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服装造型设计 课件(共87张PPT)- 《服装款式设计(第2版)》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服装造型设计 课件(共87张PPT)- 《服装款式设计(第2版)》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87张PPT)
第一章 服装造型设计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第二节 服装造型中点、线、面、体的形态构成
第三节 服装的结构线设计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第五节 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一、服装廓形
任何服装造型都有一个正视或侧视的外观轮廓,这就是服装流行趋势预测和研究中常常提到的“廓形”。服装廓形是指服装的外部造型剪
影,也称之为外轮廓形、侧影、剪影,英语称“Silhouette”或“line”。服装造型的总体印象是由服装廓形决定的,这是因为在一定距离之外,在服装的细节、面料和结构被辨识出来以前,我们对一套服装的视觉印象首先来自于它的整体轮廓,由此可见外形对于服装款式是何等的重要。
西方服装尤其重视运用省、分割线、褶、裥、衬垫等技术手段塑造外形,强调或削弱人体的某一部位,所有手法都是为了创造出美的外形。对轮廓的变化起到两个作用即扩张与收紧,从而使轮廓得以变化。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服装廓形的变化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它以简洁、直观、明确的形象特征反映着服装造型的体态特点,因此,外轮廓也成为流行和式样(style)的代名词。服装廓形的变化蕴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直接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风貌以及当时的价值观、审美意识的变化。服装流行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其外轮廓变化的历史,通过西洋服装史可以看出各种服装轮廓的变化(图1-1)。
服装廓形意味着服装整体的形、样式等,是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明显地反映出服装的美感及造型风格特点。如,二战结束,法国时装设计大师迪奥(Christian Dior)在1947年发布了他的第一个服装系列“新造型”(New Look),强调典雅柔美的女性曲线。自然的肩形、丰胸、细腰、圆臀造型取代了战争期间笨拙呆板的军事化平肩裙装,这一时装界划时代的佳作,成为20世纪最轰动的时装变革标志。随后迪奥不断推出以字母形来命名的新潮时装,如前期强调曲线形的O形、郁金香形等,后期强调直线的相对年轻的H形线、A形线、Y形线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此后10年被称为“迪奥时代”,他设计的每个服装系列都成为时装流行的最高权威。
时装流行变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外轮廓线。服装廓形设计需要同时满足舒适性和维持消费者的需要,市场倾向于排斥较为极端的廓形,因此,服装整体的廓形演进是很缓慢的。理解不同廓形并知道它们是如何划分、如何演进的,是进行服装设计的基础。
服装外形线也是表达人体美的重要手段,所有服装设计最后都要创造出美的外轮廓,所以把握外形特征是服装造型设计的关键。服装款式的流行预测也从服装的廓形开始,把它作为流行款式的基准。设计师应整理、分析服装廓形更迭变化和演变发展的规律,洞察流行密码,如花型、工艺、结构细部、色彩、面料肌理、图案以及装饰配件等,进而更好地预测和把握流行款式走势,并通过对穿着者体型、人体运动及空间因素的有效分析,把握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把这些都融合转变为下一季令人满意的服装廓形,使服装别具特色。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二、服装廓形分类
服装设计与流行趋势预测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外轮廓形有字母形、物态形、几何形等。以几何字母命名服装廓形是由迪奥首次推出的。最基本的字母型廓形有五种,即H形、A形、T形、O形、X形,由此引申出来的还有如V形、Y形、S形,等等。字母形廓形的分类简洁且直观地表达了服装的特征,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常用字母形来描述服装廓形的变化。物态形是以自然界物体剪影形态或生活中的物体形态来命名服装外轮廓形,如郁金香形、美人鱼形、帐篷形、喇叭形、纺锤形、酒杯形、箭形、沙漏形、铅笔形等,其具有直观、明了、便于想象的特点,不断丰富着设计师的表现风格,给设计师以无穷的灵感来源。几何形是把服装廓形看成是由直线和曲线所构成的单个或多个几何平面形态的排列组合,如三角形、梯形等。下面介绍几种服装基本廓形的特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A形(A-Line)
A形廓形也称正三角形外形,该廓形的服装在肩、臂部贴合人体,胸部比较合体,胸部以下逐渐向外张开,形成上小下大的三角造型,具有活泼可爱、流动感强、青春活力等性格特点,被称为年轻的外形。A形廓形由迪奥在1955年首创,20世纪50年代在全世界的服装界中都非常流行;在现代服装中也广泛用于大衣、连衣裙的设计(图1-2)。
X形(X-Line)
Ⅹ形廓形,又称沙漏形,是最具女性体征的轮廓,能充分展示女性优美舒展的三围曲线轮廓,体现女性的柔和、优美、女人味与雅致的性格特点。其造型特点是肩部稍宽、腰部紧束贴合人体、臀形自然、裙摆宽大,能完美地展现女性的窈窕身材(图1-3)。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T形(T-Line)
T形廓形的特点是夸张肩部,下摆收紧,形成上宽下窄,呈T形或倒三角形造型的效果。T形廓形服装一般肩部加垫肩或在肩部做造型及料堆积处理。T形形态上与男性体型相近,呈现力量感和权威感,具有大方、洒脱的性格特点,多用在男装、前卫风格的服装以及表演装的设计中。
强调女权运动的20世纪80年代,这种廓形非常流行。阿玛尼设计的宽肩造型是对女装设计的一大突破,给女装带来了男性气质(图1-4)。
