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逐字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逐字稿

资源简介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逐字稿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杜甫人生的四个时期,我们知道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你来读。
生:不同的历史时期,他有不同的诗作,其实大多涉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因而被誉为诗史。
师:你读得非常清楚这几个字,它的诗风是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好,老师把它写下来,因而被被称为?
生:诗史。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继续读。
生:公元 755 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战争,史称安史之乱。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亡时限于叛军中为时 9 个月,他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
师:是的,他曾在春望中这样写道。这首诗我们并不陌生。
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从他的朗读中,老师似乎知道了他一定理解了这首诗。那其他同学读懂了吗?行,你来说。
生:我觉得烽火连三月这个三其实不是真正的三个月,它是一个那个约束其实就是泛指很多个月,就代表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那个因为一些交通问题,还有因为大家都在打仗,所以因为一些灾难、交通问题,导致家书都到达不了前线,所以到达不了。
师:哪到达不了?
生:就是战争发生的地方。
师:除了到达战争发生的地方还能到达哪?
生:还到达他们的故乡。
师:对了,就是都到达不了。就是彼此不能互相通信了,对吧?这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就是战争的残酷。
师:掌声送给他,高手。还有吗?你还感受到什么了?你来说。
生: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可以看出在逃亡中那个杜甫他非常的艰辛,因此白头发越来越多,掉的也越来越多,簪都插不上去了。
师:你看,这就是理解,真正的理解了,透过这个诗的字面意思,感受到了诗背后的情感和故事。是的,还有人想分享吗哦?最后一个机会了啊。好,你来。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时正是处在春天美好的时节,而杜甫看到花开时却很悲伤,看到听到鸟叫声却非常的忧愁。
师:那你感受到什么?
生:杜甫十分悲伤。
师:是的,身陷战乱之中的人们哪有心情欣赏这个,对不对?看来战争是残酷的,我们看叛军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阳,此时此刻,我们看杜甫也是流离失所,一起逃亡。当时的洛阳出现了一种情景,千里无人烟,惨绝人寰。从他的三吏三别中我们就知道这是他的石壕吏,是不是很长啊?我们到八年级到初中的时候会接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现在读起来,它其中有这几句,你能不能读懂?默读一下,有感受的同学就请举手。好,你来说。
生: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连老婆婆都要被征上战场,可以看出当时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师:是的,战争是残酷的,我们看垂老别中也是这样写的,长不长?感兴趣的同学去找过来读一读,背一背,默读一下,能读懂什么?你来说。
生:尸横遍野,他们血流成河把草木都充满了血腥味,说明那时候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师: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好,掌声送给他。叛军所到之处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这就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人们苦极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是地狱般的生活,那么身在这战乱中的杜甫也是无法逃脱的,是吗?他带着家里的妻儿一路逃亡,现在他来到了四川,那么是不是远离了战火,生活就过得好了?应该好些了。有的同学说,那我们从他的诗中来找一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读这句能不能读懂他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好,你来。
生:屋子里面已经没有干的出干的地方了,全都被打湿了,体现了杜甫家中,杜甫那时的穷苦。
师:屋漏偏逢连夜雨,没有一处干的啦。还有吗?你来说。
生:这从这里可以看出,雨都滴进来,可以看出虽然是远离的战火,但是还是杜甫,以杜甫他自己都这么惨了,那意思就是说老百姓们过得也都很惨,就说明了战火让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
师:谁都无法逃脱。你还想说,你来说。
生:这里也能体验出杜甫家家徒四壁。
师:没什么东西了。茅屋为秋风所破,风吹雨淋,生活极端痛苦,可以说此时的世界是一个悲惨的世界。此时杜甫的生活是一个悲惨的生活,可谓是悲之极了。此时此刻,杜甫多么希望?你来说。
生:国泰民安。
师:这个词用得不错。你来说,多么希望。
生:百姓能安居乐业,收复失地。
师:你来说。
生:回到家乡。
师:早日回归故里。你来说。
生:能够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师:是的,能够在家里其乐融融的生活。是吗?忽然有一天,这个愿望突然实现了。此时此刻的杜甫冲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于是他冲口吟出的这首诗成为了他生平第一快诗。好的同学们,那我们就走进这首诗吧,谁来读一读?上节课我们已经充分阅读过了,是吗?请女同学代表来读一读。谁来读?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有自己的体会,读得也非常流利。男同学有没有挑战的?这个雄赳赳的,来吧,就你。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掌声。充满豪情。前面老师让同学们运用四最阅读来阅读这首诗,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就是你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那老师把大家的喜欢统计出来了,这个小圈圈里就是同学们喜欢的人数。那你看了这个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了?
