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17张PPT)第五章 衣领结构第一节 衣领的种类第二节 领口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第三节 立领造型与结构设计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第五节 翻驳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第一节 衣领的种类一、衣领的种类衣领的形式按不同标准有多种分类方法,我们按照衣领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无领又叫领口领,通过领圈线形状的变化,形成不同领型,可分为四种基本形态:圆领、方领、V领与异形领,见图5-1。2.立领又可分为单立领与连身立领,见图5-2。3.翻领又可分为连翻领、翻立领与平领,见图5-3。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衣领的种类4.翻驳领将领子与部分衣身外翻而形成的一种领型,典型品种有西服领、青果领等,见图5-4。在以上基本领型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造型变化技法,如波浪、抽褶、垂荡、风帽等,可使领子的造型更加丰富、独特。二、衣领的构成1.领子结构尺寸的确定有关领子制图的结构尺寸有许多,而且不同领利所需尺寸也有所差异。但影响领子穿着性能的尺寸主要有以下三个:(1)颈围:经喉结水平围量一周,这个尺寸对于立领、衬衫领的着装效果影响很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衣领的种类(2)颈根围:经颈窝点、颈侧点、后颈椎点围量一周,这是确定服装领圈大小的最基础的尺寸。(3)头围:从额头经耳旁至后脑凸起部位围量一周。对于无开口的套头衫,领圈大小必须大于头图。有风帽的服装风帽的长与宽必须与头围相适应。测量方法参见图5-5。2.人体颈部形态与衣领人体颈部呈上细下粗的圆台状,且略向前倾斜。如从颈根部取颈部的断而观察,可发现其为一个后平直前凹曲的桃形。据此我们可得知基本领圈与领片的形态,见图5-6。男性颈部肌肉一般较女性发达,且喉结凸出明显,故男性颈部一般比女性粗壮,领围也就比女装大。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领口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领口领的选型丰富,可根据设计风格的需要任意造型,但在结构上需要注意防止前领口松荡。产生松荡的原因是因为人体胸部凸起而颈部细小,由于凹凸形态的转变,从而导致在胸部附近产生多余的松荡量,见图5-7。如果服装领口小或开得高,这种松荡就被作为服装的宽松量而不被注意。但当领口开得越大、越低、越接近胸部时,多余的量就会使领口豁开,不能帖服人体,此时松荡现象就非常明显。故领口领的结构设计要点就是要消除或尽量减少领口处的松荡。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领口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如果是前中开口的服装,我们可通过在前中线上做撇胸来处理,见图5-8。不过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前开口无领的服装都需要撇胸,如果领口开大、开深不多的就不必了。如果是套头衫,则可通过增大前后片横开领的大小差及其他结构形式,如收省、抽褶、缝缩等方式来处理。一、前中开口的领口领造型见图5-9,制图步骤见图5-10。结构设计要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领口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1)前中开口的无领结构形式多样。与领围开大或开深较多时,为防止领口松荡,可在前中领口取0.5-1.5cm左右的撇胸量(也叫撇门量),见图5-10中的(a)、(b)图。但若是条格面料,为保证门里襟止口处条格的完整,一般不做撇胸处理,而使用其他方法来防止领口松荡,如增大后领宽或从造型设计上考虑。(2)领口领在制作时,需要在领口处添加贴边或挂面。制图方法见图5-10中的(f)图。(3)叠门宽、纽位及扣眼位的确定:服装叠门的宽度、纽扣与扣眼的位置,主要与纽扣的直径及纽扣的排数有关确定方法见图5-11与图5-12。