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服装立体构成技法 课件(共140张PPT) 《服装立体裁剪(第2版)》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章 服装立体构成技法 课件(共140张PPT) 《服装立体裁剪(第2版)》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140张PPT)
第八章 服装立体构成技法
第一节 服装立体构成技法概述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第三节 缝饰立体造型法
第四节 编饰立体造型法
第五节 缀饰立体造型法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返回
第一节 服装立体构成技法概述
一、服装立体构成艺术的含义
服装立体构成艺术源自法国,称其为“moulage drapésur le mannequin”,意为模型上的立体构成。日本称之为“ヒ°ンゥ一ク”,意为运用大头针的立体构成。在我国尚没有正式的名称,从其内在的技术内容上看,可称其为服装立体构成艺术,或者将范围再扩大,称其为纺织品构成艺术。
二、服装立体构成技法及其设计原则
服装立体构成的技术手法主要有褶饰立体造型法、缝饰立体造型法、编饰立体造型法、缀饰立体造型法及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等。这些手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使服装的造型更加丰富多彩,充分满足人的视觉、触觉需要,提高服装设计的审美情趣。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立体构成技法概述
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将服装面料的立体构成技法归纳为以下两种最基本的设计原则:
A加法原则
加法原则在立体裁剪中运用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添加的手法,或通过改造后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体积感或重量感。使用加法原则可极大地增强服装造型的表现力,使服装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加法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叠褶法、抽褶法、堆褶法、缀饰法、撑垫法等。
B减法原则
与加法原则所表现出的雍容华贵和妙趣横生风格相反,减法原则所体现的是一种简洁朴素、雅致大方、欲说还休的含蓄美。现代人对服饰美的追求往往存在着双重性,既追求一种纷繁复杂的华丽之美,同时也讲求简洁大方的朴素美,因此减法原则的运用同样是现代服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之一。减法原则的运用手段有镂空法、抽纱法、省道合并法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立体构成技法概述
立体裁剪非常注重款式的造型以及表现力,因此掌握上述造型原则有利于发展和完善立体裁剪中的款式造型,丰富造型的表现力。上述技法既可独立使用也可综合运用,互为补充,从而增加服装的层次感、体积感,丰富服装的效果。在面料处理时,利用以上各种技法可以创造出既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内涵、又独具美感和特色的面料,由这些面料制作的服装更具个性和神采。另外在进行服装造型设计时,要注意与人体协调,与面料配合,符合人的审美心理。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一、叠褶
A叠褶及其特征
叠褶是指以点或线为单位起褶,使面料集聚收缩形成丰富、舒展、连续不断的纹理状态。叠褶往往体现服装设计“线”的效果,适用于服装主要部位的装饰。
B叠褶基本褶纹的制作方法
(1) 以点起褶:左手捏住布料的顶角A点,右手取任意长度B点(图8-1)。