生:班级里喜欢喜,还要喜欲狂的人占了总数的一大半,一共26 人。
师:好的,有一位同学喜欢纵酒的,谁来说说看?你为什么喜欢你来?
生:因为纵酒是想喝多少就喝多少酒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喜悦。
师:需不需要节制?
生:不需要节制。
师:嗯,好。他有自己的理解。不错啊。有没有谁想补充的啊?纵酒好,你来说。
生:我觉得纵酒也呼应了喜欲狂的狂字。
师:要想有这样的狂态,一定要干什么?
生:纵酒,
师:对了,没有节制,自由的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这份喜悦。好的,还有两位同学喜欢作伴的是在哪里啊?哦,在这。好,你来说。
生:作伴就是意思陪伴,就是春天陪伴着他,然后他还可以回到家乡。表体现了诗人欣喜。
师:对,欣喜,非常高兴,非常欣喜在什么季节回想?
生:春天。
师:那我们知道前边那个春望里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在春天。同样是春天,为什么现在就不一样了呢?还有人想补充吗?你,那你来,这么呼唤我,我们给他机会。
生:一切景语接情语,他看到了什么东西?他所表现的情感和他当时的心情有关系。
师:此时什么心情?
生:他此时是喜悦的。
师:来个给大家来个成语,是展示我们大师风范。
生:欣喜若狂。
师:掌声送给他,不愧是大师,一切情语皆情语。还有一位同学喜欢却看的,你来说说看。
生:却看就是回头看妻子,就是杜甫自己很开心,然后他又回头看妻子,妻子也一扫愁容了,体现出这个好消息,对老百姓都是一个好消息哦。
师:那么我们看此时此刻收蓟北杜甫是什么样的?
生:杜甫是欣喜若狂的。
师:那现在写的是谁?
生:现在写的是妻子和儿子。
师:妻子和儿子怎么样?
生:也喜。
师:回头一看,妻子和儿子也喜,那么我们看这个喜,喜上加喜就变得怎么样啊?你来说。
生:用妻子和儿子的喜来衬托自己的喜。
师:来衬托这个收复蓟北是一件大喜事,天大的喜讯,对吗?你们猜猜看,老师喜欢哪个字或哪个词?喜欲狂。跟大家一样,因为喜欲狂是什么?谁知道?你来说。
生:诗是有诗眼的,这个喜欲狂就是这整首诗的诗眼。
师:掌声送给他。所以我们有 26 位同学喜欢。老师偏偏喜欢这个忽传,为什么呢?好像也有四位同学喜欢。喜欢的人,你想不想发表一下见解?你来。
生:忽传是忽然传递的意思,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
师:到来的突然有什么之意?你来说有。
生:惊喜之意。如果没有忽传,就是这个消息如果没有传到杜甫的耳中的话,那么这首诗就不会再出现了,就是并且那个忽传了,它就那么的喜,代表那个杜甫非常的热爱国家,因为呼船不一定是真的,可能是别人谣言的。
师:可能是不知道是真是假,对吗?不但有惊喜之意,而且不管是真假,他都怎么样?
生:开心。
师:掌声送给他。的确是这样,你看这个传字我们知道的,没有官方通报,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听说这个好消息,诗人杜甫就怎么样了?
生:高兴。
师:就高兴得不行啦,对吧?就泪满衣裳了,所以没有这个忽闻作为开头,没有这个开头能不能有下边了?
生:不能。
师:不能,说得非常好,这正是杜甫心之所想,心之所盼,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充分流露了吧。嗯,还有一个同学们都谈到了它具有什么之意?惊喜之意呀。这个忽传一来,这个喜就不是一般的喜了,高兴程度还要高,所以这个忽传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不能小觑,有了这个忽传作者,下边才有了那样的喜欲狂,才有了这篇文章的一气呵成。好了,第二项咱们交流一下。第二项,老师让同学们思考的是最喜欢或最受感动能引起你思考的一句话,发现什么了,你来说。
生: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这一句话喜欢的人最多。
师:首联同学们喜欢的最多,是吗啊?好,那么还有哪一句话喜欢的特别多?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这是一联,喜欢哪一句的最多?
生: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好的,那么也有同学喜欢这个尾联的,是不是也有同学喜欢颈联的?请同学来分享一下。喜欢颈联的同学,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谁来说说看?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其实已经人到老年了,然后老年人很少就放歌和纵酒,嗯,然后他却在老年放歌喝纵酒,说明他实在是喜到欣喜若狂了。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放歌是什么意思?我们都平时说唱歌对不对?那为什么?这里放歌是什么意思?
