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男上装结构设计 课件(共172张PPT)《服装结构设计》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章 男上装结构设计 课件(共172张PPT)《服装结构设计》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172张PPT)
第八章 男上装结构设计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一、男性体型的特点
人体的外观形态是服装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外形体征不尽相同,下面主要了解男性体型的特点。
1.躯干外形
躯干是人体的中心主体部位,决定着人体的整个造型。躯干包括颈、肩、背、胸、腰、腹、臀等部位,也是男女体型差异比较集中的部位,这是向于男女在躯干处的骨骼与肌肉不同造成的。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1)颈部外形:男性颈比较粗短,成近似圆柱体,颈的前面中央有隆起的喉结,老年男性更为明显,颈前倾,喉结大,颈的下部有凹形的小窝。而女性颈部比男性细长,喉结不明显。
(2)肩部外形:男性的肩部宽而方,前肩斜20°,后肩斜18°。肌肉较丰厚,锁骨弯由度较大,肩头呈圆状略向前倾,整个肩部俯看呈弓形。老年男性因脊柱由度增大,两肩明显下塌,肩峰前倾。女性肩部较窄而圆润,向下倾斜较大,肩头前倾度、肩膀弓形状均较男性显著。
(3)胸部外形:男性胸廓较长而且宽阔,胸肌健壮,呈半环状隆起,凹窝明显,但乳腺不发达。老年男性的胸部较平,胸廓外形易显于体表。成年女性胸部乳房凸出,而胸廓较狭。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4)背部外形:男性的背部宽阔,肩后骨微微隆起,背肌丰厚,肌形凹凸变化显著,脊柱的弯由较小。老年男性的背部因脊柱由度增大,驼背体型较为常见。而女性背部较窄,肩胛骨凸较男性显著。
(5)腹部外形:男性的腹部肌肉变化起伏明显,但较为平坦;腹部脂肪较多,大多呈圆形隆起状。老年男性的腹部隆起显著松弛下坠。男性腹部积蓄脂肪主要集中在脐上部,而女性在脐下部。
(6)腰部外形:男性腰部比女性宽,宽度略大于头长;脊柱弯曲度较小,腰节较低,凹陷稍缓。女性脊柱的腰柱部分较长,由度较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7)髋、臀部外形:男性骨盆高而窄,髋骨外凸不明显;臀部肌肉丰满,但脂肪少,因而侧髋、后臀不如女性圆浑。女性骨盆宽大,臀部向外凸出。老年男性因腹部膨大,侧髋和臀部都显得比较平。
2.上肢外形
男性的上肢垂手时,中指尖可达到大腿中段,较女性略长。同背部弯内度增大,垂臂时垂线偏前。上臂肌肉健壮,轮廓分明;肩部宽阔,肩部与上臂的分界较明显;肘部宽大,凹凸清楚:腕部偏平,于宽厚粗大。老年男性因肩部下塌,上肢显长,臂部肌肉萎缩,关节部分骨形明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3.下肢外形
男性下肢略显长,肌肉发达;膝、踝关节凹凸起伏明显,大、小腿表面弧度较大,两足并立时,大、小腿的内侧可见缝隙。老年男性因关节问软骨萎缩,下肢显得稍短,关节部位,自形显露。
另外,男女体型从总体上比较,也存在一些差异(图8-1)。
从体格上看,男性体型较为魁梧,骨骼粗壮,将人体躯干抽象为两个梯形,肩线至腰节形成第一个梯形,腰节线至大转子线形成第二个梯形。比较男女两个梯形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同点。肩宽和臀宽(大转子点上的宽度)的差,男子为14~ 16cm,而女子肩宽仅比臀宽大3cm左右。因而男子体型显得腰部以上发达,而女子体型显得腰部以下发达(图8-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从人体比例上看,女子躯干部位较长,上肢、下肢较短,这是因为腹部较大这个生理上的需要。从姿态上看,女性体干较前倾,男性体干较直。从体表线条上看,男性肌肉发达,脂肪沉着度低于女性,因此体表向线直而方。
二、男装的款式变化
男装的款式变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集中体现在:
①以衣身造型分类:有三开身、四开身;
②以衣长分类:有短上衣、中上衣、长上衣等;
③以袖造型分类:有圆装袖、连身袖、插肩袖等;
④以袖长分类:有短袖、长袖等;
⑤以领片造型分类:有立领、翻驳领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三、男装成品规格设计
服装的成品规格是控制服装外观廓形的尺寸,对于男装的稳定性来讲尤为重要。成品的规格设计,实际上就是对各控制部位的规格设计。上装的主要控制部位包括衣长、胸围、肩宽、领围、袖长等;下装的主要控制部位包括裤长、腰围和臀围等。男女动静态的差异也决定了在规格设计上的不同,如男装衣身和袖子的围度松量较大,尤其是颈、腰、肩、肘等活动部位的松量更多。这样才能符合男装的造型曲线较缓、轮廓刚劲的特点。如男西装传统着装的习惯是袖长略短于内套衬衫的袖长。这些都应在男装的规格设计时体现出来。
男装成品规格设计方法一般有两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第一种通过查阅同家服装号型,由号型的比例数加调节数的方法推算出各个控制部位的尺寸,请参见表8-1。