(2) 折叠褶纹:以A点为圆心,AB长为半径,折出1/4圆的褶纹,也可在布边的中部任意选取A点,则折出相当于半个圆的褶纹。褶量比取端点褶量多一倍(图8-2)。
(3) 整理褶纹:调整好褶纹的分量与方向(图8-3)。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4) 装叠褶:将做好的叠褶放于人台的肩到肋部(图8-4)。
C叠褶应用范例(图8-5、图8-6、图8-7)
二、抽褶
A折叠抽褶
将布料的一部分按有规则或无规则的方法进行折叠,用大头针固定后将折叠的部分拉开,形成富有立体感、体积蓬松的外观造型;若与其他技法造型组合起来,则会形成轻松、奇特、妙趣横生的艺术造型。根据造型的需要,折叠造型的部位可设计在腰部以下、肩胸部、头部等;折叠部位的褶裥宽度可在5~10 cm,宽度过小会使拉开的量太少而不能形成必要的体积和态势,过大又往往使拉开的量太多而给人以过分臃肿感,所以选择适当的折叠量是十分重要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1) 折叠抽褶的特征
线、面均可作为起褶单位,通过对布料的反复折叠、收紧,呈现出收缩效果的褶纹。这种褶纹有别于用针拱缝后再抽紧缝线形成的褶纹,具有较强的浮雕效果,生动活泼,丰富多变,适用于主要部位的强调和展示设计。
2) 折叠抽褶的制作方法
(1) 折叠褶纹:把布料纬向对折,从布料一端起折叠3~4 cm的褶,大头针固定的位置在对折后布面宽的2/3处(从连折处算起),注意要横向别针。褶的大小、间距最好不一致,使之有层次和韵律感(图8-8)。
(2) 重叠褶纹:将做成的褶纹再次用同样的方法折叠,可折成二层或三层,使原来单层褶纹形成一定厚度的褶纹(图8-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3) 打开褶纹:把做好的褶纹固定在人台上,以固定处为准,分别将
上下布料打开。上面布料是双层,打开后成自然褶(图8-10)。
(4) 整理褶纹:下面是连折的布料,打开后做出深浅混合的褶纹,然
后在暗处固定。将各层的褶纹整理好就会看到非常丰满、漂亮的褶纹效果(图8-11)。
3) 折叠抽褶的技术要领
(1) 将布料按所做造型的长度加上蓬松感需要的量,作为折叠造型所
需的布料宽度(或长度)。
(2) 根据蓬松感的大小估计折叠布料的褶裥宽度,一般蓬松感弱的可
取5~7 cm,蓬松感强的可取7~10 cm,褶裥的形式多做成顺风裥(褶裥的方向都为同一方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3) 将褶裥部分的布料拉开时,注意动作要轻,以免将拉开的布料压
平,影响造型的饱满度和厚实感。
(4) 拉开的造型应与整体造型的风格相统一。
4) 折叠抽褶应用范例(图8-12、图8-13)
B捏缝抽褶
捏缝抽褶是把薄且柔软的布料按一定的间隔,从表面或反面捏住缝纫,使花纹表现为类似浮雕的技法。这种技法产生于法国,在15世纪流行,16世纪的大灯笼袖就使用了这种技法。19世纪以后随着缝纫机的发展,流行起机缝的罗纹褶,使捏缝抽褶作为时装的技法有了新的发展。
在捏缝抽褶的技法中,又分从布的表面捏缝和从布的反面捏缝两种方法,经常用于罩衫、连衣裙、礼服、手提袋等服饰或室内装饰中。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1) 面料选择
采用柔软面料较好,容易出现褶的效果,薄且柔软的布料比较适
合,如丝绸(双绉、缎子、塔夫绸)、交织物等。
2) 反面捏缝抽褶的方法
(1) 在布的反面用铅笔画上图案(图8-14)。
(2) 从反面捏住图案线,边捏边注意图案,同时先捏大图形再捏小
图形。把图形的虚线部分拱针后抽褶(图8-15)。
(3) 成型效果如图8-16所示。
3) 表面捏缝抽褶的方法
在布的表面画上图案,以图案线为折线浅浅捏住0.2 cm左右拱针,拉线时注意不要拉抻或缩小布料,在反面处理线的始末(图8-17)。
4) 表面捏缝抽褶的技术要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1) 选择较单纯的线花纹图案会比较好。
(2) 在抽线的时候,注意不要拉抻布料边缝。缝缩的抽线量掌握在图案线长度的三分之一左右。
(3) 几乎没有整烫的必要,如果要熨烫的话,就把熨斗的底部朝上平放,然后把布的反面贴在熨斗底上轻轻移动,整理表面状态,只能用蒸汽熨斗。
5) 表面捏缝抽褶应用范例(图8-18)
三、垂坠褶
A垂坠褶及其特征