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领口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二、前中不开口的领口领元领套头衫圆其大方、简洁、方便的特点深受大家喜爱,特别是在内衣、春夏服装中使用非常广泛。领口的造型丰富多彩,为便于分析,我们根据决定领口形态的两个基本参数即领宽与领深的不同配合,将领口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圆领、方领与V领,见图5-13。1.圆领圆领的特点是领宽与领深相差不大,领围线为圆弧形,见图5-13(a)。圆领造型简洁、大方,适合于男女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同时,其制作工艺简单方便,是无领服装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造型。圆领还可结合其他领型的造型特点,形成更加丰富的造型,如结合V领的特点,可形成"U"形领;结合方领的特点,可形成船形领等,见图5-14。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领口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1)"U"形领的结构设计①如果是非弹性面料且领口无开口设计时,必须使领圈围度大于或等于头围。②前后领宽的确定:如果领周开大不多,前后领宽可采用相同的开大量;如果领围开大、开深较多时,为使成衣上身后领口服帖,后领宽的开大量可大于前领宽0.5-1cm左右。或者在领口处如叠部川分将量,以减少领围长度。也可考虑从造型上来预防,如设计领口省、在领口抽褶等。结构设计方法见图5-15。(2)船形领的结构设计:造型见图5-14(b),结构设计方法见图5-16。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领口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2.方领方领的特点是领宽较宽,领圈线为直线或略有弧度,见图5-13(b)。方领造型活泼、大方,一般在童装与年轻女装中使用较多。也可将方领的领围线设计成弧线,这样领口线条就显得柔美、成熟,如将方领与V领结合设计成多边形领,见图5-17(a)。方领的结构设计方法与要点见图5-18。3.V领V领的特点是领深较深,呈桃形或英文字母“V”形,见图5-13(c)。V领造型成熟、大方,突显颈部的修长,突显着装者高贵的气质。V领结构设计的方法;要点见图5-19。对于外衣型V领,如图5-17(b)所示。与领深量很大时,在胸部附近非常容易产生向外豁开的现象,此时,可使用图5-20所示方法,在领口折叠一部分的量转移至胸省中。上一页返回第三节 立领造型与结构设计领子的基本功能就是遮盖人体颈部,因此可以说立领就是最原始、最基础的领型。立领的着装状态与主要部位名称见图5-21。人体颈部呈上细下粗的圆台状,根据立领与颈部的贴合程度的不同,立领有三种基本造型:直身型、内倾型、外倾型,见图5-22。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立领造型与结构设计一、立领结构设计原理1.直身型直身型立领为立领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造型,结构设计原理见图5-23。从图中知:由于衣身的领围线为弧线,而领子领脚为直线,两者形态上的不吻合,会造成绱领后由于领围与领脚间的拉扯使领外口起皱、外豁。同时,人体颈部上细下粗,因此,这种直身型立领适合于对合体度要求不高的服装或者有弹性的面料。2.内倾型着装状态见图5-22(b)。这种造型的立领,领侧向内倾斜,与人体颈部形态基本吻合,其结构设计原理见图5-24。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立领造型与结构设计3.外倾型着装状态见图5-22(c)。这种造型的立领,领侧向外倾斜远离人体颈部,其结构设计原理见图5-25。当于直身型立领后起翘。起翘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设计的领外口长度,另外还要根据领座的高低及领圈的大小、形状等大素作相应调整。二、立领的结构设计见图5-26,结构设计要点:(1)起翘量对领外口长的影响:从图5-27中我们可以看出,起翘量大,领外口弧线就短,领口与脖子间的余量就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立领造型与结构设计(2)起翘量的确定:起翘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领口的合体程度、领面的宽窄及领围的形状等,相互间关系见图5-28。