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条件) ((2)待酵母菌到计数室底部, 再用 进行观察、计数。) (绘图分析)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 2 课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班级 学号 姓名1.学会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实验原理(1)用 培养基培养酵母菌, 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 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 一定时间内,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曲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采用 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 实验步骤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振荡培养酵母菌) (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目的) (计数初始数量,连续观察7天,每天定时取样、计数) (观察并计数)(1)先将 放在计数室 上 , 用吸管吸取培养液 , 滴 于 ,让培养 液 。多余的培养液 用 吸去。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 得出酵 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3. 结果(1)曲线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先 , 一段时间后 。(2)变化原因分析①开始培养时, 相对充足,条件适宜,酵母菌 ,种群数量增加。②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 等,种群数量维持 。③随 不断消耗、 变化、 积累,生存条件恶劣,种群数量 。4. 血细胞计数板及计数方法(1)血细胞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有两个方格网, 每个方格网有 9 个大方格, 中央的一个大方格为 。 计数室的面积为 1mm2 ,计数室两侧各有一条高出计数室平面 0.1mm 的结构,加盖玻片后,盖玻片和计数室间形成 0.1mm3 的缝隙,因此,计数室的容积为 mm3(1×10-4mL)。(2)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16 个中方格×25 个小方格和 25 个中方格×16 个小方格,两种规格的计数室均被分成 400 个小方格。(3)计数方法放大的方格网(9 个大方格)放大的计数室(25×16)以 25×16 型为例:可用 统计计数室中 5 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结合公式计算。计算公式为 1mL 培养液中细胞个数=5个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 (5个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 根 400 根104 根 稀释倍数【实验操作注意事项】(1)在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2)每天取样的时间要尽量保持相同,并做到随机取样。(3)若取出的液体中酵母菌密度过大,可以增加稀释倍数。(4)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类似于“样方法”)。【特别提醒】(1)实验的对照设置:酵母菌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可以形成前后对照,不需要另设对照实验。(2)实验的重复性原则:为减少实验误差,需要做重复实验求平均值,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5.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 )(2)探究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3)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 )任务一 如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资料 1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 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 A)。每个方格网上有 9 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1.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 1 mm,深度为 0.1 mm,容积为 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 一种是大方格 分为 25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 16 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 16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 个小方格。这两种规格的计数室,每个大方格都由 个小方格组成。2 .盖盖玻片和滴加培养液哪个步骤在前?3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4 .滴加培养液后要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请分析原因。5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什么措施?6 .计数的酵母菌都是活的吗?怎样分辨是否为活菌?7 .对于压在计数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8.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 mm×1 mm×0.1 mm)每个计数室分为 25 个中方格, 每个中方格又分为 16 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 100 倍后计数,发现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 5 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 20 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 个/mL。任务二: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1 .探究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需要做重复实验吗?2 .设计记录表记录结果。3.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 ,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 、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 母菌大量繁殖, 种群数量剧增,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 营养消耗、pH 变化、 积累等, 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2)根据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曲线,作出对应增长速率的曲线图。4 .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资料 2 实验设计如表所示: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1 10 - 0.1 282 10 - 0.1 53 - 10 0.1 28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试管,用血细胞计数板分别计数酵母菌个数并记录,连续观察 7 天种群的密度变化如曲线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2)A 曲线对应的培养条件是什么?(3)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1.如图为某同学在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1 mm×1 mm×0.1 mm)中一个中方格中的菌体分布①情况,稀释倍数为 100 倍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实验存在对照,对酵母菌数量的调查方法常用抽样检测法B.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取样时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D.若五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平均数如图所示,则估算该稀释度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 6×108 个/mL2. (2023·山东菏泽期末)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中,某同学将 10 mL 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间隔相同时间分别等量均匀取样 4 次,测定样液的pH 和酵母菌数量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1 1 210 4.82 820 5.43 1 210 3.74 1 000 5.0A.取样的先后次序为 2 、4 、1 、3B.10 mL 培养液的 K 值可能为 1.21×107 个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D.若再次取样测定, 10 mL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 1.21×107 个(条件) ((2)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绘图分析)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 2 课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班级 学号 姓名1.学会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实验原理(1)用 液体 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 成分、pH、温度 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J ”形 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 一定时间内,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S ”形 曲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采用 抽样检测 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 实验步骤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振荡培养酵母菌) (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目的) (计数初始数量,连续观察7天,每天定时取样、计数) (观察并计数)(1)先将 盖玻片 放在计数 室上, 用吸管吸取培养液, 滴于 盖玻片边缘 ,让培养液 自行 渗入 。多余的培养液用 滤纸 吸去。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 得出酵 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3. 结果(1)曲线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先 上升 , 稳定 一段时间后 下降 。(2)变化原因分析①开始培养时, 营养、空间 相对充足,条件适宜,酵母菌 大量繁殖 ,种群数量增加。