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考前第8天1.染发时一般要用到一种着色剂“对苯二胺”,它是一种有毒的化学药品,有致癌性,会对染发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对苯二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式为 B.属于有机物C.氢元素和氮元素质量比为2:7 D.对苯二胶有毒属于物理性质【答案】D【详解】A.由对苯二胺分子的结构图可知,一个对苯二胺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6H8N2,故选项说法正确。B.对苯二胺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C.对苯二胺中,氢元素和氮元素质量比为(1×8):(14×2)=2:7,故选项说法正确。D.对苯二胺的毒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2.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图像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如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的过程B.若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C.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Ⅳ→Ⅱ→Ⅰ→ⅢD.如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 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答案】D【详解】A.脂肪只有在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在口腔和胃内都不能被消化,所以甲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A正确。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B正确。C.血液循环路线为:右手臂静脉→上腔静脉→左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头部动脉→头部毛细血管→病灶。所以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即Ⅳ→Ⅱ→Ⅰ→Ⅲ,C正确。D.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减弱并不是停止,D错误。故选D。3.如图是某实验小组画出的1kg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实验中实验小组成员严格控制变量,使冰(水)单位时间内吸收相等的热量。已知水的比热是4.2×103J/(kg·℃)。请根据所学知识并利用图像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吸收相等的热量冰和水升高温度相同B.由图可知,第1分钟后冰全部熔化为水C.0~1分钟时间内该冰块吸收的热量为2.1×104JD.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冰的比热容为2.1×103J/(kg·℃)【答案】D【详解】A.从0~1min内冰吸收的热量与4~5min内水吸收的热量相等,但是冰升高了20℃,而水升高了10℃,故A错误;B.根据图像可知,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3min,故B错误;C.从0~1min内冰吸收的热量与4~5min内水吸收的热量相等,即故C错误;D.冰升高了20℃,那么冰的比热容为故D正确。故选D。4.下表是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结合图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溶解度/g 35.7 35.8 36 36.3 36.6 37 37.3 37.8 38.4 39 39.8A.无法判断a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B.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C.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D.常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氯化钠晶体【答案】C【详解】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说明20g的水中最多能溶液氯化钠7.2g。而a中只加入了5g的氯化钠,所以a溶液为不饱和溶液。A错误;B、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40g,所以2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8g。所以c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错误;C、b中溶液在加热的过程中,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始终为饱和溶液。C正确;D、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常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氯化钠晶体。D错误。故选C。5.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同时有F=10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于A、B两物体上,A、B、C三个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物体对B物体的摩擦力为10N,向左B.地面对A物体的摩擦力为10N,向右C.B物体对C物体的摩擦力为零D.C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答案】B【详解】A.可将B与C看成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BC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此时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拉力,因此A对BC有个向左的静摩擦力,其大小为10N,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把ABC看成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受向左的拉力F和向右的拉力F,由于两力拉力大小相等,所以整体在水平方向上只受两个拉力,地面对A没有摩擦力,故B错误,符合题意;CD.以C为研究对象,C处于静止状态,C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没有受到摩擦力,故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6.在如图所示家庭电路中,将插头插入插座,打开电视,电视不工作:闭合开关,灯泡不亮;保持开关闭合,拔出插头,将测电笔分别插入插座两孔时氖管均发光。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则故障可能是( )A.零线上保险丝烧断 B.火线上保险丝烧断C.灯丝烧断 D.插座短路【答案】A【详解】将插头插入插座,打开电视,电视不工作;闭合开关,灯泡不亮,说明电路中存在断路故障;若灯丝烧断,则电视机应该工作,故不可能是灯丝烧断;保持开关闭合,拔出插头,将测电笔分别插入插座两孔时氖管均发光,插孔的左孔能使氖管发光,说明插座的左孔通过灯泡、开关与火线相连,插座的右孔能使氖管发光,说明火线是完好的,故可能是零线上保险丝烧断。故选A。7.(多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具座上的光屏、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放一副近视眼镜,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可再次呈现清晰的像B.