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导学案
学习目标第一环节:课标质量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马克思注意法律思想的科学性;知道我国法治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
2.科学精神: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通过学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3.法治意识:知晓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写入我国宪法,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公共参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第二环节:思维导图构建
第三环节:核心知识探究
探究任务一:1.原始社会有婚姻规定吗,由此说说法律是怎么产生的?
      2.封建社会为什么强迫女子“英年早婚”,说明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3.说说现代婚姻与古代婚姻有什么不同?
核心归纳-----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律的产生
去律是人类社上会发展至—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律的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法律的作用
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古代社会: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近代以来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中华法系发展历程
(1)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1840年鸦片战争后,—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移植到中国,最终归于失败。
知识拓展 人治、法治、法制
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等物质的与精神手段,对社会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法治: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注意:
1、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2、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议学任务2:结合学生搜集的:“古代人结婚的年龄是多少”材料结合教材阅P76-77,回答:
(1)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哪几种类型的法律?
(2)说说以上材料体现出法律的哪些特点?
(3)说说以上材料体现了法的什么职能?
小组学生中心发言人总结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3)意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并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4)基本形式:法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5)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6)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表现:
(1)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2)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3)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对象:主要是敌人
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表现
(1)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2)发展社会生产力。(3)发展社会文化
对象:主要是人民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议学任务3: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报告显示,保守估计,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吨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说法:“我国每年浪费的食物几乎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议学任务3:你如何才能有效的遏制和制止浪费行为 请结合材料,认识和了解法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议学任务4:结合我国婚姻法的发展历程,阅读课文谈谈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三、核心归纳-----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非重点——知识闪现)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一国法治的决定因素: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2)中国人民的法治实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3)巨大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方面: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④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四环节:典型试题透析
1.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是( )
A.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D.法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分别体现在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从奴隶制法到封建制法,继而发展为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是法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的历史类型也由低级类型向高级类型依次更替。由此,可以分析出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C.社会革命力量的推动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已经为惩治“台独”顽固分子提供了充分的法理依据和完整的司法程序。这说明( )
①法具有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 ②我国已经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③有法可依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托 ④法治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五环节:易错易混总结
1.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2.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3.我国大力实施“精准脱贫”,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规定。( )
4.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 )
5.法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