O形(O-Line)
O形廓形呈椭圆形或卵形,其造型特点是肩部自然贴合人体、肩部以下向外放松张开、下摆收紧,整个外形比较饱满、圆润。O形廓形具有休闲、舒适、随意的性格特点,给人以亲切柔和的自然感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O形廓形在现代成衣设计中常作为服装的一个组成部分,如领、袖或裙、上衣、裤等单品的设计。这种服装造型夸张,适用于创意装的设计,在休闲装、运动装以及居家服的设计中用得比较多。
O形廓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流行过,21世纪初这种廓形再次成为流行元素中重要的一个(图1-5)。
H形(H-Line)
H形也称矩形、箱形、筒形或布袋形,其造型特点是不夸张肩部、腰部不收紧呈自由宽松形态,不夸张下摆,形成类似直筒的外形,因形似大写英文字母H而得名。H形廓形服装具有修长、宽松、自然流畅、随意的特点,适合传达中性化和简洁干练的意味,多用于职业休闲装、家居服以及男装的设计中。一战以后H形服装在欧洲颇为流行,但当时还没有以英文字母命名。1954年H形廓形由迪奥正式推出,1957年再次被法国时装设计大师巴伦夏加推出,被称为“布袋形”,20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80年代初再度流行(图1-6)。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S形(S-Line)
S形是一种极具女性特征的廓形,其造型特点是突出胸部、收腰、夸张臀部或裙摆收紧,充分展示女性的曲线美。
自然形
自然形廓形强调女性的人体三围曲线变化。肩部、胸部、腰部、臀部比较贴合人体曲线起伏。自然形廓形最能体现女性特质,是优雅风格女装最常用的服装廓形(图1-7)。
每一种廓形都有各自的造型特点和性格倾向,不同的廓形体现了不同的服装风格与审美趣味,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根据设计需求灵活运用。既可以使用一种服装廓形保持某种服装风格,也可以将两种或多种服装廓形结合使用形成新的服装廓形。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三、服装轮廓变化的主要部位
服装廓形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以人的基本形体为依据进行设计,因为体形是服装赖以支撑的最好衣架,服装造型变化、空间的塑造离不开人的关键部位的支撑。所谓人体关键部位是指颈、肩、胸、腰、臀、腹、膝、腕、肘、踝等部位。服装上的关键部位则指服装与人体关键部位相对应的颈围点、肩缝点、袖口点、侧缝点、衣摆点等反映服装造型的特征部位,这些部位的长短、围度和摆线的宽窄、位置高低形态变化衍生出许多风格各异的造型组合。具体设计时,关键部位可以自行确定,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删减。影响服装外形的主要部位是肩、胸、腰、臀和下摆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A肩
肩是服装造型设计中限制相对较多的部位,其变化的幅度远不如腰和下摆自如。历史上有过许多样式的肩部处理,无论是溜肩还是平肩,垫肩还是耸肩,基本上都是依附肩部的形态略作变化而产生的新效果。
B腰
腰部是服装造型中举足轻重的部位,变化极为丰富。腰部的形态变化大致有两种:腰线位置的高低和腰的宽窄。西方的服装设计师把腰部设计归纳为X型(束腰)和H型(松腰),这两种腰的宽窄形式常交替变化,20世纪就经历了“H→X→H”形的多次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腰线位置的高低变化使服装上下的比例关系出现差异,而呈现出高腰式、中腰式、低腰式不同的服装形态与风格。高腰设计给人以身材修长的感觉,低腰设计降低视线,这两种设计多用于现代礼服、连衣裙的设计中。中腰收腰服装端庄自然,多用于正装与职业装设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C下摆
下摆,即上衣和裙子下摆或裤装中的脚口。下摆对服装廓形的影响体现在下摆的位置高低、下摆的形状变化上。下摆或高或低,或宽或窄,可反映出服装造型的比例和审美意识,是时尚流行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并决定服装风格的走向。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女装裙子的长度在将近一个世纪里不断演变,反映了时尚的变迁。另外,下摆的形状,如直线、曲线、折线形底边,形态变化丰富,使服装外形线呈现出多种风格与形状。对称、非对称形底边等演示服装不同的风格变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非对称裙摆,给女装带来了颇具影响的效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D臀部
臀部和裙子下摆的围度变化,可以通过在人体周围运用面料创造出一定的量感来获得,或通过集中在臀部、肩部、裙子下摆等部位的填充物、鲸骨箍内衬、骨架衣撑或垫肩改变围度,也可以通过制作非常合体的服装(紧身胸衣)或运用莱卡弹性纤维收缩腰围和臀围(紧身裤)来进行强调。
E围度
围度的大小对服装外形的影响最大。不同的围度线使服装产生不同的外形,形成风格各异的服装。西方服装史上夸张臀部的巴斯尔样式,呈现的是一种炫耀性的装饰性效果。婚礼服、现代舞台戏剧装等也常作夸张性的设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四、影响服装廓形设计的因素
影响廓形设计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流行、时尚审美之外,其中较为
重要的还有腰围线和臀围线的上下移动;肩线、腰线的宽窄及立体感的强弱;分割线或省道的形状和方向;有面料的悬垂性、弹性、硬挺性等特性工艺技术的发展以及工艺手法、色彩视错觉的运用等因素。另外,人的不同体型,不同运动状态时所需要的空隙度也会影响服装廓形。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五、服装廓形的设计方法
就造型而言,上下装的长度、宽、体积、线形等决定了服装廓形的
外观对比效果,同时还要考虑材料、色彩等的影响。除服装要适用不同场合的需要外,不同体形的高矮胖瘦、凹凸起伏也是服装廓形设计的重要参数。进行服装廓形设计时,应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因为不同角度的廓形有着明显的差异。强调和美化服装廓形是为了突出人体美好的部分和掩饰人体不足的部分。