生:放声歌唱。
师:声音非常大,像非常响、非常大,表现他心情如何啊?
生:喜欲狂。
师:非常好,掌声送给他。好,那还有喜欢其他的吗?来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来谈谈看啊。你来谈。
生:漫卷诗书喜欲狂体现了杜甫当时的欣喜之情,因为杜甫平生是很爱看书的,然后他却当时漫卷诗书,体现出他当时非常的高兴。
师:今天不读书了就干什么?
生:喝酒、纵歌。
师:哈哈,非常好。这个同学平时很少发言,掌声送给他,今天也是有独到见解的。很好。那么还有的同学喜欢尾联,谁来说?你来说。
生:因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他还没有回去,但是他最后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只是他在想象,他想象自己能很快地回到家乡。其实真实间要离好远,不可能就这么快,就像他诗中写的这么的迅速。
师:嗯,然后让你感受到什么体现了。
生:他是多么的想要回家,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引发了我们同学的思考。那同学们猜猜看韩老师喜欢哪一句啊?
生: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你怎么想到我的心里去啦?哦,我就喜欢这句。那么初闻是什么意思啊?你来说。
生:刚刚听闻。
师:刚刚听闻就怎么样了,你来说?
生:开心激动。
师:你来说。
生:就哭了。
师:哪里告诉你哭了?
生:涕泪满衣裳。
师:哭得怎么样?
生:衣服都湿了。
师:衣服湿了。嗯,文中可不是说衣服,不仅衣服湿了,哪里还湿了?衣裳是什么?古代的时候,上衣下裳。衣裳整个衣服都湿了。请坐,非常好,涕泪满衣裳。这眼泪中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呀?同学们思考一下,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呀?谁来说说看?这位帅哥。
生:饱含了作者你对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的欣慰。
师:大的一种家国情怀。是吗?还有吗?你来说。
生:还有作者可以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师:回到家乡,离家乡已经多少年了?八年之久,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啊。那回到家乡之后就可以怎么样?你来说,就可以。
生:与让人团聚。
师:还可以干什么?
生:过安稳的生活。
师:是的,不仅对国家充满了希望,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向往,怎能不欣喜呀。是吗?还读出了什么情感?你来说。
生:杜甫在收到西北被收复的消息时,他还会想起自己的过往,那是悲惨的,也会让她涕泪满衣裳。而转念一想,又想到蓟北已经被收复了,自己马上可以返回家乡了,也是悲喜交加。
师:悲喜交加,喜不自胜,掌声送给他,这就是独特的发言,这就是独特的表达。你看他从这个眼泪中,很多同学看到了喜极而泣,他也看到了悲,因为想想自己 8 年的颠沛流离之生活。背井离乡苦难之极,这是地狱一般的生活,是吗?正是有了悲之极,现在才有了?谁接下去。
生:喜之极
师:掌声送给他。正是有了前面的这种悲之极,才有了现在的喜之极,所以涕泪满衣裳。同学们说的特别好,比韩老师想的还要深刻,表达的还要独特。那么现在韩老师请同学们看看咱们第三个问题,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试图如何解答?韩老师把大家具有代表性的、特别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大家列了出来,我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第一个,谁来读?好,你来。
生:喜欲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解答了吗?非常好,不读了。好。第二个问题你来读。
生:作者为什么要在白天举杯痛饮?
师:谁能回答。你来?
生:因为忽闻剑外收蓟北。作者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能回到家乡举杯痛饮。
师:嗯,刚才同学们也都讨论过了。第三个。你来。
生: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刚才我们好像一直没涉及这个问题。是吗?那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谁提的?这个问题是谁提的哦?你提的?你来说说看。
生: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师:夸张。涕泪满衣裳。哦,谁哭能把衣服全湿了。哭湿了。这真的是会写。还有吗?没啦,你就这么解答的,那他这个题目有没有做对呀?有没有人补充?嗯,他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但是他却没有做完全做对。谁来帮他?
生:押韵和对偶。
师:是对偶,文中也可以叫对仗,押韵是七律必须要的。好的,那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有夸张、有对仗这样两种修辞手法,解决了。好,第四个,杜甫是在什么时期创作这种诗的?这谁提的?你来。
生:因为他说剑外忽传收蓟北,它是安史的叛军根据地,如果根据地就是老巢被端掉了,那么其他的几乎就是群龙群龙无首,就是这代表着整个叛乱结束了。
师:对了谁知道这是多少年?