第二种直接测量人体加出放量从而得到服装各控制部位的尺寸。对于正常体型不同款式的围度、长度加放量可参考表8-2、表8-3。以上各品种的围度、长度的设计均指正常体型,特殊体型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同一品种不同的穿着状态也会影响围度的加放量,比如胸围的加放量0-12cm为贴体、12-18cm为较贴体、18-25cm为较宽松、25cm以上为宽松。所以,对于男上装的成占百规格设计不能一概而论,要参考表8-1-表8-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放松量的影响因素有面料的性能、款式的特点、流行、地域、民族风俗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四、男上装基本型制图方法、顺序和公式
1.设定规格合同(表8-4)
2.男上装衣片基本型制图
(1)男上装衣片基本线制图步骤(图8-2)
①基本线(后中线):首先画出基础直线。
②上平线:垂直相交于基本线。
③下平线(腰节线):在①线上,量②~③=号/4且平行于上平线。
④袖窿深线(胸围线):在①线上,量②~④=0.2B+0.1S+0.3cm且平行于上平线。
⑤背宽线:取①~⑤=0.15B+4.5cm,且平行于后中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⑥后侧缝线:取①~⑥=B/4,画平行于后中线的直线。
⑦前中线:垂直相交于上平线。
⑧胸宽线:取⑦~⑧=0.15B+3.5cm,国平行于前中线的直线。
⑨前侧缝线:取⑦~⑨=B/4,画平行于前中线的直线。
(2)男上装衣片结构线制图步骤(图8-3)
(1)前片
①前领宽线:在上平线上由前中线起量向左取N/5-0.5cm,画前中线的平行线。
②前领深线:在前中线上由上平线向下量取N/5,画上平线的平行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③前领窝弧线:如图等分线所示,从领肩点经过等分点至前领中点画弧线。
④前肩宽线:在上平线上由前中线向左量取S/2-0.5cm,画前中线的平行线。
⑤前落肩线:在前肩宽线上,由上平线向下量取S/10+0.3cm,画上平线的平行线。前肩宽线与前落肩线相交于肩端点。
⑥前袖窿弧线:如图等分线所示,从肩端点经过胸宽线的下1/3点和等分线的中点至胸围线与侧缝线的交点画弧线。
⑦前中线:按基本线绘制。
⑧前腰节线:按基木线绘制。
⑨前侧缝线:按基本线绘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2)后片
①后领宽线:在上平线上由而中线起量向右取N/5-0.5cm,画后中线的平行线。
②后领深线:在后中线延长线上,由上平线向上量取2.5cm,画上平线的平行线。
③后领窝弧线:如图等分线所示,从领肩点经过等分点至后领中点画弧线。
④后肩宽线:在上平线上由后中线向右量取S/2,画后中线的平行线。
⑤后落肩线:在后肩宽线上,由上平线向下量取S/10,画上平线的平行线。后肩宽线与后落肩线相交于肩端点。
⑥后袖窿弧线:如图等分线所示,从肩端点经过背宽线的下1/3点和等分线的1/3点至胸围线与侧缝线的交点画弧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⑦后中线:按基本线绘制。
⑧后腰节线:按基本线绘制。
⑨后侧缝线:按基本线绘制。
五、男上装基本型变化
1.四开身结构变三开身结构
(1)变化要点:侧缝线移至背宽线处,衣片分割比例向同分法转变为三分法。
(2)变化图示:见图8-4。
(3)四开身结构一般适合用于衬衫、夹克等,三开身结构一般适合于西装、中山装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男上装概述
2.圆袖窿结构变扁袖窿结构
(1)变化要点:肩宽、胸宽、背宽加宽,袖窿深加深。
(2)变化图示:见图8-5。
(3)圆袖窿自己高袖山一般适合用于西装、中山装等,扁袖窿自己低袖山一般适合用于衬衫、夹克等。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一、衬衫
衬衫是西方服饰逐步演化的产物。衬衫包含了两层含意:一是指近身的衣服;二是指今日常用的便衣,与西服配套或独立穿着。
男衬衫根据款式造型及功能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普通衬衫、礼服衬衫和休闲衬衫三大类。普通衬衫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穿在由装内的衬衫;另一种是外穿式衬衫。西装内穿用的衬衫,是衬衫的最基础造型,其设计简练,不需要过多的附加装饰,结构较为合体,设计重点在于领子的造型。外穿式衬衫胸围、袖围比内穿式宽松,在办公、会客等正式场合需打领带,长袖衬衫的袖克夫需扣住。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礼服衬衫多与晨礼服、燕尾服配套,在重大的礼仪庆典场合穿着,显示州优雅高贵的绅士风度,其外观庄重、华丽,具有较固定的款式造型,具有欧洲的古典风格。休闲衬衫是衬衫外衣化的一种形式,其造型潇洒、穿着舒适,多用于逛街、散步、旅游、家居等休闲时光,一般不系领带(见图8-15)。
(一)关门领男衬衫
1.关门领男衬衫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16)
此款属于普通衬衫,造型特征是:领型是由领座和领面构成的立翻领,因系领带,对其造型及裁制质量要求较高,衣领应左右两边对称平挺,领内一般衬有硬衬。领子的尺寸应符合人体的颈部特征,具有较好的舒适性和功能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衣领扣合后,领子与人体颈部之间应有一定的前功松量。衣身为四开身结构,平下摆,直腰身造型,前片左胸有一个袋,前门襟明搭门六粒纽扣。后片装过肩。衣袖为平装一片袖长袖,紧袖口,袖口装袖头为圆角。袖头钉一纽扣,收二个褶裥。衣身、衣袖整体造型宽松,舒适。颜色多以白色或浅色,适合选用轻薄的棉、涤、丝绸等面料制作。
2.关门领男衬衫的成品规格设计
