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8.3法治社会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8.3法治社会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第三框——法治社会导学案
第一环节:课标质量素养
【课标要求】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政府能够实现法治社会。
科学精神:通过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具体学习,明白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做到尊法学法懂法用法。
公共参与:通过资料查询和合作探究,感悟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理解法治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第二环节:思维导图构建
第三环节:核心知识探究
2024年2月12日,一名10岁男孩被烟花炸伤身亡。
探究任务一:如何防止频繁发生的烟花伤人事件,构建法治社会?
探究提示:
放烟花的人:要有法治意识,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不燃放禁止燃放的烟花,在燃放其他烟花时要远离人群,尽到自己的责任。
国家: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燃放烟花的行为。加强禁止燃放烟花的普法宣传和教育引导,同时也加大对节日期间违规燃放烟花的整治力度。
被侵权人:一旦发生纠纷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点拨突破1 法治社会的内涵
内涵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具体 表现 ①信法: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②守法: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③用法: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探究任务二:近年来,我国加大对“酒驾”行为的查处力度,特别是“酒驾”行为已经写入刑法。你身边是否存在酒后驾车行为?请发表你的见解。治理酒后驾车还可以有哪些做法?请你提出建议。
点拨突破2.法治社会的措施: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宣传主体多元:政府、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①社会治理是多层面的:主体包括基层,行业、社团……要求各个社会主体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②靠什么: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并且要推动这些层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多通路解决矛盾纠纷)
《法生》第九课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知识拓展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当事人因经济确有困难,向政法委申报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
行政裁决: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和法定程序,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经济纠纷进行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指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申请有关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俗称“民告官”)
识别调解、诉讼、仲裁、和解
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
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商事仲裁。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
第四环节:典型试题透析
1.(2023北京高考政治)某居民去办理户政业务,因异地往返不便,一时难以提供相关证明。户籍民警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告知该居民可以采用“个人承诺”的方式先期提交材料,后续由派出所联系有关部门进行核实,最终手续得以顺利完成。北京市户政领域适用“告知承诺制”的情形中,承诺内容如下:
◇申请人所填写的基本信息、提交的所需材料真实、合法、有效、完整。
◇申请人已经知晓告知的全部内容。
◇申请人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以及告知的违诺失信惩戒后果。
◇申请人所作承诺是申请人真实意思的表示。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申请人明确其承诺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体现了民事活动的自愿原则
②申请人承诺失实应承担法律责任,说明权力与责任是相匹配的
③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渠道畅通,有助于“告知承诺制”的落实
④政府通过“减证”实现了便民利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高一课时练习)2022年1月1日起,我国首部法律援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实施。与《法律援助条例》相比,该法扩大了法律援助覆盖面,精准对接特定弱势群体的需求,部分人群不再需要出具经济困难证明。可见,我国首部法律援助法的出台( )
①能满足困难群众法律需求,彰显法治温情     ②助力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③健全了我国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     ④旨在通过免费法律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高一课时练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建设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中国要建设的法治社会是人民的法治社会,是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的法治社会。可见,法治社会建设( )
①能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②能增强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
③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的自我经营       ④让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制定法律法规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广东汕头·高二汕头市聿怀中学校考期末)发源于浙江永康龙山、西溪两镇的“龙山经验”,是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法庭职能前移、各方力量联动分层过滤、递进调解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近些年,在永康市委的统筹领导下,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每个末梢,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上述材料表明,建设法治社会需要( )
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②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③规范权力的运行       ④坚持良法之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第五环节:易错易混总结
(1)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法治国家是基础和前提。
(2)普遍认可法律已成为社会生活中都遵守的基本规范。
(3)在法治社会中,人们普遍依据个人利益主张自己的权利。
(4)建设法治社会只是一个普法、学法的过程。
(5)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建立杜绝社会矛盾纠纷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