生:763 年。
师:掌声送给他了,看看第三次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这就是深度的学习,肯钻研的人,他总是比别人想的多一点,思考的深入一些。第五题,看为什么听到消息妻子一扫从容,我会高歌痛饮的,不用解决了,这个已经没问题了。第六题,安史之乱结束了大唐近百年的盛世,唐玄宗有没有后悔呢?这个问题提的让我心之一动,好像跟我们这篇文章没有关系,对吧?谁提的谁提的?
生:我的回答是有,因为他唐玄宗在被迫在安史之乱中被迫传位给太子李亨,然后并且在安史之乱中死了。嗯,最后也给后世留了很多污点。很后悔。
师:百年的唐朝盛世就在他的手里给毁了,因为他安史重乱是唐朝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啊。虽然我们不能回到那段历史,但是我们借着杜甫的文字,借着杜甫的诗歌,我们会感受到那段历史非常好,不管与这首诗有没有关,但是它的解读,它的搜集是有关的。掌声送给他,你看他总是比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学习才厉害嘛。好。第七个,杜甫的诗多表达愁,为何此诗中都是喜,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喜。你来提的,你说。
生:因为这是蓟北被收复,它可以回到家乡。
师:嗯,然后?他喜欲狂,他欢喜之极,他喜不自胜,他喜笑颜开,是吗?好,你来说。
生:这种喜还是难以言表的喜。
师:谈你的高见。
生:难以言表喜是因为他这么多年,八年了,离开家乡后终于能回到家乡一次了。终于可以家人团聚了,亲人朋友朋友相见了。
师:这是我们无法言喻的喜,无法体会的喜。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像杜甫那样经历悲惨的地狱般的生活,没有体会那悲之极的生活,就体会不到这种喜之极,是吗?是的,同学说得非常好,其实老师告诉你,我最中意的一个马上接近了,猜猜是哪一个?接下这几个,猜猜是哪一个?猜猜看,你来。
生:第八个,尾联中诗人为什么要一口气列出四个地名?
师:是的,我最中意这个问题。四个地名普普通通,没有情感,为什么要一口气列出四个呀?这个好像很有价值,谁知道?好,你来说。
生:因为杜甫八年来流离失所,他最急切盼望的就是可以返回家乡,现在他初闻收蓟北了,然后他就非常急切返回家乡,可以看出他的他归心似箭,恨不得马上就飞回家乡。
师:飞回家去,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我们来看一看此时此刻的作者在四川剑外这个地方,是吧啊?那么我们看巴峡、穿巫峡向下,襄阳向洛阳,我们看峡是什么?走的是什么路?那么这面襄阳、洛阳,我们知道是路,是吧。那么我们看这个路程是杜甫给自己设计的,对,你看要跋山要涉水,是吧?路途艰辛难走,但是此时此刻的杜甫好像比我们现在坐飞机都快,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啦。感受到什么?你来说。
生:杜甫他归心似箭,迫不得已的想要回到家乡去。
师:是的,还有吗?好,你来说。
生:他急于返乡,思念家乡,想赶紧回到亲人身边。
师:非常好。归心似箭,还有人补充,你来。
生:虽然杜甫此时还身在四川,但是他的心已经回到了他的家乡。
师:是的,那么我们看同学们这几个地名,这几个名字有没有情感啦?有啦啊。那我们继续往下看,那你们猜猜看韩老师提出的一个什么问题啊?猜猜看,猜猜看我会提一个什么问题啊?
生:你可能会提杜甫最后有没有回到家乡。
师:怎么跟老师想的一样了呢?是的,我就提这个问题,杜甫写完这首诗有没有立即回到家乡呢?他的家乡在哪里?洛阳。那有没有回到家乡呢?今天我不给大家讲了。有没有回到家乡,那是涉及到唐朝的另一段历史。老师,希望你们到他的诗作中去感受,去寻找。这是我留给大家的一个课外作业。那么我们看此时此刻我们这个问题已经探讨得非常深入了。那第4个问题,你喜欢,你最喜欢或最让人感动的人物可以与其对话,我们看大多数同学都选了杜甫,这个是不出意外的,对吧?还有人喜欢妻儿,谈谈看为什么喜欢妻儿?感动于妻儿啊。有人喜欢的,别不好意思讲。
生:妻儿,我认为在诗中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啊。对,他是用妻儿的喜衬托出了自己的喜。
师:用妻儿的喜来衬托诗人之喜,这个喜就变得更大了。还有吗?好,你来,
生:我觉得诗人写妻儿的喜也代表着全部老百姓的哦。
师:他是由点到面了说。
生:因为妻儿都如此之喜了,那老百姓何又何尝不喜呢?