第一种:由量体采寸法获得成品规格。首先可通过人体测量,得到人体数据,然后再根据具体款式要求,设计出服装的成品规格,其围度的加放量可参考表8-2、表8-3。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量至与虎口平齐。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用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围,根据衣身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6-20cm的放松量。
(3)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距离,得到净肩宽,再根据肩部的款式特点,加上1-2cm左右的放松量。
(4)领围N:用软尺图量颈中部一周,得到颈围的净尺寸,再根据颈部款式特点,加上2-3cm左右的放松量。
(5)袖长SL:因为是装袖克夫,所以袖长应比散袖口的略长。测量方法是从肩端点起量,经过肘部的自然弯曲,测至虎口上2cm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第二种:根据国家颁布的服装工业技术标准设计。对于工业化生产,设计对象是整个社会的群体,所以服装的规格尺寸应通过查阅国家标准来确定,可参考表8-1。
设号型为170/88A
衣长=号×40%+4cm=72cm
胸围=型+20cm=108cm
肩宽=胸围×30%+13.6cm=46cm
袖长=号×30%+7cm=58cm
领围=胸围×30%+6.6cm=39cm
3.关门领男衬衫的制图规格(见表8-5)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4.关门领男衬衫制图公式
①搭门2cm
②前领口深N/5+0.5cm=8.3cm
后领口深2.5cm
前领宽N/5-0.5cm=7.3cm
后领口宽N/5-0.5cm=7.3cm
③前肩宽S/2-0.5cm=22.5cm
后肩宽S/2=23cm
前落肩S/10+0.3cm=4.9cm
后落肩S/10=4.6cm
④袖窿深B/5=21.6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前胸围B/4=27cm
后胸围B/4=27cm
前胸宽1.5B/10+3.5cm=19.7cm
后背宽1.5B/10+4.5cm=20.7cm
⑤前腰节线号/4=42.5cm
⑥胸袋大B/20+5cm=10.4cm
胸袋深胸袋大+1cm=11.4
另山尖角2cm
⑦袖山高B/10=10.8cm
袖口大B/5+4cm=25.6cm
5.关门领男衬衫的结构制图(见图8-17)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6.关门领男衬衫的制图要领
(1)第一粒纽扣至第二粒纽扣与其他扣位相比距离稍短的原因:领口向上1cm为第一枚纽扣扣位,第二枚距第一枚6cm,第六枚距底边衣长/4,从第二枚到第六枚为平分。因为,衬衫在夏季作外衣穿着,衣领敞开时,如扣位等距离,外观就会显得敞开太大,所以要略减短第一至第二粒扣位的间距。此外,衬衫面料薄而软,领子硬挺,使衣领具有张开的趋势。
(2)男衬衫下摆起翘原因:男衬衫是直腰身,摆缝线与底边线已成直角。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需要起翘,这是因为人体胸部挺起的同素。因人体胸部挺起,使摆角底边处下垂;其次由于衬衫比较宽松,原料的重量也会使摆角底边处有所下垂。因此,在摆缝线与底边线成直角的状态下,仍然需要起翘,当然起翘后在摆角处底边一段略借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3)胸袋上扣不上斜的原因:一般上装,胸袋口近袖窿处为视觉平衡,均略向上倾斜,但在男衬衫中不采用上斜,而处理成平的,这是同为上下袋口一样大。可然在穿着时或多或少会出现视觉上的略下斜。
(4)男衬衫领分类:男衬衫领从结构角度可分为两类:翻领和立领。翻领又可分为分体式翻领、开门式翻领;立领又可分为一般立领和翼领。立领多用在休闲衬衫中,翼领在礼服衬衫中经常使用。本款为分体式翻领,需要注意底领下口弯势设计,见图8-18。为使底领与人体颈部形状保持一致,底领必须是合体的立领结构,又考虑到人体正常呼吸与男体特有的喉结,领前端设计起翘量A为1cm左右较为合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男衬衫通常与领带搭配穿着,一旦系上领带,人体的颈部活动就受到一定牵制,为了减缓衬衫领对颈部的压迫,在设计衬衫领结构时特意将领口与颈部距离拉开,即底领的下口线呈内弧弯势设计B为0.5-0.7cm。
(5)翻领与底领的弯势设计(见图8-19)。图中C值为领口起翘差,即翻领的领口起翘点与底领领口起翘点高度之差。由于内外圆的关系,翻领在外底领在内,同时还应考虑到领带的厚度因素,占据翻领与底领之间的空隙,为避免领带撑起翻领,C的取值一般为2.5cm左右,其中面料越厚取值越大,反之则越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6)翻领高与底领高的设计:男衬衫起着衬托西服的作用,而西服穿着时从后中线观察衬衫领要高于西装领。因此男衬衫底领宽的设计要考虑这个同素,设计的上限以不妨碍人体颈部的活动为原则,一般高度为3.5-4cm。翻领宽在设计时,使上领在翻折后不能外露缝合线为宜,同此翻领宽通常高出底领宽0.7cm左右(面料厚时稍大)。但翻领设计不能过大,最大限度为6cm左右。
7.关门领男衬衫放缝示意图(见图8-20)
8.关门领男衬衫排料示意图(见图8-21)
(二)男式立领衬衫
1.男式立领衬衫的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24)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此款为休闲衬衫,衣身为四开身结构,同下摆。前门襟钉六粒扣。衣领为关门领结构,立领造型。衣袖为圆装一片袖。前片左胸部位设贴袋,适合选用轻薄的棉、涤、丝绸等面料制作。
2.男式立领材衫的制图规格(见表8-7)
3.男式立领衬衫的结构制图(见图8-25)。
(三)礼服衬衫
