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一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教学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情境导入】
欧美把每年的11月11日称为国殇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于1918年11月11日11时。不同的地方对节日有着不同的称呼:马耳他和南非称罂粟花日(英文:Poppy Day);美国人称退伍军人日(英文:Veterans Day);日本人称之为国民哀悼日(日文:国民哀悼の日);加拿大称阵亡将士纪念日(英文:RemembranceDay);在法国、纽西兰以及其它英联邦国家则称之为停战日(英文:Armistice Day);澳洲,加拿大与英国称国殇纪念日。英国的国殇日又称停战纪念日,第一个国殇日于1919年11月7日由英王乔治五世创立,在整个英联邦举行。
【知识结构】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大战的酝酿: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
法国与德国:
德国与俄国:
奥匈帝国与俄国:
②重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③导火索: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时间 战线 交战双方 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其他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东线 南线
西线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3.大战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①性质:
②影响: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背景:
②主要内容:
③评价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苏)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思考2: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2.维护工具——国际联盟:1920—1946
①性质:
②宗旨:
③原则:
④评价: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一战后,中立观念被集体安全思想所取代,倡议集体安全的国联在盟约中废除会员国的中立权。1920年国联成立后,欧洲中立国都加入了国联。1936年比利时、荷兰宣布重返中立。1938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宣称中立,并表示“对所有国家友好,保持独立的坚定决心”。这表明( )
A.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失效 B.中立国家认可大陆均势政策
C.国联委任统治制度形同虚设 D.国联集体安全机制走向衰落
2.1921年,法国以德国不认真履行赔偿条款为由,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1924年后半年至1925年初,法国政府又以德国未执行《凡尔赛条约》的裁军规定为由,拒绝从莱茵地区第一占领区撤军。这说明了( )
A.帝国主义战争一触即发 B.雅尔塔体系已濒临瓦解
C.法德两国缺乏政治互信 D.国联从未发挥任何作用
3.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并通过的《和平法令》明确反对秘密外交,坚持民族自决权。随后,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和平纲领》中也明确提出了“杜绝秘密外交”“民族自决”等主张。这说明列宁与威尔逊都( )
A.注重历史发展的时代性 B.否定历史认识的阶级性
C.重视历史事件的共通性 D.秉承历史评价的客观性
4.有学者论述到:“在1914年,广大群众在享受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之后,他们对于战争又能知道些什么呢?在他们看来,战争是奇遇,恰恰因为它离得遥远,从而赋予战争一种英雄色彩和浪漫色彩。”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 )
A.欧洲国民具有浪漫主义情结 B.世界大战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C.战争点燃人们爱国主义激情 D.民众心态影响国际局势变化
5.1918-1920年,欧洲建立起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8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1个独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这可用于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A.和平主义思潮非常活跃 B.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
C.区域政治版图出现重构 D.凡尔赛体系不断扩大
6.下图为1919年8月30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专栏记者凯里·奥尔发表于该报的漫画《后视图》。漫画意在揭示( )
漫画中威尔逊正在指挥合唱“持久和平”(EverlastingPeace),而合唱团成员的裤兜里都藏着左轮手枪,自左往右合唱团成员枪柄上分别写有:日本院觎亚太(Pacific Control);英国关注海权(BritishFleet);法国重提美法同盟(FrancoAmericanAlliance);意大利期待领土扩张(GreaterIaly)
A.国联难以促成世界和平 B.列强之间矛盾难以调和
C.实力强弱决定国际格局 D.美国无力担当世界领袖
7.一战后,国联依其盟约将战败国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战前所属殖民地分别委任给英、法、日、比等国实行不同形式的统治。受委任的国家对国联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的情况向国联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这说明国联( )
A.致力于维护欧洲地区和平 B.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
C.权威地位得到大国的认可 D.维护传统殖民统治体系
8.华盛顿会议上,讨论某个条约内容时,英国代表波蒂“吃惊得像一只躺在阳光照射的台阶上的大狗那样(被惊醒)”,从座位上起身,随后当场昏厥。该条约最有可能是( )
A.《四国条约》 B.《五国海军协定》
C.《九国公约》 D.《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9.如图是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被捕的画面。被捕的缘由是他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刺杀事件( )
A.导致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
B.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C.迫使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引发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0.1914年--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这反映了( )
A.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B.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C.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D.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二、论述题
11.伟大的作品在于通过小人物来观照宏大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作品 人物形象
1721年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作者通过一位在法国旅游的波斯贵族同朋友的通信,评论法国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等问题。他认为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们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还说君主最感兴趣的就是永远使人民愚昧无知,而修道士则是懒汉和寄生虫。
19世纪30年代 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 葛朗台将全部感情强烈地倾注在金钱上,只知敛财,不知享受生活和天伦之乐。他不顾妻子和女儿的健康,妻子生病舍不得请医生看病禁闭女儿,每天只给面包和凉水。他的一生可悲可笑,是一个被金钱异化的吝啬鬼