常规造型的立领领宽一般为2.5-4cm左右,前起翘量常取1-2cm左右。上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一、翻领的基本造型与结构特点翻领的形式多样,按照其结构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专种基本型:翻立领、连翻领与平领,如图5-29所示。①翻立领:在立领的基础上外加一片翻领而构成,领身可分为领座与领面两部分。男衬衫领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品种。②连翻领:也叫单翻领,因领座与领面连成一体而得名。这种领型一般后领座较高,前领座为零或很小。③平领:这种领型的特点是领面较大、领座很小,大部分领身平坦地覆盖在人体肩部,同此叫平领,也叫坦领。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二、翻立领翻立领有分体式与连体式两种基本结构。分体式就是领座与领面分开的;连体式是结合连翻领的特点,将领座与领面相连的一种结构,这种翻立领由于领面与领座相连,制作工艺简单,但翻折线处无法做到与人体颈部吻合,因此,适合于宽松类衬衫或儿童衬衫。翻立领的造型丰富,变化方式主要有领座的变化、领角斜度与形状的变化、门里襟形式的变化等,如图5-30所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1.翻立领的结构原理翻立领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立领部分与翻领部分。立领即为领座,根据设计所需要的领口宽松程度,领座用直立型或内倾型。然后就可在立领的基础上进行翻领部分的造型与结构处理,其结构原理见图5-31。从图中可知翻立领结构设计重点在于确定好两个起翘量:领座的前起翘与领面的后起翘。领座前起翘确定得是否合理,会影响到领口翻折处与脖子的吻合程度;而领面后起翘确定得是否合理,则会影响领外口线的长度。如起翘量不足,领外口就会发紧,从而易导致绱领线外露;如起翘量过大,就会使领外口外豁。前后起翘量的大小,主要与领座、领面的大小以及领圈线的形状有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2.分体式翻立领的结构设计见图5-32,结构设计要点:①领面与领座宽:为防止领脚外露,领面比领座至少大1cm。从人体脖子长度及穿着舒适度方面考虑,翻立领领座高常用2.5-4cm。②前后起翘量的确定:主要与领座、领面的大小有关。常规衬衫领前起翘一般取1-2cm,后起翘取3-5cm。实际生产中,制板后再通过白坯布试样来调整确定。③领圈的大小:由设计所需要的领口合体程度而定。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三、连翻领连翻领的结构特点是领座与翻领部分相连成一体,其基本造型见图5-29(b)。连翻领造型变化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穿着方式的变化、领面造型的变化、领座的变化以及领围线造型的变化等方面,图5-34是一些常见的连翻领造型。1.连翻领结构原理见图5-35,从图中可知道,连翻领相当于在长方形翻立领的基础上,增加领外口线长度而得到。如果将领外口长度进一步增加,就可演变成领面更平坦的平领。因此,裁制好连翻领的关键就是要合理确定领后中的起翘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如起翘量过大,领外口过长易外豁,同时领口翻折线处易发皱、不服帖;如起翘量过小,领外口线过短、发紧,易使绱领线外露。那么,如何确定起翘量呢 从原理图中,可以发现:起翘量主要与领面、领座的大小有关。基本规律如下:①当领座高相同时,领面越宽所需起翘量就越大;②当领面宽与领座高的差越大时,所需的起翘量也越大。另外,领圈的形状、面料的厚薄等因素也会对起翘量产生影响。实际生产过程中,可通过试样进行调试。2.连翻领的结构设计(1)结构设计原理:根据翻领的构成原理,我们可以采用剪开法进行翻领的结构设计,基本方法见图5-36。当积累一定经验后,即可使用直接制图法,更加方便、快捷。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2)连翻领结构设计:连翻领有芝种基本结构,直线形翻折线、弧线形翻折线与前有领座的连翻领。从领圈的形态上来讲,有两种基本形:圆形领圈与V型领圈,见图5-37。同此,制图前应仔细分析款式图,确定其属于哪种结构。然后再观察领外口线的造型、所使用的面料等,做到有的放矢。连翻领的制图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目前使用较多的两种方法。