1.礼服衬衫的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26)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此款衬衫为双翼领,胸部造型讲究,前胸为"U"字形分割造型,并采用襞褶或镶嵌尼龙花边、波浪褶等装饰艺处理,前襟有六粒纽扣,由贵金属或珍珠制成。袖头采用双层翻折结构,用拼接双面链式节日系合。领子十分贴合颈部,其标准形式是配以领结。领结采用蝴蝶或双菱形,可以采用扎系法形成领结,也可采用一种现成的挂钩式领结。
2.礼服衬衫的制图规格(见表8-8)
3.礼服衬衫的结构制图(见图8-27)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二、马甲
男装马甲可分为西服马甲、礼服马甲和休闲马甲。西服马甲主要是与西服配套穿用的,结构比较稳定,多数为V宇领单排扣搭门,五粒或六粒明纽扣,四开袋,收腰省,前身面料用西服面料,后背面料用西服的里子面料}礼服马甲是为了配合不同的礼仪场合,作为礼节规格的标志,与其他服饰构成一种标准的形式,不能替代使用。休闲马甲是一种与休闲服饰相配套穿用的便装背心 款式造型设计自由色彩搭配随意放松是户外和闲暇时穿用的马甲,见图8-28。
(一)西服马甲
1.西服马甲的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2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无领、无袖,领口一般为"V"宇形,西服马甲的后片明显短于前片,前片下摆处为斜角造型。前后片收腰省,有后中缝,前片有四个挖袋。在侧缝处设H权,对腰部的运动起到调节作用。由于前身而料用西服而料,肩背而料用西服的里子面料,后领宽传统的结构处理方式是采用与前身相同的面料,并与前身连在一起,增加了后领窝的牢度,达到与衬衫领、西服领的良好配合。由于这种领子的制作难度较大,故有时也将领圈裁下来缝制。
2.西服马甲的测体要点
(1)衣长:一般测后衣长,即从第七颈椎点沿脊柱的自然弯曲向下量至腰线以下大约10cm处(普通平摆马甲的衣长测前衣长,即从颈自点向下经过胸高点到款式所面要的长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2)胸围:在人体净胸围的基础上加放10-14cm的放松量。
(3)总肩宽:可以取从左肩端点向颈部方向移动约2-3cm处测起,水平量至有肩端点向颈部方向移动约2-3cm处止所得到的长度,也可以取人体正常总肩宽减去4-6cm的长度。
(4)领围:图量颈根部一周。
3.男西式马甲的制图规格(见表8-9)
4.男西式马甲的制图公式
①搭门 2cm
②前领口深 作图得到
后领口深 2.5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前领宽 N/5-0.5cm=7.5cm
后领口宽 N/5=8cm
③前肩宽 S/2-0.5cm=17.5cm
后肩宽 S/2=18cm
前落肩 S/10+0.6cm=4.2cm
后落肩 S/10+0.3cm=3.9cm
④袖窿深 B/5+2cm=22cm
前胸围 B/4-1cm=24cm
后胸围 B/4+1cm=26cm
前冲肩 2.5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后冲肩 1.5cm
⑤前腰节线 号/4=42.5cm
⑥胸袋大 上10×2.2
下12×2.5
5.西服马甲结构制图(见图8-30)
6.男西式马甲结构制图要领
①领口的"V"形结构要自然美观、线条流畅。
②后背缝的造型要和人体的脊柱自然弯曲的造型相一致,凹凸变化要自然。
③男西式马甲的兜和省的结构关系要严密、紧凑。前腰省一般要经过兜口长的中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④为保证马甲的袖窿在肩部合体不起空,可以将马甲的前后袖窿处归拢处理。
7.西服马甲放缝示意图(见图8-31)
8.西服马甲排料示意图(见图8-32)
(二)休闲马甲
1.休闲马甲制图规格(见表8-10)
2.休闲马甲结构制图(见图8-33)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三、男夹克衫
夹克衫属于休闲服的一种,其结构特征是宽松,衣摆和袖口收紧,口袋较多,衣身多采用分割线,袖子多采用落肩袖或插肩袖。夹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舒适性、运动性。造型设计自然随意,廓形多采用H型、O型和V型。根据不同的季节,有单夹克和棉夹克两种形式。其造型特征是袖口和下摆为收缩式。胸围的放松量一般在30cm左右。夹克的长度可根据具体款式自由设计。夹克面料的选择具有多样化特点,一种造型的夹克可以采用机织面料,也可以采用皮革或其他面料。夹克比较适合郊游、采风、劳作、运动等场合穿着。
(一)翻领夹克衫
1.翻领夹克衫的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34)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此款为翻折领,前门襟绱拉链,前后衣身有分割线,前身设装饰袋盖和斜捅袋,后身中线设一凸褶,圆装一片袖,绱袖头,下摆束松紧带。
2.翻领夹克衫的制图规格(见表8-11)
3.翻领夹克彰的结构制图(见图8-35)
4.男夹克衫的款式变化特点
①门襟:主要有拉链式、掀扣式、普通搭门式。
②下摆和袖口:常采用罗纹口或装松紧带收紧,也可在两侧底摆及袖口上加上收缩袢。
③袖子:多采用落肩结构,袖山较低平。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④领型:有立领、驳领、翻领。
⑤口袋:有插袋、贴袋、开袋、嵌袋、拉链袋、立体袋。
⑥衣身:分割线、配色、绣花、镶嵌等。
(二)插肩袖夹克衫
1.插肩袖夹克衫的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36)