图中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应用在照相机上C.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2lcmD.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5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蜡烛的像【答案】AD【详解】A.近视眼镜的镜片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因此,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以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故A正确;B.由图可知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故B错误;C.由图可知,物距u=25cm,v=40cm,物距u<vf<25cm<2f带入数值得12.5cm<f<25cm40cm>2f解得12.5cm<f<20cm故C错误;D.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C知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12.5cm<f<20cm且此时物距u=25cm<2f,像距v=40cm>2f;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5cm刻度线处,物距变为15cm,此时物距有可能大于焦距成实像的,虽然可能成实像,但此时物距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距在2倍焦距之外,图中物距减小了10cm,但增大的像距应大于10cm,而光屏最多移动到100cm刻度线,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它上面都得不到清晰的蜡烛像,故D正确。故选AD。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变大的是( )A.电压表V的示数B.电流表A示数与电流表A1示数的差值C.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D.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和A1示数的差值的比值【答案】C【详解】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并联,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电流表A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1测R1支路的电流.A.因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所以滑片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B.因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所以滑片移动时,通过R2支路电流不变,即电流表A示数与电流表A1示数的差值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C.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等于电路中总电阻的阻值,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则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故C符合题意;D.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和A1示数的差值的比值等于R2的阻值,而R2为定值电阻,因此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和A1示数的差值的比值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9.无色液体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机燃料,,请根据下列转化关系回答:(1)若该液体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A中一定含有 元素,C物质为 (填化学式)。(2)请写出一个上述关系图中有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碳、氢 H2O【详解】(1)无色气体B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D,所以B是二氧化碳,D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会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C通电生成的无色气体E和氧化铜会生成C,所以C是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E是氢气,无色液体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机燃料,A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A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该液体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A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C物质为H2O。(2)氢气和氧化铜在灼烧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水,满足置换反应的条件,化学方程式为:。10.向放有一木块的容器中加入水,其过程如图甲所示,此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变化如图乙所示。(ρ水=1.0×103kg/m3 ,g=10N/kg)(1)BC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的原因 。(2)D图中木块受到的力有拉力和 。(3)木块的密度为多少?【答案】 物体因为漂浮,浮力等于重力,重力不变,所以浮力不变 重力和浮力 0.6×103kg/m3【详解】[1]BC过程中木块自由漂浮在水面上,浮力与重力平衡,重力不变,所以浮力不变;[2]D图中木块受到的力有拉力和重力及浮力。[3]已知木块漂浮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1=0.6N,则G木= F浮1=0.6N木块的质量m木===0.06kg木块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2=1N木块的体积V木=V排===10-4m3木块的密度为木===0.6103kg/m311.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MAⅹ8型飞机发生事故,令全球航空界、各航空公司、众多的飞行员,以及几乎全世界的旅客感到不安(1)飞机启动后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往后移动是以 为参照物的。(2)飞机离开地面时,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3)飞机的喷气发动机和汽油机都属于内燃机,下图内燃机四冲程工作排序为 。 【答案】 飞机 小于 乙丁甲丙【详解】(1)[1]由题意可知,树木与飞机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飞机启动后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往后移动是以飞机为参照物的。(2)[2]由于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的,所以飞机起飞时,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小于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因此机翼上方气体压强小于机翼下方气体压强,从而产生了升力。