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 节 群落的结构第 2 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及生态位班级 学号 姓名1.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2.通过分析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3.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目标一、 群落的空间结构1. 概念:在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2. 类型(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②决定因素:a. 植物分层的决定因素: (地上)主要是 ,还有 等;(地下) 、 等。b. 动物分层的决定因素: 和 。c. 二者的联系: 分层决定了 分层。③意义:显著 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水平结构①表现:水平方向上常呈 。②决定因素:a. 环境因素: 的变化、土壤 和 的差异以及 的不同等。b.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 的不同,以及 的影响等。3. 群落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与意义(1)形成原因:在长期 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 。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森林有垂直结构,草原只有水平结构( )(2)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4)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任务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如图 a 、b 、c 分别代表在-200 m~3 800 m 的海拔内,山坡 a、森林 b、海洋 c 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回答下列问题:(1)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 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2)b 、c 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3)b 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如图所示。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哪些?(4)有人说:“b 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1.位于非洲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 5 895 米,是非洲最高的山峰,其植被带分布:在海拔 1 000 米以下为热带雨林带,1 000~2 000米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 000~3 000米间为温带森林带,3 000~4 000米为高 山草甸带,4 000~5 200 米为高 山寒漠带,5 200 米 以上为积雪冰川带。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从而导致了动物也有类似分层现象B.因不同环境条件和生物自身生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种群C.从山脚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带,是由海拔不同引起的D.从山脚到山顶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类型的植被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2.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C.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整体比较矮,所以没有垂直结构D.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目标二、 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1. 季节性(1)概念: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 和 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原因①植物的萌发、生长、开花、死亡等 不同;②动物的季节性 、 和 等。2. 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 ,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范畴①动物: 、食物、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 、 、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 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 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群落的外貌和空间结构具有季节性规律的变化( )(2)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3)如果两种动物的生活空间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 )任务二: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请结合教材“思考 ·讨论: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 .这 4 种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异同?哪一种鸟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2 .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3 .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的鸟类有哪些?4 .任选一种鸟,从觅食生境、种间关系等多个方面综合描述这种鸟类的生态位。3.(2023 春 清远期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 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较大,在秋冬时节则相反。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的叙述,错误的 是( )A .影响北方原野上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温度和水分等B .北方原野上一些食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也具有季节性特点C .由草本植物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可知,非生物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D .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与“荣”不属于群落的季节性特点4.(2023 秋 常熟市校级月考) 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B .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等特征C .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D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目标三、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土壤小动物特点:许多土壤动物有,而且 ,因此不适于用或进行调查。2.调查方法: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 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 和 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一般有两种, 一是,二是。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一般用法。4.探究步骤(了解)①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②取样:去掉 →取一定土壤样品→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③采集小动物:常规方法:取虫;简易方法:或取虫。④观察和分类:设计表格便于记录,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使用观察。⑤统计和分析:统计,完成研究报告。5.两种捕捉器①诱虫器:诱虫器中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等习性设计的。诱虫器无底花盆中的土壤不能与花盆壁紧贴,目的是。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将其收集在试管中。6.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溶液中,也可放入中。试管中体积分数 70%的酒精的作用是。任务三:土壤小动物的采集和统计1 .诱虫器的选择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根据这个习性,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诱虫器呢?2 .采集小动物(1)用诱虫器采集(如图所示)①土壤和花盆壁之间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②酒精起什么作用?(2)简易采集法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要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 同时用放大镜观察, 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将其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则可用吸虫器采集。下列为两种吸虫器。请思考:如果将采集的小动物作为标本长时间保存应选择哪种?如果将采集的小动物用于实验室培养应选择哪种?3 .统计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适用于什么样的群落?3.下列有关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B .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C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D .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再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4.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 林冠层出现空隙, 成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图不能推断( )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有所差异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第 1 节 群落的结构第 2 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及生态位班级 学号 姓名1.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2.通过分析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3.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目标一、 群落的空间结构1. 概念:在群落中,各个 生物种群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空间 ,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2. 类型(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分层现象 。②决定因素:a. 植物分层的决定因素:(地上)主要是 阳光 ,还有 温度 等;(地下) 水分 、 无机盐 等。b. 动物分层的决定因素: 栖息空间 和 食物条件 。c. 二者的联系: 植物 分层决定了 动物 分层。③意义:显著 提高 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水平结构①表现:水平方向上常呈 镶嵌分布 。②决定因素:a. 环境因素: 地形 的变化、土壤 湿度 和 盐碱度 的差异以及 光照强度 的不同等。b.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 生长特点 的不同,以及 人与动物 的影响等。3. 群落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与意义(1)形成原因:在长期 自然选择 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 充分利用 。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森林有垂直结构,草原只有水平结构( × )(2)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4)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任务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如图 a 、b 、c 分别代表在-200 m~3 800 m 的海拔内,山坡 a、森林 b、海洋 c 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回答下列问题:(1)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 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提示 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这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2)b 、c 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提示 b 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 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质(光的波长)影响形成的。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3)b 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如图所示。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哪些?提示 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4)有人说:“b 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 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桦树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垂直结构。矮小的野草丛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存在。1.位于非洲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 5 895 米,是非洲最高的山峰,其植被带分布:在海拔 1 000 米以下为热带雨林带,1 000~2 000米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 000~3 000米间为温带森林带,3 000~4 000米为高 山草甸带,4 000~5 200 米为高 山寒漠带,5 200 米 以上为积雪冰川带。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从而导致了动物也有类似分层现象B.因不同环境条件和生物自身生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种群C.从山脚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带,是由海拔不同引起的D.