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走近商品学 教案(表格式)《商品学基础》(航空工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走近商品学 教案(表格式)《商品学基础》(航空工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课题 走近商品学
课时 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商品学的产生与发展。 (2)熟悉商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对特定的商品选择恰当的商品学分析方法 素质目标: (1)掌握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分析、探究精神 (2)体会中华民族商品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商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对特定的商品选择恰当的商品学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文旌课堂APP或其他学习软件,了解商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完成以下任务: (1)“商品是经济的起点,商品学是经济学的基础。”
——香港创业学院院长张世平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在学习平台上留言讨论。 (2)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调研食品、服装、日用品、家具家电和文化娱乐用品的某几种典型商品,并做好记录。 【学生】登录学习平台查找资料,思考并留言讨论,进行调研并记录
考勤 【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案例导入 【教师】将学生分组并让学生阅读案例引入——国际商品学会(详见教材),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这一案例表明,商品学早已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学科。那么商品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商品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呢? 【学生】每3~5人一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在组内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讨论 【教师】参与到每组的讨论中,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学生】分小组阐述观点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导入本节课课题并板书:任务1.2 走近商品学
传授新知 【教师】讲解商品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 任务1.2 走近商品学 【课堂互动】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你认为商品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学生】聆听、思考、发言 【教师】做出总结 商品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课堂互动】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商品学在很多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商品学有哪些作用?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做出总结 1、准确了解消费需求,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 2、恰当评价商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 3、科学进行包装和储运,使商品质量得到保护 4、搞好商品信息反馈,促进商品生产发展 5、科学进行商品分类,利于经营管理现代化 6、正确指导消费,充分发挥商品的作用 1.2.1 商品学的产生与发展 1.外国商品学的产生与发展 (1)商品知识汇集阶段。 据记载,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商业著作是9~10世纪阿拉伯人阿里·阿德·迪米斯基所著的《商业之美》。 16世纪中叶,意大利普那裴特药剂师所著的药物商品学——《生药学》和法国官员沙瓦利编著的《完美商人》等著作问世。 ……(详见教材) (2)商品学诞生阶段。 18世纪,德国人约翰·贝克曼教授在德国格廷根大学首先开设了商品学课程,并于1793~1800年出版了《商品学导论》,被西方称为“商品学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商品学被誉为“贝克曼商品学”。 19世纪中叶,把研究商品的内在质量、确定质量标准、拟定检验和鉴定方法等作为商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商品学发展阶段。 19世纪以来,德国古典商品学相继传入意大利、奥地利、日本、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欧形成了“经济学体系”的商品学;在苏联及东欧各国则形成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学派。此后,以美国、日本、意大利为代表,又形成了“经营商品学”这个新的理论体系。 1976年国际商品学会成立。 2.我国商品学的产生与发展 春秋时期的《禽经》、唐朝的《茶经》、宋朝的《荔枝谱》、明朝的《本草纲目》和清代的《商贾便览》等,都记载了与商品经营有关的知识。其中,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于公元780年成书,可以说是我国商品学的萌芽。 【课堂互动】 【教师】让学生通过文旌课堂APP观看微课——陆羽的《茶经》(详见教材),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陆羽的《茶经》短短七千字为何被奉为茶百科全书?除了书上列举的你还了解过我国历史上哪些与商品经营有关的著作?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做出总结 近代,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之后,一些新式学校的商业专业便开设了商品学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商品学获得蓬勃发展,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商品学课程,各种商品学著作相继出版。 1995年中国商品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商品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详见教材) 【知识拓展】我国商品学发展简史 我国的茶叶生产很发达。公元800年,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编著了《茶经》一书,全书共3卷10节,对茶叶的性质、品质、审评等均有涉及。我国商品学界认为,《茶经》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商品学著作。公元1578年,明朝的李时珍著成了《本草纲目》一书。全书共16部60类,收载药物1892种,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方面的经验,是我国药物学和植物学研究方面的宝贵遗产。《本草纲目》刊印后,有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流传,也是历史上一部较早的商品学著作。 公元1870年前后,清朝的王秉之编著了《万宝全书》。其续篇中有《贸易须知》一篇,给商人介绍了许多经商经验,其中就包括很多商品知识。其后,我国商品学方面的著作还有:1917年方嘉东编著的《商品研究通论》、1925年戤在珣编著的《商品学》、1932年刘冠英编著的《现代商品学》等。1934年前出版的商品学著作还有:潘吟阁的《分业商品学》、王博仁的《商品学》等。 【课堂互动】 【教师】让学生阅读“立德树人”中的相关材料(详见教材),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通过学习茶文化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阅读、聆听、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做出总结 《茶经》一书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茶叶商品学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叹先人的勤劳和智慧。