垂坠褶是指在两个单位之间(或两点之间、或两线之间、或一点一线之间)起褶,形成疏密变化的曲线(或曲面)褶纹,具有自然垂落、柔和流畅、优雅华丽的纹理形态。垂坠褶适用于胸、背、腰、腿、袖山等部位的设计与装饰,是服装与展示设计中应用最多的褶纹之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B垂坠褶基本褶纹的制作方法
垂坠褶初始可以是斜纱,也可以是横纱;支力处可以是点,也可以是线;应用时可灵活掌握。
(1) 以点起褶:以布料的一端为基点A(起支力作用),在另一侧B点作一宽松的、呈弯曲形的垂坠褶,即可调解所作褶纹布料的位置、大小与松紧,并使之固定于基点B处(图8-19)。
(2) 抓取褶纹:基点A仍然不变,在第一个褶纹下面接着做第二个垂坠褶纹,成形后具有悬垂弯曲的效果(图8-20)。
(3) 反复抓褶:继续做垂坠褶,当基点A一侧的布料都移向B侧时,再以另一侧B为新基点,把布料向A的方向拉回,并以同样的方法做其他垂坠褶(图8-21)。
C垂坠褶应用范例(图8-22、图8-23)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四、波浪褶
A波浪褶及其特征
波浪褶主要利用面料斜纱的特点及内外圈边长差数、外圈长出的布量形成波浪式褶纹,其褶纹随着内外圈边长差数的大小而变化,差数越大,褶纹越多,反之亦然。波浪褶适用于服装各部位的饰边及圆形裙。点、线均可作为起褶单位,另一边缘呈波浪起伏、轻盈奔放、自由流动的纹理形态。
B波浪褶基本褶纹的制作方法
(1) 预裁布料:取一块布料,从任一边缘向中心或任意位置挖空一内圈,内圈的形状可以是圆形、部分圆形、不规则圆形,还可以是螺旋形曲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布料的外圈可以是圆形、方形、多边形及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其内圈边长一般与相接合部位的长度相等,但有时为了强化褶纹也可长于相接合部位的长度。外圈的边长远大于内圈的边长,内外圈之间是波浪褶的宽度,其大小、宽窄、形状可自行设计(图8-24)。
(2) 固定褶纹:将褶纹展开并与部位组装,由于受重力与内外弧线长度差的影响,自然呈现波浪形褶纹(图8-25)。
(3) 调整褶纹:褶纹的大小、疏密可以通过领口线向上略提来调整(图8-26)。
C波浪褶应用范例( 图8 - 2 7 、图8-28)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五、堆褶
A堆褶及其特征
堆褶是利用材料的剪切特性从多个不同方向对布料进行挤压、堆积,以形成不规则的、自然的、立体感强烈的皱褶的立体构成技术手法。堆褶宜选择剪切特性好又富有光泽感的美丽绸、丝绒、天鹅绒等织物,由于这类织物皱痕饱满且折光效应较强,因而采用堆褶法形成的造型极富艺术感染力。
B堆褶基本褶纹的制作方法
( 1 ) 以面起褶: 在平铺的布料上折叠出若干个叠褶纹,固定褶纹的上端(图8-2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2) 堆积褶纹:沿着褶纹垂直的方向,取其一段长度向起点挤压,在竖向褶纹受挤压变弯曲时,注意调整褶纹使之有不同的曲向(因为相同曲向的褶纹有死板、生硬的感觉),并不断改变褶纹的疏密程度和排列方向,从而产生一种集中、厚重、扩张的感觉(图8-30)。
(3) 观察与调整:观察堆褶的高度与分量的均衡感觉,并使褶纹的棱线尽量呈现一定的曲面,不要呈尖角、棱角状。用大头针固定褶纹的凹陷处(图8-31)。
(4) 处理边缘:靠近边缘的地方要略微松小一些作为过渡,按底布做出其轮廓形状,并剪掉余料(图8-32)。
(5) 标记轮廓:先用胶带标记出饰边的大小,然后剪掉余料,并把饰边展开(图8-33)。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褶饰立体造型法
C堆褶的技术要领
(1) 要从三个或三个以上方向挤压布料,使皱褶呈三角形或任意多边形,同时各个皱褶之间不能形成平行关系,平行则显得呆板单调。
(2) 皱褶的高度以2.5~3.5 cm为好,过小显得太平坦,远视效果不好,过大则由于材料重量过大,皱褶的间距不明朗而有臃肿之感。
D堆褶应用范例(图8-34)
上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缝饰立体造型法
一、无规律缝饰