①直接制图法:三种基本结构的制图方法见图5-38。这种制图法简单、快捷,但对于经验不丰富的同学们来说,确定合理的起翘量以及配合合适的领角斜度是一个难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结构设计要点:要根据领面、领座的大小确定合适的起翘量。常规领型领座通常取2~4cm,领面比领座大1~1.5cm左右。起翘量一般为2.5~4.5cm左右。领角的大小及倾斜主要根据款式造型而定。常用领角大为6~8cm左右。②结合衣身领圈进行制图:制图方法见图5-39。这种制图法可以直观地进行领子的造型,而且可以使领围线与领脚线很好地吻合,对于无经验的同学们来说非常合适,缺点是制图过程较麻烦。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四、平领1.平领结构设计原理平领的特点是领面大而领座很小,常在0~2cm间。因此,领面就平坦地盖在肩上,所以又叫坦领。常见平领有铜盆领、海军领、披肩领等以及平领的一些演变领型,如波浪领、风帽领等,见图5-40。(1)制图原理:平领大部分领身都在肩部,所以平领常将前后衣片在肩部重合后进行结构制图,见图5-41。常用制图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前后衣片在肩部不重叠,一种是重叠一定的量。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制图法最大的区别就是所得到的领片的领外口长度不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如果肩部不重叠,领外口最长;重叠后,领外口长度减少。两者的关系是:当领而宽相同时,重叠量越大,领外口就越短。从着装效果来看,领外口短,领子后中心的领w:就高;如果领外口长,领后中的领座就小。如果领外口过长,易导致领口处领脚外翻。因此,平领的结构设计要点就是:根据领子的造型特点,确定合适的肩部重叠量。(2)确定前后衣片肩端重叠量的依据:①领座高度对肩端重叠量的影响:从图5-42我们可知:在领面宽相同的情况下,肩端重叠量越大,领座就越高。通过白坯布实验,我们发现肩端重叠量每增大1cm,领座就增高0.2cm左右。针对不同面料,我们可根据这个规律先制出样板,然后经试样后进行一起的增减调节。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②领面宽度对肩端重叠量的影响:从图5-42我们可知:要得到;相同的领用高,领面越窄,肩端需要重叠的量就越大。③领型对肩端重叠量的影响:平领的领型对于制图时肩端是再需要重叠也有较大影响。对于方领围平领、波浪领、披肩领等领身全部平盖在肩上的领型,一般不需要重叠,其他平领均需要重叠。2.平领的结构设计(1)海军领:结构设计要点,见图5-43。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领而宽大,为防止绱领线外翻,可将肩端重叠2cm左右。同时,领子的领脚线在领圈线基础上,后中与肩颈处内移0.5cm左右。目的是略减小领脚的长度,绱领时在肩颈点附近略拨开,以形成服帖的领座。为防止前中领口处绱领线外露,可在前中线处将领脚线在衣身领圈线的基础上下落0.5-0.7cm左右,见图5-44。(2)方领口平领。造型见图5-45,方形领围平领无法形成领座,因此制图时前后衣片肩端不需要重叠。为防止前后领口绱领线外露,制图时可将领脚线在前后中线上分别比领圈线下落0.7cm左右,见图5-46。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3.平领的变化结构(1)波浪领:波浪领又叫荷叶领,领子如荷叶一样高低起伏富有动感与韵律感。波浪领有两种结构:不抽褶波浪与抽褶波浪,见图5-47。不抽褶的波浪线条流畅自然,造型柔媚;抽褶的波浪蓬松、丰满,立体感强,造型活泼。设计中可根据服装的风格加以选用。两者的结构设计原理相似,都是利用切展的方法获得波浪量,见图5-48。(2)风帽领:风帽的造型多变,根据合体程度可分为宽松型与合体型;根据与衣身的连接情况,可分为连体型与可拆卸型;根据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一片型与分割型等。风帽除了装饰性外还有很强的实用性,它的造型与结构会影响到人体头部的活动舒适性。因此,风帽的制图还需要考虑人体的头图、头长以及脖子摆动幅度等因素。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风帽的制图方法有两种:直接制图和将前后衣片重合制图,两种方法各有优势。直接制图简单快捷,但造型不直观,且风帽后倾量不易掌握好,适用于常规造型的风帽;而将前后衣片重合进行制图时,需要的尺寸少,造型直观、结构原理简单,对于实践经验较少的同学们来说较容易掌握。