此款为连立领,领口处偏门襟,搭门加宽钉双排纽扣,衣身两侧斜插袋,后身采用分割线,下摆处偏门襟,插肩袖束袖头。
2.插肩袖夹克衫的制图规格(见表8-12)
3.插肩袖夹克衫的结构制图(见图8-37)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四、男西服
西服原指男士穿着的用同一面料构成的套装,包括上衣、裤子和马甲,故称为一件套。由西洋礼服发展而来,至今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并始终在不断地流行和完善。现代西服套装己成为日常服、外出服和公务制服的基本形式。西服不同于礼服,由于它是非礼仪性服装,在穿用场合、时间、对象和目的上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在其构成形式和穿着上,仍有程式化的要求,着装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流行趋势选择不同的搭配和组合,形成自身的着装风格。西服一般三之类,即:基础型西服、制服型西服和休闲型西服,见图8-38。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基础型西服的基本构成形式:单排门襟两和扣或芝粒扣,双排门襟四和扣或六袖t扣,领型为平驳领或戗驳领,穿着采用三件套(suit)或两件套,面料颜色多为黑、向、灰,通常适合在正式场合穿用。制服型西服经常作为体育网体、俱乐部、职业公务人员、学校和公司员工的制服,也有周于酒店、宾馆等服务行业的职业制服。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外向性,具有标志性和社会性。此类西服是在基础型西服的结构上,作特定的变化,比如纽扣的数量和材质多样,面料的选择上色彩纯度较高,通常在服装的左胸或左臂上有标志性徽章设计,以发挥其标志作用。休闲型西服面料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款式造型设计也可超越常规的变化形式,整个尺寸设计宽大舒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休闲型西服可以更好地表现一个人的着装品位,因为它的上下组合、内外组合以及配饰几乎完全可以脱离正统西服的搭配模式自由发挥。由于这种西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实用性,可以作为郊游、钓鱼、打网球等户外休闲活动时的着装。制服型和休闲型西服的加放松量要大于基础型西服。
西服的程式化主要体现在着装方式上,它对结构设计有着很强的制约性。套装组合衬衫下摆应放入裤腰内,衬衣领在后领中线处要比西服高出2cm以上,衬衣在袖口和领处形成呼应。当穿着两粒扣西服时,只需扣上上面一粒扣子表示庄重,三粒扣西服则需要扣中间一粒扣子或者扣上面两粒扣子,不论是两粒扣西服还是三粒扣西服不能把所有扣子全部扣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西服马甲的长度应以盖住腰部为宜,而且不能露出腰部皮带及腰围线。基本型西服套装在整体的色彩选择上也有内在的规律性(见表8-13)。总之,服装的色彩丰富多彩,男装的色彩搭配是西服程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休闲型和制服型西服中,可以选用高明度和高纯度的色系组合。
(一)平驳头男西服
1.平驳头男西服的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39)
单排扣,平驳领,两粒扣,兰开身结构,圆下摆,左胸有一个子巾袋,左驳头插花眼一个,前衣身下方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夹带盖的双嵌线衣袋,腰节处收腰省、腋下省,后身中缝可设开衩。袖型为同装袖,袖口有开衩并设二粒装饰扣。用料选用精纺纯毛、混纺面料,整身纳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2.平驳头男西服的成品规格设计
第一种:由量体采寸法获得成品规格。首先可通过人体测量,得到人体数据,然后再根据具体款式要求,设计出服装的成品规格,其围度的加放量可参考表8-2,表8-3。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量至与虎口平齐。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围,根据衣身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6-20cm的放松量。
(3)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距离,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2cm的放松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4)领围N:用软尺围量颈中部一周,得到颈围的净尺寸,根据颈部款式特点,再加上2-3cm的放松量。
(5)袖长SL:从肩端点起量,经过肘部的自然弯曲,测至虎口上2cm处。
第二种:根据同家颁布的服装工业技术标准设计。在工业化生产当中,我们的设计对象是整个杜会的群体,所以服装的规格尺寸应通过查阅同家标准来确定,可参考表8-1。
设号型为170/88A
衣长=号×40%+6cm=74cm
胸围=型+18cm=106cm
肩宽=胸围×30%+13.2cm=45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袖长=号×30%+7cm=58cm
领围=胸围×30%+9cm=40.8cm
3.平驳头男西服的成品规格(见表8-14)
4平驳头男西服的结构制图公式
①搭门 2cm
②前领口深 8cm
后领口深 2.5cm
前、后领口宽 0.085B
③前肩宽 S/2