将面料的一部分用缝线缝合,然后对布料进行缩缝使之形成皱褶,从而产生必要的量感和美观的折光效应。根据造型的需要,缩缝的部位一般在布料的中央或两侧部位;缝合的面料长度根据布料的厚薄程度可定为成型长度的2~3倍,薄料取成型长度的2~2.5倍,厚料取成型长度的2.5~3倍,个别特殊的可达到3倍以上。
A图案设计
可随机自由地绘制曲线,可以是直线状、折线状以及弧线状,亦可相互交叉、环绕,向任意方向流动(图8-35)。
B制作方法
沿图案车缝,然后抽紧缝线,成型效果如图8-36所示。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缝饰立体造型法
C技术要领
(1) 先在布料上画出要缩缝的轨迹线,然后按造型的缩缝长度×2~3倍来计算布料上需缩缝的轨迹长度。
(2) 缝线时注意将线头放在布料反面,线迹长度应一致,要边缝合边抽缩布料以观察皱褶的造型效果,若效果不理想可调整布料的缩缝长度或缝线轨迹。
(3) 将缩缝后的布料覆于人体模型上时要注意理顺布痕,一般不要将布料平均地固定,这样会使缩缝起来的皱褶平铺划一、无节奏感。所以固定布料是十分重要的,要根据造型的需要恰到好处地理顺布痕。
D应用范例(图8-37)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缝饰立体造型法
二、有规律缝饰
有规律缝饰是指利用材料的弹性,通过手工缝缀形成凹凸有致的纹样,将这些纹样装饰在服装的领、肩、腰等部位,再通过大头针别合方法在人体模型上形成优雅别致的造型。绣缀法使用的材料必须是既具有很好的弹性,又具有较丰富的视觉效果,且有相当的重量感以使布料富有下垂折痕的织物,一般常选用纬编涤纶织物、重磅涤纶乔其纱类织物。
A图案设计
有规律缩缝的图案是按某种规则设计的,需遵循一定的规律(图8-38、图8-39)。
B制作方法
按顺序相继挑起各点布丝,最后抽紧缝线并打结固定(图8-4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缝饰立体造型法
C技术要领
(1) 要先观察造型,再将要做成服装造型的领、腰、肩等部位用人字针法、八字针法、双人字针法等绣缀针法将布料缝缀起来,形成有规则的、立体感强的折痕。
(2) 根据造型的需要,用大头针将布料巧妙地加以固定,注意使具有装饰性折痕的布料充分地显示在重要的部位,从整体上使具有装饰性折痕的部位与其他部位能有机地组合,浑然一体。
D应用范例(图8-41、图8-42)
三、嵌线绳缝饰
嵌线绳缝饰是把线绳夹缝在面料的背面,通过改变线绳的距离、疏密、角度(线绳多以不相交的直线或者曲线为主)并抽紧缝线,形成不同的皱褶肌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缝饰立体造型法
A制作方法
(1) 线绳夹在布料的背面缝合。
(2) 缩紧缝线,并使皱褶分布均匀。
(3) 为使形成的皱褶稳定,可把嵌绳两侧的布料拉展、轻烫(或蒸汽熏整)、定型后抽去嵌绳(图8-43)。
B成型效果(图8-44)
C应用范例(图8-45、图8-46、图8-47)
上一页
返回
第四节 编饰立体造型法
一、编饰及其特征
编饰法是将不同宽度的条状(带状)物通过编织或编结等手法折成布条或缠绕成绳状组成不同块面,同时形成疏密、宽窄、凹凸、连续的各种变化,形式有绳编、结编、带编、流苏等。若辅之以其他的方法如褶饰、缝饰等能做成具有雕塑感的立体造型,是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法。
编饰能够创造特殊的形式、质感和细节局部,是直接获得肌理对比美感的有效方式,它给人以稳定中求变化、质朴中透优雅的感觉,突出
层次感、韵律感。其材料可选用皮革、塑料、布料、绳带等。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编饰立体造型法
二、制作方法
编饰是由经向与纬向条状物交织构成的,其编结方法不尽相同,这里仅对用面料编饰的方法加以说明。
(1) 裁剪与缝合:将布料裁成4 cm左右宽的布条,然后将长边缝合(图8-48)。
(2) 充填:为了显现立体效果,可以在布条内充填海绵,翻折后成为一条条有立体感的带子(图8-49)。
(3) 编织:将经向与纬向上下交替编织(图8-50)。
(4) 调整:编织时注意胸部与腰部的疏密关系(图8-51)。
(5) 成型效果如图8-52所示。
三、应用范例(图8-53、图8-54、图8-55)
上一页
返回
第五节 缀饰立体造型法
一、缀饰及其特征
