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点素材】用AI“复活”逝者,还需完善规则体系+时评+写作方向新闻背景: 据报道,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已经发展一项商业化服务。在某电商平台,AI“复活”商品标价从几元到数千元不等,“复活”效果从简单修复照片到与用户实时交互,已有不少消费者下单。【写作方向】 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冷冰冰的机器,何尝不是因为情感的存在?通过技术手段,为逝去的亲人建立“数字化身”,通过“看见”去治愈疗伤,也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求索。只有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既约束AI“复活”服务提供者,也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这种新技术新服务才能造福大众。当然,人终究要学会告别,重启生活或许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时评1】用AI“复活”逝者,还需完善规则体系 来源:中国经济网 科技在情感领域有巨大潜力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AI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通过学习和模拟人类的声音、表情,AI能够模拟出与逝者极为相似的形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此人的性格特征。这种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在情感领域的巨大潜力。 屏幕里的亲人并不真实存在,但与故去的亲人再寒暄几句、唠叨唠叨家里近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AI“复活”亲人,让人们看到了技术进步所包含的潜在善意。正因为有此需求,AI“复活”才有了不小的市场。 重视AI“复活”亲人的风险 AI“复活”亲人,引发了广泛讨论。一方面,过度依赖技术弥补情感的缺失,可能会让人陷入一种虚幻的安慰中,无法真正面对和接受现实。另一方面,如果这种技术被滥用或商业化,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比如侵犯逝者隐私、误导公众对生与死的认知等。 如今,“有图有真相”、“有视频有真相”已经受到AI技术的冲击,加大了辨别信息真假的难度。“数字亲人”产生的数据、财产如何认定?权益又该如何保障?种种疑问,追问AI的技术发展走向,也应追问法律法规的边界。 尊重生命及其价值是前提 科技进步的步伐不可逆转。如何把握科技伦理与社会发展的边界,在加速发展和审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人工智能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在享受AI技术成果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防止其刀刃伤人。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AI技术可以模拟形象,但逝去的生命无法替代,真实的亲情更是无法用技术来复制。我们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了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敬畏,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探索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的需求,并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温暖力量。 (以上综合广州日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 V视角: @偷偷的偷:恢复的只是样貌,没有感情。 @浩之族:人不能一直活在过去。 @怀凉:我一点都不觉得感人,怀念放在心里就行了。 @温江:合法合规就好,尊重个人选择。 @宠儿:如果容易沉溺过去,那未来还会值得期待吗?【时评2】AI“复活”亲人为何引争议?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近日,AI(人工智能)技术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音乐人包小柏利用AI技术,使因病去世的女儿在数字世界“复活”,不仅可以唱歌,还能对话。有人认为,这才应该是AI存在的意义。不过,也有部分网友对此类“数字生命”持保留态度,认为这并不符合生命的普遍规律,只会给在世的亲人带来更多痛苦。(3月7日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我们常说,科技是把双刃剑,AI亦不例外。比如,AI技术用于人脸、语音识别,可以提高安防效果,大量节约人力。可如果被坏人利用,则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工具。AI“复活”已故亲人,会弥补一些人未好好跟亲人告别的遗憾,带给人们温暖和慰藉,但也可能会让一些人陷入更深的痛苦。 诚然,用AI“复活”已故亲人打破了真实和虚拟的边界,的确会让一些人感到不适,也会带来伦理方面的争议。但不可否认,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新技术,AI技术正在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这种巨大改变,和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一样,挑战着现有的社会规则、道德和伦理。AI“复活”亲人引发伦理之争,正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科技进步的步伐不可逆转。如何把握科技伦理与社会发展的边界,在加速发展和审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人工智能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在享受AI技术成果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防止其刀刃伤人。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就人工智能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助其规范发展,相信通过各方关注,AI技术必将更好地造福人类。【时评3】AI“复活”逝者,科技成温暖力量 来源:钱江晚报 陈江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断见证着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创造的奇迹。据报道,知名音乐人包小柏近日通过AI技术“复活”了去世的女儿。他的女儿包容在2021年去世,年仅22岁,这无疑是全家无法承受之痛。包小柏一句感叹“我的女儿又回来了”,引得无数人为之潸然泪下。 对于包小柏而言,AI技术成了他与女儿之间情感连接的桥梁。再次感受到女儿的存在,对于包小柏及其家人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通过AI技术“复活”的包容,会给母亲唱生日歌,还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自身的生命痕迹,让家人得以继续与她保持一种联系,即使是虚拟的。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AI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通过学习和模拟人类的声音、表情,AI能够模拟出与逝者极为相似的形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此人的性格特征。这种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失去亲人的人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纪念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科技在情感领域的巨大潜力。 然而,这一技术的运用也引发了广泛讨论,人们留意到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风险。一方面,过度依赖技术弥补情感的缺失,可能会让人陷入一种虚幻的安慰中,无法真正面对和接受现实。另一方面,如果这种技术被滥用或商业化,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比如侵犯逝者隐私、误导公众对生与死的认知等。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AI技术可以模拟形象,但逝去的生命无法替代,真实的亲情更是无法用技术来复制。包小柏一家所感受到的温暖,更多是建立在过去与女儿共度时光的记忆上。AI“复活”的女儿,更像一种情感的投射和回忆的延续。 这一事件促使我们反思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尊重生命、尊重情感的基础上,合理、审慎地运用科技手段面对生命中的爱与痛、得与失。 AI技术可能会引起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变化,需要我们谨慎对待。我们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了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敬畏。 无论如何,重视生命及其价值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有必要探索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的需求,并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温暖力量。【时评4】法律要跑到AI“复活”技术前头 来源:北京晚报 李霞 据法治日报报道,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已经发展为一门生意。在某电商平台,AI“复活”商品标价从几元到数千元不等;“复活”效果从简单修复照片到与用户实时交互,已有不少消费者下单。 近些年,在AI技术加持下,与故去亲人再见一面成为可能。屏幕里的亲人当然并不真实存在,但与故去亲人再寒暄几句、唠叨唠叨家里近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AI“复活”亲人,让人们看到了技术进步所包含的潜在善意。正因为有此需求,AI“复活”才有了不小的市场。据报道,江苏南京某技术团队,在半年多时间内帮助600多个家庭实现“在线团圆”,一单的费用从几千元到1万元不等。 爆火之下,也有人对AI“复活”隐藏的伦理问题和潜在风险表示担忧。亲人去世后,肖像能否为后人所用、会不会用于非法目的,而且“复活”可能违背逝者本人意愿。现实生活中,已有通过AI换脸伪造受害者亲人、实施诈骗的案例,“复活”逝者若越来越简单,该如何确保逝者音容笑貌等敏感信息被安全合理地使用?如今,“有图有真相”、“有视频有真相”已经受到AI技术的冲击,加大了辨别信息真假的难度。数字亲人产生的数据、财产如何认定,权益又该如何保障,种种疑问,追问AI的技术发展走向,也追问法律法规的边界。 当前,AI“复活”还存在技术受限、素材缺乏、仅支持普通话等局限,完全普及仍有难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复活”故人的潘多拉魔盒已被打开。为避免立法和技术之间出现时空差,法律法规必须早做打算,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比如对AI“复活”发起方的权责进行界定、明确哪些机构有资质从事技术“复活”生意、依法补充数字人享有的权益、督促平台等为AI生成的视频打好提示标签、牵头制定AI“复活”行业的伦理标准等,有效防止技术狂飙所带来的次生风险。 科技是把双刃剑。AI“复活”亲人,在享受技术抚慰之余,也要有所警惕和预判,用好法律法规的利剑,防止AI“复活”的刀刃伤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