后肩宽 S/2+0.5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前落肩 S/10+0.3cm
后落肩 S/10
④袖窿深 B/5+1cm
前胸宽 1.5B/10+3.5cm
后背宽 1.5B/ 10+4.5cm
⑤前、后腰节线 号/4
⑥袖山高 0.15B+1cm
袖肥 B/5-1cm
5.平驳头男西服的结构制图步骤(见图8-4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6.平驳头男西服领作图步骤(图8-41)
①确定颈侧点O,驳头止点B,在前斜线延长线上取点A,使OA=2cm(一般取领座高度的2/3)。
②直线连接AB线为翻驳线。
③在翻驳线延长线上取AC=10cm,作CD⊥AC,取CD=1.8cm为翻领基本松度(薄料1.3-1.5cm,中厚料1.5-2cm,厚料2-2.5cm)。
④直线连接AD,作ED⊥AD,取ED=2.8cm(领座高),连接OE并且在OE延长线上取OF=后领圈大。
⑤弧线画顺HF,并作FG. ⊥弧HF并使FG=6.5cm(总领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⑥在串口线上量取IK=3.8cm,IJ=3.5cm,弧线连接GJ。
7.平驳头男西服的放缝及零部件配制示意图(见图8-42)
8.平驳头男西服里料及零部件配制示意图(见图8-43)
9.平驳头男西服的排料示意图
面料,排料,(图8-44):幅宽144cm,胸围不超过110cm。
用料:1个衣长+1个袖长+20cm。
里料排料(图8-45):幅宽144cm胸围不超过110cm。
用料:1个衣长+1个袖长+10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10.平驳头男西服的结构制图要领
(1)比较三开身和四开身的衣身结构特点:专开身结构的分割原则是以背宽线为分割的位置,前后衣片的胸围各占总胸围的1/3,后背宽占1/3胸围:四开身结构,前后衣片的胸围占总胸围的1/2。四开身前后衣片的分割线设计以背宽线为依据,这是由于背宽线正是后背向侧身转折的部位,人体在此处体表起伏变化较大,所以此处是塑型的最佳位置,在此设分割线有利于服装的立体造型。
(2)男西服的省线处理:服装通过来面料进行几何处理使其合体:一是采用分割线;二是通过收省处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分割线之一是后背中线,收臀量大于收腰量,一般下摆处收3.5cm,腰围处收2.5cm;分割线之二是后背宽线,一般在下摆处放量2cm,腰围线处收2.5cm;分割线之三是腋下分割线,为了保持西服前身造型的完整性,前衣身侧省的设定略向侧体靠拢。胸省线也是前身向侧体的转折线,结构线向侧体微移,使前片视觉上更加完整,对服装的塑形影响不大。省道位置这种处理的方法,使前胸省、腋下省和后断缝的结构保持平衡,服装的整体效果会更好。一般情况下男西服在腰线上的收省量可遵循以下原则:后背中线〉后背宽线>腋下省线>前胸腰省。这个原则不仅适合套装而且在外套设计中也比较普遍。至于省量的大小可根据个人爱好进行调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3)男西服的腋下省延长并直通到底的作用
①调节腰省:由于袋口要剖开,原来腰省下端的省尖变成了可随意变化的空当,空当使腰省能够自如地调节。
②调节省尖处的不平服。
③调节臀部大小。
④处理特殊体型方便。
(4)手巾袋的设计要素。手巾袋的设计以胸围线为依据,其宽度一般为成品胸围的1/10,以驳领上部翻折后能覆盖手巾袋1/2-1/3为最佳。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5)男西服的基本廓型形式(见图8-46)H型、X型、V型。H型造型放最活中,略有收腰,形态优美自然,其肩型一般选择为圆肩型(普通肩型);X型为收腰合体型,衣身修长典雅,其肩型一般选择为翘肩型;V型强调肩宽、胸廓而收紧臀部和衣摆,其肩型一般选择为褶肩型。在-开身西服结构中,将腋下省变成分割线就形成了六片式西服。这种六片式西服结构,对以上三种廓型都能很好地适用。在六片式西服的结构上可以增设"肚省",肚省是设计与大侧袋的嵌线位置,指向腹部的横向省线,其大小一般为1cm,长度为大侧袋嵌线处至前侧缝线。通过肚省的设计,使作用于前片的胸省,由菱形省变成剑形省,以满足腹部的曲面造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11.基础型男西服的变化款式
双排六粒扣戗驳领西服的结构制图见图8-47、图8-48。
(二)制服型西服结构制图
1.一粒扣戗驳领西服(见图8-49)
(1)一粒扣戗驳领西服制图规格见表8-15。
(2)一粒扣戗驳领西服的结构制图。
2.双排六粒扣青果领西服
(1)双排六粒扣青果领西服制图规格见表8-16。
(2)双排六粒扣青果领西服的结构制图(见图8-50)。
(三)休闲型西服
(1)休闲西服制图规格见表8-17。
(2)休闲西服结构制图见图8-5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五、中山装
1.中山装的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52)
中山装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服装,被视为我国的国服。它是民国推翻清政府后服装改革的产物,因为孙中山先生倡导穿用而得名。外形为立翻领,前片四贴袋并装袋盖,门襟钉五粒扣,收胸腰省和腋下省。后片为平后背,领口、袋盖、胸袋、门里襟止口缉明线,袖子为圆装袖,袖口开衩,钉三粒装饰扣。中山装的特点是衣领端正严肃,四个对称的衣袋给人以稳定的感觉,腰部略有收拢,后片不开背缝。适宜采用毛呢或毛呢混纺面料制作,配夹里,胸部加衬,领部加衬,并运用推、归、拔、烫了艺,使做好的整个服装的造型均衡、整齐、庄严、朴实,是我国代表性的男装之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2.中山装的成品规格设计