服装廓形的设计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按照设计意图在确定原服装的
廓形基础上进行部分或全部空间位移而得到意想不到的廓形;也可利用几何模块进行组合变化;还可以运用立体裁剪方法,在人台上或模特身上直接造型,边做边调整,以取得外轮廓的最佳效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服装廓形设计
服装廓形设计的重点:一是根据设计要求把握好时尚风格倾向;二
是考虑与廓形密切相关的因素——体积塑造。体积包含着尺寸的松紧大小和材料的软硬厚薄、材料用量、成本及行动方便性等因素,要确定所设计的服装是采用何种程度的体积(图1-8)。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服装造型中点、线、面、体的形态构成
一、服装造型及造型要素
造型是按审美要求将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成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过程,也指按审美要求将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完成后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物体处于空间的形状,是由物体的外轮廓和内结构结合起来形成的。物体形状不同,特征各异,造型便是根据物体的主要特征所创造出的物体形象。
服装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的物品,因此,服装造型属于立体构成范畴。服装造型的要素主要包括点、线、面、体。服装设计构成主要是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依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分割、组合、积聚、排列,从而产生形态各异的服装造型的过程。服装造型时,可以从空间上下、左右、前后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造型要素的立体形态,研究它的形状、色彩、特定的质感规律及其美感。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服装造型中点、线、面、体的形态构成
二、服装造型要素的表现形式
A点
点在服装上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辅料类、饰品类和工艺类。辅料类以点的形式出现在服装上的有徽标、纽扣、珠片、线迹、绳头等,一般这类点体现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结合。如纽扣既是许多服装上闭合、固定必不可少的附件之一,也可作为构成衣服的表现因素在服装上运用时,纽扣的大小、数目及位置、排列形式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当强调一种装饰效果时,纽扣的使用方法和排列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饰品类以点形式出现在服装上的,有耳环、戒指、胸针等装饰性的饰品以及丝巾扣、小手袋、手表等实用性的饰品。点装饰一般多在前胸、袋边、袖口、肩部和腰部运用。实际上,服装上较小的饰品都可以理解为点的要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服装造型中点、线、面、体的形态构成
点饰品可以打破服装的单调感、统一服装的形式美感,强化整体着装效果;具有突出着装者的个性、强化服装风格的作用。点工艺类要素指刺绣、图案、花纹等具有点效果的装饰,即服装中某处的单个图案。点工艺类要素表现内容丰富,字母、文字、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图形都可作为点的形式图案出现在服装上。不同的点大小不同,与面料的比例、配色不同,其装饰效果也不相同。运用在服装上的工艺类点,因表现方式不相同、处理手段各异,达到的设计目的也不同。
在服装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点要素的造型作用,恰如其分地把具体的服装类别与风格结合起来(图1-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服装造型中点、线、面、体的形态构成
B线
服装上的线千姿百态,有直线、垂线、斜线、曲线、自由线和折线等,每种线型构成各有其造型特征和形式。直线有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折线之分,具有硬直、单纯、刚毅的性格,一般多用在男装或前卫风格的服装中。曲线有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之分,给人以柔软、优雅、富于变化的感觉,一般多用在女装设计中,如休闲装及晚礼服设计。虚线具有柔和、软弱、不明确的性格,多用作内部装饰线,在休闲风格、前卫风格的服装中经常见到,如牛仔服上各种不同形式、或粗或细、或曲或直的装饰线迹;休闲便装外套的暗袋经常用装饰线迹在其表面勾勒出轮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服装造型中点、线、面、体的形态构成
在服装设计中线的巧妙运用,通常不是单类线条运用而是进行多元化组合,不同线条的间距、大小、排列形式以及线条的粗细、数量都能影响线的造型内涵,每种线的数量、具体位置排列都要根据服装风格和设计要求而定。设计者可以根据情况自由发挥,将线交叉联合使用,以体现着装者的优美体态和个性特征。成功地把握和运用好服装造型中的各种线条,有助于完美地体现服装的设计风格(图1-10)。
B面
服装上面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大部分服装的裁片、零部件、大面积装饰图案、面的感觉较强的服饰品以及在服装上形成面的工艺手法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服装造型中点、线、面、体的形态构成
服装是由裁片围拢人体缝合形成的体。裁片大都以非常平整地拼合或层叠的形式出现,通过不同面积、形状、材质和色彩的搭配,丰富服装的视觉效果,使服装富有层次和韵律感。异色、异材服装面料裁片拼接在一起时,面的感觉较为突出。