(3)[3]甲图中:气门都关闭,火花塞点火,活塞向下运行,气缸容积增大,是做功冲程;乙图中:进气门打开,活塞向下运行,气缸容积增大,是吸气冲程;丙图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气缸容积减小,是排气冲程;丁图中: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行,气缸容积减小,是压缩冲程。故排序为乙丁甲丙。12.实验室有氧化铜和铁的混合物粉末,为提炼其中的铜,现进行如下操作:(1)步骤Ⅱ所需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 。(请再写出两种玻璃仪器)。(2)溶液C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名称) (3)现有2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要将其稀释成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需加水多少毫升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 漏斗、玻璃棒 硫酸亚铁 180毫升【详解】(1)步骤Ⅱ是将固体与液体分离,其操作为过滤,所需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和漏斗;(2)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溶液A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加入足量铁时,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因此溶液C中的溶质是硫酸亚铁;(3)由ρ=m/V可得:答:需加水180毫升。13.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具有某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可以发生化学反应,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适量的稀盐酸(液封);当观察到烧杯中 时,说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关闭活塞b,轻轻摇晃集气瓶,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利用上述实验去验证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存在的缺陷有 。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应在实验前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小强同学设计的方法为:将最右侧导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加入一定量的水,若 ,则装置不漏气。【答案】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烧杯中的混浊液体从导管倒吸入集气瓶中 没有对照实验,无法排除是否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引起倒吸 最右侧导管口冒气泡【详解】[1]因为烧杯中为澄清石灰水,故当观察到烧杯中变浑浊时,说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2]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由于二氧化碳和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造成集气瓶内部气体减少,内部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浑浊液体就会进入集气瓶。[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二氧化碳也会溶于水。应该利用上图装置做一个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中只需要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即可。这样一比较可以发现,倒吸是由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造成的。[4]将最右侧导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加入一定量的水,若最右侧导管冒气泡,则装置不漏气。14.甜叶菊苷是一种新型甜味剂,其甜度为蔗糖的250~450倍,某实验小组欲探究甜叶菊苷的元素组成,进行了如图1进行操作,并分别将干冷的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与火焰上方。(1)小晴认为该实验设计不严谨,原因是 。经改进试验后,检验到甜叶菊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由此确定甜叶菊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2)为了进步确定其元素组成,小晴利用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已知:装置中C中的氧化铜能确保甜叶菊苷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 ①实验中B装置的作用是什么?②4.02g甜叶菊苷在C装置中充分反应后,D装置增重2.7g,E装置增重8.36g。(产物完全被吸收);数据分析:4.02g甜叶菊苷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g,从而确定甜叶菊苷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③实验前后在装置中通N2都能减小该实验中的误差,但也有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中其实不通N2也能通过实验操作减小这方面误差,该同学这样说的理由是 。【答案】 酒精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44 也可以通入A中产生的过量氧气来减小误差【详解】(1)小晴认为该实验设计不严谨,原因是:酒精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①实验中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2.7g+8.36g-4.02g=7.04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那么氧元素的总质量为:2.4g+6.08g=8.48g;那么甜叶菊苷中氧元素的质量为:8.48g-7.04g=1.44g。③实验前后在装置中通N2都能减小该实验中的误差,但也有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中其实不通N2也能通过实验操作减小这方面误差,理由是:也可以通入A中产生的过量氧气来减小误差15.用图装置在相应条件下完成下列实验:(1)探究燃烧条件:B盛木炭粉。①由A处通N2一段时间后,加热B,B、C无明显变化。②待B冷却至室温、由A处通入O2一段时间,B、C无明显变化。③由A处通入O2、加热B,木炭粉燃烧,C中溶液变浑浊。结论:由①、②、③可知燃烧的条件是 。(2)模拟工业炼铁:由A处通CO,B盛Fe2O3粉末,B处下方放酒精喷灯,D处放酒精灯。实验:在A处通入CO时、应立即点燃 处(选填“B”或“D”)的灯。在B处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 需要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D 红色固体变黑【详解】(1)①由A处通N2一段时间后,加热B,碳粉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碳粉不能燃烧,B、C无明显变化。②待B冷却至室温、由A处通入O2一段时间,碳粉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碳粉不能燃烧,B、C无明显变化。③由A处通入O2、加热B,木炭粉燃烧,碳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碳粉燃烧,C中溶液变浑浊。由①、②、③可知燃烧的条件是需要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2)一氧化碳与氧气混合加热可能发生爆炸,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需作燃烧处理,在A处通入CO时、应立即点燃D的灯。