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课件(共43张PPT)-高一《生理学基础》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血液课件(共43张PPT)-高一《生理学基础》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血液是一种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液
体组织。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水:90~92%
血浆蛋白
溶质:
8~10%
小分子物质
营养物质
激素
代谢产物
电解质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
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 40% 50%
成年女性 37% 48%
新生儿 55%
影响因素: 血浆量与红细胞
数量
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
1.050 1.060 (红细胞多,比重大)
血浆比重:
1.025 1.030 (蛋白质含量多,比重大)
(二)血液的粘滞性
由液体分子的内摩擦形成。
与水相比,以水的粘滞度为1
血液相对粘滞度为4 5,
(红细胞数量)
血浆相对粘滞度为1.6 2.4
(血浆蛋白含量)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
★主要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
NaCl
H2O
H2O
半透膜
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主要为Na+、Cl-、糖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 小
 占99.6% 占0.4%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
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保持正常循环血量
和功能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0.9% NaCl溶液、 5%葡萄糖溶液
血液的生理功能:
1.维持内环境稳定
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运输功能
营养物质、激素等
3.调节体温
4.免疫和防御功能
第三节 血细胞--红细胞
(一) 红细胞的形态、数目和功能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形态
双面凹的圆盘状,直径7-8微米,无细胞器,
充满血红蛋白(Hb)。
红细胞的正常值:
成年男性: 4.0-5.5×1012//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血红蛋白的正常值:
成年男性:120-160g /L;
成年女性:110-150g /L。
红细胞功能:
运输O2和CO2;缓冲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常要挤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称为可塑性变形。
(1)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
越大,变性能力越大。
(2)膜的流动性、弹性。
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用来表示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反。
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
低渗溶液:
在0.6%-0.8%NaCl溶液中,膨胀;
在0.42%-0.46%NaCl溶液中,部分破裂;
在0.32%-0.34%NaCl溶液中,全部破裂溶血。
补:红细胞在等渗的0.9%NaCl溶液中能保
持正常形态和大小,但在1.9%尿素溶
液中很快破裂溶血。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概念:红细胞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
不易沉降的特性。
衡量标准: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魏氏长管法)第一小时末血细胞下沉毫米。
正常值:男性小于15mm,女性小于20mm。
成因: ①双面凹的圆盘状,表面积与容积比
值较大;
②血浆对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起决定
性影响,白蛋白可提高,球蛋白可
降低。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1)生成部位
胚胎期:肝、脾、骨髓;
婴幼儿期:全身红骨髓;
成年:椎骨、肋骨、颅骨、胸骨、长骨的骨
骺处的红骨髓。
(2)生成原料:铁和蛋白质
人体每天生成红细胞所需铁量:20-25mg,95%来自于内源性铁,5%来自于外源性铁,约从食物中吸收1mg。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体内再利用铁减少(如失
血);铁吸收量减少(如食
物中缺铁或肠道吸收障碍或
胃酸缺乏)
(3)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
贫血。
2.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合成部位:肾;
作用:促进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以及骨髓
释放网织红细胞。
(2)雄激素
作用:作用于肾,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
3.红细胞的破坏
寿命:约120天。
生成缓和破坏量:1%。
破坏形式:血管内;被脾和骨髓中的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所吞噬。
第二节 血细胞--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
(二)白细胞的功能
(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
正常人的数量为(4.0-10.0)×109/L
中性粒细胞 50%--70%
颗粒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7%
嗜碱性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 2%--8%
无颗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 20%--40%
白细胞分类
(二)白细胞的功能
吞噬和免疫,对机体起到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1、中性粒细胞
功能:变性运动,吞噬(细菌和异物),增多提示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核3-5叶(越老越多),分叶少增多(核左移)提示严重细菌感染。
2、嗜碱性粒细胞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抗凝血。(组胺、肝素)
3、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功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
4、单核细胞
功能:吞噬消灭外来病原微生物;
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消除衰老损伤的细胞。
5、淋巴细胞
功能:参与细胞免疫(T)和体液免疫(B)。
第三节 血细胞--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形态:不规则,梭形或椭圆形,双面凸的圆盘状,无核,体积小,直径2~3μm。
正常值:100~300×109/L 。
<50×109/L:血小板过少,出血倾向。
>1000×109/L:血小板过多,易发生血栓。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
填补内皮细胞脱落后的空隙,修复内皮细胞,保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及正常通透性。
2.参与生理止血和凝血
生理止血过程:
①释放活性物质,血管收缩;
②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出血口;
③促进凝血,凝血块堵住出血口实现止血。
出血时间: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流自然流出,
测定出血持续的时间。
第三节 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一、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血块的过程称为凝血。
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血清: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但
增添了一些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
释放的化学物质。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见表3-3
血液凝固的机理
(二)、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①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② 凝血酶原 凝血酶
③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二、抗凝系统的作用
●体液抗凝系统中的主要抗凝物质:
①抗凝血酶Ⅲ (AT Ⅲ)
②肝素
● 体外的主要抗凝物质:
降低血钙浓度而妨碍血液凝固,如:
草酸盐
柠檬酸盐
三、纤维蛋白溶解
概念: 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维蛋白溶解酶
(简称纤溶酶)水解的过程,简称纤溶。
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
纤溶的基本过程包括: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降解,见图(书上):
第四节 血量与血型
一、血量
血量:是指体内血液的总量。
正常成年人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7%--8%。
当失血量超过30%,将危及生命。
二、血型
血型:指的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所以,所谓的血型,主要指红细胞血型。
红细胞凝集:若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出现红细
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簇的细
胞团,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它是免疫反应的一种形式。
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ABO血型系统外,
还有Rh、P等23个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
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把血液分成四型。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
凝集素:指血浆中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
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四种血型。
血型 抗原 抗体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无
O 无 抗A、抗B
血型的检测
三、输血
原则: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首选同型输血,紧急情况下可考虑异型输
血,少量缓慢。
Rh血型系统
(一) Rh血型的抗原与分型
 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
Rh-:无D抗原为Rh阴性
(二) Rh血型抗体的特点
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但Rh阴性者若接受了Rh阳性的血液后可通过
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抗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