缀饰法也称为添加法,是在现有材质的面料上,通过缝、绣、嵌、粘、热压等方法,添加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如皮毛、珠片、人造花、羽毛、蕾丝、缎带、贴花、现成品等),使之呈现出衣料平面的特殊美感的设计效果。缀饰法是产生美、创造美、装饰美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饰物的种类、大小、形状、质感、光感等设计元素繁多,装饰效果也多种多样。恰如其分地点缀服装外形,能使朴实无华的实用服装提升为光彩夺目的艺术时装,但要防止因点缀过度而有沉重感、腻烦感或累赘感。
二、缀饰制作
因饰物的种类繁多,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仅对各方法的共性加以说明。
下一页
返回
第五节 缀饰立体造型法
A底布处理
因缀饰物需有固定的主体才能稳固,底布则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底布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独起底布作用的,底布宜选用无弹性、不易滑爽的面料;二是既起底布作用,又是面料本身的,这时要考虑面料的薄厚、饰物的重量及色彩等应与之相协调。
B填充物
填充物是实现服装立体造型效果不可缺少的材料。一般选择较轻、挺且弹性好的材料比较合适,如蓬松棉、海绵、硬纱、衬布、塑料泡沫等。
3. 饰物的缀缝要领
(1) 当选择布料作饰物时,要考虑布料边缘的处理,一般饰物的边缘不能有毛茬(特殊情况除外)。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节 缀饰立体造型法
(2) 为了增加挺括度,有时需要在布料的反面粘一层粘合衬。
(3) 注意缝线要细小并尽量在隐蔽处,以免影响整体效果。
(4) 需要粘合饰物时,要考虑熨斗温度的高低。可先用一小部分做一下实验,以免烫坏布料或饰物(图8-56)。
三、缀饰应用范例(图8-57、图8-58)
上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一、镂空
镂空是指在面料上将图案的局部切除,造成局部的断开、镂空、不连续性,破坏成品或半成品面料的表面,使其具有不完整、无规律、残破感的特征。正是由于具有连续与不连续、局部不完整与整体完整的对比,镂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是现代服装重要的装饰方法之一(图8-59、图5-60、图8-61、图8-62)。
二、缠绕
缠绕法是将布料有规则地或随机地缠绕在人体模型上,依靠布料的悬垂性及人体外形的优美曲线进行造型。将布料无规则地或随机地缠绕、包裹、扎系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具有自然的、原始的、古老手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的特点。缠绕使用的材料应为弹性良好、具有金属光泽或丝绸光泽的美丽绸、涤丝纺等织物,由于这些材料具有光泽感,经缠绕后会形成有规则的或自由形态的光环,使立体造型极具艺术感染力。
下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A缠绕的技术要领
(1) 在缠绕造型前,要为布料的缠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要将准备用于缠绕的布料集中于一个部位,如腰部、胸部等。
(2) 布料的边缘要折光,形成的布痕要流畅自然、不生硬勉强。
(3) 每条布痕不能呈平行状态,要形成放射状、波纹状等,这样的造型活泼且富有生机和趣味性。
B缠绕应用范例(图8-63、图8-64)
三、刺绣
刺绣古称针绣,又名女红,是一种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布料上刺绣运针,以线迹构成花纹图案的工艺。刺绣材料主要有绣花针、线、剪刀、布料、圆绷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A彩绣
彩绣是人们最为熟悉且很有传统味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刺绣方法。其针法多种多样,在针与线的穿梭中形成点、线、面的变化,也可加入包芯,形成更具立体感的图案。此方法常运用于礼服中(图8-65、图8-66、图8-67)。