面造型的零部件,如披肩领、袒领或大贴袋等,通过形状、色彩、材质以及比例的变化,统一服装整体形状中的各个部分比例,是对服装整体面造型或体造型的补充和丰富。服装上经常使用大面积装饰图案可以弥补面的单调感。图案的材质、纹样、色彩、工艺手法非常丰富,但整件服装上不能使用多种颜色,否则会显得太花哨,重点不突出。面的感觉较强的服饰品有围巾、扁平的包袋、帽子、披肩等,对于服装整体搭配而言,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这些不同面积的服饰品来统一服装整体造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服装造型中点、线、面、体的形态构成
用工艺手法对面料的部分再造,或在面料上缝上珠片、绳带等在服装上形成面的感觉,是许多服装设计师常用的手法。它兼有图案的某些特点。创意服装、表演服装或晚礼服经常使用这种手法(图1-11)。
D体
服装中的体造型主要通过衣身结构设计、多层裁片叠合缝制、使用裙撑和撑垫物、多层衬料、在双层材料中间使用填料、经由皱褶面料反复堆积或者用绳带、抽褶等反复系扎而形成体量感。如蓬松、裙体、多层结构的裙身、灯笼裤、皱褶面料、羽绒服绗缝、肥大蓬松的裘皮大衣等都是体的表现。通过零部件来表现的体造型,如立体袋、大装饰袋、灯笼袖、束肘袖、蓬松凸起的大领子等突出于服装整体部位,具有较强的体积感。服装整体搭配中使用最多的、体积较大的服饰品如包袋、帽子等都是体造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服装造型中点、线、面、体的形态构成
体感较强的服装多选用塑型效果较好、容易定型的面料,在制作上工艺复杂、程序繁多,需要有精湛的制作技巧,通常都是用立裁的方式完成,因为平面的剪裁方式往往难以塑造理想的立体型。对于一般的实用服装来说,可能不会有太过强烈的体积感,但在建筑风格、休闲风格、复古风格和前卫风格的服装中经常出现。许多表演服装设计,创意服装设计,华丽、繁复风格的晚礼服或婚纱的设计中体造型的表现非常明显(图1-12)。
三、服装造型要素的运用
首先,点、线、面、体的概念都是相对而言的,有一定的模糊性。如服装上的装饰丝带,就很难说清是线还是点,纽扣一般被看做小的点,但将一颗硕大的纽扣运用在创意服装中就变成了面的运用。因此,在服装设计中首先应该根据造型元素相互之间所形成的比例关系来确定其概念。其次,要分析这些要素的可变性和在服装中的造型风格特点,对其灵活处理,完成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避免使设计公式化。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服装造型中点、线、面、体的形态构成
四、服装造型要素的应用方式
造型要素的应用方式主要分为单一要素和多种要素的结合两种。单一要素结合是指在整件服装或服装的某一部位只使用一种造型要素。单一要素结合主要通过在大小、方向、体积、数量、面积上的变化,或者色彩、形状、材质和位置的变化等进行重复、穿插、层叠等,从而取得造型设计上的变化感和视觉上的丰富感。这种造型方式极易形成统一,不会显得冲突或太过繁琐,但如果运用得不够熟练,就容易使服装造型显得生硬和单调。单一要素造型一般在比较严谨正规的服装中使用较多。多种要素的结合使用可以使造型的空间、虚实、量感、节奏、层次达到和谐与统一,使得设计富有艺术感染力。多种要素并用一定要分清主次、相互统一,使每一种要素都有其形式美感和设计内涵。如果生搬硬套、大量堆积,不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就会使服装造型缺少视觉中心和设计亮点,毫无美感可言。
上一页
返回
第三节服装的结构线设计
一、省道线
平面的布料要在凹凸起伏的人体立体曲面上塑型,就要顺应人体结构,把多余的布料剪裁掉或者收褶缝合掉,被剪掉或缝褶部分就是省道,其两边的结构线就是省道线。省道设计是为了塑造服装合体性而采用的一种塑型手法。此外,许多设计师把省道设计当成一种变化设计的手法,例如,在省道处加嵌条、装饰线或者省道外折等。
省道根据所设的不同位置分类,上装有胸省、后背省、手肘省等。下装省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多集中在腰臀部和腰腹部,所以下装的省道又叫臀位省和腹位省。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服装的结构线设计
胸省是以胸高点即以女性乳房最高点为中心,向四周展开成许多放射线,每条线与裁片边缘线相接而形成不同位置的省道。胸省设计是女装设计的重要内容。省道转移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省道收得合理与否是决定服装板型好坏的重要因素。胸省主要分为七种基本类型:即腰省、侧缝省(腰斜省)、腋下省、袖窿省、肩省、领省、前中缝省,分别以其省根所在的位置线命名。在实际设计中,胸省的具体形状很多,但都是以上述基本省道进行相应的省道转移得来的。在服装设计中,胸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根据造型要求联合使用袖窿省、腋下省与腰省等。背省按省根位置可分为肩背省、腰背省、腰臀省三种,背省也可根据造型要求联合使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服装的结构线设计
下装省道主要为解决腰、臀差量,使得裙装或裤装在腰部合体美观,因此需要在腰部、臀部、腹部作适量的省量。腰节线附近收的省就是典型的腰臀省,通常也叫做腰省。女装的臀部曲线比较明显,收臀位省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使得下装能够挂于腰部,现代服装讲究简洁实用,许多裙装和裤装都不束腰带,对臀位省的结构设计要求更高。如在连衣裙的设计中上装省道设计时还可以与下装省道联合使用。
二、分割线
分割线又称剪辑线、开刀线,它的重要功能是从造型需要出发将面料分割成几部分裁片,然后再缝合成衣,以求服装适体美观。由裁片缝合时所产生的分割线条,既具有造型特点,也具有功能特点,它对服装造型与合体性起着主导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服装的结构线设计
分割线通常被分为两大类:结构分割线和装饰分割线。结构分割线是指具有塑造人体体形以及加工方便特征的分割线。结构分割线的设计不仅可以设计出新颖的服装款式造型,如突出胸部、收紧腰部、扩大臀部等,充分塑造人体曲线之美,而且结构分割线具有实用功能,在保持造型美感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成衣加工的复杂程度。以简单的分割线形式,最大限度地显示出人体轮廓的重要曲面形态,是结构分割线的主要特征之一。如公主线的设置,其分割线位于胸部曲率变化最大的部位,上与肩省相连,下与腰省相连,通过简单的