②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 空间不足 等,种群数量维持 相对稳定 。③随 营养 不断消耗、 pH 变化、 代谢产物 积累,生存条件恶劣,种群数量 下降 。4. 血细胞计数板及计数方法(1)血细胞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有 9 个大方格,中央的一个大方格为 计数 室 。计数室的面积为 1mm2 ,计数室两侧各有一条高出计数室平面 0.1mm 的结构,加盖玻片后,盖玻片和计数室间形成 0.1mm3 的缝隙,因此,计数室的容积为 0.1 mm3(1×10-4mL)。(2)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16 个中方格×25 个小方格和 25 个中方格×16 个小方格,两种规格的计数室均被分成 400 个小方格。(3)计数方法放大的方格网(9 个大方格)放大的计数室(25×16)以 25×16 型为例:可用 五点取样法 统计计数室中 5 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结合公式计算。计算公式为 1mL 培养液中细胞个数=5个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 (5个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 根 400 根104 根 稀释倍数【实验操作注意事项】(1)在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2)每天取样的时间要尽量保持相同,并做到随机取样。(3)若取出的液体中酵母菌密度过大,可以增加稀释倍数。(4)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类似于“样方法”)。【特别提醒】(1)实验的对照设置:酵母菌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可以形成前后对照,不需要另设对照实验。(2)实验的重复性原则:为减少实验误差,需要做重复实验求平均值,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5.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 × )(2)探究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 )(3)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 × )任务一 如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资料 1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 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 A)。每个方格网上有 9 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1.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 1 mm,深度为 0.1 mm,容积为 0.1 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 分为 25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 16 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 16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 个小方格。这两种规格的计数室,每个大方格都由 400 个小方格组成。2 .盖盖玻片和滴加培养液哪个步骤在前?提示 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3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提示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以减少误差。4 .滴加培养液后要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请分析原因。提示 如果酵母菌未能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就可能出现以下现象:要么能看清酵母菌但看不清格线,要么能看清格线但看不清酵母菌。5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提示 当小方格中的酵母菌过多时,可以增大稀释倍数然后再计数,即计数前应摇匀→取样→稀释→计数。6 .计数的酵母菌都是活的吗?怎样分辨是否为活菌?提示 不都是,计数的酵母菌包括活菌和死菌。可以用台盼蓝染液对菌体进行染色,被染成蓝色的是死菌,没有染色的是活菌。7 .对于压在计数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提示 对于压在计数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一般是左上边界及其夹角)的酵母菌。8.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 mm×1 mm×0.1 mm)每个计数室分为 25 个中方格, 每个中方格又分为 16 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 100 倍后计数,发现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 5 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 20 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 20×(25÷5)×100×10 000 =1×108 个/mL。任务二: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1 .探究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需要做重复实验吗?提示 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对照,不需另设对照实验。需要做分组重复实验获取平均值,以保证计数的准确性(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平均值)。2 .设计记录表记录结果。提示 如表所示时间/天 次数 1 2 3 4 5 6 7123平均值3.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 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 母菌大量繁殖, 种群数量剧增,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 营养消耗、pH 变化、 有害产物积累等, 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2)根据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曲线,作出对应增长速率的曲线图。提示 如图所示4 .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资料 2 实验设计如表所示: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1 10 - 0.1 282 10 - 0.1 53 - 10 0.1 28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试管,用血细胞计数板分别计数酵母菌个数并记录,连续观察 7 天种群的密度变化如曲线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营养物质。(2)A 曲线对应的培养条件是什么?提示 10 mL 培养液中 28 ℃下培养(试管 1)。(3)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温度和营养物质均会对酵母菌种群数量产生影响,温度较低时种群增长缓慢,营养缺乏时种群几乎不增长。1.如图为某同学在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1 mm×1 mm×0.1 mm)中一个中方格中的菌体分布①情况,稀释倍数为 100 倍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实验存在对照,对酵母菌数量的调查方法常用抽样检测法B.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取样时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D.若五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平均数如图所示,则估算该稀释度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 6×108 个/mL[解题思维]提取关键点 ①一个中方格中的菌体分布 ②稀释倍数为 100 倍转化知识点 酵母菌种群密度的计算,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排除障碍点 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样液答案 B解析 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对酵母菌数量的调查方法常用抽样检测法,A 正确 ;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 上先盖上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的边沿用吸管滴加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B 错误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 菌,若取样时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C正确;中格中酵母菌数为24,稀释倍数为 100,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 24×25×104 ×100=6×108 个/mL,D 正确。2. (2023·山东菏泽期末)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中,某同学将 10 mL 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间隔相同时间分别等量均匀取样 4 次,测定样液的pH 和酵母菌数量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1 1 210 4.82 820 5.43 1 210 3.74 1 000 5.0A.取样的先后次序为 2 、4 、1 、3B.10 mL 培养液的 K 值可能为 1.21×107 个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D.若再次取样测定, 10 mL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 1.21×107 个答案 C解析 酵母菌细胞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使培养液的 pH 下降,根据 pH 确定取样的先后次序 为 2 、4 、1 、3 ,A 正确;1 mL =1 000 mm3 ,据表中数据可知,酵母菌的数量在样品 1 和样品 3 中相等且达到最大值, 10 mL 培养液的 K 值可能为 1 210×1 000×10 =1.21×107 个,B 正确; 从表中数据可知, 酵母菌的数量在样品 1 和样品 3 中相等, 说明对应的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 生率等于死亡率, C 错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营养物质逐渐减少, 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 培养液 pH 的改变, 可能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 若再次取样测定, 10 mL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 1.21×107 个, D 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 1.2.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