B网眼布绣
网眼布绣是在网眼布上按照十字织纹绣出规则图案的刺绣方法(图8-68)。
C抽纱绣
抽纱绣源于民间织绣工艺,是一种中西结合的刺绣工艺。它是按图案设计要求,在棉布或麻布上,将织物的经纱或纬纱抽去,对剩下的纱线进行各种锁缝、固定,形成透视图案的技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抽纱绣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只抽去织物的经或纬一个方向的纱线,称为直线抽纱;二是抽去经和纬两个方向的纱线,称为格子抽纱。抽去一部分经纬纱丝,再以针线连缀,形成透空的纹样,从而形成别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图8-69、图8-70)。
D镂空绣
镂空绣是在刺绣后将图案的局部切除,产生镂空效果的技术(图8-71、图8-72)。
E贴布(拼布)绣
贴布(拼布)绣是在基布上将各种形状、色彩、质地、纹样的其他布组合成新的图案后贴缝固定的技法。贴布绣还可以与其他刺绣技术结合起来使用,给服装增添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图8-73、图8-74)。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F褶饰绣
褶饰绣是用各种装饰线和装饰针迹绣缝改变面料的表面肌理形态,使其形成浮雕和立体感,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图8-75、图8-76)。
G饰带绣
饰带绣是把细而软的带状装饰带在衣物上进行刺绣的方法,也可将装饰带折叠或伸缩成一定的造型镶嵌于衣物表面(图8-77、图8-78)。
H珠绣
珠绣是将各种珠子用线穿起来钉在衣物上的技艺。为了表现华贵和富丽采用珠绣是最好的装饰手法(图8-7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四、绗缝(填充)
绗缝是在两层布之间夹入填充物(棉花或毛线),然后压明线,或先压明线后再在两层布之间放入填充物,使花纹表现为类似浮雕的技法。
A绗缝材料的选择
(1) 因绗缝是将布的表面浮起的手法,所以要使用薄且柔软、有一定伸缩性的面料。在反面垫上的里布或其他垫布,要使用没有伸缩性的布料。表布(面料)使用各种棉布、丝绸、毛料,里布或垫布使用交织物(双绉、塔夫绸)、涤棉布等。
(2) 填充物使用棉花、毛线、绒类、无纺布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B绗缝制作的技术要领
(1) 无论在机缝还是手缝的情况下,明线的针码都要小,线迹不能松。
(2) 在机缝时如果缝纫完毕,要把上下线都引入垫布侧,系结后穿入针中,缝入棉花或毛线中。手缝的时候只系结。
(3) 要边拨边从反面用蒸汽熨斗用力压烫。英格兰绗缝没有熨烫的必要,如要烫,也只是从反面轻轻熨烫。
C英格兰绗缝的制作
英格兰绗缝是在两层布之间夹入棉花或绒、无纺布等填充物,把布料整体压明线的绗缝。
(1) 在里布的正面画上图案(图8-8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2) 把填充物(棉花、线、无纺布)铺在里布的反面,然后把面布正面朝外铺在上面,周围用线固定。如果填充物使用棉花的话,要在里布上薄薄地铺一层(图8-81)。
(3) 按里布的图案线机缝压明线,手缝时一般平缝(图8-82)。
(4) 成型效果如图8-83所示。
D意大利绗缝的制作
按图案的轮廓线压明线,从垫布侧放入软线或毛线,表现出浮雕状的为线式绗缝;在薄且透明的布里填入异色的软线或毛线的为暗花绗缝;按图案的轮廓线压明线,在垫布上打剪口后,填入棉花等填充物,表现出浮雕状的为面式绗缝。
1)线式绗缝的制作
(1) 布的正面画上图案,与表布的里面重叠后,在图案的周围用线固定(图8-84)。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2) 在垫布的图案上机缝压明线,或用半回针手缝(图8-85)。
(3) 从垫布侧在明线与明线之间填入毛线。毛线的粗细要根据图案线的宽度用2~4根,使用毛线固定针。填充时开始的线端要留出1 cm左右,按图示的顺序号进针,注意线迹不要绷紧,随手把布抻开,以掌握整体形状(图8-86)。