分割线就可把人体复杂的胸、腰、臀部的形态描绘出来。装饰分割线是指为了服装造型的设计视觉需要而使用的分割线,附加在服装上起装饰作用。结构装饰分割线的设计既要塑造美的形体,又要考虑到工艺的可行性,对工艺有较高的要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服装的结构线设计
单一分割线在服装中所起的装饰作用是有限的,为了塑造较完美的造型以及迎合某些特殊造型的需要,两种分割线的结合是必要的。分割线数量的增加必须讲究比例美,保持分割线整体的平衡感和韵律感。分割线所处部位、形态和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服装设计视觉效果的改变。
在不考虑其他造型因素的情况下,服装中线构成的美感是通过线条的横竖曲斜与起伏转折以及富有节奏的粗犷纤柔来表现的。曲线型分割线显示出活泼、秀丽、柔美的韵味,多用于女装;而刚直豪放的直线,则是男装构成的主要线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服装的结构线设计
三、褶
褶是服装结构线的另一种形式,它将布料折叠缝制成多种形态的线条状,给人以自然、飘逸的印象。褶有一定的余量,便于活动,还可以弥补体形的不足,也可起装饰效果。褶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广泛(图1-13)。即使同样技法,打褶位置及方向、褶量不同,也会显示出不同效果。褶根据形成手法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自然褶和人工褶。
自然褶是利用布料的悬垂性及经纬线的斜度自然形成的褶。自然褶具有自然下垂、起伏自如、生动活泼的特点,会随着人体的活动产生自然飘逸、优美流畅的韵律,具有洒脱浪漫的韵味。圆台裙的自然褶最具典型性;仿古希腊、古罗马的披挂服装,运用立体裁剪方法而得到的褶纹随意而简练。设计中的自然褶会形成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因此设计师都热衷使用。在女装中自然褶的设计多运用在胸部、领部、腰部、袖口、下摆等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服装的结构线设计
人工褶指经过人为的加工折叠或将布料抽缩、缠绕堆砌而得到的褶。人工褶包括褶裥、抽褶、堆砌褶等。
褶裥是把面料折叠成多个有规律、有方向的褶,然后经过熨烫定型处理而形成的。褶裥根据折量大小有宽窄之分,宽褶裥服装显得非常大方;而窄小细密的褶裥则显精致,如百褶裙。褶裥根据折叠的方法不同,有顺褶、箱式褶、工字褶、风箱式褶之分。褶裥根据缝合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明线褶和暗线褶、活褶和死褶。明线褶装饰性强,柔中带刚,经常用在休闲女装或男装中;暗线褶隐蔽性较好,外形美观。活褶易于活动,可与条纹、格纹、印花面料配合使用,人活动时图形在视觉上会呈现出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效果。褶裥的折叠方向,可以是垂直排列的,也可倾斜排列或水平排列,具体设计时要灵活搭配使用。如宽褶与窄褶交错、活褶与死褶灵活运用,可以掩盖形体缺陷,还可以加强设计的韵律感,取得饶有情调的设计效果。褶裥在人工褶中最具代表性,具有整齐端庄、大方高雅的感觉。褶裥设计在服装中的运用一定要注意选用定型性好的面料,否则会影响设计效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服装的结构线设计
堆砌褶又叫牵拉褶,是利用缠绕堆砌在服装上形成强烈的褶纹效果。堆砌褶是一种面感和体感较强的人工褶,可以说是对服装材料的再创造。设计师可以用面料直接在人台或模特身上进行单层旋转缠绕或交叉缠绕立体设计,或双层堆砌,或平行堆砌,或螺旋式堆砌,或呈放射状堆砌,还可不断改变其间距以寻求变化,使得原本单调的面料富有层次、平添韵味。还有一种典型的堆砌褶的构成形式,就是在原本平面的服装之上层层堆砌褶构成设计元素,如在某一部位大量堆砌手工绢花、缝扎成褶的配件等。堆砌褶常用在晚礼服或婚纱设计中,一般使用较为柔软华丽的面料,让人感觉典雅高贵、精致华美。
服装结构设计中只有根据不同的款式风格和体态特征,巧妙地运用省道、褶裥,充分考虑内外结构线的统一,才能使服装造型更为丰富多彩。
上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一、领的设计
衣领是服装上至关重要的部件,因为领子与领口靠近人的头部,它在服装中容易起到集中视线的作用。在女装设计中,领型是变化最多的部件。衣领的设计以人体颈部的结构为基准,通常要参照人体颈部的四个基准点,即:颈前中点FNP(颈窝点)、颈后中点BNP、颈侧点SNP、肩端点SP。领子设计出来的样式既要适合于脸形,又要符合脖颈的状态(图1-l4)。
衣领的构成一般包括领线与领型两个部分,其构成因素主要是领线形状(横开领和直开领)、领座高度(领子立起来的高度)、翻折线的形态、领的轮廓线形状以及领尖修饰等。衣领的设计极富变化,式样繁多,每种领型都可以通过上述这些要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使服装具有全新的设计效果。衣领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A连身领设计
连身领顾名思义是指与衣身连在一起的领子,相对比较简洁、含蓄。连身领包括无领和连身出领两种类型。
无领是领型中最简单的一种,其以丰富的领围线造型作为领型。通常无领有圆形领、方形领、Ⅴ形领、船形领、一字领等几种领型(图1-15)。
圆形领又叫基本形领,具有自然简洁、优雅大方的特点,而且穿脱方便,适用于套装、休闲装、内衣的设计。
方形领也叫盆底领,其造型特点是领围线比较平直,整体外观基本呈方形。领口的大小、长短可随意调节,领口大则具有大方高贵之感,小则相对严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Ⅴ形领的领型外观形状呈V字母形,分为开领式和封闭式两种。开领式多用在睡衣、西装马甲及职业装,封闭式多用在毛衫、内衣的设计中。Ⅴ形领可以使得脖子显长,比较适合宽胖脸形。改变领子的大小宽窄,会有不同的风格倾向,如小Ⅴ形领给人以文雅秀气之感,大Ⅴ形领则显得活跃大气。
船形领,因其形状像小船故得此名,在视觉上感觉横向宽大,雅致洒脱。船形领的领型变化范围也很大,多用于针织衫、休闲装等的设计中。
一字领,前领线高,横开领大,外形像汉字的“一”字故得名。一字领领型给人以高雅含蓄之感,大露肩“一”字形领,则显得比较妩媚柔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连身出领是指从衣身上延伸出来的领子。连身出领的变化范围较小,需要一定的工艺手段支持,如加省或褶裥,使之符合脖子结构,不宜选择太硬的面料(图1-16)。
