图6-42。上一页返回图6-1 衣片的袖窿形状返回图6-2 袖窿曲线的直线长度返回图6-3 袖山斜线返回图6-4 袖窿板返回图6-1 衣片的袖窿形状返回图6-5 每度弧线长度返回表6-1 女装常用规格袖弯曲线参考数据返回图6-3 袖山斜线返回图6-6 衣袖与人体手臂的对应关系返回图6-7 衣袖结构尺寸的测量返回图6-8 袖山高、袖肥、袖山斜线间的关系返回图6-9 三种袖山高的衣袖造型效果返回图6-10 袖山吃势与袖子的造型返回图6-12 贴体型无袖服装袖窿深与小肩宽的调整返回图6-13 吊带背心防止领口松荡的处理方法返回图6-14 外衣型无袖服装袖窿深与小肩宽的调整返回图6-15 圆袖造型返回图6-16 圆袖的基本形态返回(a)一片圆袖平由结构图;(b)圆袖与衣身的组合;(c)手臂自然下垂的状态;(d)穿着状态图6-17 弯身型圆袖(a)两片袖;(b)收袖口省的一片袖;(c)收肘省的一片袖返回表6-4 圆袖结构设计基本方式返回下一页表6-4 圆袖结构设计基本方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表6-4 圆袖结构设计基本方式上一页返回图6-18 收肘省的一片袖返回图6-19 收袖口省的一片袖返回图6-20 泡泡袖的造型返回图6-21 泡泡袖结构设计原理返回图6-22 灯笼袖的造型返回图6-23 袖口抽褶的灯笼袖结构设计原理返回图6-24 袖山、袖口均抽褶的灯笼袖结构设计原理返回图6-25 喇叭袖的造型返回图6-26 大喇叭袖结构设计原理返回图6-27 两片袖袖身前倾程度的设计返回(a)肘弯内凹1cm,此时袖管略前倾,适用于各类两片袖型;(b)时弯内凹0.5-1cm,袖口;再向前倾0.5cm,此时袖管前倾更明显,袖型更合体图6-28 喇叭袖的造型返回图6-29 喇叭袖的造型返回图6-30 喇叭袖的造型返回图6-31 分割型衣袖的基本造型返回图6-32 分割袖的款式变化返回图6-33 插肩袖主要结构参数返回图6-34 袖中线夹角对袖型的影晌返回表6-5 袖型、袖中线夹角与袖山高的配合参考值返回图6-35 袖山高对袖型的影晌返回表6-5 袖型、袖中线夹角与袖山高的配合参考值返回图6-36 插肩袖造型返回图6-37 调整前后衣片袖窿深度返回图6-38 插肩袖纸样设计返回图6-39 无袖中缝的插肩袖返回(a)收省式;(b)抽褶式图6-40 宽松型一片式灯窿插肩袖结构设计原理返回图6-41 弯身型插肩袖结构设计原理返回图6-42 其他形式分割袖结构设计原理(a)半插肩袖结构设计原理;(b)过肩袖结构设计原理;(c)育克袖结构设计原理;(d)覆肩袖结构设计原理;(c)盖肩袖结构设计原理;(f)利用公主缝巧妙设计较合体的边袖;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