我们要继承传统,同时又要有世界的眼光。今天的我们不仅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还承担着将中国优秀的茶文化思想推向世界的任务。 1.2.2 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商品学的研究对象 【课堂互动】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商品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做出总结 商品学研究的客体是商品。 【课堂互动】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商品学的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什么样的商品?请举例说明。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做出总结 目前所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有形的、可移动的、在市场上可以交易的、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实体商品,不包括信息、技术、股票、有价证券、期货、专利等无形产品,也不包括不动产、军火、毒品等特殊产品和秘密交易产品。 商品学的研究对象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要研究商品的外形、结构、成分、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和物理学性质等商品的自然属性,还要研究商品的流行性、时代感、地区性、民族性和经济性等社会经济属性。 2.商品学的研究内容 【课堂互动】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商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些?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做出总结 商品学的研究内容是商品质量及其变化规律。 商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详见教材图1-3商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知识拓展】 商品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商品的成分、结构、性质、生产工艺、工作原理、功能用途、品种分类、质量要求、检验评价、使用维护等。 商品学研究内容还包括商品与人、商品与时代、商品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环境保护备受关注的今天,商品学的研究重点已从着重研究环境对商品的污染,发展为同时研究环境对商品及商品对环境的污染。在研究商品对环境的污染时,既要研究商品对社会环境的污染,以防商品对人们身心的损害,也要研究商品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既要研究商品的清洁生产技术,也要研究商品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在研究和评价商品时,商品学已把商品的环境效应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1.2.3 商品学的研究方法 1.科学实验法 科学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或一定实验场所内,运用一定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对商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能等进行理化鉴定的方法。 【课堂互动】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商品学的研究的科学实验法有哪些优缺点?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做出总结 该方法通常能够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但对设备和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投资较大。 2.现场实验法 现场实验法是指一些专家或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群体,凭人体的感觉器官,对商品的质量及其有关方面做出评价的方法。 【课堂互动】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商品学的研究的现场实验法有哪些优缺点?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做出总结 该方法简便易行,但所得结论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 3.技术指标法 技术指标法是在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对一系列同类产品,根据国内或国际生产力发展水平,确定质量技术指标,以供生产者或消费者共同鉴定商品质量的方法。 4.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是指通过直接面谈、调查问卷和定点统计等方式,了解消费者对商品特征的普遍需求或对商品质量的反馈意见等,以供生产者研发和生产适应社会需求的商品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双向沟通的作用。 5.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商品资料收集起来,然后进行加工对比分析,从而找出提高商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扩展商品功能的新途径的方法。 【课堂互动】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商品学的研究方法还有哪些?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做出总结 【课堂互动】 【教师】让学生阅读“为产品塑造价值”(详见教材),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你从案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阅读、聆听、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做出总结 产品是要塑造价值的,为客户塑造了多少价值,就可以创造多少奇迹。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任务实训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小组活动:使用价值因人而异,讲解活动具体内容 任务实施: (1)将全班学生分成食品组、服装组、日用品组、家具家电组和文化娱乐用品组。 (2)每组学生选择本组内的典型商品,收集“由于消费对象不同,对商品使用价值要求不同的实例”,分析汇总后做成3分钟以内的PPT进行展示。其中,消费对象不同的因素具体可包含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背景,可选1~2种因素进行探究。 (3)从全班学生中选出1名主持人,组织所有小组进行PPT展示。 (4)每组选派一名汇报人进行PPT展示,展示完毕后,进入提问环节。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汇报人和小组内成员进行回答。 成绩评定: (1)除本组外的其他组组长为评委,评分标准如表1-4所示。 (2)从全班学生中选出3名计分人员,进行计分工作,并相互监督。除去评委评分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剩余评分的平均分作为比赛结果,按平均分的高低排出名次。 (3)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还可由全体学生投票选出“最佳台风奖”和“最受欢迎奖”。老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设置奖品。 【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讨论、制作PPT、小组代表进行PPT展示汇报、提问、回答、评分 【教师】评价各组的表现,对活动进行总结发言
课堂小结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商品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过关检测的剩余习题。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