无领的设计主要以其领口的开口大小、形状的改变和丰富的装饰工艺处理变化,产生不同风格以适应各种服装的需要。一般来说曲线形领线显得优雅、华丽、可爱,直线形领线相对严谨、简练、大方;领口大显得随意自然,领口小则相对显得拘谨、正规。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讲究其结构性,无领设计在服装领口与肩颈部的结合上要求很高。无领型设计一般用于夏装、内衣、晚礼服以及休闲T恤、毛衫等的领型设计上,服装设计时应根据整体风格的需要选择合适得体的领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B装领设计
装领是指领子与衣身分开而单独装在衣身上的领型。有时为了某种设计要求,装领不与衣身缝合,而是通过纽扣等装接活领,如风衣、防寒服可装卸的领子。装领的外观通常有几个决定因素:领座的高度、领子的高度、翻折线的特点以及领外边缘线的造型。根据其结构特征装领主要可归纳为:立领、翻领、驳领和平贴领四种类型。
立领是一种没有领面,只有领座的领型,其特点是严谨、典雅、含蓄,造型简练别致,如旗袍领、中式立领、护士服领、学生装领等。立领一般分为直立式和倾斜式两种。倾斜式又分为内倾式和外倾式,内倾式是典型的东方风格立领,其与脖子之间的空间较小,显得含蓄内敛;而欧洲立领大都属于外倾式,领型夸张、豪华,装饰性极强。立领开口以中开居多,但也有侧开和后开,通常侧开和后开从正面看更优雅、整体感更强。立领边缘形状高度不一,变化多样,还可与面料结合创新出一些新造型,如皱褶形、层叠形等(图1-17)。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翻领是领面外翻的一种领型,可分为无领座和有后领座两种,男士衬衣领属于加了领台的翻领,女士衬衣可根据个人喜好或服装风格自由选择。前领角是其款式变化的重点,尤其是女装衬衫领、小翻领等,可以设计成尖形、方形、椭圆形等,可长可短,还可以加花边、镂空、刺绣等。翻领如大翻领或波浪形领等,则主要是依靠领子轮廓的造型变化而产生的。翻领可以与帽子相连,形成连帽领,兼具两者之功能。翻领设计中要特别注意翻折线的形状,翻折线的位置找不准,翻过来的领子就会不平整(图1-18)。
平贴领,又叫坦领、趴领或摊领,是指一种平展贴肩仅有领面而没有领座或领座不高于1厘米的领型。平贴领一般要从后中线处裁成两片,装领时两片领片从后中连接叫单片平贴领,如海军水手领,在后中处断开叫双片平贴领。平贴领是一种为设计师提供广泛创意空间的领型,变化空间也很大,设计时可在领边加条状边饰,或领前缀飘带或蝴蝶结,也可处理成双层或多层效果等(图1-1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驳领是将领子与衣身缝合后共同翻折的领型,前中门襟敞开的一种领型。衣身的翻折部分叫驳头。驳领的形状由领座、翻折线和驳头三部分决定。小驳领显得优雅秀气,大驳领较为休闲。驳领要求翻领在身体正面部分与驳头部分要非常平整地相接,翻折线要平伏地贴于颈部,因而结构工艺比较复杂。
根据领子和驳头的连接形式和设计方法不同,可将驳领分为平驳领、戗驳领和连驳领。其中,连驳领是一种将领面和驳头连在一起,没有串口的领型,如青果领、燕尾领等。驳领的设计变化由领深、领面宽窄、驳头和刻口的造型、串口线的位置以及颈部的帖服程度来决定。驳领显得庄重、干练、成熟,常用于男女西服、套装、风衣、大衣的设计中(图1-2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C组合领设计
在实际的设计中,领型会有多种变化,两种或几种领型的组合设计可以形成独特的新领型。例如,翻领型与立领型可组合成为立翻领、军装领,平贴领也可与立领组合成各种装饰领,驳领还可与立领组合而成立驳领,驳领还可以变化成青果领、马面领等。因此设计时要根据设计需要灵活运用各种领型,进行变化设计(图1-21)。
二、袖的设计
袖子也是服装重要的部件之一,其筒状造型与服装整体造型关系很大。袖子的造型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主要根据手的自然形态和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审美的需要来设计。首先适体性要好,其次袖子设计一定要与服装的整体造型风格相统一。根据衣身与袖子的结构关系,可分无袖、连袖、装袖、插肩袖四种主要设计形式(图1-22)。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A无袖设计
无袖设计因袖窿位置、形状、大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使人看上去修长、苗条,常用于夏装、连衣裙和晚装的设计中。
B连袖设计
连袖,又称中式袖、和服袖,其衣身和袖片连在一起,肩部的造型平整、圆顺。蝙蝠袖是其变化形式之一,袖子与衣身互借。连袖具有含蓄、高雅、舒适、宽松、方便的风格特点,多用于休闲装、家居服装、中式服装的设计中。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C装袖设计
装袖是根据人体肩部及手臂的结构特点,将衣身与袖片分别裁剪,然后装接缝合而成的一种袖型,该袖型最符合肩部造型的结构,合体美观,静态效果较好,适用范围很广。装袖的袖山与袖肥的关系:一般袖山高,则袖肥窄小,袖山低,则袖肥宽。根据适体性,装袖分为紧身袖、合体袖和宽松袖三种。合体袖多采用两片袖结构,一般在肘部收省,能很好地符合手臂下垂的自然曲度。装袖还可以分为圆装袖和平装袖。西装一般都是圆装袖形式。平装袖与圆装袖结构原理一样,但不同的是多采用一片袖的裁剪方式,袖山高度不高,袖窿较深且平直,肩点常常下落,所以又叫做落肩袖。平装袖穿着宽松舒适,简洁大方,多用于外套、风衣、夹克、衬衫等的设计中。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D插肩袖设计
插肩袖的肩部与袖子是相连的,袖山由肩延伸到领窝,整个或部分肩部被袖子覆盖,有插肩袖、半插肩袖之分。插肩袖既有连袖的洒脱自然又有装袖的合体舒适,其结构线流畅简洁而宽松,行动方便自如,这种袖型适用于大衣、风衣、运动装、连衣裙等服装,通过袖窿线的不同变化还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款式。所以,插肩袖是一种富于变化的袖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E袖型的设计变化
衣袖设计主要设计部位在袖山、袖身、袖口三部分。袖窿、袖山、袖子的长短、肥瘦配合多变的装接拼缝方法,使得袖子款式丰富多样。服装流行和设计需要的不断变化,会对服装的造型、风格产生重要影响。当宽松式服装流行时,可用连袖或插肩袖;当紧身或合体型服装样式流行时,可用装袖,也可用连袖或插肩袖。有的采用特殊的衣肩袖结构分割处理,如落肩袖、覆肩袖;有的在袖山处运用省、褶裥、皱褶的设计,夸张袖山的体积,如羊腿袖。另外,通过分割、组合或结构变化设计还可以产生更多的袖型变化(图1-23)。