(4) 成型效果如图8-87所示。
2)面式绗缝的制作
(1) 把垫布与表布重叠,周围用线临时固定,然后按图案的轮廓缝明线,或用半回针手缝(图8-88)。
(2) 在垫布上用剪刀斜着打剪口,然后用手把棉花捏成适当的长度,卷在棒针的尖上。为了防止棉花滑脱,应提前把棒针的尖弄湿。从剪口处把棒针插入,使棉花完全充满图案。拔针时,要按缠卷棉花的反方向旋出棒针(图8-8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3) 成型效果如图8-90所示。
3)补绣式绗缝的制作
补绣式绗缝是指在主布料上补绣其他布料后,从主布料的反面填入棉花或毛线等,使补绣部分浮起的绗缝。其制作方法如下:
(1) 补绣料要挑选有伸缩性、不易脱纱的布料(图8-91)。
(2) 边缘用贴线针绣法等锁缝(图8-92)。
(3) 在主布料的反面打剪口,用与面式绗缝相同的方法填入棉花,小针码锁缝剪口部分(图8-93)。
(4) 成型效果如图8-94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五、撑垫
撑垫法是指在服装内部用一些材料做支撑或铺垫,从而加大服装某一部分的体积感、挺括感,使服装外形更符合审美标准,是一种传统的造型方法。撑垫法通常强调大面积的服装或硬造型的部位,因而服装外型效果庞大而夸张,有强占视域的视觉效果,一般用于前卫服装、创意服装及超大面积的道具性服装(图8-95、图8-96)。
六、钩
钩是用钩针钩出所需要的形状,同时也要运用不同的线条,钩出的肌理才有不同的原创性。钩可松、可紧,可硬、可软,可细腻、可粗犷,风格不同。钩的技法通常可与机织面料结合使用(图8-97、图8-98)。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六节 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
七、织
织是用棒针织出所需的形状及肌理效果。针法不同,花样不同,织出织物的软、硬、松、紧、厚、薄及表面的肌理则不同(图8-99、图8-100)。
八、撕
撕是用手撕的方法做出材料随意的肌理效果(图8-101)。
上一页
返回
图8-1
返回
图8-2
返回
图8-3
返回
图8-4
返回
图8-5
返回
图8-6
返回
图8-7
返回
图8-8
返回
图8-9
返回
图8-10
返回
图8-11
返回
图8-12
返回
图8-13
返回
图8-14
返回
图8-15
返回
图8-16
返回
图8-17
返回
图8-18
返回
图8-19
返回
图8-20
返回
图8-21
返回
图8-22
返回
图8-23
返回
图8-24
返回
图8-25
返回
图8-26
返回
图8-27
返回
图8-28
返回
图8-29
返回
图8-30
返回
图8-31
返回
图8-32
返回
图8-33
返回
图8-34
返回
图8-35  
返回
图8-36
返回
图8-37
返回
图8-38
返回
图8-39
返回
图8-40
返回
图8-41
返回
图8-42
返回
图8-43
返回
图8-44
返回
图8-45
返回
图8-46
返回
图8-47
返回
图8-48
返回
图8-49
返回
图8-50
返回
图8-51
返回
图8-52
返回
图8-53
返回
图8-54
返回
图8-55
返回
图8-56
返回
图8-57
返回
图8-58
返回
图8-59
返回
图8-60
返回
图8-61
返回
图8-62
返回
图8-63
返回
图8-64
返回
图8-65
返回
图8-66
返回
图8-67
返回
图8-68
返回
图8-69
返回
图8-70
返回
图8-71
返回
图8-72
返回
图8-73
返回
图8-74
返回
图8-75
返回
图8-76
返回
图8-77
返回
图8-78
返回
图8-79
返回
图8-80
返回
图8-81
返回
图8-82
返回
图8-83
返回
图8-84
返回
图8-85
返回
图8-86
返回
图8-87
返回
图8-88
返回
图8-89
返回
图8-90
返回
图8-91
返回
图8-92
返回
图8-93
返回
图8-94
返回
图8-95
返回
图 8-96
返回
图8-97
返回
图8-98
返回
图8-99
返回
图8-100
返回
图8-101
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