红色的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黑色的铁粉,在B处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固体变黑。16.小明运用浮力相关知识制作了可以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浮力称”,其构造如图所示。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入秤盘后,指针下降浮筒上升,静止后,待测物体的质量就可以通过指针在刻度盘上的位置反映出来。请你回答下列问题(不计细线、指针的质量以及线与滑轮的摩擦)(1)刻度盘上质量刻度线,越上面的刻度线指示的质量值越 。(填“大”或“小”)(2)已知浮筒的横截面积为10cm2,秤盘上没放物体时的,浮筒上表面距离水面的距离是5cm,若将待测物体放在秤盘上,浮筒静止时其上表面距离水面的距离是10cm。若浮筒始终漂浮,则待测物体质量为多少?(3)若将原来的浮筒更换为长度相同、质量相同、横截面积更小的另一个浮筒,刻度面上的零刻度线应往上移还是往下移,请说明原因 。【答案】 小 50g 见解析【详解】(1)[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伸长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刻度盘上所放物体的质量越大,则其重力越大,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指针越靠下,反之指针越靠上,所以刻度盘上质量刻度线,越上面的刻度线指示的质量值越小。(2)[2]由图可知将待测物体放在秤盘上以后,此时浮筒竖直方向上受到物体对它向上的拉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及竖着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由于重力大小不变,所以其所受浮力将减小,浮筒上升一部分,由题意可知物体浮力减小的数值等于左边秤盘中物体的重力m物 g=ρ水 gV排解得=0.05kg=50g(3)[3]根据F浮+F向上拉力=G浮筒浮筒质量不变所以重力不变,物体对浮筒向上的拉力不变,浮力不变则,由于浮筒的横截面积变小,所以浮筒在液体中所处的深度应该增加,所以刻度面上的零刻度线应往上移。17.某科技活动小组为学校一个体积为1m3的热带鱼水箱设计了加热装置,内部电路结构如图所示。它包括了工作电路和控制电路两部分,用于获得适宜且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水温。其中,R′为滑动变阻器,R为可变电阻,电磁铁整个线圈的电阻R0=20Ω,加热棒的电阻R1=48.4Ω,当控制电路的电流I≥0.04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引;当控制电路的电流I≤0.036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弹簧拉起,则[c水取4.2×103J/(kg·℃)](1)当该恒温箱处于加热状态时,工作电路的功率为多少?(2)若水箱装满水且被加热42分钟(不考虑热量的散失),水温升高多少?(3)如果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R′=300Ω时,可变电阻R=180Ω时,衔铁恰好被拉起,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是多少?【答案】(1)1000W;(2)0.6℃;(3)18V【详解】(1)当该恒温箱处于加热状态时,只有加热棒在工作,此时的电功率为(2)加热42min产生的热量为水箱中水的质量为m=ρV=1.0×103kg/m3×1m3=103kg水升高的温度(3)控制电路的总电阻为控制电路的电压为答:(1)工作电路的功率为1000W;(2)水温升高0.6℃;(3)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是18V。18.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产生气体质量与所加稀盐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1)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是 g。(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3)计算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规范的计算过程)。【答案】 2.2 氯化钠 设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由图可知,与二氧化碳生成有关的稀盐酸的质量为100g﹣50g=50gx=7.3%答: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7.3%。【详解】(1)由图可知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是2.2g。(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此时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已经恰好完全转化为氯化钠,所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3)详见答案。19.工业铁红主要成分是,还含有少量的、。【查阅资料】(1)草酸晶体在浓硫酸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碱石灰是固体和的混合物,能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问题讨论】为了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①该实验为了保证进入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B、C、D中的试剂依次是 (填字母序号)a.浓硫酸b.澄清的石灰水c.氢氧化钠溶液②对E装置加热前和停止加热后,都要通入过量的CO,其作用分别是: 。③称取铁红样10.0g,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著实验前后称得F装置增重8.8g,则此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是 。④如果缺少G装置(不考虑其他因素),则测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会 (选填“偏小”“不变”“偏大”)。【答案】 cba 加热前,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防止发生爆炸;停止加热后,驱赶装置中滞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装置中碱石灰吸收 68% 偏小【详解】(1)二氧化碳先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一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否则气体从溶液中会带入D装置,使E装置的质量增加,影响测量效果。(2)对E装置加热前和停止加热后,都要通入过量的CO,其作用分别是:加热前,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防止发生爆炸;停止加热后,驱赶装置中滞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F装置中碱石灰全部吸收。(3)E装置增重8.8g,那么二氧化碳的质量就是8.8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6.4g氧元素的质量一半来自于一氧化碳,一半来自于铁的氧化物,那么铁红中氧元素的质量是6.4g÷2=3.2g,则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4)如果没有G装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被F吸收,从而使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计算出氧元素的质量偏大,而铁元素的质量偏小,自然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也会偏小。