三、口袋设计
口袋是服装上的主要部件之一,其种类多,形态丰富。口袋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设计得合理可以增加服装的趣味感、装饰感和层次感。口袋大体上可分为贴袋、挖袋和插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贴袋是将布料裁剪成一定的形状后直接缝在服装上的一种口袋,完全展露在服装表面,制作简便,样式变化极多。贴袋的设计是服装整体风格的一部分,因此贴袋的设计必须考虑与服装风格一致。
挖袋是在衣身上按一定形状剪成袋口,袋口处以布料缉线固定,内衬以袋布的口袋。挖袋分开线挖袋、嵌线挖袋和有袋盖的挖袋三种。
插袋是指在服装拼接缝间留出的口袋。由于口袋附着于服装部件,袋口与服装接口浑然一体,使服装具有整体感、简洁、高雅精致的特征。插袋上也可加各式袋口、袋盖或扣襻来丰富造型。
多口袋的成衣设计强化了口袋的装饰作用,代表了某一个时期的流行趋势。因此在进行口袋设计时,需要注意局部与整体之间在大小、比例、形状、位置及风格上的统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服装的局部设计
一般来说,正装、制服、工作服、运动服设计都围绕着功能展开,比较注重口袋的造型设计、功能、工艺细节的处理。但晚礼服、睡衣、舞会装等不强调口袋的设计;轻薄面料做的服装以及紧身合体的服装大多不做口袋,以保持服装的飘逸和舒适感等。
四、其他细节设计
在服装的门襟、腰部、袖口、裤脚处打褶、刺绣等,都能起到装饰效果,给服装以趣味变化。另外,配饰运用于服装局部,既能起到与服装整体风格相统一的作用,又能达到强化服装个性的目的,如饰带、刺绣、蕾丝、腰带、领带、领结、珠片以及纽扣、拉链、勾环、挂件、标牌等。
上一页
返回
第五节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一、比例
比例是指服装整体与部分或部分与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的长度或面积的数量关系,或通过质和量的差所产生的某种平衡关系。比例美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对比美。比例在形式上主要有:黄金比例、费波那奇数列比例、等级差数的比例等。
比例在服装中的应用一般有两种类型:比例分割和比例分配。比例分割是在服装整体效果的基础上,创造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在单件服装中分割线的位置、服装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比例分配是指在附加于整体之外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个体相互之间,或独立个体与整体之间确定的某种比例。前者如零部件、服饰品相对于服装整体的位置设计,后者运用在多件服装搭配中,如服装内外或上下的层次、大小比例搭配关系,不受单一整体的局限,比例形式灵活、更富于变化。
下一页
返回
第五节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服装附着在人体上,外观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受人体形态、比例的影响,因此在服装设计中的比例应用,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裙子、上衣等服装的腰线位置与人体的长度、宽窄的比例关系;
②服装的零部件面积大小、位置安排等因素与人体身材、形态的比例匹配关系;
③服饰配件的大小、位置安排与人体身材、形态的比例搭配关系;
④色彩、纹样的布局与面积大小、位置安排等因素的比例搭配关系(图1-24)。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节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二、平衡
平衡在力学上是指重力关系,在服装中是指构成的各基本因素之间,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空间关系,如大小、粗细、明暗,以及质感、量感,所形成的一种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平稳感。设计师考虑的平衡更多的是视觉效果上的平衡。平衡包括对称和均衡(非对称平衡),对称是静态的,而均衡是动态的(图1-25)。
对称的常见形式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等。人体的自然形态基本上是依中轴线左右对称的,穿着对称的服装比较自然、平稳。中国传统服装大多呈对称形式,如对襟坎肩、朝官服等。对称是一种常见的服装形式,多用在正装、男装和职业装中。对称的服装显得庄重、严肃、正式,但又稍显保守、单调而缺少动感,一般可用服饰配件搭配来增添变化。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节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三、旋律
旋律又称节奏,原是音乐术语。在服装设计中指造型元素以一定的间隔和方向按规律排列,连续反复而产生的韵律,它能为设计增添趣味与变化,是设计的常用手段之一。其变化形式有:有规律的重复、无规律的重复和等级性的重复(渐变)三种,在视觉感受上也各有特点,在设计中要结合服装风格巧妙应用(图1-26)。
A重复
重复是成衣结构设计方法的一种,指在一件衣服上不止一次地使用某种特定设计元素的方法。一个特征可以规则地或不规则地被重复,以多样的效果寻求设计统一。例如织物纹样、图案或装饰物、细节和装饰线的重复等。打破重复会给人以不协调的感受,但也可以取得新异的效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节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B反复与交替
反复指设计上同一个要素连续出现两次以上,交替是指把两种以上的要素成组轮流地反复。无论是结构细节、肌理质地,还是图案、色彩或装饰有秩序地间隔出现,都可成为反复的元素,交替反复使整体显得生动活泼。反复既要使要素保持一定的联系和变化,又要使要素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要素之间反复的间隔过于接近,会显得过于统一;间隔过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则会显得疏远。