下面以图5-40(e)的风帽为基本造型,用两种制图法分别制作收省的与不收省的两种风帽,参见图5-49与图5-50。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翻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①直接制图结构设计要点:风帽前长=头顶经耳侧至颈窝的长度;风帽后长=头前倾时头顶至后颈点的长度;风帽宽=1/2头围(或略小于1/2头围)。②前后衣片重合制图结构计要点:领座高的确立定:根据设计造型而走。如果领座高,风帽后领口贴合脖子;领座低就离开脖子。一般取0-3cm左右;如果考虑后脑勺凸起的因素需要收省(参见图5-49),那么风帽后领脚长就在衣片后领弧长(图中 值)的基础上加3cm后再作帽长线。风帽前中下落4-5cm是冈为头顶凸起的原因,也可不下放做成宽松的帽型。上一页返回第五节 翻驳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可以说翻驳领是服装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领型,它的特点是将部分衣身连同领子一起外翻。我们把外翻的衣身部分叫做驳头。翻驳领的造型根据翻领部分与驳头部分组合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型:有领角缺嘴型与无领角缺嘴型,见图5-51。有领角缺嘴型:根据市口线形状的不同,又可分为平驳领与戗驳领两种。无领角缺嘴型:从表面看无串口线,翻领部分与驳头连成一体。下一页返回第五节 翻驳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一、翻驳领的基本构成翻驳领由翻领与驳头两部分构成,其各部位名称及相互间组合关系见图5-52。二、翻驳领的结构设计1.有领角缺嘴这种类型翻领与驳头通过串口线缝合在一足,领子可以是平领也可以是前有领座的企领,这种前有领座的翻驳领又叫登驳领、拿破仑领、风衣领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五节 翻驳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翻驳领制图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翻折止点的位置、领面与领座的大小、领角的选型(在角或是圆角)、翻领的结构(平领或是企领)、串口线的形状与位置(平驳头或是戗驳头)等。其中,翻折止点与领面、领座大小以及领角缺嘴的形状是影响板型的主要因素,见图5-53。2.无领角缺嘴无领角缺嘴的翻驳领有两种结构,如图5-59所示。它们的外观相同,不同之处就是绱领线的不同。(a)属于翻驳领结构,而(b)属于连翻领结构,其制图方法与翻领相同,就不再赘述。青果领根据领面的宽窄,可分为大青果领与小青果领,见图5-60。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五节 翻驳领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小青果领的领面、领座宽度相差不大,一般为1-2cm。大青果领的领面与领座差异就较大,制图时领子后倾量大(4-6cm),成衣效果类似于平领。因此,有时青果领也采用翻领的结构。我们以图5-60(b)为例,来分析无领角缺嘴的翻驳领结构的大青果领结构设计方法与要点,见图5-61。上一页返回图5-1 领口领的造型返回图5-2 立领的造型返回图5-3 翻领的造型返回图5-4 翻驳领造型返回图5-5 领子制图相关尺寸的测量返回图5-6 人体颈部与领片、领圈的关系返回图5-7 领口易产生松荡的原理图返回图5-8 服装前中撇胸的方法返回(a)倾倒方法一;(b)倾倒方法二图5-9 前中开口圆领返回图5-10 前中开口的领圈领制图步骤(a)以O点为圆心,将原型向后倾倒1cm,此量即为撇胸量;(b)按图示方法修正倾倒后原型外轮廓;(c)根据款式图进行前后领圈造型。注意因衣袖为泡泡袖,为造型美观,衣身的小肩宽于于此普通袖型小1~2cm左右。如果泡泡较多时,小肩宽可减少更多的量;下一页返回图5-10 前中开口的领圈领制图步骤(d)将省转移至过肩袖褶;(e)画顺、做记号、标注;(f)挂面与后领口贴边的制图上一页返回图5-10 前中开口的领圈领制图步骤(a)以O点为圆心,将原型向后倾倒1cm,此量即为撇胸量;(b)按图示方法修正倾倒后原型外轮廓;(c)根据款式图进行前后领圈造型。注意因衣袖为泡泡袖,为造型美观,衣身的小肩宽于于此普通袖型小1~2cm左右。