20.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小华同学做了如图和图的两个实验。(1)甲实验恰好反应完全时,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2)取乙反应后的溶液100克,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6.5%的溶液,如图所示,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求:①与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 ;②该100克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答案】 40g 11.1%【详解】(1)由于甲实验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为氯化钙,其化学式为CaCl2;(2)a-b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b-c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所以可以确定和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的溶液的质量为80g-40g=40g,所含溶质为40g×26.5%=10.6g设含有的氯化钙的质量为xx=11.1g该100克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考前第8天1.染发时一般要用到一种着色剂“对苯二胺”,它是一种有毒的化学药品,有致癌性,会对染发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对苯二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式为 B.属于有机物C.氢元素和氮元素质量比为2:7 D.对苯二胶有毒属于物理性质2.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图像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如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的过程B.若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C.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Ⅳ→Ⅱ→Ⅰ→ⅢD.如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 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3.如图是某实验小组画出的1kg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实验中实验小组成员严格控制变量,使冰(水)单位时间内吸收相等的热量。已知水的比热是4.2×103J/(kg·℃)。请根据所学知识并利用图像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吸收相等的热量冰和水升高温度相同B.由图可知,第1分钟后冰全部熔化为水C.0~1分钟时间内该冰块吸收的热量为2.1×104JD.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冰的比热容为2.1×103J/(kg·℃)4.下表是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结合图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溶解度/g 35.7 35.8 36 36.3 36.6 37 37.3 37.8 38.4 39 39.8A.无法判断a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B.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C.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D.常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氯化钠晶体5.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同时有F=10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于A、B两物体上,A、B、C三个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物体对B物体的摩擦力为10N,向左B.地面对A物体的摩擦力为10N,向右C.B物体对C物体的摩擦力为零D.C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6.在如图所示家庭电路中,将插头插入插座,打开电视,电视不工作:闭合开关,灯泡不亮;保持开关闭合,拔出插头,将测电笔分别插入插座两孔时氖管均发光。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则故障可能是( )A.零线上保险丝烧断 B.火线上保险丝烧断C.灯丝烧断 D.插座短路7.(多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具座上的光屏、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放一副近视眼镜,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可再次呈现清晰的像B.图中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应用在照相机上C.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2lcmD.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5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蜡烛的像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变大的是( )A.电压表V的示数B.电流表A示数与电流表A1示数的差值C.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D.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和A1示数的差值的比值9.无色液体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机燃料,,请根据下列转化关系回答:(1)若该液体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A中一定含有 元素,C物质为 (填化学式)。(2)请写出一个上述关系图中有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0.向放有一木块的容器中加入水,其过程如图甲所示,此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变化如图乙所示。(ρ水=1.0×103kg/m3 ,g=10N/kg)(1)BC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的原因 。(2)D图中木块受到的力有拉力和 。(3)木块的密度为多少?11.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MAⅹ8型飞机发生事故,令全球航空界、各航空公司、众多的飞行员,以及几乎全世界的旅客感到不安(1)飞机启动后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往后移动是以 为参照物的。(2)飞机离开地面时,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3)飞机的喷气发动机和汽油机都属于内燃机,下图内燃机四冲程工作排序为 。12.实验室有氧化铜和铁的混合物粉末,为提炼其中的铜,现进行如下操作:(1)步骤Ⅱ所需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 。(请再写出两种玻璃仪器)。(2)溶液C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名称) (3)现有2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要将其稀释成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需加水多少毫升 ?