1929年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 亨利是抱有幻想与爱国精神的热血青年,出于对国家的信任,他志愿参加了一战。但是当他深入战场后,他看到的是死亡与困苦,眼前的战争是非正义的,这让亨利陷入迷惘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至1938年(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比利时、荷兰宣布重返中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宣称中立,这就说明这些国家不受盟约约束,从而使集体安全有名无实,国联集体安全机制走向衰落,D项正确;全体一致规则是指决策方案的通过需要参与行政决策的全体成员国投票,且都投赞成票,材料未反映,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中立国家对大陆均势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委任统治制度,是指国际联盟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属地分别委任给有关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与海外殖民地和属地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至1925年(法国、德国)。材料中一战后,法国以德国不认真履行赔偿条款为由,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后又以德国未执行《凡尔赛条约》的裁军规定为由,拒绝从莱茵地区第一占领区撤军,反映出法德两国缺乏政治互信,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战争一触即发的内容,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是在二战后形成的,排除B项;“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国联倡导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但成效不大。但“从未发挥任何作用”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和1918年(苏俄和美国)。根据材料可知,列宁与威尔逊都反对秘密外交,坚持民族自决权,这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冲击了旧的欧洲列强主宰的世界体系,有利于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材料表明列宁与威尔逊都注重历史发展的时代性,A项正确;列宁与威尔逊都反对秘密外交和主张民族自决,未体现他们否定历史认识的阶级性,排除B项;材料说明列宁与威尔逊都注重历史发展的时代性,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说明列宁与威尔逊都注重历史发展的时代性,未涉及历史评价,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欧洲)。根据材料“对于战争又能知道些什么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普通民众对于战争的危害认识不足,更多的是对战争的狂热,因此在战争爆发后,群众认为战争并不残酷,会很快结束,且会取得胜利,反映出民众心态影响国际局势变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欧洲民众对于战争的不客观看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战争爆发的具体细节,无法得出其具有偶然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人们的爱国主义激情,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1920年(欧洲)。根据“1918-1920年”“8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个独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打破了以前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帝国的版图,重构了区域政治版图,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和平主义思潮,排除A项;“兴起”说法错误,欧洲民族国家在一战前就出现了,排除B项;凡尔赛体系在巴黎和会签订协议后就形成了,而且材料也无法得出凡尔赛体系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919年(美国)。根据材料且结合战后国际秩序所学相关知识可知,漫画中的英、法、日、意四国在表面上附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持久和平”计划,即“十四点原则”,暗地里各怀鬼胎,彼此算计,由此可知,漫画意在揭示巴黎和会上列强的矛盾,同时也意在讽刺“十四点原则”中的第14点:“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说明作者认为即将成立的国联难以促成世界和平,A项正确;列强的矛盾是否难以调和,在漫画中并没有很好地揭示,而是体现了国联难以促成世界和平,排除B项;英法意日四国位于平行位置,但并不能反映出各自实力强弱,排除C项;材料主题是列强之间的矛盾,而非美国的领袖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不经殖民地国家的允许和参与,国联将战败国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战前所属殖民地分别委任给英、法、日、比等国统治,可见其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不仅是欧洲地区,还有广大亚非拉国家,排除A项;美国和苏俄等大国并未加入国联,材料也看不出其权威地位得到这两大国的认可,排除C项;国联把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海外殖民地委任统治给英法等国,这是对殖民地的重新瓜分,打破了传统的殖民统治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21年(世界)。根据材料对英国的描述可知,这一条约显然损害了英国的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国海军协定》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就此终结。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对等的制海权,B项正确;《四国条约》对于英国的冲击远远不及《五国海军协定》,排除B项;《九国公约》意味着列强共同宰割中国,这对于英国的利益冲击较小,排除C项;《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主要是解决中国的山东问题,与英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欧洲)。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B项正确;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A项;因为德国的扩张政策与美国的利益有根本性的冲突,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也威胁到了美国的大西洋航线,美国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因为萨拉热窝事件,排除C项;十月革命爆发后,苏俄和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条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退出一战与,萨拉热窝事件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1918年(英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4—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导致了英国男性劳动力的大量损失,从而使得更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说明战争改变了劳动力的就业结构,B项正确;是战争导致了男性劳动力的损失而增加了女性的就业机会,不是工人运动增加,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不一定非要是妇女,排除D项。故选B项。
11.论题:文学创作受时代的影响(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阐述: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欧洲启蒙运动运动兴起并在法国进入高潮,孟德斯鸠通过文学作品《波斯人信札》反映出当时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束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呼唤理性的阳光驱散黑夜,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引发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对财富的追逐。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葛朗台这一吝啬鬼的形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拜金逐利和私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各国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残酷摧毁了人们的信仰,使人们陷入痛苦与迷惘之中。海明威通过塑造亨利这一角色来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海明威对战争的谴责与抗争。综上所述,时代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代风貌。本质上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