C渐变
渐变即等级性的重复,与单纯的反复相比,渐变是在量、形态、距离、颜色、大小、粗细、密度、强度或面积上,从大到小、从宽到窄所形成的渐进变化。渐变的形式多样,或中心放射,或左右,或上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节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四、对比与统一
对比指质和量相反或极不相同的要素排列在一起而形成的差别和对立,如将直线和曲线、凹形和凸形、粗和细、大和小等相互矛盾的元素并置。在服装设计上通常采用要素间的相互对比,增强特征,给人以明朗、清晰的感觉。对比或强烈或轻微,或模糊或鲜明,但无论哪种对比都会比单色的应用更富于变化,对比也必须要在统一的前提下追求变化。
服装设计中通常有款式对比、材质对比、色彩对比和面积对比四种对比形式。款式对比指造型元素在服装廓形或结构细节设计中形成的对比。材质对比指对性能和风格差异很大的面料的运用,使之形成对比,来强调设计。面积对比主要指各种不同色彩、不同元素的面积构图的对比。色彩对比指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和互补色之间的对比(图1-27)。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节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统一是指服装设计中,通过对个体的调整使之与整体产生一种秩序感。统一只是一种状态,是秩序的表现。创造一种满意的组合,在服装设计中首先体现在色彩、材质、造型、工艺手段、装饰手法等方面的统一。另外还体现在使衣服与鞋帽、首饰、手饰、包、化妆、发型等的和谐上,构成体现着装者个性和品位的着装整体美。统一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在设计中具有相同性质的元素重复使用形成的重复统一,如图案、边饰、零部件以及其他装饰设计;一种是强调整体中的某个设计重点使之形成视觉中心,其余元素以此为中心,与之协调形成中心统一;一种是主体部分控制其他从属部分而建立主从关系的支配统—,如材料、形状、色彩、花形纹样等都可以作为支配的要素,系列设计或服装组合搭配中,该手法运用得最多,效果最明显。服装的统一首先表现在整体风格上的统一,其次是上下装、外轮廓与零部件的关系、装饰图案及部位的关系的统一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节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五、强调
所谓强调是指在服装设计中突出身体某一部位,或突出某一造型元素(如色彩、材质肌理、结构)使之在整体中成为最醒目的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图1-28)。
(1)强调色彩
在设计中,通过对同一件衣服的不同部位、一套衣服的不同组成部分、系列服装不同单件之间的颜色对比的控制,可使整体和谐而富于变化。
(2)强调结构
如作为建筑设计师的皮尔·卡丹转行投身于服装业,其作品就十分强调几何结构的建筑结构味道和方圆对比。
(3)强调材质
恰当的材质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变服装的等级与品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节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4)强调装饰
通过刺绣、花边、盘扣、袖袢、肩袢、打褶、折叠、印花、手绘图案等工艺手段,来强调服装的整体美感。强调装饰应形成一个强调中心(视觉焦点),忌构造多个中心而使焦点分散。
六、协调
协调是指在服装设计中,两种或多种特点不同的元素结合而取得的统一、和谐的效果。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形状与形状之间、形状与色彩之间、材质与材质之间、色彩与材质之间、大与小之间、格调与格调之间都要相互协调。设计形式上有:类似特点要素间的协调、差异性大的对立要素间彼此加入对方的因素或在双方中加入第三者因素的协调、大小上的协调和风格协调。服装是由多种元素共同组合而成的,应恰到好处地运用造型要素,使之富有感染力(图1-2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节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七、错觉
根据观察经验,人们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与事实不符就是错觉,包括图形错觉、色彩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等。有时需要将视错觉运用在服装设计中,以弥补或修补人体的缺陷。例如,服装设计中利用条纹图案的间距变化使人体某些部位产生外凸或内凹感。而相同款式的衣服,用深色面料的设计要比浅色的显得苗条;利用竖条结构线或图案来使胖体型显苗条;腰带位置的上下移动也能使人的身高看起来发生相应的变化。现代波普艺术被应用到服装设计中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图1-30)。
上一页
返回
图1-1 服装廓形的变化
返回
图1-2 A形廓形
返回
图1-3 Ⅹ形廓形
返回
图1-4 T形廓形
返回
图1-5 O形廓形
返回
图1-6 H形廓形
返回
图1-7 自然形廓形
返回
图1-8 不同廓形的设计
返回
图1-9 点在服装上的应用
返回
图1-10 线在服装上的应用
返回
图1-11 面在服装上的应用
返回
图1-12 体在服装上的应用
返回
图1-13 褶在服装中的应用
返回
图1-14 领子设计的四个基准点
返回
图1-15 不同的领线设计
返回
图1-16 连身出领的设计
返回
图1-17 立领
返回
图1-18 翻领
返回
图1-19 平贴领
返回
图1-20 驳领
返回
图1-21 变化领
返回
图1-22 四种基本袖型
返回
图1-23 袖型的细节设计变化
返回
图1-24 比例在服装中的应用
返回
图1-25 平衡在服装中的应用
返回
图1-26 旋律在服装中的应用
返回
图1-27 对比与统一在服装中的应用
返回
图1-28 强调在服装中的应用
返回
图1-29 协调在服装中的应用
返回
图1-30 视错的运用
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