第一种:由量体采寸法获得成品规格。首先可通过人体测量,得到人体数据,然后再根据具体款式要求,设计出服装的成品规格,其围度的加放量可参考表8-2,表8-3。
(1)衣长L:从颈肩点起量,经过BP点,前腰节线,向下量至虎口下2cm处。
(2)胸围B: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图量一周,得到人体的净胸围,根据衣身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8-22cm的放松量。
(3)肩宽S:测量左右肩端点间的距离,得到净肩宽,根据肩部的款式特点,再加上1-2cm的放松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4)领围N:用软尺围量颈中部一周,得到颈围的净尺寸,根据颈部款式特点,再加上3-4cm的放松量。
(5)袖长SL:从肩端点起量,经过肘部的自然弯曲,测至虎口处。以能遮盖住衬衫树长为宜。
第二种:根据国家颁布的服装工业技术标准设计。对于工业化生产,设计对象是整个社会的群体,所以服装的规格尺寸应通过查阅同家标准来确定,可参考表8-1。
设号型为170/88A:
衣长=号×40%+6cm=74cm
胸围=型+20cm=108cm
肩宽=胸围×30%+13.6cm=46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袖长=号×30%+9cm=60cm
领围=胸围×30%+9.6cm=42cm
3中山装的成品规格(见表8-18)
4.中山装的结构制图公式
①搭门 2cm
撇胸 1.5cm
②前领口深 N/5+0.3cm
后领口深 2.5cm
前、后领口宽 N/5-0.3cm
③前肩宽 S/2
后肩宽 S/2+0.5c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前落肩 S/10+0.3cm
后落肩 S/10
④袖窿深 B/5+1cm
前胸宽 1.5B/10+3.5cm
后背宽 1.5B/10+4.5cm
⑤前腰节线 号/4
⑥袖山高 0.15B
袖肥 B/5+0.5cm
5.中山装的结构制图步骤(见图8-53)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6.中山装的制图要领
(1)中山装制图的顺序是先根据框架画出外轮廓线,然后确定五粒扣眼的位置,再画小袋、腰省、大袋、最后画肋省。
(2)小袋口应与第二扣眼平齐,大袋口应与末眼平齐。大小袋的袋口、袋底应与底边起翘平行。
(3)布类和毛呢类中山装由于采用的原料、加工工艺和穿着要求不同,在结构制图上也有区别,主要是:
①胸围的放松量不同,布类16-20cm,毛呢14-16cm。
②因布类松量大,袖窿深按B/5-0.5cm,袖肥较大B/5+(0.5-1)cm。
③布中山装袖口一般无袖枝,毛呢中山装袖口一般开袖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7.中山装的面里料放缝
(1)面料放缝。包括前衣片、后衣片、门襟贴边、大袖、小袖、翻领、底领以及大小袋盖。综衣身底摆和袖口贴边处放3.5cm外,其余周边放lcm。大小袋盖见图8-54。
(2)里料放缝。包括前衣片、后衣片、大袖、小袖,以及大小袋盖里、里袋嵌线、滚条和垫布。里子通常在;在片的基础上配制,把衣片铺在里子上面。图8-55是主要衣片的配制方法,虚线代表面料,实线代表里料。把面料各部位进行适当的调整得到里料的轮廓,特别注意前片里料的配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3)衬料部分。有纺衬主要用于大身衬、领衬、帮胸衬等。马尾衬或黑灰衬主要用于挺胸衬和领角衬等。细布衬主要用于肩衬、下脚衬、领口衬、牵带布等。元纺衬主要用于下摆贴边、袖口贴边、开口袋等。图8-56为胸衬的具体配材方法。
8.中山装的排料(见图8-57)
六、男式外套
外套是穿着在最外层的衣物,主要包括:大衣(overcoat)、风雨衣(raincoat)、防尘外套(dustercoal)。就其性质而言更强调实用性,要求其防寒、防风、防雨、防尘。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外套的类别有长、短之分;造型结构有H型和X型之分;袖的造型有绱袖、插肩袖和半插肩袖三种形式;门襟可以是明门襟也可以是暗门襟;扣位有单排和双排之分;领型可设计为立领、翻领或驳领(见图8-58)。总之,可根据外套的实用性和穿着场合自由设计。
(一)单排扣平驳领外套
1.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59)
此款为X型三开身结构,是男装中经常穿用的正式外套,特点是单排扣暗门襟平驳领,其胸围放松量在24cm左右,门襟钉三粒扣,后中开衩,圆装大小袖,整身绱里。
2.成品规格表(表8-1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3.结构制图(见8-60)
4.结构制图说明
外套的成品放松量一般为20-30cm,正式类型外套多采用X型造型,放松量略小;便装类型外套多采用H型造型,放松量较大。X型外套较合体,趋向于套装结构,多采用合体的兰开身结构;H型外套较宽松,多采用无省直线式四开身结构。无论哪种类型,都强调其实用性和舒适性,并加上较灵活的局部设计,使外套的造型变化更加丰富多样。
(二)三片袖戗驳领外套
1.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6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此款为H型三:开身结构,结构线多采用直线,衣身分四片。特点是双排六粒扣明门襟戗驳领,其胸围放松量在30cm左右,衣身不设省线,前片左右各设斜插袋,后中开衩,圆装大小袖并将大袖一分为二,形成三片袖造型,整身绱里。
2.成品规格表(见表8-20)
3.结构制图(见图8-62)
(三)插肩袖翻领外套