师:掌声送给他,由点及面,它不仅仅是杜甫一个家庭的缩影,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普天同庆,举国欢庆,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喜讯呀。那我们知道在杜甫的流离失所的过程中,都有妻儿的陪伴,这种陪伴也是了不起的。是不是我觉得还有的同学喜欢冠军啦?说说看为什么喜欢官军?你来。
生:如果没有官军就抛头颅洒热血的在那里战争的话,那些叛军就会一直这样不停的打下去。杜甫怎么会有这首诗和怎么会有官兵收蓟北。
师:此言有理,从古至今,最可爱的人永远是我们冲在前线的军人,军人们是不是?此处应该给军人点掌声。好的孩子们,那么还有一位同学说喜欢郭子怡的,这个可不是我们诗中涉及到的人物诶,是谁喜欢的哦?还是我们的大班长呐?来。
生:我认为没有郭子怡,他在那边不顾私仇,一心为公,力挽狂澜,帮助官军平定安史之乱。杜甫也不会有收蓟北这个消息,也不会有这首诗的。
师:听到了吗?好像被他的妙语连珠所惊住了,是吧。哎呦,我们很不愧是班长,想得多,思考得深。这是你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的?
生:查资料
师:看到了吗?人家这个学这首诗得查多少资料?了解这么多呀。郭子仪可是一个大将,我不多说了,他比我说的还好,掌声送给他。还有一个人,我也很纳闷,这是谁喜欢的?哎呦,一位女同学。
生:因为他平定了阿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和平,也使杜甫可以回到家乡,让人民安居乐业,有一个太平盛世的生活。让给唐朝,让叛军那个,让那个叛军打败了叛军。
师:是的。我们知道郭子仪他用人非常了得,他正是启用了李光弼马这样的英勇善战的将领,才把这个安史之乱最后平定的了不起啊。那现在我们来到主角了。主角是谁呀?主角是杜甫啊。那现在谁来说说看?你为什么喜欢杜甫?感动于杜甫,说说看吧。那么多人喜欢他,你来说。
生:因为他当时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归心大发,爱国之情也大发,然后就是。
师:爱国之情是永远在的,是吧?嗯,一直是都在,不是大发,是一直都在。对。
生:然后他当时也就是因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十分喜悦,也就创造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
师:嗯,好的,我说了你感动他什么?你来说。
生:杜甫即使在安史之外那样黑暗的时候,之前也曾经去投靠过太子李亨,只是不幸被抓住了,之后和他的妻儿们一起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也没有丝毫怨言哦。
师:有没有沉沦?在人生遇到挫折和不如意之时,杜甫有没有沉沦?没有,反而给我们贡献了无比强大的精神财富,是吗?我们今天的它现存的 1,400 多首诗是多么宝贵,在那样的环境下,却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和创作情怀,的确让我们感动。你来。
生:其实他当时当的官并不是很大,并没有可以直接关系到朝廷的。所以说他仍然能心系国家,代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这个成语一起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非常好。你看活学活用,一个小官,一个小人物,社会底层的小角色也时刻心系国家、心系祖国。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纽泽,我们时时刻刻始终要有一颗爱国心。好的,那对于杜甫的喜爱就不多说了。那现在韩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探讨,这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现在此时此刻你对这个快有没有什么独特的理解呢?
生:我觉得是他成诗的快,因为他是冲口唱出的这个生平第一快诗。
师:闻捷报,就唱出了这首诗,可见才华横溢,成诗之快,听到了吗?独特。好,你来。还有。
生:思想的快。
师:什么叫思想的快?
生:因为他想象他很快就可以回到家乡,但是事实路途是很遥远的,因为他此时是非常轻快的,所以说他才想的那么快。
师:那就叫回乡之快,对吧?好,还有个快。还有没有快?好。你来说。
生:情绪之快。
师:也就是说情绪心情愉快吧。
生:对。因为当时他闻到了官军收服河南河北,心情是十分激动的。因为叛军的根据地捣毁了,就是说明这长安史长达 8 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了,非常好。
师:那我们刚才说了好几个快,一个是成诗之快,还有什么归乡之快,还有它的愉快,还有谁的快?除了杜甫之快还有谁快?你来说。
生:老百姓的快。
师:老百姓这里边的老百姓是谁呀?妻儿之快,对不对?非常好,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四最教学法深入研读了这首诗,我想每一个同学都进行了深刻的阅读,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是吗?想想我们今天的日子,再看看杜甫的日子,今天我们能岁月安好,是有人能那时候负重前行。孩子们,让我们深情的朗诵这首诗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好。同学们,下课。
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