从山脚到山顶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类型的植被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解题思维]提取关键点 不同的海拔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转化知识点 群落的空间结构排除障碍点 不同海拔上不同植物类群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而不是垂直结构【解析】选 D。群落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从而导致了动物也有 类似分层现象,A 正确 ;因不同环境条件和生物自身生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种群,体现了 群落的水平结构,B 正确 ;从山脚到山顶,海拔不同,环境条件(如温度)不同,使得从山脚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 植被,C 正确 ;从山脚到山顶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类型的植被带,这是由海拔不同引起的,属于群落的垂直地带性分布,D 错误。2.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C.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整体比较矮,所以没有垂直结构D.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解析】选 D。生物群落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因此该图中所有的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 错误; 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等,而地形、湿度、盐碱度等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 因素,B 错误;草原生态系统也有垂直结构,只是分层不明显,C 错误;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从山麓到山顶海拔不同,植物分布不同,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不同海拔的地形起伏及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目标二、 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1. 季节性(1)概念: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 外貌 和 结构 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原因①植物的萌发、生长、开花、死亡等 生命周期 不同;②动物的季节性 迁移 、 冬眠 和 夏眠等。2. 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 地位或作用 ,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范畴①动物: 栖息地 、食物、 天敌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 出现频率 、 种群密度 、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 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 充分利用 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协同进化 的结果。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群落的外貌和空间结构具有季节性规律的变化( √ )(2)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 )(3)如果两种动物的生活空间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 × )任务二: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请结合教材“思考 ·讨论: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 .这 4 种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异同?哪一种鸟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提示 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 两者均选择生境 1 和生境 3,并以生境 1 为主, 不选择 生境 2;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 1;青脚鹬在 3 个生境中均出现,在生境 3 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处。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2 .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提示 不一定。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 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3 .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的鸟类有哪些?提示 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壳沙砾等,绿头鸭也是,二者存 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也有种间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绿翅鸭与鹤鹬都吃贝壳沙砾。4 .任选一种鸟,从觅食生境、种间关系等多个方面综合描述这种鸟类的生态位。提示 描述鸟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考虑它们的觅食生境、栖息地、食物及与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等。以青脚鹬为例,它们的觅食生境包括低潮盐沼— 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及海堤内鱼塘— 芦苇区;主要以草屑、螺类、甲壳类为食;青脚鹬与鹤鹬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以草屑和螺类为主要食物,青脚鹬与绿翅鸭、绿头鸭也存在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青脚鹬和绿头鸭还捕食甲壳类。3.(2023 春 清远期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 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较大,在秋冬时节则相反。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的叙述,错误的 是( )A .影响北方原野上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温度和水分等B .北方原野上一些食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也具有季节性特点C .由草本植物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可知,非生物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D .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与“荣”不属于群落的季节性特点【解答】解:A、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变化,因此,影响北方原野上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温度和水分等, A 正确;B、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种群数量表现为季节性变化,因而可推测,北方原野上一些食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也具有季节性特点, B 正确;C、由草本植物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因而推测,非生物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C 正确;D 、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与“荣” 随着季节而改变,因而属于群落的季节性特点, D 错误。故选: D。4.(2023 秋 常熟市校级月考) 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B .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等特征C .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D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解答】解:A、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被同一种生物捕食,故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 A 错误;B、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 正确;C、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且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即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则该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C 错误;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 错误。故选: B。目标三、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土壤小动物特点:许多土壤动物有 较强的活动能力 ,而且 身体微小 ,因此不适于用 样方法或 标志重捕法 进行调查。2.调查方法:常用 取样器取样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 种类 和 数量 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 记名计算法 ,二是 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一般用 记名计算 法。4.探究步骤(了解)①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②取样:去掉表层落叶→取一定土壤样品→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③采集小动物:常规方法: 诱虫器 取虫;简易方法: 镊子 或 吸虫器 取虫。④观察和分类:设计表格便于记录,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使用 放大镜、实体镜 观察。⑤统计和分析:统计 丰富度 ,完成研究报告。5.两种捕捉器①诱虫器:诱虫器中 电灯 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 趋暗、趋湿、避高温 等习性设计的。诱虫器无底花盆中的土壤不能与花盆壁紧贴, 目的是 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 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将其收集在试管中。6.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 溶液中,也可放入 试管 中。试管中体积分数 70%的酒精的作用是 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任务三:土壤小动物的采集和统计1 .诱虫器的选择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根据这个习性,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诱虫器呢?提示 选择 A 项的诱虫器。2 .采集小动物(1)用诱虫器采集(如图所示)①土壤和花盆壁之间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提示 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空隙是为了使空气流通。②酒精起什么作用?提示 酒精用于杀死和保存小动物。(2)简易采集法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要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 同时用放大镜观察, 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将其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则可用吸虫器采集。下列为两种吸虫器。请思考:如果将采集的小动物作为标本长时间保存应选择哪种?如果将采集的小动物用于实验室培养应选择哪种?提示 如果将采集的小动物作为标本长时间保存应选择吸虫器 A;如果将采集的小动物用于实验室培养应选择吸虫器 B。3 .统计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适用于什么样的群落?提示 记名计算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3.下列有关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B .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C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D .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再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解答】解: AB、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一般不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AB 错误;C、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C 正确;D、土壤小动物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实验彻底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 D 错误。故选: C。4.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 林冠层出现空隙, 成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图不能推断( )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有所差异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解答】解:A、由图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数目不同,故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有所差异, A 正确;B、由图知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推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B 正确;C、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无法判断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变化情况,C 错误;D、由图知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推,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 D 正确。故选: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 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导学案)-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 2.1 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导学案)-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答案.docx