(写出计算过程)13.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具有某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可以发生化学反应,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适量的稀盐酸(液封);当观察到烧杯中 时,说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关闭活塞b,轻轻摇晃集气瓶,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利用上述实验去验证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存在的缺陷有 。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应在实验前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小强同学设计的方法为:将最右侧导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加入一定量的水,若 ,则装置不漏气。14.甜叶菊苷是一种新型甜味剂,其甜度为蔗糖的250~450倍,某实验小组欲探究甜叶菊苷的元素组成,进行了如图1进行操作,并分别将干冷的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与火焰上方。(1)小晴认为该实验设计不严谨,原因是 。经改进试验后,检验到甜叶菊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由此确定甜叶菊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2)为了进步确定其元素组成,小晴利用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已知:装置中C中的氧化铜能确保甜叶菊苷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 ①实验中B装置的作用是什么?②4.02g甜叶菊苷在C装置中充分反应后,D装置增重2.7g,E装置增重8.36g。(产物完全被吸收);数据分析:4.02g甜叶菊苷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g,从而确定甜叶菊苷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③实验前后在装置中通N2都能减小该实验中的误差,但也有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中其实不通N2也能通过实验操作减小这方面误差,该同学这样说的理由是 。15.用图装置在相应条件下完成下列实验:(1)探究燃烧条件:B盛木炭粉。①由A处通N2一段时间后,加热B,B、C无明显变化。②待B冷却至室温、由A处通入O2一段时间,B、C无明显变化。③由A处通入O2、加热B,木炭粉燃烧,C中溶液变浑浊。结论:由①、②、③可知燃烧的条件是 。(2)模拟工业炼铁:由A处通CO,B盛Fe2O3粉末,B处下方放酒精喷灯,D处放酒精灯。实验:在A处通入CO时、应立即点燃 处(选填“B”或“D”)的灯。在B处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16.小明运用浮力相关知识制作了可以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浮力称”,其构造如图所示。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入秤盘后,指针下降浮筒上升,静止后,待测物体的质量就可以通过指针在刻度盘上的位置反映出来。请你回答下列问题(不计细线、指针的质量以及线与滑轮的摩擦)(1)刻度盘上质量刻度线,越上面的刻度线指示的质量值越 。(填“大”或“小”)(2)已知浮筒的横截面积为10cm2,秤盘上没放物体时的,浮筒上表面距离水面的距离是5cm,若将待测物体放在秤盘上,浮筒静止时其上表面距离水面的距离是10cm。若浮筒始终漂浮,则待测物体质量为多少?(3)若将原来的浮筒更换为长度相同、质量相同、横截面积更小的另一个浮筒,刻度面上的零刻度线应往上移还是往下移,请说明原因 。17.某科技活动小组为学校一个体积为1m3的热带鱼水箱设计了加热装置,内部电路结构如图所示。它包括了工作电路和控制电路两部分,用于获得适宜且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水温。其中,R′为滑动变阻器,R为可变电阻,电磁铁整个线圈的电阻R0=20Ω,加热棒的电阻R1=48.4Ω,当控制电路的电流I≥0.04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引;当控制电路的电流I≤0.036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弹簧拉起,则[c水取4.2×103J/(kg·℃)](1)当该恒温箱处于加热状态时,工作电路的功率为多少?(2)若水箱装满水且被加热42分钟(不考虑热量的散失),水温升高多少?(3)如果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R′=300Ω时,可变电阻R=180Ω时,衔铁恰好被拉起,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是多少?18.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产生气体质量与所加稀盐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1)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是 g。(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3)计算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规范的计算过程)。19.工业铁红主要成分是,还含有少量的、。【查阅资料】(1)草酸晶体在浓硫酸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碱石灰是固体和的混合物,能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问题讨论】为了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①该实验为了保证进入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B、C、D中的试剂依次是 (填字母序号)a.浓硫酸b.澄清的石灰水c.氢氧化钠溶液②对E装置加热前和停止加热后,都要通入过量的CO,其作用分别是: 。③称取铁红样10.0g,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著实验前后称得F装置增重8.8g,则此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是 。④如果缺少G装置(不考虑其他因素),则测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会 (选填“偏小”“不变”“偏大”)。20.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小华同学做了如图和图的两个实验。(1)甲实验恰好反应完全时,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2)取乙反应后的溶液100克,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6.5%的溶液,如图所示,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求:①与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 ;②该100克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多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考前第8天(原卷版)--【高效冲刺·考前90天】2023-2024学年中考科学每日练习(浙教版).doc 考前第8天(解析版)--【高效冲刺·考前90天】2023-2024学年中考科学每日练习(浙教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