如果泡泡较多时,小肩宽可减少更多的量;下一页返回图5-10 前中开口的领圈领制图步骤(d)将省转移至过肩袖褶;(e)画顺、做记号、标注;(f)挂面与后领口贴边的制图上一页返回图5-11 服装门里襟叠门宽的确定返回(a)单排扣,叠门宽=纽扣半径+距止口距离;(b)双排扣,叠门宽=内排扣间距/2+纽扣半径+距止门距离图5-12 扣眼与纽扣的定位(a)横打扣眼的定位,扣眼大=纽扣直径+厚度;(b)竖打扣眼的定位;(c)纽扣的定位;下一页返回图5-12 扣眼与纽扣的定位(d)双排扣服装扣眼的定位;(e)双排扣服装纽扣的定位上一页返回图5-13 领口领的基本造型返回(a)圆领;(b)方领;(c)V领图5-14 圆领变化造型(a)"U"形领;(b)船形领返回图5-14 圆领变化造型(a)"U"形领;(b)船形领返回图5-15 "U"形领结构设计的方法与要点返回图5-16 船形领结构设计的方法与要点返回图5-17 方领的V领整化造型返回(a)多边形领;(b)外衣形V领图5-13 领口领的基本造型返回(a)圆领;(b)方领;(c)V领图5-18 方领结构设计的方法与要点返回图5-19 V领结构设计的方法与要点返回图5-20 V领马甲背心的结构设计返回图5-21 立领着装状态及主要部位名称返回(a)前;(b)后;(c)侧图5-22 立领的基本造型(a)直身型;(b)内倾型;(c)外倾型返回图5-22 立领的基本造型(a)直身型;(b)内倾型;(c)外倾型返回图5-23 直身型立领结构设计原理返回图5-22 立领的基本造型(a)直身型;(b)内倾型;(c)外倾型返回图5-24 内倾型立领结构设计原理返回图5-25 外倾型立领的结构设计原理返回图5-26 常规造型立领返回图5-27 立领的结构设计返回图5-28 影响立领造型的主要因素返回(a)起翘量对领外口长度的影响;(b)领座高对领外口长度的影响;(c)领圈形状与起翘量间的关系图5-29 翻领的基本造型返回(a)翻立领;(b)边翻领;(c)平领图5-30 翻立领的造型变化返回(a)方角领座;(b)方角翻领;(c)圆角翻领;(d)暗门襟;(e)明门襟图5-31 翻立领的结构原理返回图5-32 分体式翻立领结构设计要点返回图5-34 连翻领的基本造型返回(a)两用衫领;(b)前有领座;(c)圆角翻领;(d)V型领围翻领图5-35 连翻领结构原理返回图5-29 翻领的基本造型返回(a)翻立领;(b)边翻领;(c)平领图5-36 连翻领结构设计基本方法图解返回图5-37 连翻领的三种结构形式返回(a)直线型翻折线;(b)弧形翻折线;(c)前有领座的(企领)图5-38 连翻领直接制图法返回图5-39 结合领圈线进行领子的制图A.直线翻折线领型返回(a)在衣身领圈上,校拟领子翻折状态进行领子的造型(b)将呈翻折状造型的领子展成平面结构(c)前领片以翻折线对称轴将领片进行对称(d)将后领与前领拼接。注意拼接时保证前领脚长与前领圈相等(e)画顺领外口线、领脚线、翻折线。注意领脚线修顺后会比领圈线略短(控制在0.5cm内),这有利于领口翻折线处服帖。绱领时在肩颈点附近略拨开下一页图5-39 结合领圈线进行领子的制图B.前有领座的领型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图5-39 结合领圈线进行领子的制图C.弧线翻折线领型上一页返回图5-40 平领基本造型及其变化结构返回(a)铜盆领;(b)海军领;(c)方形披肩领;(d)波浪领;(c)风帽领图5-41 平领的结构设计原理返回图5-42 领座高度、领面宽度对肩端重叠量的影晌返回图5-42 领座高度、领面宽度对肩端重叠量的影晌返回图5-43 海军领返回图5-44 海军领结构设计返回图5-45 方领口平领返回图5-46 方领口平领的结构设计返回图5-47 波浪领基本结构返回(a)不抽褶波浪;(b)抽褶波浪图5-48 波浪领的结构设计原理返回图5-49 风帽直接制图法返回图5-40 平领基本造型及其变化结构(a)铜盆领;(b)海军领;(c)方形披肩领;(d)波浪领;(c)风帽领返回图5-50 前后衣片重合制图法返回图5-49 风帽直接制图法返回图5-51 翻驳领的基本造型返回(a)平驳领;(b)戗驳领;(c)青果领图5-52 翻驳领的基本构成返回(a)有领角缺嘴;(b)无领角缺嘴图5-53 翻驳领结构设计原理返回(a)根据效果图在后衣片上进行后领的造型;(b)根据效果阳在前衣片上进行前领及驳头的造型;下一页图5-53 翻驳领结构设计原理(c)以翻折线对称轴,将领、驳头进行对称翻折;(d)延长翻折线,分别以领座高以及领面宽作翻折线平行线。底领长取后衣片领圈弧线长度▲;(e)剪开领外门线,拉开不足的量;(f)对称展开后的领子上一页返回图5-59 无领角缺嘴的领型返回(a)翻驳领结构型;(b)边翻领结构图5-60 青果领的领型返回(a)小青果领;(b)大青果领图5-60 青果领的领型返回(a)小青果领;(b)大青果领图5-61 青果领的结构设计下一页返回图5-61 青果领的结构设计上一页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