1.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58第一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此款为H型四开身结构,结构线多采用五线,衣身分四片。特点是单排五粒扣暗门襟立翻领,其胸围放松量在30cm左右,后中开衩,插肩袖,整身绱里。
2.成品规格表(见表8-21)
3.结构制图(见图8-63)
4.插肩袖的制图要领
(1)可以通过确定袖根肥的方法完成袖子制图,袖根肥按以下公式确定:
B/5+2-3cm(参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也可以通过确定袖山高的方法。袖山高按以下公式确定:
B/l0+3-4cm
(2)一般情况下,插肩袖的袖斜线的角度为45°。可以根据袖型款式的适体性而变化,角度越大,袖子越宽松:角度越小,袖子越合体。
(3)插肩袖的袖山弧线和衣身的袖窿弧线要等长,不重合部分的两种弧线要曲率一致。
(四)半插肩袖外套
1.款式图及特点(见图8-58第二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变化
此款为H型四开身结构,结构线多采用直线,衣身分四片。特点是双排六粒扣明门襟戗驳领,其胸围放松量在25cm左右,后中开衩,斜插袋,止口缉明线,袖子为半插肩袖,袖口装袖袢,直腰身造型。
2.成品规格表(见表8-22)
3.结构制图(见图8-64)
上一页
返回
图8-1 男女体型比较
返回
表8-1 男上装规格
返回
表8-2 男装长度测量标志
下一页
返回
表8-2 男装长度测量标志
上一页
返回
表8-3 男装围度放松量
返回
表8-4 男上装基本规格
返回
图8-2 男上装基本线制图
返回
图8-3 男上装结构线制图
返回
图8-4 四开身结构变三开身结构
返回
图8-5 圆袖窿结构变扁袖窿结构
返回
图8-15 衬衫
返回
图8-16 关门领衬衫
返回
表8-2 男装长度测量标志
返回
下一页
表8-2 男装长度测量标志
上一页
返回
表8-3 男装围度放松量
返回
表8-1 男上装规格
返回
表8-5 关门领男衬衫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8-17 关门领男衬衫制图
返回
下一页
图8-17 关门领男衬衫制图
上一页
返回
图8-18 底领下口线设计
返回
图8-19 翻领与底领的弯势设计
返回
图8-20 关门领男衬衫放缝示意图
返回
图8-21 关门领男衬衫排料示意图
返回
图8-24 男式立领衬衫
返回
表8-7 男式立领衬衫制图规格
返回
图8-25 男式立领衬衫制图
下一页
返回
图8-25 男式立领衬衫制图
上一页
返回
图8-26 礼服衬衫
返回
表8-8 礼服衬衫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8-27 礼服衬衫制图
下一页
返回
图8-27 礼服衬衫制图
上一页
返回
图8-28 马甲
返回
图8-29 西服马甲
返回
表8-9 男西式马甲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8-30 男西式马甲制图
返回
图8-31 男西式马甲毛板制图
返回
图8-32 男西式马甲排料图
返回
表8-10 休闲马甲制图规格
返回
图8-33 休闲马甲制图
返回
图8-34 翻领夹克衫
返回
表8-11 翻领夹克衫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8-35 翻领夹克衫制图
返回
图8-36 插肩袖夹克衫
返回
表8-12 插肩袖夹克衫的制图规格
返回
图8-37 插肩袖夹克衫制图
返回
图8-38 西服
返回
表8-13 基础型西服套装的色彩搭配
返回
图8-39 平驳领男西服
返回
表8-2 男装长度测量标志
返回
下一页
表8-2 男装长度测量标志
上一页
返回
表8-3 男装围度放松量
返回
表8-1 男上装规格
返回
表8-14 平驳头男西服的成品规格
返回
图8-40 平驳头男西服制图
返回
图8-41 平驳头男西服领的制作
返回
图8-42 平驳头男西服毛板制图
返回
下一页
图8-42 平驳头男西服毛板制图
上一页
返回
图8-43 平驳头男西服里料及零部件配制
下一页
返回
图8-43 平驳头男西服里料及零部件配制
上一页
返回
图8-44 平驳头男西装面料排料
返回
图8-45 平驳头男西服里料排料
返回
图8-46 男西服基本廓型
返回
图8-47 双排六粒扣戗驳领
西服(1)
返回
图8-48 双排六粒扣戗驳领
西服(2)
返回
图8-49 一粒扣戗驳领西服制图
返回
表8-15 一粒扣戗驳领西服制图规格
返回
表8-16 双排六粒扣青果领西服制图规格
返回
图8-50 双排六粒扣青果领西服制图
返回
表8-17 休闲西服制图规格
返回
图8-51 休闲西服制图
返回
图8-52 中山装
返回
表8-2 男装长度测量标志
返回
下一页
表8-2 男装长度测量标志
上一页
返回
表8-3 男装围度放松量
返回
表8-1 男上装规格
返回
表8-18 中山装的成品规格
返回
图8-53 中山装制图
返回
下一页
图8-53 中山装制图
上一页
返回
图8-54 大小袋放缝
返回
图8-55 里料放缝
返回
图8-56 中山装材料配置图
返回
①大身材;②挺胸衬;③肩衬;④门襟衬;⑤帮胸衬;⑥下脚衬
图8-57 中山装面料排料
返回
图8-58 男式外套
返回
图8-59 单排扣平驳领外套
返回
表8-19 单排扣平驳领外套成品规格
返回
图8-60 单排扣平驳领外套制图
返回
图8-61 三片袖戗驳领外套
返回
表8-20 三片袖戗驳领外套规格
返回
图8-62 三片袖戗驳领外套制图
返回
图8-58 男式外套
返回
表8-21 插肩袖翻领外套规格
返回
图8-63 插肩袖翻领外套制图
返回
图8-58 男式外套
返回
表8-22 半插肩袖外套规格
返回
图8-64 半插肩袖外套制图
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